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四日,冯焕章决定溥仪应迁出皇宫,令警察总监张璧(玉衡)及警司令鹿钟麟(瑞伯)执行。张玉衡以为此事重大,应由内阁下命令,冯同意。于是当晚黄膺白召集摄阁会议,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五条。翌日鹿瑞伯、张玉衡并约同李石曾持阁令入神武门,即遇绍英等。绍英约鹿瑞伯等一行至内务府休息。鹿等拿出阁令给他们看,请溥仪废除尊号,迁出宫禁。绍英等前后三次入内与溥仪措〈磋〉商,最后浦仪同意,即携眷与鹿、张同出宫移居醇王府。
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六日国务院函聘李石曾为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嗣公布该委员会条例及委员十五人人选。该委员会于十二月二十日举行第一次会议,定二十四日开始点查故宫古物、文献与图书,并定每周开放一次,任人参观。北大文史方面教授马衡(叔平)、沈兼士、李宗侗(玄伯)等与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守和),均被约参加工作。民国十四年双十节故宫博物院成立,院中古物馆、文献馆、图书馆与秘书处,即分别由马衡、沈兼士、袁同礼与李宗侗主持。
六
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中山先生为谋中国和平统一,并应国民军将领及一般国民之请,抱病离粤北上,由上海转道日本经天津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到达北京。民国十四年一月下旬,中山先生病势加重,终于三月十二日病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行馆(顾维钧宅)。三月二十四日治丧委员会在北京中央公园为之发丧致祭,一周之间,每日民众及青年前往致祭者数万人。四月二日中山先生灵榇由中央公园暂行奉安于西郊碧云寺石塔内;该寺为北京中法大学校舍之一部分;送殡者有十余万人。是日我亦参加送殡。
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学生及民众因请拒绝八国要求(关于封锁天津海口事)在天安门开大会后,游行至国务院,并转赴执政段祺瑞(1864……1936)吉兆胡同官邸请愿。段之卫队与学生民众冲突,向群众开枪,学生民众死伤一百余人,称为〃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指徐谦(季龙)、李大钊、李煜瀛、易培基、顾兆熊(孟余)五人〃假借『共产』主义,啸聚群众,率暴徒闯袭国务院〃下令通缉。徐谦潜往内地。李大钊避居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旁院旧兵营内(当时已无兵驻守)。李石曾移居东交民巷法国医院,后来广州方面秘密派人迎接南下。易培基迁居东交民巷瑞金大楼内,后亦潜赴上海。顾孟余亦避居苏联大使馆旧兵营内,后来潜离北京,取道库伦经海参威转赴广州。李大钊则继续居住苏联大使馆未他往。
顾孟余离校后,北大教务长一职,由哲学系教授徐炳昶(旭生)继任。
北京中法大学校长原为蔡孑民。蔡先生离京后,李石曾以董事长代理校长。石曾先生移居法国医院后,我被推为该校代理校长,至民国十七年北伐成功南北统一后为止。
民国十五年四月段祺瑞下野,奉军及直鲁联军张学良、张宗昌、李景林、褚玉璞等入北京。张宗昌枪毙《京报》社长邵飘萍;嗣后逮捕《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孙宝琦营救得释放。北京陷入恐怖状态,大学教授多离京。蒋孟邻与朱家骅(骝先)分别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孟邻居该饭店三个月始由北京乘火车赴天津搭英国商船到上海。骝先亦同船到沪转往广州。孟邻离校后,以总务长余文灿代理校务。
民国十五年十月间瑞典考古家斯文赫丁(sven hedin;1865……1952)到北京,拟往中国西北考查,与当时北京学术界多次磋商,于民国十六年四月组成中瑞合组西北科学考查团。中国团长徐旭生,团员黄文弼(仲良,时任职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后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专任研究员),袁复礼(希渊,清华地质教授)等;瑞典团长斯文赫丁,团员贝格曼(f。bergman)等。该团成绩甚佳,于民国二十四年春始完全结束。当该团组织时,中瑞人士常在东兴楼晚饭,藉以交换意见,我亦常被约参加。
民国十六年四月六日北京警察及奉军宪兵,得使团允许,包围苏联大使馆,搜查『共产』党文件,拘捕李大钊等六十余人。同月二十八日北京特别法庭认李大钊、路友于等二十人为『共产』党,判定死罪,执行绞刑。此二十人中有北大物理系二年级学生四川人邓文辉,亦同时被绞死。邓文辉原是一个用功的学生,成绩很好,我们初不知其与政治有关。后来闻其为国民党党员,且为实践社三个发起人之一。
