仲兴就把道吾禅师手中的杯子抢到手里,大声反问道:“是邪?是正?”
道吾禅师拍掌大笑,说道:“你不愧为我的侍者。”
仲兴便向道吾禅师礼拜。
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是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原由是邪人其心已邪,而正人本心是正。
我们的心本清明,但是已经久被概念所遮覆、所奴役了,变得不再纯真。因而必须扫清心中的尘埃,以一颗清净的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将体会到原来世上的一切都如此美好!
禅师卖油
一日赵州禅师到桐城县去,途中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
赵州禅师打量此人气度不凡,便上前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大同将手摊开道:“盐、茶、油,请随意买一些。”
赵州不理睬他,自己快步走到寺庵中安坐,大同禅师随后也提着一个油瓶到了庵中。赵州禅师看着大同禅师手中的油瓶,便说道:“久闻投子山大同禅师之名,今日一见,原来只是一个卖油翁。”
“我也久闻赵州禅师,却原来是个俗人!”大同不甘示弱地回敬道。
赵州禅师问道:“我何以是一个俗人?”
大同禅师说:“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认识投子!”
“那投子是什么样的呢?”
大同禅师提起油瓶道:“油!油!”
禅是没有固定形成的,因为禅心是活的。大同禅师以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表现出禅的亲切,其中却在演绎着一种禅的意境,就看人们如何用心去体味了。这也许便是禅意。
只偷一次
石屋禅师外出,晚上投宿一家客栈。到了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以为是客栈的主人,就问:“天亮了吗?”一个声音回答:“没有,现在还是深夜呢。”石屋禅师心想,此人能在深夜一片漆黑中起床『摸』索,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
“是小偷!”不想对方如此回答。
石屋禅师说:“原来是小偷。你先后偷过几回啊?”
小偷回答:“那可数不清。”
石屋禅师就问:“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说:“那要看偷的东西价值如何!”
“最快乐的时候能维持多久?”石屋禅师问。
小偷郁郁地说:“不过几天,过后仍然不快乐。”
石屋嘲笑说:“原来小贼呀,为什么不做一次大的呢?”
小偷一听,颇感兴趣,便反问道:“你也是同道吗?你偷过几次?”
石屋禅师说:“只一次。”
小偷好奇地问道:“只一次,这样够吗?”
石屋禅师不容置疑地说:“虽只一次,可终生都受用不尽。”
小偷情不自禁地走近禅师,问道:“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
石屋禅师突然一把揪住小偷的胸部,大声说道:“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一生奉献在这里,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小偷若有所思地说:“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觉让人很舒服。”
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居然成了一名著名的禅僧。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而缘法就在于触及了那贼的内心,并且他拥有直面内心的勇气,使自己达到了开悟,从此去追求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了。
一物都不违
一日,哀州南源道明禅师还在禅堂里坐禅。
恰好在此时,洞山禅师前来参见,当他刚步入禅堂时,道明禅师便对他说:“已经见过了。”
洞山禅师听完,立即返身走出了禅堂。
但是,洞山对于二人已见十分不解,于是,他在第二日再见道明禅师时,便请示禅师到底何时曾相见过。
“心和心之间没有间隔,都归入佛『性』大海。”道明禅师回答道。
洞山慨叹道:“差点儿放了过去。”
后来,洞山向道明禅师辞别的时候,禅师给了他八字赠言:多学佛法,广作利益。
洞山对何为广作利益很不明白,便请教禅师。
道明禅师开示道:“一物都不违。”
万事都随缘。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才能达到的境界,也许对于常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一旦我们心中常存这种“一物都不违”的信念,定会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业和为人处世大有裨益。
不能代替
临济禅师意识到自己即将圆寂,便召集弟子问道:“假如日后有人问起我的禅法是什么,你们如何答他?”
大弟子三圣惠然禅师学着临济禅师一向教导学人的方法,高声大喝!
临济禅师眼光一暗,非常不以为然地摇头说道:“谁能想象以后我的正法眼藏却会在这些大喝的人那里丢失!真是叫人伤心呀!”
