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华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崛起之华夏- 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因为邓世昌和叶祖圭的关系。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目前已经被世界海军界认定为是继利萨海战后“冲角撞击作战”的又一成功战例。虽然中国海军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孙纲知道,大东沟海战恐怕才是人类海战史上地最后一次成功的“冲角撞击作战”了。孙纲在这次新式潜艇地“水下撞击作战”试验“失败”之后。就向北洋船政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在以后的战舰设计建造中,完全取消冲角地设计,战舰舰首的设计将以增加破水适航性和航速为主要目的。

这个决定,在目前对中国海军来说,是极为为重要的一步,在世界上来说,也是很有远见的。

以后的海战,将主要以远距离炮战的方式进行,冲角撞击战术。已经到了退出海战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因为。作为一个穿越者,孙纲早就知道了未来海战的主流方向会是什么。

随着交战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在尽可能远地距离上做到有效打击敌人,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这个作战理念,直到“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后世,也一样适用

现在,北洋的海陆军官兵和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在孙纲的指引下,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一理念,并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现在。“飞云”1型水上飞机的发明,就是最好的证明。

经过北洋军情处“军械司”的“大发明家”赵春泽和他手下的人地努力,中国海军有了第一种可以用于实战的军用飞机了。

这种被命名为“飞云”1号的飞机,主要以木构件为主,长7。5米,翼宽2。61米,双翼单垂尾,使用一台经过改进的汽车用汽油发动机。最大升限为160米。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85千米,可以在60米的空中持续飞行近一个时辰(2小时)。而且可以搭载一名乘客(那位帮孙纲造潜艇的法国美女已经被“找存折”带着飞了好多回了),这种飞机有用于起降的轮子,按照孙纲的提示,赵春泽又发明了给飞机用于在水面上起降地带有船形浮筒地水上起落架和用于在雪地上起降的滑橇式起落架(这些对“先知先觉”地穿越者孙纲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可对“找存折”们来说,绝对是“天才”才能想出来的主意),使“飞云”1号能够水陆雪“三用”。

当“飞云”1号飞机正式和“漫游者”号水上飞机母舰进行配合演练时,几乎整个旅顺口的海军官兵和老百姓都过来看热闹,一时间可以说盛况空前。

“漫游者”号铁甲舰经过北洋船政局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多方改造,在舰面上开辟了水上飞机的搭载平台,加装了专门用于吊装水上飞机用的起重吊杆,使她可以搭载三架“飞云”1型水上飞机,还可以搭载四个侦察气球,她的改建成功,意味着中国海军现在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军航空兵了!

虽然目前看起来这种“飞云”1型水上飞机在起降时都需要母舰上的人员用起重吊杆将飞机吊起放在水面上起飞和降落,费时费力而且十分笨拙,而这种中国人自己研制出来的水上飞机和它的母舰主要功能也就是用于侦察,和侦察气球配合使用,在真正的战斗中还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但对中国海军发展史来说,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的。

熟知战史的孙纲知道,哪一个国家的航空兵,不是从这种艰难的起步开始的!

只要假以时日,中国的战鹰,也将一样能傲啸蓝天!

当看着水上飞机飞上天空,从战舰上空掠过,围观的人群里不时的爆发出阵阵的欢呼声时,孙纲的眼睛不由得湿润起来。

自己在这个时代,已经创造了太多的奇迹。

这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几乎都是不可想象的。

眼看着古老的中国在自己制造出来的“蝴蝶效应”的推动下,发生这么多的变化,他的激动和自豪可以想见。

可越是这样,他越是担心,自己为中国所做的这一切,会不会因为某个统治者的一句话,一个念头,一个举动,就此烟消云散?

或者是又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让自己耗尽心力所取得的成就,全都灰飞烟灭?

甲午战争,不就险些让中国堕入无尽的黑暗中吗?

日本现在已经不足为虑,可中国身边的那头北极熊,他能够象对付日本人那样,采取同样的手段么?

因为自己的关系,北洋舰队已经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强大,而他手里也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陆军,可面对拥有百万人的陆军和众多战舰组成的沙俄帝国海军,自己手中的力量,能够应付得了未来的挑战么?