民国十六年六月张作霖在北京就大元帅职,组织军『政府』,以潘复为国务总理,刘哲为教育总长。刘哲归并北京国立九校为京师大学校,自兼校长;以北大的文理两科改为京师大学校的文科和理科;以北大的法科与法政大学合并成为京师大学校的法科;每科设学长一人。刘哲原有意撤销研究所国学门,经叶恭绰(玉虎)之劝阻,遂将研究所国学门改为研究馆,以叶玉虎为馆长。刘哲用高压手段压迫教职员与学生,约有一年之久,教育界敢怒而不敢言。抗战时期刘哲任监察院副院长,我在重庆一友人宴会席上遇见他,他表示从前很对不起北平教育界,言下颇有悔过之意。
七
民国十七年六月初国民革命军进迫北京,张作霖军『政府』解体。六月三日张作霖离京返奉,四日回奉专车在皇姑屯被炸,张作霖受重伤旋毙命。二十日中央政治会议决议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北京改为北平。六月下旬大学院蔡院长特派高鲁(曙青)接收北京原有国立学校,我被邀为襄助接收之一人。
十七年七月三日将总司令抵北平,吴稚晖、戴季陶等同来。约在七月二十日左右(日期记不清)蒋总司令在北大第三院大礼堂向北平教职员与学生讲话,当时我被推为临时『主席』,首先致欢迎词。因我为襄助接收国立各校之一人,而各校尚无校长,故临时推我为『主席』。
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国民『政府』会议通过〃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先是『政府』命改京师大学校为中华大学。广州设立中山大学,南京设立中央大学,北平则设立中华大学;各大学名称之前,均冠以〃中〃字。至是改中华大学为北平大学,实行大学区制,合并前北京国立九校及天津国立北洋大学为国立北平大学,分设各学院;裁撤河北省教育厅,而以河北省教育行政划归北平大学管理。任命李煜瀛为国立北平大学校长,我为副校长。嗣『政府』又以我兼代校长,并出席河北省『政府』会议。设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为北平大学最高评议机关。先是民国十六年六、七月间,国民『政府』已决定开始试办大学区制,中央大学区与浙江大学区均于彼时设立;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浙江大学分别兼管江苏浙江两省教育行政。北洋大学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西元1895)阳历十月二日,定名为北洋大学堂,英文名称为tientsin university,内分设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与二等学堂(大学预科),乃中国最早的大学,其成立比京师大学堂早三年。
国立北平大学以北京大学原有之第一、二、三三院,改为北平大学之文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国学门改为国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学生欲保留北大历史上之特『性』,反对分北大为三个学院,派李辛之(广东人,教育系二年级学生)、赵子懋(河北人,政治系四年级学生)为学生代表,到南京向『政府』请愿,并向吴稚晖、蔡孑民两先生陈诉。稚晖先生挺身而出,愿作调人,解决此事。他与蔡先生对于北大在历史上之独立精神,特为委曲成就,期于大学区方面与北大方面皆能顾到。议定改北京大学为北大学院,经石曾先生与李、赵两代表首肯,且蔡先生与蒋孟邻先生对于法律系毕业学生有充任律师之资格一层,均愿担保(民国十七年十月初蔡先生辞去大学院院长;十月中旬大学院改为教育部,蒋孟邻任教育部长)。稚晖先生于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亲笔写信给我告知一切。我随即依照稚晖先生所开办法,由国立北平大学聘陈大齐(百年)为北大学院院长,于是北大学院得以开学上课。稚晖先生亲笔信七页照片,特附于此。此信在我手中保存了三十六年,此为首次公开,并附此信释文于下:
润章先生执事:自石曾先生抵宁,弟昨日又与北大学生代表李赵两君在蔡先生处续谈。两君坚言彼等止欲保留北大历史上之特『性』,决不夹杂政治意味,受何种党派之怂恿。蔡先生与弟皆深领两君之诚恳,故于保留北大历史上特『性』之点,特为委曲成就,期于学区方面与北大方面,皆能顾到。其谈判结果,与前次由魏先生寄交先生等之办法,大体相同。特现在又经石曾先生及李、赵两君皆已首肯,故再将议定之点,列举及说明如左:
(一)将北大旧有三院,加一〃北大学院〃名义,及由副校长兼任北大学院院长,以示保留北大独立『性』质。
(二)于北大三院门外,双悬两牌:
其左方曰〃北大学院第一院〃、〃北大学院第二院〃、〃北大学院第三院〃;
前次止允悬有〃北大学院〃牌子,今又加第一院等名目者,李、赵两君以为北大自改为第一第二等院名目后,全校不分畛域,颇得和同效果。虽实际自隐有文学、理学、法学之分,而形式上不分,感情较易接近。且宿舍互居,亦彼此不生歧视。蔡先生亦赞同其说。弟请于石曾先生,亦以为可。