说完,临济禅师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
看到临济禅师已经离世,惠然禅师伤心不已,说道:“老师平时对来访者都大喝一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这样呢?”
临济禅师忽然活了过来,开口搭话:“我吃饭你们不能当饱,我死你们不能代替。”
弟子们急忙跪叩在地,惠然禅师请求道:“老师!请原谅,请给我们多一些指导吧!”
临济禅师大喝一声,说道:“我才不让你们模仿!”
说完,临济禅师就真的圆寂了。
度人必须依靠自己的本心,而不可一味模仿别人。回归到现实生活,人们应具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如此才能不断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克契的谦让
克契到佛光禅师那里学禅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由于『性』格内向,总是一个人闷着头默默地修行。
有一次,佛光禅师问他:“你自从来此学禅,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
克契答道:“老师每日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
时光迅速,一晃眼,就过了三年。
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禅僧,再问道:“你在参禅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
克契仍然回答说:“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
又过了一年,克契学僧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又对克契禅僧道:“你过来,今天有空,请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快合掌作礼道:“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的时间呢?”
佛光禅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不敢直下承担,这样再怎样参禅,也是不能开悟。
佛光禅师知道非采取主动不可,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禅僧的时候,便明白地对克契说:“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仍然说道:“老禅师,你很忙,学僧不便打扰!”
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为你忙呀!”
佛光禅师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深深打动了克契的心,克契立刻于言下有所悟。
禅的本来面目,就是直下承担。谦虚固然不错,但是过度谦逊会使人错失开悟的良机。尤其在现代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机遇就是金钱,就是发展,过度谦虚只会丧失许多发展壮大的良机。自信一点,抓紧机遇不放松才是硬道理。
糖饼的问题
有位学僧平时研究唯识论,一次去睦州道明禅师那儿参访。
禅师桌上放着一盘点心,禅师便拿了一个糖饼,将其掰做两片,问道:“这是什么?”
学僧愣住了,无语以对。
禅师接着问道:“叫做糖饼,还是不叫糖饼?”
学僧期期艾艾,小心地答道:“不能不叫糖饼吧?”
禅师听后不置可否,叫过一旁的小沙弥,问他:“一块糖饼分作两片,你怎么说法?”
沙弥毫不犹豫地说道:“两片留在一心。”
禅师再问道:“你把这叫做什么?”
沙弥回答道:“糖饼。”
腔州禅师笑着说:“如此,你也可以讲解《唯识论》了。”
学问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那学僧连一惯常吃的糖饼叫什么都不敢大声地、肯定地说出来,如此不自信,就不是一个做学问的人。那么,即使读再多书懂再多道理,也只会如邯郸学步而寸步难移。
是法平等
慧忠还只有十几岁的时候,就对慧能禅师说道:“请求禅师慈悲为怀,收我做徒弟,救度一个众生。”
慧能禅师讲道:“在禅宗门里,银轮王的嫡子、金轮王的孙子才能继承法嗣,不损坏宗门风气。你是山野小林的俗人、牛背上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够投入这个宗门呢?”
慧忠讲道:“启禀禅师,万物平等,没有高低。您怎么能用这样的话妨碍我向善的心?再次请求禅师发慈悲收我为徒!”
慧忠小的时候与慧能对话中出言不凡:“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虽然他还是十几岁的小孩,而且还没有皈依佛门,但是由于他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养育了他的德『性』,也说明他的悟『性』很高。
因此,在后来慧忠禅师受到唐代玄宗、肃宗、代宗等的礼遇,人称为南阳国师。
人虽有南北之分,但佛『性』普照天南地北,人人都具有相同的佛『性』,人人也都能参悟禅学。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关键在于是否勤奋地去付出。只要自己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绩。因为付出总有回报。
我有明珠一颗
守端禅师前往参拜杨歧方会禅师,有一天杨歧方会禅师突然向守端禅师道:“你的受业老师叫什么?”
