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亡,正是因为对他们持续不断的驱逐、迫害、屠杀。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写到哈伯的时候还将进一步展开。
虽然总体上是宽松的,但反犹思想仍然潜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偶而『露』峰嵘〃。上小学时,玻恩所在的班有不少犹太人(约1/3)。玻恩在他的《自传》中写道:
成功人士 第2章 物理学奖(2)
〃那时已经有了排犹的最初迹象。应该为校方人员辩护,我得说,在老师的那边是几乎不带任何种族和宗教偏见的。然而p及其他少数同学却或多或少地公开反犹,只要不被公正心肠的老师们发现,他们随时都会以欺侮犹太人作乐。高年级时,p成了那种后来影响到全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地理课上,他喜欢完全按照纳粹方式勾画未来的大德意志新疆界。……就这样,在早年的学校生活中,我已经预感到德国以后将发生怎样的事情了。〃
在这动『荡』的年代里,即1900…1907年,玻恩像所有德国大学生那样,〃游读〃了布雷斯劳、海德堡、苏黎世和格廷根诸大学。开始他对天文学有兴趣,并于1907年获得格廷根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1907…1908年,他在剑桥大学同维尔和凯厄斯学院当研究生。回到德国以后,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决心改变研究方向,开始想涉足实验物理,后来他发觉自己完全没有做实验的天赋,就决心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玻恩…夫朗克时代
他开始点阵动力学的研究是在1912年。开始的时候,他与另一个从匈牙利来的犹太人冯·卡门一起作研究。他们两人住在同一幢房子里,整天讨论晶体点阵假设,并且由这一假设导出了晶体的所有『性』质、引人了这一领域的几乎所有基本概念。冯·卡门在自传中曾记述道:〃1911年,我的专业方向已经明确。我在格廷根的经验和成就,概括地讲,就是研究流体运动理论。本来我想一直干下去,但我与空气动力学和航空结缘的时机尚未成熟,而另外有许多问题对我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比如,探索原子奥秘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全世界研究现代原子理论的热情真是盛况空前。〃
他们两人,即冯·卡门和玻恩两人在〃上完希尔伯特的数学课后总要对固体内部结构(即原子排列方式)讨论一番〃。
在他们发表了几篇晶体理论文章以后,冯·卡门就和玻恩分道扬镰了。玻恩和他的学生继续研究晶体动力学理论,并和他的中国学生黄昆写了一本此后成为经典著作的《晶格动力学理论和玻恩因为这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被科学界誉之为〃晶格动力学之父〃。
玻恩在1921年接替荷兰化学家德拜(p。j。w。debye,193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职位,成为格廷根大学物理系主任并兼任理论物理教授。格廷根大学在那个时代是相当开放和宽松的。1902年,年轻的犹太人数学家闵可夫斯基(m。minkowsky)就以他卓越的智慧和成就,冲破了普鲁土大学的反犹屏障,成为格廷根大学数学系继伟大的希尔伯特(d。hilbert)第二教授之后,成为第三教授。后来,由克莱因(f。klein)建议,又任命了犹太人天文学家史瓦西(k。schwazschild)为教授。正是这种任人唯贤、开放宽松的氛围中,格廷根迎来了它历史的黄金时期。玻恩就任物理系主任之后,他又设法将犹太人物理学家夫朗克o。franck,192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柏林物理化学研究所调到格廷根大学物理系,主持实验物理研究。在玻恩的领导下,格廷根的物理学研究迅速崛起,并形成了以玻恩和夫朗克为中心的格廷根学派,成为当时国际上活跃的一个量子物理研究中心。至今人们常提到的〃玻恩…夫朗克时代〃,实际上指的就是高度抽象的数学风格与精细实验分析的成功结合的时代。玻恩一生最重要的发现……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就是在这一〃格廷根的美好岁月〃中这一结合的最好说明。
玻恩的助手海森伯在玻恩的帮助下,于1925年创立了矩阵力学。我们知道矩阵力学与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并驾其驱,成为量子力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补充一句:〃量子力学〃这个专业术语还是玻恩在1924年的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的)。
学术界的争论是难免的。当物理学家们为两种量子力学的表达方式和其解释争论不休之时,玻恩却大出人意料之外地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统计诠释,彻底解决了〃波粒二相『性』〃这一长期争论。玻恩的统计诠释以最通俗的话说就是;〃薛定谔(电子)波动方程所解出的某处的波函数的强度,表示该处(电子)出现的几率用可能『性』的程度)。〃即,(电子)波强度越大的地方,找到(电子)的机会越大,反之,机会就越小。于是,长期让人『迷』『惑』的薛定谔方程所代表的波,不再具有什么物质『性』的内容,只是代表一种几率,因此这种波也就自然地被称之为〃几率波〃。
