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2014-05-06起点vip完结,都市,商战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2014-05-06起点vip完结,都市,商战风云)- 第2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第四百零七章 成吨的订单

  李沧抱着六岁的女儿,坐在汽车的副驾驶座上,手指越过码头,高声说:“团团看,这个就是大轮船了,我们造的是货轮,能运好多好多的东西。”
  他的妻子燕晓玲同在学校工作,此时也好奇的四处打量。虽然丈夫是船舶专家,她也去过几次船厂,但像是大华船厂这样的私企,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尤其是大华船厂的机械化程度,给了她很深的印象。
  90年代初的中国,轻工业经历了暴利和整合以后,正在焕发出世界性的竞争力。重工业却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有幸在80年代初更换设备的船厂,差不多就是中国最先进的船厂了。大华实业为了制造LNG船,而引进的一批先进装备,差不多达到了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水平,光是从外观来看,就漂亮的很,以国人目前的认知,说是未来科技都可以。
  李沧的小女儿似乎也被大轮船所震慑了,咿咿呀呀了半天,问:“轮船装的多,还是火车装的多?”
  “当然是轮船,你看到的啊,是2万吨的散装货轮,火车一节车厢只能装60吨。所以说,一艘货轮里面,能装300节火车车皮的东西。”
  “能装洋娃娃吗?”
  “当然能装。”
  “能装100个?”小女孩自己比划了一下,似乎觉得不够,又加了一个:“装101个?”
  李沧哈哈大笑。说道:“别说100个了,一万个十万个都能装得下。”
  “10万个……”小女孩冥思苦想,终于联想道:“十万个为什么。”
  “对,十万个为什么。”李沧高兴极了,扭头道:“晓玲,你给她看《十万个为什么》了?”
  《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说是中国少年科普第一书。李沧身为一名科学家,自然希望女儿能够读读这本书。这也是他和燕晓玲设计的育儿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这套书,自59年出了第一版以后,屡次再版,并在90年代初。再次掀起了热卖潮,直到20年后,仍是相当知名的品牌,且适合全年龄层阅读。一个接受了大学教育的正常学生,不能回答一半以上的问题,丝毫不用羞愧。
  燕晓玲抿嘴笑笑,说道:“团团挺喜欢的。特别是天文卷。前两天还缠着我要看星星。”
  李沧更高兴了,抱着女儿一阵摇:“团团,爸爸带你去看星星好不好?”
  小女孩闷闷的“嗯”了一声,说:“我好像看到了星星。”
  两人愣了一下,转瞬才意识到,是李沧把女儿给摇晕了;眼冒金星,不禁相视一笑。
  司机看了看后视镜,等他们的浓情蜜意结束,轻声道:“李教授,我们大华和本埠的好几个大学都有联络。您要是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帮你联系,借用他们的天文望远镜。”
  晓玲连忙道:“怎么好意思。”
  “没关系的。苏董和杨主任都和我说了,我的任务就是招待好你们。任何要求,只要大华船业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尽量去做。我印象里,大华前段时间才捐赠了一台天文望远镜给复旦,你们去看。肯定是可以的。”司机得到授意,说的非常轻松。
  燕晓玲是从“人人平等”的年代里过来的,去商店里买东西,都要受店员的白眼,很不适应的道:“你们太客气了。来的时候坐飞机。订的还是头等舱。我和老李出门,连软卧都舍不得的。”
  司机看着前方,缓行的同时笑道:“李教授帮了我们大忙,别说是国内飞行了,你们就是去国外,也是全程头等舱和五星级酒店。”
  燕晓玲眼中顿时闪出了星星。
  要说中国人最想出国的年代是什么时候?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两个时间段,绝对是要名列前茅的。
  所不同的是,80年代出国的人,多是想看看外国的月亮为什么那么圆,以留学、商务和考察为主。虽然也有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的,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学习阶段,只要能出去就行。
  90年代出国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将国外旅行当作一种难得的享受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旅第一个推出了新马泰旅行线路,叫价一万多元,供不应求。
  燕晓玲住在首善之地,没少听某某用羡慕的语气说:某某出国了一趟,买了多少多少好东西。
  她从没想过,自己竟然有机会出国旅游,而且是五星级酒店!
  燕晓玲不自觉的看向李沧。
  李沧又是骄傲又是苦恼。骄傲的是,良好的待遇说明了自己的价值,是对自己的认可。苦恼的是,接受的好处越多,他就越难离开大华船业,回到学校。
  假如是以前,李沧会毫不犹豫的拒绝苏城的邀约。但是,眼瞅着平地造船法在制造船舶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眼看着一仓库又一仓库的零件和钢板到位,李沧突然有点犹豫。
  大华船业的发展势头太好了,而且,李沧也通过自己的工作,融入了这个欣欣向荣的团体。
  即使LNG船尚未开建,现在的平地造船法、分段造船法,以及正在研究中的巨型总段造船法,已经令李沧感受到了勃勃生机。
  离开轰鸣吵杂的船厂,回到宁静安逸的学校?