自己头顶上的那个鸟朝廷,面对比日本人要可怕得多的北极熊,又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

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不够!

如何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去挡住北极熊的侵略脚步?

面对北极熊,只有调动整个中国的力量,才可能取得胜利!

可自己能有足够的权力,调动整个中国的力量吗?

调动整个中国的力量?

孙纲脑中不由得电光火石般一闪!

要什么样的权力,才能够让自己真正做到这一点?

还是象现在一样,顶着北洋船政大臣、帮办北洋军务的头衔,作一个“幕后英雄”吗?

还是必须象好多起点YY书中写的那样,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力后,才有这个可能?

要怎么样才能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力?

难道,在现在的中国,真得做皇帝或者总统什么的,才行吗?

(二百八十七)滇越铁路带来的问题

想象着自己“权倾天下”“坐拥花丛”的样子,孙纲不知怎么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当“皇帝”真的是一个“男人”的最大梦想么?

对自己来说,应该不是。

自己最大的梦想,是强国!

只要国家能够真正强大起来,是不是自己最终掌权,他并不是很在乎。

自己只盼望,能够亲眼看见祖国真正强大起来的那一天。

如果把自己头上的那个鸟朝廷****的话,自己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把全国各民族及各阶层统合在一起,成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吗?

而这个新生的国家,面对强敌,会不会分崩离析呢?

自从穿越到了这里,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思考问题也变得无比周密起来。

他现在发现,有些事情,不是简单的一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就可以解决的。

象那位自己目前正为其“效忠”的紫禁城里的光绪皇帝,在位的时间也不短了,可他真正能够说了算的时候,恐怕不多。^^^^

光绪皇帝其实也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但他即使贵为天子,目前手中的权力也“有限”的很,根本谈不上调集全国的力量去专注于一件事。

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提倡这个激进的“维新变法”了。而现在,这个“戊戌变法”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即使能够取得“成功”,光绪皇帝会不会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权力,都很难说。

即便有了国内的最高权力,能否正确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也是个未知数。

如果没有了强大的综合国力,“皇帝”面对周围险恶的国际局势,也是很无能为力的。

这一会儿的思绪纷乱。已经让孙纲开始觉得头痛了。

说起来。中国如果想要在西方列强的“夹缝”中求得自身生存发展地机会和时间,寻找一个可靠地强大盟友,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能够当中国“朋友”的国家,属实不多。^^^^

面对这一个个对中国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具体应该暂时“选择”哪一个,着实让他伤透了脑筋。

英国为了对抗俄国,已经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但他之所以仅仅以“备忘录”的形式回应英国人的“美意”,是生怕一旦中国和英国公开结盟,会直接把俄、德、法三国推到一起去。

法俄已经是同盟关系了,法国当初是出于扼制英国在远东的势力扩张的考虑,才同意帮助中国建造战列舰,现在发现中国有投向英国人“怀抱”地迹象,还会继续支持中国的造船工业吗?而德国强占了中国的青岛,又借中日战争之机出兵日本,和俄国一样,暴露出来的巨大的领土野心。也让孙纲心生警惕。

虽然在此之前,中国和德国的关系一直很好。

而俄国人表现出来的无休止的领土扩张**,和昔日“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行为。^^^^很难指望它成为中国的盟友。

在美西战争中打败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地美国,比较起来,应该还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国家之间主要是利益关系,美国会冒着得罪俄、德、法三国的风险,帮助中国吗?

据自己从后世地史书中学到的,现在正是列强进入“张牙舞爪”的“帝国主义”时代的关键时刻,西方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已经把全世界的领土基本瓜分完毕,中国成了西方列强在东方争夺的“唯一富源”。面对的国际环境极为险恶,西方列强现在看见了东方古老地中国海岸已经出现了一支强大的龙旗海军,为了阻止中国站起来,会不会联手来对付中国?

