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聆听尼采的生存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聆听尼采的生存智慧-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活着究竟为什么》作者:尼采

  编辑推荐

  一个特立独行的智者

  为你揭示人活着究竟为什么

  内容简介

  《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聆听尼采的生存智慧》是集尼采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尼采思想之大成的作品。尼采自提出上帝已死和超人哲学之后,举世哗然。《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聆听尼采的生存智慧》提出叩问:人活着究竟为什么?最后用尼采的哲学思想为您一一解答,其中自然有惊世骇俗的狂妄智言,也有心平气和专属于师者的教诲。

  序 言

  熟悉尼采,起源于他那句石破天惊的话:“上帝死了!”一个敢于向上帝发起挑战的人,我以为至少可以称之为勇者。事实上,尼采充满悲情色彩的一生恰恰是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勇者。

  说尼采特立独行,是因为他生于宗教家庭中,日后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反基督教人士;在女人堆里长大,日后却成为坚决的反女性主义者;受叔本华哲学思想影响,最后又抛弃叔本华哲学思想,“自立门户”。他按自己的意愿,特立独行地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在哲学的世界里一路高歌。

  正因为尼采的特立独行,所以,尼采也成为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观点和立场不同,人们对他的作品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不仅如此,由于尼采在作品中采用了独特、强劲、充满隐喻和矛盾,甚至是疯癫似的独白形式,因而经常遭遇误解。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尼采以及他的思想呢?

  首先从正面来说,尼采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哲学家。他将哲学的深邃、诗歌的浪漫、音乐的感动、心理学的精细和语言学的广博融为一体,自成一家。对20世纪的哲学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欧陆哲学,虽然以分析哲学为主的英美国家要到20世纪后半期才开始注重他的作品。尼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形塑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这一点,也大为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中重视心理力量的部分也是受到尼采权力意志说的影响。

  尼采不仅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他的影响所及还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尼采所提出的“上帝已死”成了存在主义的中心论点:若没有上帝,那么就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以及若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那人类应该如何自处的问题。

  其次,从反面来看,尼采的有些思想是需要我们谨慎对待的。比如尼采浓厚的贵族情结和对个人意志的过分强调,导致其过于激进的理论倾向,主要表现有反民主倾向。

  无疑,尼采的“超人哲学”作为一种英雄主义学说,有其颇为可取的一面。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因为在知识、智慧和胆略起决定作用的特殊时代下,一个英雄或杰出人物往往胜过千军万马。但是,尼采的“超人哲学”所反映的英雄主义又是极端的、褊狭的。尼采认为普通人都是粗制滥造的产品,主张由“高等人”统治世界。试想,假如真像尼采所主张的那样向庶民开战,天下必定大乱,英雄也就难以成为英雄了。尼采说:“人应该生活在山顶。”假如“超人”或“高等人”是人类之山的山峰,而山峰要摒弃它赖以高耸入云的山体,这不是很可笑吗?

  “超人哲学”导致了尼采对贵族政治的极力推崇,这就决定了尼采的反民主倾向。尼采主张由“高等人”统治世界,希望建立“一个以最严酷的自我训练为基础的庞大的新贵族社会,在那里,有哲学思想的强权人物和有艺术才能的专制君主的意志,要给千秋万代打下印记”。这样的主张显然是与历史大潮悖逆的。

  此外,尼采一直被众人无法接受的另一原因,是他对女性的鄙夷态度。

  这最典型地体现在他对女人的态度上。他说:“男人通过训练来战斗,女人应当训练来供战士娱乐。其余一概愚蠢。”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借老妪之口说:“你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他把女人当作劣者和弱者来鄙视的,这样的观点显然有违人权平等。

  当然,对待尼采,我们需要的不是辩论他的对与错,得与失,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去理解,去探索,去研究他的言行,他的智慧。

  抱着这样的主旨,我们撷取尼采智慧的灵光,将其一生中的闪光点整理成文,集文成书。我们近似“莽撞”的行为绝无冒犯先人之意,更无亵渎之心。实以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帮助读者更轻松地去了解其思想的宗旨行事。

  全书分为五卷:卷一,洞悉人性的真相;卷二,明了道德的谱系;卷三:明晰是非善恶;卷四:做一个超越自我的人;卷五,世纪的告诫。内容囊括了尼采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和主张,包含有很多惊世警言。

  愿本书能成为大众读者了解尼采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愿尼采的智慧之光能赐予每一位读者以智慧。

  是为序!

