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失守,依据租借法案要给中国的美援物资堆积如山——14。9万吨囤在美国、4。5万吨堆在印度。因此,美国的联邦军火分配委员会(U。S。Munitions Assignments Board)开始回收中国的储备物资,并把新的分配量减到近期内可望能空运到中国的重量。5月,飞越驼峰送来的物资只剩下30吨。接下来,美方军需局没跟中方商量,就下令今后送到中国的物资,不再交付给中国政府机关,而是直接交给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换言之,史迪威垄断了在中国分配物资的权力。
这时候,委员长命令由政府控制的“中国航空公司”,把营运的两架飞机移交给由宋美龄担任委员长的航空委员会。他这么做,有可能是要把飞机保留给夫人和自己使用,也有可能是要交给中国空军使用。可是,史迪威以美国租借法案在华最高负责人的身分,要求中国航空公司里的美国职员拒绝交出飞机。蒋要求说明原委,史迪威回复的备忘录开头表示,两架飞机产权移转因法律技术问题暂时搁置,接着又宣称:“真正的关键,绝对是如何对作战最有利。我将负起以下声明的责任:只要委员长认为飞机可有效地用于作战,随时都可以使用它们。”①
① 蒋1942年7月6日给宋子文之电报,并附史迪威呈交之备忘录全文,T。V。Soong Papers; box 61; folder 2。
这种措辞形同犯上、讥辱。史迪威只字不提军需局对移转所有权的新规定(蒋对于此一改变,毫无所悉),还宣称一旦器械设备到达中国之后,他有权决定移交给中国政府的时间与地点。史迪威也借机在这份备忘录里通知蒋,“在中国举行的任何军事会议”,他做为美国代表的身分高过他兼任的一切职位——意即他虽是委员长的参谋长,却不从属于蒋①。蒋震怒,传讯告诉宋子文,史迪威实际上就是要他这个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必须向他乞求已经送到中国的物资”②。
① 同上注。
② 蒋1942年7月5日给宋之电报,T。V。Soong Papers; box 61; folder 2;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1969…1972。
为了澄清事态,宋子文亲访罗斯福。罗斯福说,未来一切租借法案的争议,将由宋子文和他的高级顾问霍浦金斯(Harry Hopkins)在华府交涉。罗斯福又说明,史迪威只在于中国举行的国际军事会议代表美国,而这种会议一次也没办过;因此史的声明“不具任何意义”。马歇尔要史迪威就此问题说明,史却称蒋的指控是“一派谎言”。他说:“有些混蛋老是试图斗臭我。”①
① Stilwell; Papers; p。132。
那年夏天,成堆的灰色碎石依然散落在重庆街头,但飞虎队已经有效地终止了日军的轰炸。罗斯福派一年前来过中国的居里再次来重庆,试图调停蒋、史之争。居里8月分抵达,发现委员长更瘦、更疲惫,而且似乎更虔诚、更严肃,但居里没感受到“失败论或想放弃抗战的迹象”①。居里和委员长谈话时,提到有些美国人怀疑中国政府想避免和日本作战;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可能在囤积美国提供的器材设备,保存实力以便战后与中共打内战。这些美国人认为美国不应期待中国合作抗日,他们主张切断对重庆的一切物资援助。
① Lauchlin Currie; 〃Report on Visit to China; August 24; 1942;〃 in Currie Papers; box 4; folder 〃Currie 2nd trip to China; Interviews with Chiang Kai…shek。〃
蒋听了这席话大表惊讶,特别是3个月前中国才在盟国的缅甸战役牺牲惨重。从1941年12月7日至1942年7月22日,中国共有8万多名军人在战争中伤亡;而美军截至这一刻为止,在全世界的伤亡才只有3。3万人左右①。蒋正色告诉居里,那些说中国不抗日的人,“要为中国对日抗战的不幸负责”②。
① Washington Post; July 22; 1942; p。1。 引述美国战时新闻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的报导,大部分失踪者后来证明都成了战俘。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12; 1942; boxe 42; folder 14。
然而,蒋被指控的策略却是中共正在执行的策略。中共中央委员会在1941年底时,重申党对日“原则上”从事“政治攻势”,应该“保存(军民)实力,以待有利时机”。事实上,中共领导人下令“全体军队应准备缩编半数”;中共57万大军到1942年底果真已缩减约10万人①。
