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她怎么能走呢?走哪儿去?在京城她举目无亲,要回了杭州,谁知道刘家人会怎么摆布她?无非是再把她送一次人。可是她已经过了最好的年纪了,又曾经委身于人做过几年妾,再接下去的出路绝不会比这更强。
当初刘家大妇就曾经想把她许给一个四五十的鳏夫,还是她自己见机快,抓住了朱长安。她可不想如花年纪陪着个臭哄哄的糟老头了,把一辈子就那样白白葬送了。
本来韩氏已经被送走了,刘姨娘满心欢喜,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若是能抢先怀上,生个一男半女,在朱家的位置就稳当了。可谁成想朱长安一走数月,她倒是想怀――可她上哪儿怀去?朱长安一回来,她就上了心,瞅着机会献好儿,可是功夫全白瞎了,朱长安居然和韩氏藕断丝连,韩氏那只不下蛋的母鸡居然怀上了!
这母凭子贵,马上就翻了身,这不,已经被接了回来了,还要把其他人全打发掉――春荷是个闷性子,不会讨巧,也没什么争荣夸耀的心,连她都容不下――
刘姨娘想,不能这样坐以待毙。不然等朱氏真生了儿子,自己可就是砧上的鱼肉了,任人揉搓处置。
可是二太太管她管得严,她一点儿机会都找不着,韩氏回来几天了,除了给二太太、老太太请了安,就是闭门不出专心养胎,刘姨娘连她的面儿都见不着,更别说其他了。
她也想去桃缘居再拉拉关系。她打小就知道李又林是个好命的,家里的长女,父母、祖母都疼爱,出嫁时更有丰厚的嫁妆傍身。相比起来,刘姨娘觉得自己生得比她要好,也念过书识得字,陆秀云死之前还请人教过她弹琴。她不但比李又林强,比韩氏更强。
只是她的命不如她们好罢了。
钟氏出了正月,身体渐渐好了起来,重新又把家务接了过去。
丈夫靠不住,儿女又还小,钟氏越发看重手里的权利。
原哥儿开蒙之后,他毕竟还小,老爷子着重教的是良哥儿,他在一旁只要不捣蛋,玩笔玩纸玩书老爷子也不去管他。
良哥儿这次开蒙比上次顺利多了,一来,曾祖父是他熟悉的人,上回请的那个先生是个陌生人。而且这次也不是摆开书案拿出戒尺来的那种教法,就在曾祖母的院子里头,环境也是他熟悉的,并不觉得害怕。
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有人作伴。原哥儿也坐在他旁边的一张小书案边上,祖父笑眯眯的教他们背诗认字。
良哥儿一点儿不笨,只要他不害怕,能学得进去,进度其实相当顺利。更让老爷子惊喜的是,原哥儿虽然小,可是已经透出一股聪明劲儿来,教良哥儿背的诗,原哥儿也能跟着背,口齿又清楚,背得又通顺。小哥俩儿你陪着我,我陪着你,把开蒙当成一件有趣的新游戏,一点都不抗拒。
就是又林有点不适应。原哥儿在的时候,整个院子都十分热闹。他一被叫去念书,桃缘居顿时少了许多喧闹。
她既有些舍不得儿子,又担心他读书太早,受拘束受罪。
借着给老太太请安的功夫,她偷偷在窗外看过,原哥儿和堂哥一起坐得老老实实的,奶声奶气的背书。
又林当时的感觉又是欣慰,又是心酸。
孩子还没长大,可是他已经要开始学着独立,学着生活。
敏哥儿长得很快,几乎一天一个样子,朱慕贤每天回来第一件事儿都要先凑过去看儿子。又扮鬼脸又作怪声,逗得他咯咯直笑。
第313章
不但如此,朱慕贤还得问话,儿子吃了几次奶拉了几次巴巴睡了多久玩了什么样样都要问到,有时候乳娘都给问得张口结舌的,还得又林打圆场:“她一天全围着孩子转,忙得很,哪顾上数数了?明天我给数着。”
朱慕贤听她这样说了,才罢休,乳娘也长长的松了口气。
简直一个傻爸爸啊。
生原哥儿的时候他也紧张,可是也没有变得现在这样啊?难道是年岁大了,人就啰嗦了?
朱慕贤自己的解释是,以前对孩子的事儿一点不懂,想过问都不知道从何问起。现在可不一样,怎么也能算半个内行了,当然不能让下头人蒙骗了。被蒙骗事小,可是孩子要是受了委屈,那可是大事。
大老爷近来和大太太的关系倒是缓和了不少。从上次出了那件丑事,他在女人身上的心也淡了许多——当然,大太太认为这老不要脸的是有心无力了。都快六十的人了,想玩女人也得能玩得动啊!吃了大亏丢了大人,知道那些年轻的狐媚子靠不住,又隔三差五的到她这儿来,大太太直是懒怠理他,但也不能把他赶出去。
这些年大太太早习惯一个人睡了,突然床上多了一个人,倒害得她半宿没睡好,早上起得比平时晚了些。又林已经带着敏哥儿过来给大太太请安,看到大老爷也在,倒是十分意外,只是脸上没露出来。
大老爷看着乳娘手里抱着的孩子,已经过了百日,敏哥儿不必再包在襁褓里了,戴着一顶极可爱的虎头帽,大老爷用好象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口气问:“这就是敏哥儿?”