  湘人烈文

  2009。7。20

  [目 录]

  序 言

  卷一 洞悉人性的真相

  人性的虚伪

  人的个性各异

  人类的三种毒害

  心灵的正确态度

  高贵与卑贱并存

  为害者从不替受害者思考

  怨恨如同毒瘤,会危及生命

  帮助别人,是为了成就自我

  爱慕虚荣是一种返祖现象

  卷二 明了道德的谱系

  道德的谱系

  道德的心理观察

  认清道德的本质

  人对道德的认识存在差异

  行为习俗要合乎道德

  自我折磨的美德

  道德的偏见

  道德的培育

  珍惜你的美德

  卷三 明晰是非善恶

  “善”与“恶”

  “好”与“坏”

  世间没有永恒的善与恶

  美德也是一种善

  人是否应该具有同情心

  人有追求地位的本能

  权利和义务

  卷四 做一个超越自我的人

  认识自我

  人要蜕变得更具智慧

  追求至高境界

  人理当被超越

  追求出人头地的利弊

  超越自我

  成为最好的自己

  非凡之人所面临的危险

  人的灵感和天性

  认清苦难

  卷五 世纪的告诫

  生命的价值解释

  生命理应被热爱

  生命的理性

  最真实的爱叫友谊

  别抛弃你的爱和希望

  谨防“小人”

  从报复他人的欲望中解脱出来

  保持本性与绝对的责任

  恰逢其时的死去

  “上帝死了”

  平庸之中藏有真理

  人生的劝诫

  钟爱优秀者

  永葆贞洁

  附:尼采生平

  卷一

  洞悉人性的真相

  在现有道德的范围内,人的存在是“无辜”的,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认清这种无辜的地位,从而在黑暗与重重帷幔中逐渐找到理性之光。蚕变之前的自我挣扎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是必要的,它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光明的前奏。

  人性的虚伪

  当败类找不到任何慰藉的时候,虚无主义便成了他们独有的标志。他们之所以进行破坏,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毁灭。由于他们被道德取代,可他们又不甘于“顺从”——于是,他们站到了对立的立场,希望能为自己争取某些权利,为此,他们还迫使强者成为自己的帮凶。既然一切生命都丧失了自己的“意义”,因而欧洲式的佛教也就随之产生了。

  “困苦”绝不会逐渐扩大,相反,因为有“上帝”的存在,反而会在一段时间后消失殆尽。“上帝、道德、顺从”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且深深地扎根于贫困阶梯之上。当相对有利的情形出现时,积极的虚无主义便会凸显出来。

  以相当高的精神文化为前提,认为道德会被克服;同时,这种文化又会带来一种相对舒适的生活。因为不同哲学派别对同一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见解,因此哲学领域一直处于争吵的状态下,甚至有时让人产生哲学已经无药可救的情绪,因而,人精神上会出现某种懈怠。但这并不表示就是虚无主义者低微的等级。让我们回想一下佛祖出世时的情景,永恒轮回的学说中注定存在一些博大精深的前提,就像佛祖学说里的因果概念等。

  那么,“败类”到底是什么呢?这里主要是指生理上的,而非政治上的。在欧洲,最不健康的一类人依旧是这种虚无主义者。他们将永恒轮回的信仰看作是人类的灾祸,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人们会变得为所欲为:人们没有消极的清除,而是按此清除了所有无意义、无目的性的东西,尽管它只是认为一切都是在永恒存在后才出现了痉挛和盲目的愤懑——这一点也是虚无主义和破坏欲的危机所在。说到这种危机,它的价值就在于,它要清除,要把相似的因素全部聚集在一起,然后使之互相厮杀;它会把共同的任务分配给那些思维方式相反的人——在这种人里找出几个软弱的、信心不足的人,然后以健康为出发点,开创权力的等级制。这是因为,发号施令者就是发号施令者,服从者就是服从者。当然,所有现存的社会制度都不属于这个行列。

  那么在这种新的秩序中,谁是强者呢?答案是最平庸之人。因为,这种人不需要什么极端的信条。他们不单承认,并且喜欢那种偶然性和无意义性。这种平庸者大多是在将人的价值大打折扣的情况下去想像人的,因此他们变得渺小、软弱。当然这种人是最健康的,所以经得起那些灾祸的折腾,甚至是不畏惧灾祸。这种人的特征是: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了信心,而且能够自觉替别人出力,并为此深感自豪。

  但是这种人为什么会想到永恒轮回之说呢?

