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生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步步生莲- 第6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洎上下看他几眼,见此人一表人才,气度不凡,倨傲之色稍去,正容问道:“先生自何处来,见过哪些西域人物?”

雪若姌果然知趣,此时已折腰而起,轻笑道:“这位先生姓龙,龙莫闻龙先生,这一位呢,就是当朝参知政事张洎张大人了,你们谈着,奴家去为张大人烧制几味小菜以佐酒兴,失陪了。”

雪若姌欠了欠身,飘然而去,那龙先生这才向张洎含笑道:“久仰张大人声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在下来自河西,奉我主之命秘往中原一唔相公,有一件大事想与相公商议。”

张洎一听瞿然变色,原以为是什么商贾豪绅拐弯抹脚的要见自己,想得自己照应,不料竟然是杨浩的人,张洎立即拂袖而起,厉色道:“河西杨浩的人?岂有此理,你们若有什么大事,可遣使者来向官家面禀,本官身为朝廷重臣,岂能与你私相会唔,速去,速去!”

龙先生微笑道:“张相公此言差矣,放在明面上的东西,那都是用来遮天下悠悠众口的东西,国家大事,慎之又慎,若不事先有所沟通,岂能轻率示之与众?大人本是唐国制诰,岂能不知唐宋交涉之内幕?”

张洎绷紧脸皮,沉声道:“河西杨浩本是我朝臣子,也能与唐国相比的?不要与老夫说这些东西,你不走,我走!”

张洎抬腿便走,龙莫闻仍然一脸从容的笑意,扬声说道:“在下并无要大人与我夏国私相勾解,许之以利的意思,只不过有些极重要的国事,总须先私下与贵国朝廷沟通一番,方始放到明处。这件大事若办得妥当,相公在朝廷和官家心目中的位置,必然更上层楼。想那卢多逊沽名钓誉之辈,一身才学远不及张相公,难道张相公愿意久居人下?

张洎脚下微微一滞,目光向他转来,沉声道:“你要说什么?”

刚刚问罢,他马上声明道:“本官对卢相公并无不敬之意,对朝廷、对官家,更是忠心耿耿,如果你所说的,非与朝廷有利,只是想要重金贿赂本官,为你河西谋利,那你就免开尊口吧,本官听都不想听。”

龙莫闻笑容可掬,一副和气生财的模样:“那是自然,那是自然,就算倾我河西所有,又怎比得了张相公在宋廷上两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呢,呵呵,张相公稍安勿躁,且请坐下,在下与相公徐徐道来,请。”

张洎满腹狐疑地回到上首坐下,那龙莫闻走到他的对面,大袖一扬,风度翩翩地跪坐下去……

※   ※   ※

中书侍郎、平章事,加兵部尚书卢多逊如今虽是当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理万机,国务繁忙,但是有一个差使,他从未放下,那就是史馆修撰这个职务。这个职务以他宰相之尊,本不必兼任,可是卢多逊从未放弃,虽说吏馆日常事务早已交予副手,他只挂了个闲名,但不管公务如何繁忙,他每日必往史馆一行,借阅几本史书。

百官都道卢相公博涉经史,聪敏好学,却不知卢多逊之所以每日留连史馆,就只为了一件事,他想知道官家自史馆取阅了什么史籍。赵光义好读书,每日都自史馆取书阅读,尤其是朝廷大政方略未决之时,他常自史书中研究历朝类似的事例,从中借鉴。

赵光义每次借阅了什么书,卢多逊一定要照样借阅那几样,熟记于心,仔细揣摩,这样一来,不管赵光义在朝上提及哪朝哪代的大事小情,旁人答不上来,卢多逊却一定有问必答,而赵光义想要做出什么决定的时候,他也总是能提出与官家一致的建议,正是凭着这份机巧,他才得了个博古通今的美名,并且越来越受到官家的重视。

“卑职见过卢相公。”今日当值的史官小吏曹习丝一见权倾当朝的卢多逊到了,赶紧迎了上来,纳头便拜。

“不必多礼,今日官家借阅了哪些史籍呀?”卢多逊矜持地问道。

每日当值的史馆小吏都知道卢大人的吩咐,早将官家借阅的书籍列出了名录,曹习丝立即自袖中取出一张纸条,恭恭敬敬地呈了上去,心中却自忐忑:“今日这几样书,官家并未取阅过,万一卢大人体会错了上意,会不会怪罪于我?嗯,不会有什么事的,卢相公还敢去问官家是否真的看过这几本书么,偶尔体悟错了上意,与我有甚么相干?再说官家也许只是随意取阅,并无什么深意,根本用之不上呢。”

这样自我安慰着,曹习丝忐忑的心安静下来,想想所获的酬劳,心底马上热烘烘的:“一万贯呐,足足一万贯呐,只不过帮着说上这几句话,递上这么一张书条,就是一万贯的酬劳,有了这笔钱,我就可以买一幢豪宅,几百亩肥田,再也不受那黄脸婆儿的气,嘿嘿,还能把杏雨楼的当家花魁淳于嫣那妖娆美人儿聘回家为妾,由我一人独享,娘的,值了!”

