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 作者:府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太尉新传 作者:府天- 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蔡京冷笑一声,脸上露出了几许讥诮:“当然是有人打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那个主意。横竖掂量着只我和张康国两个人争斗不痛快,硬是把高伯章也拉了进来,真真是好算计!”
    “恩相的意思是……”
    “如今的京城中,能够自由出入淑宁殿的,除了高伯章的那位许昌县君之外,你说还有何人?”
    “郑居中!”
    叶梦得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着实恍然大悟。在众多的朝官中,郑居中着实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若是不因为其乃是郑贵妃族兄这一点,恐怕根本无人会注意到他。想不到就是这么一个贵戚,居然敢搅和这趟浑水,简直是胆大至极。但是,左思右想,他又起了疑窦。
    “我也曾经见过郑居中数次,似乎其人并不似狡猾多智的,恐怕不至于想出这样的主意。况且,圣上虽然宠爱郑贵妃,也应该不会偏听偏信,毕竟是妇人之言。再者,先前郑贵妃曾经因餍镇之事受了牵连,圣上总不会一点疑忌都没有吧?”
    “嗯,你说的确实有理。”蔡京沉吟片刻,微微点了点头,“只不过,郑居中之所以把高伯章拉进来,并不完全是要让其加入争斗,更是想趁机卖一个好。你看着好了,这几天中,他必定会前去拜访高伯章!”
    叶梦得苦笑一声,随即想起那天在金银铺中打听到的事,不由有些后悔。要是早知道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他怎么都会事先通报蔡京有所准备,也好过如今的猝不及防。只可惜,自己太过聪明了,只想利用这个机会,却不防事发太快,自己根本来不及反应。
    正如蔡京所言,郑居中此时确实在高俅的府上,说的确实也是这一次的事情。只不过,善于讨巧的他把这说成是民意所向,倒是让高俅苦笑不得。
    当初苏轼临终的时候,便曾经提过给苏辙一州一县之地,只是他始终没有选好地方,再加上赵佶正好在病中,所以一直没有提。可是,这一次赵佶突然把苏辙放到了大名府重镇,这着实让他吃了一惊,当然,对于郑居中的坦然直言,他也颇感意外。
    “达夫兄费了这样的心力,我真不知该说什么是好。只不过,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我从不忘自己是苏门弟子,但是,却不敢为人谋私利。你这么一来,恐怕元长相公等人的矛头便要冲我而来了。”
    郑居中见高俅似笑非笑,心中不免更加不安,连忙端起一脸正色道:“内举不避亲,高相公此举对于子由公就有些不公了。况且,下诏命的乃是圣上,决断之权也在于圣上,圣上之所以会用苏子由镇大名府,不就是为了借其声名么?以苏子由之直言,试问谁还敢隐报盗祸之事?”
    高俅苦笑一声,一时竟也说不出话来〉郑居中是一番好意吧,其中却有挑唆的意头在里边,可说郑居中是不怀好意吧,偏偏他又给了苏辙一个光明正大重返政坛的机会。不管苏辙当初在中枢的政绩如何,爱民这一点至少不会有错,而无私这一点也肯定能够做到。比之那些贪官污吏,至少河北这一块,暂时是不用担心会出什么问题了。

第九卷 第三十五章 见遗稿睹物思人
    刚刚回眉山安葬完了长兄,苏辙便接到了这样一份诏令,心里着实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自从元祐八年宣仁高太后去世之后,他便贬谪在外,自始至终没有重回政坛的机会,如今竟是一起用就是大名府这样的重镇,这如何不叫他感慨万千。
    可是,他却对当下的朝廷气象相当不满,任用私人结党营私欺上瞒下,竟是群魔乱舞的格局〉来说去,这都是天子官家的唯才是举惯出来的,古来明君无不是先重德再看才,倘若是有才无德之人便决计不能置之于高位,似蔡京这等人尚且能够位居宰辅,那么,上行下效,其他人哪还会有什么高洁的品行?
    “叔父!”
    苏辙回头一看,见是侄儿苏过,不由心中暗叹。兄长苏轼一共有三个儿子,老大苏迈乃是元配王弗所出,老二苏迨和老三苏过是继室王闰之所生≌轼贬谪岭南之后,便是苏过一路追随侍奉,不过是三十出头的青年,看上去却已经深沉无比←望了望不远处已经盖好的草庐,不由开口问道:“叔党,我就要北上任职,你还是准备留在这里么?”
    “叔父,为父亲丁忧守孝三年乃是身为人子的本分,所以我一定要留在这里。”苏过朝苏辙长身一礼道,“叔父既然接到朝廷诏令,便请尽早上路。如今河北盗祸四起,若是再不处置,可能会危及京畿,叔父就不用再为我操心了。再说,大哥二哥也会在家中丁忧守孝,父亲九泉之下自可安息。”
    “也罢。你们都是孝子,有你们这样的儿子,大哥也该安心了!”