大太太瞥他一眼,多新鲜哪,孙子都生下来几个月了,好象今天才知道是的。
“让我瞧瞧。”
乳娘看了四少奶奶一眼,才把孩子递给了大老爷——大太太几乎想掩面叹息——瞧这抱孩子的架式,跟搂着树似的僵硬。
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大老爷从来没抱过哪个,他当然也不知道怎么抱孩子。
敏哥儿现在正是最可爱的时候,白胖月胖的,还没长牙,谁逗都笑。大老爷喜欢得不行,拿着个翡翠的小玩意儿逗着敏哥儿玩。结果敏哥儿对那一点都不感兴趣,直接揪住了大老爷的胡子。
别看孩子小,可手劲儿还挺大的,揪得大老爷哎哎直叫。
大老爷原来很珍爱这把胡子,专有个人伺候他的胡子。有一整套的护理工具,梳子、篦子剪子、抹子和刷子,还有专用的油,隔个两天就要护理一回。自打出了上次那件事,对大老爷的打击很大,还病了一场,病好了,胡了也白了不少,看上去一下子老了二十岁,对胡子也不象以前那么精心了。
也是,自命风流的时候,当然少不得一把美髯。现在既然灰了心了,这胡子不胡子的也不要紧了。
乳娘忙上来解救大老爷的胡子,大太太坐在旁边忍着笑看着,觉得这真不愧是她孙子,揪得真准,给她出了一口恶气。
大老爷被揪了也不生气,依旧笑呵呵的,抱着孙子看起来不打算撒手了。
大太太看了他一眼,对又林说:“咱们去西屋坐会,我有话和你说。”
又林给乳娘使了个眼色,示意她好生看着,才随大太太进屋。
在又林看,大老爷爱孙子的心是有的,但是大部分可能还是觉得小孩子有趣——当成了一个新鲜玩意儿了。
不是又林埋汰他,大老爷虽然几十岁的人了,可是这辈子只怕就没长大过!说他是个成年人真让成年人这个词儿脸红。
又林和大太太坐了下来,大太太问她:“那个刘姨娘,你知道她的事儿吗?”
“很小的时候见过一面,她母亲那时候丧夫,想投奔我家,后来陆家人把她们母女带回去了,从那以后就再没见过面。”
大太太点点头。
“这不能怨你,谁家都有几门儿不长进的亲戚。”大太太说:“可她硬要和你攀关系,她干了什么事儿,难免让人说到你身上。”
又林只能说:“让太太替我操心了,是我的不是。”
“都说了这不是你的错。”大太太挥挥手:“你也知道,二房的那个媳妇儿又接回来了,要是她肚子真出了什么事儿,再把脏水泼咱们身上,那咱可冤死了。”
可不是么。
虽然又林根本不见那个刘姨娘,可她还隔三差五的到桃缘居来,外人看着,当然是她们往来甚密,关系一定不错。桃缘居的人总不能敲锣打鼓四处吆喝,说我们根本和她没点儿关系。她要真干了什么,旁人能不往桃缘居头上想吗?
眼下二房的重心就在韩氏身上,请了好几位郎中看来过,流水介的药材补品不要钱一样往屋里抬。韩氏真要出点什么事,这事儿肯定小不了。
刘姨娘要是大房的人,大太太肯定二话不说给她赶出去。可是她是二房的,大太太的手可伸不得那么长。偏偏这人又能和大房扯上关系,死皮赖脸的,癞蛤蟆咬不死人可是恶心死人。
刘姨娘从开始要给韩氏请安被人拦了之后,也没非往韩氏跟前凑。二太太拘她拘得又紧,她根本没有那个功夫。
大太太反过来安慰儿媳妇:“你也别太忧心了,反正人是他们二房的人,是老三自己带回来的,可不是咱们送的。他们自己不打发了,也怪不着咱们。你把原哥儿敏哥儿带好,比什么都强。”
又林站起来,笑着谢过大太太。
自打生了敏哥儿,大太太对她的态度也好了不少。所以说孩子才是一个女人的底气和倚仗。没孩子就没底气,孩子越多底气越足。大太太对大老爷这么轻慢,也就是因为她有两个儿子,朱慕贤尤其是个争气的,所以大太太的腰杆儿也硬,就是在老太太面前都不会气虚的。
又林把敏哥儿带回去时,大老爷还不舍得撒手,就差开口说让又林把孩子留下来陪他了。
开玩笑,她生儿子可不是为了给大老爷这种不靠谱的祖父当玩具的。
现在看来是平安无事,可是又林觉得这种平静显得有些异样——夏天的暴雨之前,总有那么一段让人呼吸不畅的平静,很短暂。
刘姨娘这些日子又来过桃缘居两次,一次送了个香袋来,说是给敏哥儿做的。一次是说想和四少奶奶说说话,那会儿又林正巧不在,她连人都见不着。至于她送来的香袋,胡妈妈亲自检查。
虽然觉得她做手脚的可能不大,可是这东西还是不可能近得了敏哥儿的身。开玩笑,她算是个什么人?也配给哥儿做东西?桃缘居现摆着一院子丫鬟争着抢着呢,轮得到她?
