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会议一开场,蒙巴顿就说明“冠军行动”将发动32万名盟军部队,其中16万人是印度和缅甸部队、2万名英国特战部队、3000名美国特战部队,和13。7万名在印度和云南整训的中国军人——即X部队与Y部队。邱吉尔意外承诺皇家海军将派遣2艘大型战斗舰、4艘大型航空母舰和10艘小型航空母舰,以确保掌控孟加拉湾。轮到蒋发言时,他很高兴,但再次强调大规模两栖作战和海上优势是必须的。目标应该是瓦城而不是密支那,另外驼峰空运作业应每个月送1万吨物资到中国①。霍浦金斯后来写说,蒋通常不愿谈论特定细节②。这位中国领袖把实质交涉留待与罗斯福来谈,所以他在联合会议上的发言简洁扼要,而且事实证明,他对盟军将遭遇的日军兵力之推估,颇有先见之明。蒋在11月23日会议的简要版发言纪录是:“缅甸战役的成功,不只要看在印度洋建立的海军势力,还要看海上行动和陆上作战的同步协调。如果海上力量不能集中,仅靠陆上部队力量的集结,还不能确保胜利……敌军在缅甸可部署的兵力可达到10个师,如果我们不切断他们的增援途径,他们的部队还会更大。”③
① Charles F。Romanus and Riley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1956; Washington; D。C。: U。S。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78); pp。62…63。
② Robert E。Sherwood; Roosevelt and Hopkings (1948;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50); vol。2; p。393。
③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117。
罗斯福总统住在美国大使官邸。当天夜里,罗在大使官邸设宴招待蒋氏夫妇①。霍浦金斯是唯一的陪宾。蒋夫人脚登露趾鞋、身穿黑色丝绸旗袍,和去年叼扰甚久的老朋友罗斯福打招呼。双方都有译员坐在边上,但美龄不时修正她先生译员的翻译。蒋原本就视罗斯福是“超乎常人”的大政治家,经过一整夜坦诚长谈后,对罗更增添敬意②。相形之下,蒋的尖噪子以及在权贵宾客前的拘谨、礼貌,却没让意气风发、随意的美国东道主产生太多的友谊感。
① 蒋氏夫妇11月22日与罗斯福总统进行正式的“初识”会谈。
②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and His Diary as a Historical Resource (Armonk; N。Y。: M。E。Sharpe; 1996); part 2; p。53。
然而,在这次严肃的长谈中,两人似乎对一切事情都有相同共识。蒋赞同罗对于日本未来政府形态应由日本人民决定的看法。他提议,日本对中国的赔偿可以用工业和战争机械设备、商船及其他实体财产支付。他觉得驻日盟国占领军应由美国领衔;但罗坚持应该由中国国军来主导。蒋也同意罗对“俄国共产主义之政策”,强调莫斯科不可信赖,但又说在对苏关系上,将听从罗斯福的指挥。罗斯福强力支持东北和台湾回归中国①。两人早先在通信时就有共识,对战后世界有一致的看法,尤其认为必须终结殖民主义。此外,蒋还提到两人讨论了苏联参与对日战争的问题以及新疆的局势。蒋对这次会谈的结论是“非常满意”。罗斯福“以老友待我”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4; 1943; box 43; folder 10。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3; 1943; box 43; folder 10;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322…325。
次日(11月24日)早晨,罗斯福的儿子艾略特(Elliot)发现父亲在床上用餐,问起昨晚的情形,罗答说:“发生好多事喔。我见到委员长了。”艾略特问他对这位中国领导人的印象如何,罗先耸耸肩,然后说:“昨晚和蒋氏夫妇交谈所学,胜过我和联合参谋长团开4个小时的会。”①蒋虽花了不少时间描叙述中国军队的困难处境,罗斯福对儿子说,他还是对某些问题感到不解,譬如:“为什么蒋的部队不打仗?”为什么蒋“试图阻止史迪威训练中国部队”?为什么他“将数以千计的精兵留守在共产中国的边界”?②总之,罗斯福依然认为蒋还在排斥让史迪威处理国军的问题,原因不明。即令如此,罗斯福“已决心要从中国(也就是,蒋)的角度,让开罗会议成功落幕”③。
① Elliot Roosevelt; As He Saw It (New York: Duell; Sloan; and Peace; 1946); p。142。
② 同上注。