    苏辙长叹一声。面上露出了无限怅惘,过了许久方才告诫道。”叔党,伯达(苏迈)天性质朴为人不张扬,仲豫(苏迨)也不用我操心,只有你的文采出众,几乎继承了大哥地衣钵。但是。你为人也和大哥一样,耿介不屈,这虽然是优点,但在如今,说不定却会带来灾祸……”他说着说着突然怔住了,随即自失地一笑道,“想不到我一世清正,却对你说这种话。叔党,总而言之,大哥既然已经去了。今后的事情,你需自己谨慎!”
    苏过重重点了点头,沉声答道:“叔父放心。我定不会负了父亲声名。”
    崇宁四年六月初十,苏辙奉诏北上大名府,并带了族孙苏元老同行,准备让其应试下一年的科举。由于诏令上并未让其诣阙面圣。因此一行人抵达了祥符县之后,苏辙便准备和苏元老分道而行。
    “子廷,如今叔党等人都分居各地,京中苏府旧宅便空了下来′然家人都遣散了,不过你可以住进去,只需再雇几人便可。”苏辙一边吩咐一边从旁边地家人手中拿过了一个包袱,“进京之后,你替我把这个交给伯章,里面是叔党整理出来的大哥书稿,都是专门送给他地。不过,伯章如今位居宰相,为了避嫌,你若是无事不要去叨扰他,免得他日科举时被人说闲话。”
    苏元老自幼孤贫,一向多得苏轼苏辙照拂,此时连忙点头答应←婉言谢绝了苏辙让两个家人送他进京的要求,只带着一个书童便上了路,行囊中除了书竟别无旁物←自幼读于眉山,自从苏氏兄弟贬谪之后,他这还是头一次回京城,见到汴京那久违的繁华气象,一时竟忍不住在街道旁伫立许久,然后方才前往苏府老宅。
    出乎意料的是,苏府之中并不像苏辙所说只有一两个家人看门,他只不过报上了姓名,并拿出了苏辙的书信,里头竟跑出了好几个人前来迎接,其中,竟有好几个熟面孔,其中便有老管家苏桥。
    “子廷少爷,果然是你回来了!”苏桥看着面前地苏元老,禁不住老泪纵横。当初苏轼苏辙无不对十几岁的苏元老青眼有加,对其文章更是赞赏,甚至还将其留在京城住了许久,如今竟是一晃就十几年了←连忙抹去眼泪深深行礼道,“子廷少爷,房间早就收拾好了,还是你当年那一间旧室,请随我来吧。”见到故人,苏元老也是心中起伏,此时慌忙上前扶起苏桥,一路走一路问道:“我随二叔爷上路的时候,他还说京中老宅的家人早已遣散,你们怎么会仍然留在这里?”
    “子廷少爷有所不知,这都是多年的老家人,即使还了契约,他们也得重新寻一个东家,可是,要遇上苏府这样的人家谈何容易?所以,高相公一出面,大伙就都答应了。我虽然得了丰厚的赠金,可以回乡安度晚年,但一想到这老宅乃是当年老太爷留下来的,二位老爷和儿侄少爷都一直住在这里,怎能生生让它败落了?所以,我也一样留下来了。”苏桥一面絮絮叨叨地说着,一面使劲揉了揉眼睛,嘴里还犹自不停,“高相公是好人,老爷当年贬谪在外便多葵照应,后来回京也是如此。子廷少爷,你既然进了京,也应该去拜会一下才是。”
    苏元老当年在京城的时候,高俅仍未拜入苏门,其后辗转听到了许多有关高俅的传闻,心中早已是好奇万分。此时再听苏桥这一番叙述,他更是深深动心,不由笑道:“高相公乃是大叔爷地弟子,算来也是我的长辈,再者,二叔爷此番还有东蚊我转呈。不过,我今日一身风尘,上门拜见多有不恭,谜一定去拜见。”
    “这就对了!”苏桥满脸喜色地点了点头,“子廷少爷就要应明年的科举,虽然凭你地才学一定会高中,但难免不会遇到些使坏的人,如有高相照应,那些小人自然不敢胡来。”
    苏元老却不想在科举上倚靠他人之力,不过当着苏桥的面却不好明讲,只是晒然一笑便不再多话。
    翌日,他换了一身衣服,带好了苏辙交给他的书稿,却没有坐车,而是安步当车地沿街寻到了高俅地府邸。见那太平桥后的高府占地广阔门楣光鲜,再看那巷子两边车马络绎不绝,他不由暗叹相府气象不同凡响,但仍是从容而入。
    “苏元老拜上……”一个门房翻来覆去地看着那份简简单单的拜帖,心中着实犯了嘀咕。眼前的这个青年衣着朴素,看上去并不似朝廷官员,也不像是什么官宦子弟,拜帖也是寻寻常常的普通货色。只是,这个苏字却大费斟酌〖忖片刻,他连忙一溜小跑向不远处的头儿请示,孰料他这一走开,门前便停下了一辆马车。
    由于辽东战局又传来了新的情况,因此高俅和其他几个宰执在大内都堂足足呆了一夜,此时自然觉得精神困倦。下马车一进大门,他便看见一个年轻人站在门庭旁边,衣着虽然朴素,可却很有一番别样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却又是他相当熟悉的。停住脚步沉思了一会,他便举步上前问道:“尊驾可是前来拜会的客人?”