守端禅师回答说:“茶陵郁和尚。”
方会禅师讲道:“我听说茶陵郁和尚在过桥时跌倒有悟,作的偈诗很是奇特,你是否记得呢?”
守端禅师即刻背诵道:“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歧方会禅师听了以后笑笑,起身离开,守端禅师感到愕然,整夜睡不着觉。
第二天天一亮,便去问杨歧禅师。当时正值年终,杨歧禅师说:“你昨天看傩戏了吗?”
守端禅师说:“看了。”
杨歧禅师说:“你连那傩舞的丑角都不如,他喜欢别人笑,而你却怕别人笑。”
守端禅师听后即刻大悟。
茶陵郁和尚的诗讲得很明白,明珠在自己心中,只因尘埃和愚昧将它埋藏。明珠代表自『性』,只要尘埃除尽便会光芒生起。守端也只会背诗,但自己不能开悟,不能将其变为自己的行为指针。
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却不能用之于行动上,再美妙的梦想只停留在纸上,而没有付诸行动,到最后也只是一种痴心妄想罢了。
攀比的烦恼
唐朝有一位很有名的高僧大德,名字叫洞山禅师。
他有一首名偈,是这样写的:“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在,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这是洞山禅师开悟之偈。
当初,他参禅多年还没开悟。有一天,他乘船渡河,看到河面上映着自己的影子,这影子好像另外一个自己在与这个真实的自己对话,洞山突然顿悟了。他把顿悟的感想写成偈诗呈给老师,得到老师的赞许。
洞山禅师这首偈的意思是说,人要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具备的条件。千万不可贪图虚荣,追逐名利、权势等身外之物。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然达观,安贫乐道,要有自己真实的生活,不要盲目攀比。如果一味地与人攀比,只会不断地『迷』失自我,失去自己原有的那份纯真。
有主沙弥
赵州从谂禅师十八岁的时候到河南初参南泉普愿禅师,当时南泉禅师正躺着休息,见来人年轻,就没有起身,仍然躺着问道:“你从哪里来?”
赵州禅师恭敬地答道:“从瑞像院来。”
南泉故意问道:“见到瑞相了吗?”
赵州禅师微微一笑,说:“不见瑞相,只见卧如来。”
听到这出乎意料的回答,南泉禅师不觉坐了起来,对赵州禅师颇为欣赏。然后又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赵州禅师深施一礼,回答:“我是有主沙弥。”
南泉好奇地问:“是吗?那么谁是你的师父呢?”
赵州恭敬地顶礼三拜后走到南泉的身边,非常关心地说道:“寒冬腊月,请师父保重!”
因为赵州禅师恰当的回答,南泉禅师非常器重他。从此,师徒相契,佛道相投,赵州禅师成为南泉禅师的入室弟子。
赵州禅师慧眼明利,出言吐语暗含玄机,并且还会利用行动去示意,这正所谓无言说的禅风。但这一切都由于他自身具有主见。
真正有主见的人,自有异于常人的能力。而往往大部分人自身毫无主见可言,事事随波逐流,终将难有所成。只有充满自信、真有主见之人,才能不断地披荆斩棘,最终迈向成功。
一切现成
文益禅师在雪停后辞别而去,临行时地藏禅师将他送到门前,问道:“上座平时说三界指因心而产生,万物因识而起。”接着指着庭院中的一块石头说道:“且说这块石头是在心里还是在心外呢?”
文益禅师答道:“在心里。”
地藏禅师说:“行脚人,何必要将石头放在心里呢?”
文益禅师被问窘得无言以对,便放下包袱留在地藏禅师法席下,请求指点。
一个多月来,文益禅师每天都提出他的观点和道理,地藏禅师对他说道:“佛法不是这样。”
文益禅师说:“我已经词穷理绝了!”
地藏禅师开示道:’如果说到佛法,一切都是现成的。”
文益禅师听完后立即大悟。
事物的实体就是现成的,只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从是非去看,便有是非黑白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