其右方曰〃文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
此李、赵两君表示同意,以便学区亦有一明显系统。法学院前次拟改为经济学院。现在李、赵两君及孑、石两先生皆赞同社会科学院,包含尤广。(倘法系学生有怀疑毕业后于律师资格有问题者,请告明彼等在社会科学院法系毕业,于律师资格,还是十分满足,此蔡、蒋两先生所担保。)
(三)北大最近所定三院有十四系之办法,应予保留,其组织不必大改动。
李、赵两君以为从前三院共通,每人于十四系中各选数系,甚为自由。蔡先生亦首肯。弟请于石曾先生,石曾先生说,这个自然可以照办。不但十四系可让自由选择,即三院学生于所选定之功课外,有可贾之余勇,欲向北平区内任何医大农大等再习数系,亦何尝不可。
此三条既协,北大方面,在历史上之独立精神,已完全保留。故李、赵已作快函报告其朋友,希望即日移交,以期早日开课,于校于个人学业,皆有相当利益。故石曾先生亦嘱弟报告先生,亦转告校方诸位,皆表赞同,即往接收,使全校皆不至继续辍课,于学业上有莫大之损失。敬请台察,并叩道安。
弟吴敬恒顿首
十二月三十一日孑民先生并嘱致意,同此希望。〃
后来李辛之赴美,前后任职西雅图(sattle)华侨学校,《民气报》编辑部,与纽约稚晖学院。多年以来,辛之与友人刘先纬在纽约组织华兴公司,为华侨服务。赵子懋在北大毕业后,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派赴美国留学,仍习政治学,回国后在考试院服务。
北平大学区时代,我忙碌异常,然仍每周到北大学院物理系授物理课两小时。一直到民国十八年夏大学区制撤消,筹备成立国立北平研究院时,我始离开北大。
民国十八年夏大学区制撤消后,北平大学区时代的国立北平大学又分为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包括从前男女师大)、北平大学(除北大与师大外,北平其他各学院合成)及天津北洋工学院(同时筹备恢复大学,抗战胜利后北洋大学始恢复),均仍分别冠以〃国立〃二字。同时恢复河北省教育厅,接管河北省教育行政。
八
历年与北大有关的刊物,可分为三种:一、学校刊物;二、教授私人组织的刊物;三、学生私人组织的刊物。
学校刊物有:(1)《北京大学日刊》,以发布学校文告为主。(2)《北京大学月刊》,第一卷第一号民八年一月出版。(3)《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一号民十二年一月出版。(4)《社会科学季刊》,第一卷第一号民十一年十一月出版。以上(2)(3)(4)三种都是学术『性』的刊物。
教授私人组织的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努力周报》、《读书杂志》、《语丝周刊》、《现代评论》、《猛进》周刊等。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乃陈独秀(原名由己字仲甫,1879……1942)于民国四年十月在上海所创办,提倡社会改革,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新青年》(la jeunesse)。蔡孑民长北大,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独秀遂将《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民国七年一月《新青年》改组,从第六卷起由陈独秀、钱玄同(1887……1939)、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六位北大教授轮流编辑,每期由一人担任主编。《新青年》偏重学术『性』,不谈政治,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拥护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反对尊孔,反对旧伦理。民国八年三月陈独秀因受攻击辞去文科学长。民国八年六月间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警察捕去;九月半由安徽同乡向警厅保出。当保出时警厅约定陈独秀如离北京,须先报告警察。嗣武昌邀陈独秀讲演,《公言报》登载了这个消息,警察于某夜到陈寓调查陈是否在家,并面告陈如外出须先报告警区方可。陈独秀因即避往李守常宅内。是夜警察果到陈独秀寓所搜查。嗣陈化装到乐亭李守常的家乡暂避,复由乐亭到天津转往上海。时为民国九年春。陈独秀到上海以后,才倾向『共产』主义。《新青年》又由北京移回上海。民国十年一月上海法租界取缔《新青年》,陈独秀遂将《新青年》迁至广州,乃成为『共产』党的宣传刊物。适之遂与该刊脱离关系(根据胡适之在纽约面告)。
《每周评论》为陈独秀于民国七年底在北京所创办,乃谈政治的刊物。民八年六月间陈独秀被捕后,适之替他主编,至八月底被封闭。
《努力周报》(e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