老太太那边儿让人传话,说原哥儿就留在她那儿用饭了,让又林不用挂心。
又林送走了来传话的丫鬟,真有种儿子被抢走了的感觉,只能自己吃饭。刚摆上饭,宋嫂子进来说话,翠玉一闪身就躲里屋去了,跟有狼在后头撵她似的。
又林笑着说:“她也有怕羞的时候,我还以为她天不怕地不怕呢。”吩咐人让宋嫂子进来。
宋家没了长辈,翠玉一嫁过去,宋嫂子虽然名份是妯娌,可是按年纪说,跟婆媳也差不多了。
宋嫂子这会儿来,很可能是和少奶奶来商量办喜事的日子。
她猜得一点儿没错,宋嫂子进来先回事儿。罗家三少奶奶病已经渐好了,人瘦得很,她们去请安,也没说几句话。宋嫂子以前常见石琼玉,今天到了罗家,差点儿认不出来她了。过去石家姑娘多么美丽大方,现在病成那样,简直象是换了个人一样。
宋嫂子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听过哀毁过度这词儿。照她看,罗家少奶奶这就是过度了。生老病死谁也逃不过,这活着的人还得继续过日子啊。
这里头的事儿宋嫂子不知道,但是又林心里很明白。
石琼玉这是受的双重折磨。她很可能把石老爷子的死算到了自己的身上。如果杨重光不翻案,石老爷子就算病重,可能也能挺过这个冬天。可是噩耗一到,再加上病,两下交加要了他的命。
而杨重光,和她还曾经有那么一段感情。虽然杨重光翻不翻案不是她能控制的,可是石琼玉摆脱不了这种罪恶感。
她这病,多半是心病。要想病好,得她自己从这件事的阴影中走出来才行。
又林琢磨着这几天最好去罗家一趟。能不能劝得好,她总得尽一次心。石琼玉一直和她交好,现在她有事,自己肯定不能袖手旁观。
杨、石两家的上辈子的事儿不是他们小辈能左右的。他们也没有必要用自己的人生为长辈去付账。自己得想开,为了活着的人,也得好好儿过下去。
接着宋嫂子就说起了婚期的事。出了正月,天气渐渐暖起来,宋嫂子的意思——是不是趁这个月或是三月里挑个好日子,把喜事给办了。毕竟翠玉和小宋管事年纪也都不算小了,早结了好。
第三百一十四章
“前些日子南边有信来,再过两天就又有船到,翠玉的爹来不了,她娘和她哥嫂一块儿过来,照我看,嫂子你也不用急,到时候直接和她爹娘商量着把事儿办了就是。”
虽然府里奴婢的亲事都是主子做主,不过个人意愿也很重要。象翠玉,一家子都在李家兢兢业业的服侍,干了这么些年,应有的体面得给他们。当时翠玉和小宋管事的事情,又林这边答应是答应了,还是写了信送回于江的,告之翠玉的家人。要是她家的人有旁的意见,又林当然也不会一意孤行。定亲是这样,现在办喜事也是如此。
宋嫂子显然也明白过来了,笑着说:“那更好了。多谢主子体恤,为我们这事儿来回的费事。”
女方的父母也来了,到时候亲事办得更热闹。在外头办,也更体面。
翠玉虽然在屋里,可是耳朵竖得尖尖的听外头说话。
她也知道父母能来送她出嫁那是主子给的体面,心里既觉得害羞,又觉得十分欢喜。反正成了亲,夫妻俩还是一起替少奶奶办事,跟现在也没什么大区别。
就是她也要嫁出去了,奶奶身边的事情必定得交转出去一部分。现在看来,白芷更稳重,而且年纪也要小两三岁,她再干个两三年是不成问题的。这几年里肯定也要再接着培养新人出来。
翠玉觉得有些感慨,她进府的时候是几岁?记不太清楚了,那时候还小,才留头,就跟着老妈妈们学点针线学点规矩什么的。一转眼,她都要嫁人了,时间过得真快。
李老太太去了也快一年了,又林不能回乡,只能到庙里去做场法事尽尽心意。玉林也打发人传了消息。说她要一同去。
虽然她已经认祖归宗,同李家没有关系了。可是玉林并没把自己当外人。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