③ Sherwood; Roosvelt and Hopkins; p。395。
24日,蒙巴顿拜会委员长和夫人。他以后勤角度说明为什么比较有野心的攻打瓦城计划,是行不通的。数十年后,蒙巴顿告诉替史迪威写传记的杜希曼,委员长很显然并不了解“monsoon(季风雨)”这个字,蒋夫人也说明委员长“完全不认识季风雨”。杜希曼两次提到这个故事,声称中国没有季风,“因此,蒋根本不了解”,她甚至把这当作“史迪威难与委员长共事”之“启发性证据”①。但是,蒋的备忘录、信函和日记多次提到缅甸的“雨季”及它对军事上明显的影响;看来他只是不熟悉“monsoon”这个出自葡萄牙文的单字。在符合先入为主刻板印象的情况下,一场的谈话就像这样表面上赤裸裸实则全然误会,成了历史传说的一部分。当天下午,蒙巴顿向联合参谋长团报告,蒋已经接受规模缩小的空中支援,很高兴英国能派出舰队,并且会热切支持此一作战。
① Tuchman(杜希曼),Sand against the Wind; p。404。
但就像“monssoon”这个字,蒙巴顿也误解了蒋,误以为这位中国领导人现在对英方整体计划十分热中。一部分问题可能出在宋美龄的翻译上,她试图让蒋的发言显得越正面越好。1个多小时之后,当蒋私下和马歇尔共进午餐时,就证明蒙巴顿误会蒋的意思了。蒋冷静地告诉马歇尔他反对英方的计划,因为他相信它“会导致重大损失,甚至可能会失败”①。他重申两栖登陆的必要性,又说云南的国军(Y部队)不应前进到超过腊戍。美方纪录并未显示马歇尔有任何不同的意见②。事实上,马歇尔和美国其他军种首长在开罗会议上,自始至终都强烈支持蒋的立场,坚持全面展开两栖登陆缅甸作战,即所谓的“海盗行动”(Operation Buccaneer)③。
①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347…348。
② 同上注,pp。338…339。
③ 11月26日,马歇尔在联合参谋本部会议上,对这一议题很坚持。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64。
当天夜里,邱吉尔设宴款待蒋氏夫妇。邱吉尔竟说海上攻击在1944年5月之前不能进行,使其宾客大感意外;那时候雨季就将要开始了。除此之外,这场晚宴可说又是一场令人满意的聚会。同一天夜里,霍浦金斯携带美方版本的公报草稿拜访蒋氏夫妇。蒋发现前一天晚上他向罗斯福提到的“每一项意见”都列在公报草稿里。他在日记写下,他对罗斯福在公报中所展现的诚意,十分感动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4; 1943; box 43; folder 10。
11月25日是感恩节。蒋氏夫妇在美国大使官邸的庭院里,坐在白色柳条椅上和罗斯福、邱吉尔拍了那张著名的照片。蒋氏夫妇和罗斯福喝了茶后,三人于下午5点再次会谈,这次只有艾略特陪侍在侧,共谈了75分钟①。如罗斯福告诉蒋,他“最头痛”邱吉尔。他说:“英国根本不愿见到中国成为大国。”罗、蒋再次同意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英国必须放弃她的帝国②。至于缅甸问题,两人确认先前达成的共识,即需要两栖登陆作战,并说服英方提早其海军部署③。在罗斯福的压 力下,蒋表示只要抗日战争仍在进行中,他就会和中共成立联合政府,但条件是(一)美国要确保未来苏联会尊重中国在东北的主权;(二)美国要支持让英国终止她在香港及中国其他地方的“帝国权利”④。
①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49。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6; 1943; box 43; folder 10。
③ 同上注。
④ Roosevelt; As He Saw It; p。164。 罗斯福回避东北问题做保证,但说苏联会尊重东北的国界。他建议,香港应归还中国,但要做为自由港,蒋同意。
蒋告诉罗,他对国共联合政府的意见是非官方的——也就是,只能给罗斯福知道。不过,他们俩对此问题的意见其实是一致的①。罗斯福接着告诉蒋,美国将依蒋的要求提供美国武器及训练给中国90个师的部队②。这是两位领袖又一次成功的会谈。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6; 1943; box 43; folder 10。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64。
根据史迪威的说法,这次会谈进行到下午6点15分至30分之间,罗告知马歇尔和史迪威两人,蒋已预备执行“缅甸计划”,包括派云南的Y部队投入战场,但有两项条件,而罗斯福完全支持蒋——确实掌控孟加拉湾,以及同步进行两栖登陆作战①。在这里,故事变得混淆不清,因为有一说 法指控蒋于一、两个小时之内,就在「每一点上」全盘翻转自己的立场;但也有强烈证据指出这个说 法不符事实。这个事件简短但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值得我们详加检视,一则可藉此证明对历史的扭 曲如何能深铸人心’再则也看清史迪威的为人处世。