① Yang Kuisong(杨奎松),〃The Formation and Inplement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Guerrilla Warfare Strategy in the Enemy's Rear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p。32…36。 杨奎松引用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1941年11月7日。
居里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处理蒋、史关系。蒋把压抑在心中对史迪威的不满宣洩出来,指责他“卤莽……犯上……轻蔑和傲慢”;还说,美国派给他的不是参谋长,而是“中国战区的太上皇”①。史迪威这厢也有话说,向居里历数针对他的种种“阴谋和谎言”,并且建议“我们要么就别在这里瞎搞,完全退出;要么就应该订出某些条件……蒋非遵守不可”②。居里对于史迪威对局势僵硬、简单化、几近轻率的评估,以及美国只加入战局7个月就大辣辣地坚持该怎么做,颇为不安③。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26; 1942; box 42; folder 12。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30; 1942; box 42; folder 12;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53…154。
③ Currie Papers; box 4; folder 〃Report。〃
史迪威此时设计了一套新的作战计划,先光复缅甸、再进取中南半岛,而且他为了示好,提议此一计划挂上“蒋介石计划”名号。事实上,除了史迪威整个忽略掉空中兵力的问题之外,这计划和蒋在珍珠港事件后不久递交给罗斯福的蓝图,差异不大。根据此一计划,早先退出缅甸、现于印度接受训练、整编的中国部队,称为X部队;在云南接受训练、整编的20个师,则称为Y部队。X、Y部队的12个师,加上美军1个师以及英-印军3个师,在英国强大海军舰队的支援下,将重取缅甸。然后,再借道泰国进军中南半岛海岸。蒋重申他对执行此一战略的条件是:明确的海、空优势,而且承诺给中国的500架飞机和每个月5000吨作战物资,必须到位。居里表示,他会把计划呈报给罗斯福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4; 1942; box 42; folder 12。
8月初夜里,两名美国高阶将领和居里,还有宋家三姐妹,在黄山官邸聚会享用愉快的晚宴。包括史迪威在内的每个人,心情都很不错。史迪威并不晓得居里已决定建议当局将他调走。史迪威觉得宋庆龄是“三姐妹中最和蔼可亲,也是最让人摸不透的……可爱、安静而且思绪缜密”。他和蒋夫人对过去几个礼拜的事情,有些争锋之语,不过史对宋家最年轻的三妹,仍保有正面印象:“敏锐、有才智……精通管理……若是个男人就好了。想法不够深入,但理解迅速。很直接、开明。”他对她唯一的批评是“传闻和报告……还有待证实……都听信”①。
① Stilwell; Papers; p。137。
居里8月底回到华府,分别向罗斯福、马歇尔建议换掉史迪威。居里说,不论大家对蒋有什么意见,他仍会是中国的领导人,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也会坚决抗日,而史迪威公然对干的作风只会坏了大事。美中同盟岌岌可危,美国必须和蒋合作①。听完居里的报告,马歇尔急电史迪威,史回答说他“不了解”居里为什么说他和蒋之间存在“强烈的敌对感”。近来,史迪威日记中的典型内容,总形容蒋“顽固、有偏见、自负、专制”,而且他一再当着自己美国幕僚的面,称呼蒋为“小笨蛋”、“花生米”②。可是,马歇尔接受了史的回应,转告居里和罗斯福,没有取代“酸醋乔”的适当人选。
① Currie Papers; box 4; folder 〃Report。〃
② Stilwell; Papers; pp。131; 132。
尽管蒋、史不睦,他和罗斯福的关系则是日益亲密。两人都有一个目标:大战结束后要废弃所有的殖民结构①。自从珍珠港事件之后,蒋有时会提到“英方的愚蠢”,并不断催促美国和英国放弃恶名昭彰的“治外法权”,即美、英在华公民不受中国法令之管束,犯了杀人罪也是如此②。最后蒋终于在1942年的双十国庆上,宣布华府和伦敦已同意放弃“治外法权”。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这是一大胜利。蒋后来在演讲中告诉国人,旧条约过去“造成积弱投降的风气,却几乎无人感到蒙羞”。而今而后,他说:“若我们软弱,若我们缺乏自信,那么就都是自己的错了。”③
① 蒋和威尔基1942年10月5日会谈的中文记录,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045。