如果那样的话

想到这里,孙纲不由得出了一身的冷汗。

而不久以后局势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担心,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

水上飞机协同母舰演练结束,他回到了自己的官厅。北洋军情处地人已经把这些天地重要情报给他整理好送了过来。=他仔细地研究了一下,这才知道。美西战争已经结束了。

美西战争最终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

1898年12月10日这一天,美国和西班牙两国在法国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等地转让给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

古巴则获得了“独立”。

这场被后世史书称为“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地美西战争正式结束后,孙纲根据情报统计了一下,这场战争的规模并不算大,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双方真正参战的兵力应该不超过10万人,美军阵亡约5000余人,真正死于战斗当中的不多,多数是因为疾病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美国方面的损失并不大,美国人可以说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怪不得美国对日本不屑一顾,菲律宾和关岛对美国来说,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美西战争的胜利大大助长了美国“更多参与国际事务”的“信心”和“决心”。美国把加勒比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在太平洋获得了重要的战略基地关岛和菲律宾,就此一跃成了和西方各大国比肩的列强之一,孙纲可以想见,美国以后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列强对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角逐。

美国现在也已经把手伸到亚洲太平洋地区了。

但孙纲照目前来看,美国刚刚经历了战争后,虽然损失不大,但要接着发动一场战争应该是力有未逮,而且美国民众及国会恐怕也不会允许,所以应该对中国的威胁不大。

他看完所有的情报后,现在最担心的,是滇越铁路的问题。

看上去云南离着北洋十万八千里,那里发生的事应该和这里应该不挨边儿,可习惯了从国家全局战略角度上考虑问题的孙纲,却看到了一般人觉察不到的地方。

后世的史书上对“中法战争”的描述,多数认为是中国在战争胜利的条件下向法国求和,即所谓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因此一顶“卖国求荣”的大帽子又扣在了主持和议的李鸿章的脑袋瓜子上。

但据孙纲让北洋军情处收集到的关于中法战争的资料显示,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海战方面,中国海军被法国远东舰队重创(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南洋、广东两支水师也遭受了损失,北洋水师又被牵制在朝鲜),台湾的基隆、澎湖等地被法军占据;陆路战场,中国方面虽然有镇南关大捷,战场形势变得对中国有利,但仅仅是“有利”而已,情形并不象好多人想的那样乐观,似乎老将冯子材能够一举南下,将法军全部驱逐出越南!

事实上,法军从镇南关后退近百里后,迅速在郎甲地区完成了新的集结,总兵力达25000人,又得到近12000人的越南军队的支援,而当时清军可用于南下追击的总兵力不会超过15000人,无论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如果战线南移,补给也将会发生严重的困难。

所以,李鸿章那时的“乘胜求和”的举动也就很好理解了。

中法战争的结束,使中国又失去了一个属国越南,并被迫开放云南,法国人是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但平心而论,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外交格局来综合考量,很难说“停战”就是“卖国”,对当时军力极弱的中国来说,面对如此险恶的战争形势,能做到不赔款,可能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国与大清朝廷缔结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取得对越南的“保护权”及在中国西南诸省通商和修筑铁路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又和清廷补充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商务专条》,取得将越南铁路延伸修入中国境内的修筑权。

这就是滇越铁路的由来。法国人要把铁路修到云南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云南各界人士坚持了数年反对法国修建滇越铁路的斗争,但法国人为了能够得到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依然坚持要把这根“大吸血管”插进云南!

面对云南人民的反对,法国人援引《中法条约》向清廷进行了多次抗议,并以断绝对中国的造船工业和海军的援助,以及出兵云南相威胁

(二百八十八)恐怕有麻烦了

李鸿章担心中国的“战列舰自制”计划“胎死腹中”,忍痛做了退让,但要求法国修筑滇越铁路时避开人烟稠密的地区,“免生事端”,法国人答应了,向中国方面保证选择在人烟稀少的山区修筑。

但消息传到了云南,云南各界人民依然坚决反对,并进行了多方抵制,现在,滇越铁路在越南境内的“越段”已经开工了,而在中国境内的“滇段”,却还遥遥无期。

为了抵抗法国对云南的殖民侵略,云南人民进行了可以说艰苦卓绝的抗争。

云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西方列强对这里垂涎欲滴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