这样,玻恩第一次把几率上升为物质运动的根本属『性』。在19世纪后期,玻尔兹曼也曾在解释热运动时提出用几率来解释分子热运动,但那时人们认为每个分子还是严格遵守牛顿力学的规律的,统计规律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但在玻恩的几率诠释中,几率已经是物质构造和运动的根本属『性』。高精密的量子力学只能预言某一事件的几率,人们不能就这一事件的发生与否做出决定『性』论断。拉普拉斯全能预言者的神话,从此被彻底粉碎。
几率的解释,不仅是物理学的一次重大革命,而且也是人类自然观、认识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这一匕跃立即受到哥本哈根学派的欢呼,并立即以这一诠释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诠释〃。但是,不愿放弃决定论的许多科学大师怕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坚决不同意这种几率诠释,例如爱因斯坦就曾武断地对玻恩说:〃我不相信上帝会玩掷骰子的游戏。〃由于当时强大的反对几率诠释势力,1932年海森伯获诺贝尔奖时,玻恩却失去了获奖机会。直到22年之后的1954年,玻恩才因为〃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因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遭遇
美好的东西总是很快逝去,美好的格廷根岁月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反犹主义的恶浪所击碎。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玻思写的书被归为〃犹太物理学〃而全部被销毁。接着,4月17日,夫朗克向格廷根大学提出辞职;4月25日,玻恩和其他一些犹太教授被大学解雇。使玻恩感到愤怒的是,格廷根那些非犹太人教授们不仅不抗议纳粹的疯狂迫害,竟然还有人落井下石。平时标榜的公正、客观、独立的精神,全成了一纸废话!焚书的大火到处熊熊燃烧,告密者的凶险无处不在。玻恩不得不离开他曾无比热爱的格廷根和它的学术传统,不得不离开从父辈们开始都以能做一个德国人为荣的德国。希尔伯特曾愤怒地说:格廷根的犹太人学者被清除后,格廷根就没有数学了。德国正在堕落为一个中世纪般黑暗的王国。
1933年5月10日,玻恩全家悄悄离开了格廷根,沿途焚书的大火为他送行。他在英国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人说:经历就是财富。科学研究的经历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他不仅仅成为一个科学家,而且铸就了他深邃的哲学观点,使他成为〃通向人类思想的深层的哲人科学家〃。本书不能在这方面再作发挥,我引用玻恩的一段话作为我〃话尚未尽〃的收尾,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玻恩说过:
〃哲学始终而且仍然倾向于作出最终的、绝对的陈述。这种倾向顽强地影响到科学。例如,早期物理学家们就认为牛顿力学的决定论有特殊的价值。……我确信,像绝对的必然『性』,绝对精确,最终真理等等观念都是应当从科学中排除出去的幽灵。人们可以根据关于一个体系目前的有限知识,依靠一种理论,推演出用几率表示的关于未来情况的推测和期望。从所使用的理论的观点来看,每个几率的陈述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
〃在我看来,这种思维规则的放松,是现代科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福音。因为我觉得,相信只有一种真理而且自己掌握着这个真理,这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根源。〃
丁肇中
出生日期
1936年1月27日
获奖年度1976年
我是中国人,我要用汉语发表演说
1936年1月27日,一个大头的男孩在美国密执安州安亚柏且市一所医院里降生了。他便是第3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丁肇中。
丁肇中在谈及他自己的身世时曾十分诙谐地描述了他诞生在异国他乡的由来,他说:〃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生于一个主要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组成的家庭。我的父母亲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国,但在他们访问美国时,我提早出世,由于这个意外,我成为了美国公民。这个突来的小『插』曲却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丁肇中的祖父丁惟汾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曾东渡日本,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积极投身推翻清朝统治者的革命斗争。袁世凯称帝时,丁惟汾痛斥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并声称:〃头可断,革命之志不可夺!〃
丁肇中的外祖父王以成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土。木建筑专业,受革命思想影响经了惟汾介绍加人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王以成积极组织革命武装参加反对清朝统治者的战斗。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俘,他坚贞不屈,拒不投降,被敌人惨无人道地砍成数块。王以成牺牲后留下女儿王隽英。