② 关于“愚蠢”,见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25; 1942; box 42; folder 14。
③ Chiang Kai…shek(蒋介石),Resistance and Reconstruction: Messages during China's Six Years of War; 1937…1943 (New York: Harper; 1943); pp。320…322。
同样在10月,史迪威把罗斯福针对蒋6月底提出的“三项要求”之正式答复递交给委员长。虽然史迪威说,答复内容“跟我建议的一模一样”,不过其语气尊重、和谐,承诺蒋所要求的500架飞机,另外还加派100架飞机空运物资飞越驼峰,这些都将在1943年初就位。罗斯福保证飞越驼峰的物资吨数一定增加,但当前首要之务是打开滇缅公路,也就是攻占仰光——或者是从印度到腊戍,打通一条全新的供应路线。蒋唯一遭罗斯福拒绝的要求,是派遣美军作战部队进驻印度这一项①。蒋一定觉得他这招打不下去的威胁之计,又奏效了。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224…225。
同一个月,以罗斯福总统特使身分进行全球友善访问的威尔基(Wendell Willkie)抵达中国。威尔基身材粗壮、衣着随便、笑容可掬、喜爱醇酒和女色,跟削瘦、沉默的史迪威一比,更符合中国人印象中的典型美国人。威尔基抵达前,蒋夫人力促整顿重庆欢迎外宾。街上乞丐都被打发走了,还安排中国民众挥舞旗子、夹道欢迎美国贵宾。
打从她到机场迎接那一刻起,这位活力旺盛的美国政客就对宋美龄一见钟情。威尔基面交蒋一封罗斯福要给他的信,罗在信中表示希望蒋夫人能在近期内访问美国。他告诉蒋氏夫妇,以夫人的“聪明才智、说服力和道德力量”,将会是最完美的大使①。事实上,蒋夫人正考虑要到美国治疗她的皮肤病和越来越严重的忧郁症。
① Brian Crozier(柯如齐),The Man Who Lost China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6); p。253。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667110。jpg〃/''/p'
1942年以罗斯福总统特使身分访华的威尔基,自爆曾与宋美龄有一夜情,但可信度受到争议
如果传闻属实,威尔基访华的最高潮是他和宋美龄的一夜情。《展望》(Look)杂志发行人考尔斯(Gardner Cowles)陪同威尔基全球访问。他自行出版1982年写成、1985年付梓的回忆录。书中叙述,在接待酒会中威尔基和宋美龄一起消失了,是夜稍晚,蒋闯进考尔斯和威尔基下榻的宋子文寓邸,追问威尔基在哪里?考尔斯说他不知道,委员长和卫士搜索全宅不果,又怒冲冲地离开了。据考尔斯说,凌晨4点钟威尔基出现,得意洋洋地炫耀他和宋美龄在她妇幼医院顶楼的公寓过了一晚①。
① Gardner Cowles; Mike Looks Back: The Memoirs of Gardner Cowles; Founder of 〃Look〃 Magazine (New York: Gardner Cowles; 1985)。
威尔基对考尔斯“一幕又一幕的”细述他在美龄香闺的艳遇,又说他已邀她跟他一起回美国。考尔斯承认,宋美龄是他生平仅见“最美丽、聪慧、性感的女性之一”,但是他认为这段关系会毁了威尔基的政治前途,更不用说他的婚姻也会破裂。考尔斯在回忆录中说,翌晨,威尔基清醒过来,要考尔斯去告诉蒋夫人,她不能跟他们一起回美国。根据考尔斯的说法,当他到蒋夫人的公寓找她、告诉她这个消息,她怒不可遏,以长长的指甲抓他的脸。考尔斯还写说,事隔几个星期后,有一次他在纽约和宋美龄用餐,她提议支持威尔基再次竞选总统,那么他们就可以“统治全世界”——指的应是如诗般的情节①。
① 同上注。
考尔斯是个保守派,是蒋氏夫妇政治立场的支持者,绝不是扒粪者。可是,他对威、宋重庆一段情的记述却是有问题的。如果美龄和威尔基孤男寡女辟室幽会,一定会有数十人知道,如果蒋介石冲到宋子文家捉奸,一定也有数十人会晓得。在八卦当道的重庆,风声一定洩露得很快。可是,当时在华的美国人或其他外国人,包括外交官、记者和美国战略情报处的特务,都没有人报导、谈论这件耸动的新闻。
1974年,这则故事的缩减版出现在《皮尔森日记》(Pearson Dairies)这本书当中。台北政府代表蒋夫人提出民事诉讼。考尔斯在录供证词中,表示威、宋之间“不可能”有一段情。出版社道歉,并支付台北政府因案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①。出版社当然有可能只是不想因此事对簿公堂而息事宁人;而故事的消息来源考尔斯,也有可能觉得应该替已故的老友之令誉做掩饰。可是12年之后,考尔斯在写给自己后人看的回忆录中,却又详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