  以前的李沧,会给出确实的答案。
  现在的李沧,面对如山一般高大的钢铁巨轮,却无法下定决心了。
  “爸爸,星星没有了。”怀里的小女儿叫了起来,打断了李沧的遐想。
  他哄了哄女儿。抬头笑道:“王师傅,那麻烦你看一下,哪天方便看一下天文望远镜,我们用半个小时就好。”
  “好嘞,我回去以后,就帮你们联系。”司机说完。就专心致志的开车了。
  李沧有段日子没见妻子女儿了,陪着他们在码头好好转了一圈,到了中午,才回到办公室,准备取了饭票去食堂。
  到了门口。正好与苏城碰上。
  “这位是嫂子吧。”苏城比李沧的动作快多了,立刻迎了上来。
  和煦的笑容,令燕晓玲感觉很好,也笑着自我介绍:“我是燕晓玲,我家老李,多亏你的照顾,还白白胖胖的。”
  苏城哈哈大笑。道:“李教授对我们大华的重要性,相当于五个工厂,作为企业主,我得照顾好他。”
  燕晓玲抿嘴一笑,也觉得挺骄傲的。五个工厂衍生自钱学森的五个师,差不多是中国的至高评价了。
  闲聊了两句,苏城又道:“李教授来的正好,我这里有几页订单,要请你看一下。嫂子,我再借用10分钟。”
  “去吧。我们逛一会,大华船业的环境可真好。”燕晓玲在10年前,还是一个文学女青年,此时望着蓝天白云,蓝水黑船,不禁诗意大发。
  苏城心里一动,笑道:“这里的环境。只能说是没有被破坏。真要说好,您可以去大华总部看一下,我们正在申请联合国的园林奖,自卖自夸的说,真的是一片美景。”
  “我听学校的老师说过。你们有好多的珍奇树种。”燕晓玲的眼睛都亮了。
  李沧不得不出面打断道:“苏董,你刚才说有几页订单?”
  “哦,对了。你和我来。”苏城一马当先,进了会议室。
  李沧随后跟上。
  一天没来,只见能容五六十人开会的会议室里,此时已经坐满了员工,全都忙忙碌碌的整理着文件。
  一箱又一箱的文书,被贴上标签,放入箱子,注明内容,再搬运对方起来。
  李沧约略一数,房间最后,已是堆了上百个箱子。
  “这些就是了。”苏城用手指了一下,又从台前拿起一个本子,交给他道:“目录。”
  “目录?”李沧也是智商一百好几的人了,此时突然觉得脑筋有些转不过来了,不禁道:“你说的几页订单?是几页订单目录?”
  “当然了。一个订单,差不多就要签一箱子文件了,最近可把销售部的家伙给忙坏了。”
  李沧心惊胆战的翻开手上的本子,只见里面的内容简明扼要:
  编号921025,1600吨远洋渔船共6艘,一年交付。
  编号921028,1。2万吨散装货轮一艘,一年交付。
  编号921102,4。2万吨集装箱船,18个月交付。
  六页纸刷刷的翻过去,李沧只注意看两年内要交付的船舶,肯定是超过50万吨。
  “怎么会这么多!”李沧又是激动又是惊讶的道:“两年内新增船舶吨位50万吨,国内有这么大的需求量?”
  苏城笑了,道:“你看远洋集团就知道了,咱们国家的油轮都是租借的。我把价格压低了三成,用户的购买力就增加了一倍。”
  大中型船舶,差不多是全球统一的价格。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制造一个船舶工业体系的全部产品。无论是中船也好,大华船业也好,法国的大西洋船厂也好,他们都要向外国购买超过自身一半以上的设备和原料,这就使得船舶的价格相对统一。
  降价三成,又能用人民币付款,不激起国内公司的购买欲才奇怪。
  90年代初的中国,是个人有条船,不贩毒不走私,两年就能再赚一艘回来。在银行提供大量的金融支持以前,这是先富起来的人,财富增值的极好选择。
  苏城看着默然不语的李沧,道:“我准备再次扩大船厂的面积,等到202号船交工,大家都积累了经验以后,一次性开工5条船。李教授,能完成吗?”