丁惟汾的儿子丁观海30年代初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土木工程,随后王隽英也到美国,攻读教育心理学。后来,两人分别获得硕士学位。由于两家是世交,从小又相互熟悉,在异国他乡他们结为伉俪。正当他们学业有成,准备回国的时候,王隽英怀孕了,似乎要提早临产。丁观海夫『妇』本想让第一个儿子出生在祖国,因恐怕在归国途中分娩,只好修改计划。他们决定了观海先走,王隽英分娩后再回国。
丁肇中在美国诞生后刚满两个月就随母亲回到中国。
丁肇中虽然没有见过祖父和外祖父,但是父母经常和他谈及过去,特别是他在『奶』『奶』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幸福地生活过四五年,『奶』『奶』那种坚不可摧的气质、朴实无华的作风、甘愿奉献的精神体现出爷爷、姥爷这一辈人的高尚品格。祖辈的英雄气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丁肇中的品格和作风。数十年后,丁肇中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授奖仪式前,丁肇中提出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说的要求。他说:〃我是中国人,需要用汉语发表演说。〃会议主持者要求他用英语演说。双方僵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丁肇中的获奖演说先用中文,后用英文。
丁肇中的演说是从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对现代科学的影响开始的。他说:〃研究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中最早知道的课题之一。《墨子》中就有这方面的事例。20世纪物理学的许多重大发现都与研究光线有关。〃
后来有人问丁肇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丁肇中只是淡淡一笑:〃讲讲好玩而已。〃这里面的深刻含义岂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丁惟汾追随孙中山革命的精神和王以成视死如归的气概。丁肇中作为一个站起来的中国人将这种精神和气概再一次体现出来了,它是饱受欺辱而站起来的民族的一次怒吼。
不能上学,家成了他的学校
丁肇中的幼年时期是在严酷的抗日战争中度过的。回国不久便爆发了卢沟桥事变,祖国的大好河山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一场空前的大浩劫落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幼年的丁肇中随其父母开始了动『荡』不安的流亡生活。1938年8月12日,他们逃到南方,不久又流亡到了合肥,后来又辗转到芜湖、徐州、郑州、武汉、万县,最后到达当时的陪都重庆。
丁观海一家人在重庆住下后,生活虽然清苦,但比起流亡生活总算好多了。过了几年,丁肇中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穿上新做的学生装高高兴兴地随妈妈去附近一所小学报到注册。
上学是人生一个新的开端,但是对于丁肇中来说却是好景不长,他只上了几天便不敢去上学了。
当时中国的空军力量薄弱,尽管重庆是大后方,仍然受到日本空军的轰炸和扫『射』,经常发生小孩上、下学时被炸死或房屋倒塌砸死的事情。丁肇中的父母实在不放心,便决定不让丁肇中上学了,在家中由他母亲亲自教课。
由于教学过程是在母子之间进行的,因此丁肇中感到亲切和自由,他可以随心所欲提出问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这对丁肇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极大的影响。后来丁肇中回到正规学校学习,由于思维活跃,考虑问题深入而多方面,经常提出一些〃怪〃问题而使老师头痛,被老师看成是调皮学生。
在重庆,由于父母从事教育工作,家中经常来访的客人不是大学教授就是大学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了解日本侵略者在各地的暴行和全国人民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斗争的情况。这些都极大地激励着大后方人们的斗志。每当客人来访,丁肇中总是在旁边听父母与客人谈话,久而久之,这些谈话就成了丁肇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这些生动的教材是正规学校学不到的。从1956年丁肇中赴美学习至今已经40多年,他始终不忘祖国,童年时所受的教育永远铭记在他的心中。
与丁观海交往的朋友和同事中有很多人是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他们来访时经常与丁观海讨论各种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和研究治学的方法。天长日久,耳儒目染,丁肇中从中似乎也悟出点什么道理来。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写的自传中,他曾专门提及这一段往事:〃由于战争的原因,我直到12岁才受到传统教育。然而,我的父母一起在大学任教,因此使我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经常来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