① 罗斯福总统的工作日志对罗、蒋下午的90分钟会谈进行到什么时候,有不同的说法;罗下一个约会排在下午6点15分。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63; 298…299。 关于史迪威、马歇尔和罗斯福的会谈,见Joseph W。Stilwell; The Stilwell Papers (London: Macdonald; 1949); p。232,及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64。
史迪威说,11月25日深夜,霍浦金斯找他去——“10点30分到,乐队演奏——哇!——和邱吉尔谈话。”后来,“霍浦金斯说,委员长下午6点表示不喜欢(缅甸)计划。”①霍浦金斯所说的计划,几乎肯定就是英方的计划,即蒙巴顿误以为他在11月24日上午和蒋谈话,蒋表示会支持的那个计划。蒋所同意的计划是他和罗斯福讨论的那份计划;不是蒙巴顿告诉他的那份。11月24日蒋和蒙巴顿会面之后,紧接着与马歇尔的谈话,以及11月25日下午5点到6点15分,他和罗斯福的会谈,都能够证实这点。罗斯福与蒋谈完后立刻告诉马、史两人的计划,才是蒋所属意的计划。霍浦金斯提到“下午6点”应该就说明这一切了。但是,史迪威在日记里对霍所说的反应却是“天啊!他又来了”,暗示霍说蒋改变了他和罗斯福沟通后的立场。事实上,罗斯福总统当天的工作日志记载,同一天夜里10点30分史迪威有和总统会面。在场的艾略特的纪录显示,史迪威谈到“他和蒋相处的困难”,但根本没提到委员长对与罗斯福的缅甸协议反悔——如果真有其事,史一定会在此场合提起。史迪威很不寻常地没在日记中提到他和罗的会面,这次会面有可能只是一个非正式的酒会(毕竟还有乐队演奏)②。
① Stilwell; Papers; p。232。
② 关于“他又来了”,见同上注,p。231;关于晚上10点30分的会面,见Roosevelt; As He Saw It; pp。160; 162。
据蒙巴顿的说法,次日(11月26日)早晨,马歇尔告诉他,“晚上”委员长和罗斯福又碰了面,蒋“推翻了他在午餐前所同意的每一点”。蒋最近一次“在午餐前”的会谈是11月24日和蒙巴顿进行的,不是和罗斯福或和马歇尔,因此蒋据称推翻的原议,应是指所谓他对英方计划的同意,而这份同意是出自蒙巴顿的误解。因此这里的意见反复,明显出自蒙巴顿会错蒋于早晨会谈的意思,也可能出自史迪威错传霍浦金斯的话。罗斯福总统在开罗的工作日志没有记载,下午5点至6点15分之后罗、蒋还有过会谈。而且,罗斯福、蒋介石、霍浦金斯、邱吉尔和艾略特在他们各自的文件或谈话中,都没提到罗、蒋在11月25日更晚时有另一次会谈,或者提到这位中国领袖反复的立场①。
① 关于总统的工作日志,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lxiii; 298…299。
我们猜测,史迪威很可能听到蒙巴顿的幕僚或是蒙巴顿本人提到,蒋出乎意料地赞同他们的计划,可是11月25日晚上10点30分之后,霍浦金斯告诉史迪威,蒋不喜欢英国人的计划。史迪威对马歇尔报告霍和自己的谈话,却误导马以为蒋对美、中计划变了卦,便推断罗、蒋在25日夜里有过第2次会谈,而且并不愉快。听到马歇尔转述霍、史谈话的二手版本,蒙巴顿“跑去找霍浦金斯”,霍给了他不附具体说明的“真相”,也就是蒋的确不赞成英方的计划①。
① 关于“暂缓下来”,见Mountbatten; Dairy; p。35; and Stilwell; Papers; p。32。 国防部历史家只用一句话注明,11月25日“晚间”蒋和罗再次见面,“在每一点上都翻转了自己的立场。”他们完全没有交代这句话所本,但想必是从蒙巴顿的报告得出这句话。国务院历史家只说五角大楼的历史“显示”蒋“在每一点上都翻转了自己的立场”,但是国务院因为知道罗、蒋夜里并没再会谈,因此假设此一意见大逆转发生在下午5点的会谈。这一点当然不正确,因为罗斯福在5点的会议之后,已经找马、史去谈了。见Romanus and Sunderland; Commamd Problems; p。65;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66。
史迪威日记对11月26日的状况之叙述,和蒋介石日记的说法,没有太大出入。不过,他在开头含糊地说:“11点的时候,路易斯(蒙巴顿)泄漏情报(应该是指蒋的意见反复)。他被花生米气坏了。谁不是呢!”令人意外的是,史迪威竟然不再提蒋在前一天所谓的意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