  李沧突然有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似的,不自觉昂首挺胸,重重的点头。
  ……




第四百零八章 我们的新专利

  随着202号船交付使用的日期临近,中船重工才像是如梦初醒似的,开始注意起了大华实业。
  他们派了两个人,以订购新船的名义,大名大方的来到大华船业,并表示想要到码头和船台参观。
  大华实业集团下属的信息部既负责情报搜集,也负责商业保密,果断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这个时候,詹志芳才有点意识到,事情的发展,和自己预计的不同。他匆匆忙忙的找来秘书,问:“大华船业,最近有什么动静?”
  “听说订购了不少的钢材,业界传说,苏城肯定是赌钢材涨价。本埠的钢市,每吨钢材涨了50块以上。”秘书有点得意洋洋,这样的消息可是跨界的,要不是他的连襟做钢材,普通政府官员哪管钢材的价格,谁家买锅也不是论吨的啊。
  詹志芳又问:“他们的船造出来了吗?现在做什么呢?”
  “他们不是找了好些个学校的技工,202船听说是进展顺利。”这又是他的秘书的得意之笔。
  詹志芳却不觉得满意,想问大华交船以后的动向,还是没有问出口。
  秘书终究是个秘书,哪里会知道这种事情。
  中船做惯了船老大,什么事情都是在体制内部解决,根本不需要搜集市场情报。面对大华船业这样的私企,一向消息灵通的詹志芳,也变的耳聋目盲了。
  直到现在。詹志芳都不知道突然减少的订单,是被大华实业拿去了,只当作是行业不景气。
  不过,他隐约间也有了不好的想法,联系到秘书适才说的话,又道:“你注意一下。大华船业将钢板拿去做什么了?苏城就算是赌钢板涨价,也不会全买现货吧。”
  “是。”秘书向来是身兼数职的,詹志芳喜欢从秘书这里获取信息,他的秘书自然就被培养成了流言传播者。
  在此之前,也许有中船人在关注大华。但以中船的机构模式,除非是地厅级以上干部的关注,否则,他们的关注想要引起领导层的关注,还需要相当的机缘巧合。
  即使是詹志芳,他所谓的消息来源,也不过是一群又一群的无组织的义务情报员。要想对抗大华船业严密的情报搜集和反情报搜集体系。自然是力有未逮,甚至,詹志芳都不知道,大华的体系内,有信息局的存在。
  12月1日。
  詹志芳拿着大华船业的邀请函,才和其他国内船厂的人,第一次踏足大华的船厂地界。
  黑黝黝的202号船悄然站在船台上,背靠黄浦江,微微倾斜。
  船厂的大广播放着运动员进行曲,在90年代的企事业单位。但凡有点事情,就放这个曲子。
  总共有近百名关联公司的老总或高官,出席了新船的下水仪式。他们或者是大华船业的供应商,或者是大华船业的设备采购商,或者是大华船业的目标客户。此外,本埠的数名官员也位列期间。
  不管来自哪个系统,平均年龄超过30岁的家伙们。全都是久经仪式的人物了,对《运动员进行曲》这种东西,早就产生了抗体,充耳不闻。
  苏城只能拍拍额头做练习。
  詹志芳趁此机会,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他能认出几台机械。其中就有一重刚刚开发出来的600吨塔吊。
  江南造船厂也打了报告想买,集团尚未批准,这么贵的东西,非要认真考察以后,才能进入采购程序。
  詹志芳没想到,自己见到的第一台实物,竟是在大华船业。
  “暴发户,买这么贵的机械,又能怎么样。2万吨的货轮而已。”詹志芳有理由做出鄙视的表情。中船的船厂很多,能做2万吨货轮的船厂,少说在半数以上,根本不算什么稀罕事。
  内心里,詹志芳不会去想,这是大华船业的第一步作品。
  船东包雄强是个络腮胡子的商人,一副走南闯北的样子,站在距离船台最近的地方,看着前方的202船。
  近千名工人也聚集了起来,等待着下水的时间。
  作为大华船业第一艘下水的船只,202号船自然有着特别的意义。不用人来组织,大家就安静的分列在两边。
  看到这一幕,赵利民登时一凛。
  工人之所以被称作最先进的阶级,就在于他们天然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个好的工厂,自然是遵守纪律和组织的工厂。缺少这两样要素,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出现瑕疵。相反,秩序井然的工厂,产品的良品率就会提高。
  在工厂奋斗多年的人,习惯于纪律和组织,对秩序的遵守应当是天然的。不过,大部分国企每况日下,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的情况,已经很难见到了。赵利民在远洋集团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的限制夹带走私,限制偷油卖油,禁止偷窃盗窃,至于严格的航海纪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