    苏元老早就看见了那辆与众不同的马车,忖度来人气度年纪,他当下深深行礼道:“苏元老拜见相公!”
    苏元老!
    高俅顿时眼前一亮,连忙上前扶起了人,禁不住大笑了起来:“怪不得我看形容和叔党如此相似,原来竟是子廷到了!”他上下打量其人,愈发觉得一阵亲切。在深沉如海的朝堂中浸淫许久,他竟是难得见到如此沉静澹泊的年轻人,一时之间自然是喜爱非常。见两个门房诚惶诚恐地奔上前来,他只是眉头微微一皱,随即便微微点头道:“以后子廷无论什么时候来,你们都可随时报我。倘若我不在,可将他带到书房等候,或是干脆让夫人来见。”“小人遵命!”
    高俅也不去管别人,颔首示意苏元老跟上自己,也不往平日接待客人的花厅,而是径直来到了书房,命仆人送上清茶之后,他方才笑道:
    “子由先生诚不欺我,果然让子廷到京城来了。我听说子廷的文名不仅为先师和子由先生称赞,甚至连黄鲁直公也赞口不绝,此次应试科举,一定会金榜题名。”
    苏元老为人淡然,尽管刚才一路行来人人侧目,又听了这样一番称赞,他此刻却依旧神情沉静,只是欠了欠身道:“相公过誉了,那只是诸位文坛前辈提携后进而已。”他说着便从旁边拿过了包袱,起身双手呈上道,“这是二叔爷让我转交相公的,里面是三叔整理出来的书稿,说是大叔爷曾经交待,要整理出来送给相公的。”
    高俅闻言面色一变,连忙站了起来,郑重其事地接过了那些书稿,心中异常激动。须知苏轼在当初乌台诗案时,其妻王弗为了避祸,曾经忍痛将其书稿一焚而尽,如今留存于世的除了一些书画之外,其它手稿都在苏氏子弟和一些苏门子弟手中,想不到自己竟也能获赠这些珍贵遗稿←轻轻将其放在了案上,小心翼翼地解开了包袱,见其中赫然是厚厚一叠稿纸,眼前更是一亮。
    深深吸了一口气之后,他重重点了点头道:“老师的遗稿我一定会好好研读,倘若没有大问题,我他日便去请书行的人将这些文稿全数刊印出来。”

第九卷 第三十六章 闻败讯内外惊心
    苏元老的到来固然给高俅带来了一时的喜悦,但是,他的更多精神却只能放在辽东战局上,就连原本想寻机找蔡攸麻烦的心思也淡了。就在昨日,辽东传来了最新战报,辽国大军惨败于女真奇袭之下,主将萧嗣先非但没有身先士卒,反而头一个逃跑,结果战局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女真竟有兵发黄龙府的态势。
    福宁殿中,赵佶望着底下的几个宰执,脸色中显露出一股说不出的焦躁。太快了,实在是太快了,即便是号称十万大军,实际人数至少也有五六万,竟然就这么快败在女真的手底下?一想到战报上描写的“丢盔弃甲一败涂地”这八个字,他就禁不住捏紧了拳头,堂堂契丹铁骑,什么时候竟然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为一个强敌的失败而惊心。
    若是换作以前的蔡京,也许根本不会计较这种无关己国的事情,但是,如今大宋要的是一个被硝的辽国,而不是一个灭亡的辽国。倘若辽国真的兵败如山倒,那么,今后再谈什么方略便全都是空的。此刻,蔡京也无奈地叹息了一声:“辽人实在败得太快了。”
    高俅突然想起了前几日的情景,那时最新战报仍未送到,严均送来的信上却已经断言了辽军的失利,如今看来,他说的确实是对的。不是契丹铁骑大不如前,而是辽国没有大将之才。倘若不是派出萧嗣先这么一个饭桶,倘若不是轻敌之下只发东京道之兵,倘若辽主和那些契丹贵族不是那么骄横。那么,一切也许不会进展得这么快。
    “据前一次传回来的消息,辽主耶律延禧原本是准备大发诸道之兵的。结果却被萧奉先等人一力劝阻※以说,此次与其说是兵败。不如说是人祸。”高俅见御座上地赵佶似乎心有所动,又出言补充道,“若不是萧奉先害怕他人趁机出头而举荐了弟弟萧嗣先,那么,这一次至少不会败得这么惨。萧嗣先今年不过二十出头。又是纨绔子弟,一上战场见势不妙自然会想到临阵脱逃。不过,辽国虽然此次大败,但是,只要辽主因此事而疏远萧奉先这样的小人,重用以往萧乌纳之类的贤良,未必会一败再败。毕竟,女真和辽国地实力对比相差太大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