  对于永恒轮回说的那种合理性立场,那种“理应如此,可没有如此”,以及“事情若如此该有多好”,几乎没有几个人清楚这些都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它们意味着对所有事情进程的谴责。因为在任何事物中,都不存在孤立的东西。聚沙成塔,你可以在自己的小小不幸上建造出未来的大厦,从整体上说,就是要经历沧海一粟的过程。如果连康德都不清楚道德的标准是不会完全实现的,那么道德本身就已经包容了对整体的判断。但是反过来说,整体会提出疑问:道德又是从哪里获取这种权利的?在这里,为什么有一部分竟当起审判整体的法官了?从实际情况上分析,如果说这是无法灭绝的本能,而且有人对那种道德判断和现实不满,那么这种本能就同属于无法灭绝的愚蠢,并且也是我们的不谦逊。但是,因为我们将这番话说了出来,所以也就等于是做了我们所指责的事。事物活动的性格特征就是合理性,它僭越了审判游戏的立场,当然,所有不公正和不完美的情形也是如此——这也正体现了“完美性”的概念。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概念是没有任何结果的。

  一切欲望,想得到满足的欲望,都是通过事物的现状来表达不满之情的。那么它具体的表示是什么呢?难道也是由真正的不满足、满脑子的合理性的各部分拼凑而成的吗?“事物的活动”难道也是从这里出发的?以现实性为出发点的路,必将是永不满足的本身吗?莫非合理性就是驱动力?就是上帝?

  就我个人来说,摆脱宇宙、统一性、一切力和某种绝对的物,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人们逼不得已地将绝对之物当成最高的仲裁机关,然后称之为“上帝”。人们必须砸烂宇宙,并且忘掉对它的尊敬;向它索要我们曾经给予未知和总体的东西,然后送给它近在眼前的、属于我们的东西。就像康德曾在《实践的理性》的结论中说:“有两个事物始终都值得永远崇敬”——今天我们宁愿说“消化更值得崇敬”。宇宙是制造老问题的机器,例如“怎么可能有邪恶呢?”等。换句话说,宇宙是不存在的,而且也没有什么伟大的感觉器官,甚至是存货、力的储藏室。

  顿 悟

  虚伪是人的本性,因而当一个人对一个事物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的时候,他总会找理由,找借口,请上帝出面。

  人的个性各异

  给人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稀有因而更显崇高的艺术!

  从一个人的优点和弱点去观察他的本性,然后依此本性拟定一套独创性的计划,直到一切都显得很有理性、也很艺术,甚至即便是弱点也使眼睛着迷——运用那令人羡慕的艺术。

  此外,还有许多的第二天性在增加之中,相应的,部分第一天性则在减少,这是由于两者在日常工作与活动中的不同之故。不曾减少的丑陋则一直被隐匿起来,且被重新解释为高尚庄严的新形象。而不愿形式化的诸多暧昧也被保留着作为透视之用,意即给那些较为冷僻而不可测的一面一个暗示。最后,当这项工作完成时,我们会发现这根本就是对同一个尝试——将之组织或塑造成整体或局部——的抑制与压迫。不管这项尝试是好是坏,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尝试!这就够了。在自己的律令之拘束下而能体验到最高的愉快的,那便是他们强烈的傲慢之天性,而他们那强烈意志之激情在见到所有受过训练与被征服过的天性之后便会立刻为之大减;即使他们有宫殿,可建或有花园可设计,也不想去作解放天性的尝试。

  相反,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而且也憎恨风格的限制。他们觉得,倘使将这种讨厌的束缚加在他们身上,则定会使其变得粗俗不堪;只要他们受它使唤,他们就会成为奴隶,而他们憎恨受役使。这类知识分子(他们也许是第一流的知识分子)总是关心对自己的塑造与诠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