曹习丝咽了口唾末,稳定了一下情绪,谗笑道:“今日官家取阅的是史记、汉书等几部史书。”

“唔,是哪些部分的?”

“都是关于汉武帝北击匈奴的资料,哦,对了,这一卷,官家看得最是仔细,还加了记号。”

卢多逊如获至宝,连忙取过来一册仔细翻看,只见那部分讲的是匈奴北迁,汉武帝犹以之为生平大敌,然西域不靖,朝廷顾此失彼,最后得朝中谋臣方略,结盟西域大国乌孙国,斩断匈奴右臂,终至心无旁骛,挥军北伐,封狼居胥,成就一世霸业的吏事。

“官家取阅这段史藉,意欲何为呢?嗯,我得多了解了解这一段,以备不时之需。”

卢多逊连忙吩咐道:“有关汉武帝西联乌孙北击匈奴的这段史实,都有哪些书籍涉猎,尽数取来,本官要马上查阅。”

“是,相公请入书室宽坐,且饮杯茶,卑职马上就去。”小吏曹习丝将他引进书室,连忙一溜烟地去了。

不一会儿,曹习丝捧来一堆古书,本来书室之中不得见明火,可是他还取来一个火盆放在卢多逊脚下,为其取暖,卢多逊赞许地一笑,立即如饥似渴地捧书阅读起来。

“在汉武帝眼中,强敌唯有北方的匈奴,而西域诸国虽也强大,为害却远不及匈奴,乌孙国是西域大国,与汉朝亦常起战事,然其疆域国土有限,故而自保有余,进攻不足,为害终不及匈奴之烈。汉武放下身架,与乌孙结盟,消除后顾之忧,全力北伐匈奴,创下一世霸业。匈奴既败,对西域诸国想打就打,自然臣服于大汉旗下,唔……”

卢多逊闭目捻须,反复品味,沉吟半晌,忽地大张双目:“河西跳梁小丑,国势较辽国千万里之差,若说真正威胁我大宋的,只有辽国,官家品鉴这段史实,莫非是想效仿汉武帝……不对,杨浩本是宋臣,自立称帝,乃大逆不道之举,怎么可能结盟,何况双方正在鏖战不休,官家不会是这个意思,联辽击夏?更不可能,北人猛虎也,一旦与其平分河西,辽人如虎插翼,我宋国所得远不及辽国所得,官家不会是这个意思……”

卢多逊思忖良久,心道:“此事我且记在心头,旁敲侧击,察颜观色,待明了官家心意,再抢先进奏附议应和便是,嗯,就是这个主意。”卢多逊推书而起,胸有成竹地走了出去。

第十四卷 西夏王 第026章 苏秦张仪

这个年宋夏辽三国许多人过的都不安宁,赵光义尤其如是。西川已经派去了重兵,可是这一次剿匪远比以前困难,虽然调拨了大批的兵力和物资,但是迄今为止,成效不大。

其中缘由除了乱匪的四处活动已经把西川的官僚体系打乱,使其不能正常运行之外,乱匪不同于以往的做法起了极大的作用。以前,赵得柱是乱匪头领的时候,完全就是一副流匪做派,他们即便打下一座城池,也并不据守,抢掠一番后不待官军赶到便即离去。

那时的剿匪通常都是朝廷大军入山扫荡的过程。赵得柱中死后,朝廷本以为这是对叛匪的一次重大打击,想不到童羽继任后却比赵得柱更加难缠。童羽自从坐上了义军头把交椅之后,改变了以往打完就走、四处流窜的做法,他每打下一座城池,除了搜刮府库豪绅以充军备外,还开仓赈粮,广泽百姓,代行官府职责。

他进攻时所选择的城市也不再是就近就便毫无目的,而是优先选择影响重大的、和他已占据的城市可以互为犄角互望相助的地方。与此同时。他还在巴山蜀水险涉难及之处开始建立根据地,让老弱病残和妇孺都留守在这些建在深山大泽深处的山寨里,手下只留忠勇敢战之士,同时对这些人马进行整编,建立了骁雄、骁勇、骁战、骁胜四支军队,每军只有两万人,人数虽然少了,配备的武器装备却相对精良了,战斗力十倍于从前。

同时,童羽还加强了军纪方面的贯彻,以往破城得胜后,说是只抢豪绅权贵,其实小康人家,若家底殷实,也难免做了池鱼。有那人家女子姿色出众的,乱军入城,也难免有人起意祸害。虽说这些造反者原本都是家徒四壁的寻常百姓,可一旦手中握住了刀把子,其凶狠贪婪实不逊于匪盗。

而童羽严肃军纪后,每破一城都要求秋毫无犯,所需补给先尽府库取用,不足时便号召百姓检举当地为富不良的奸商豪霸,抄没他们的家产以补不足,若有剩余便赈济百姓,而那些声望良好的缙绅人家,哪怕家资百万他也决不取一文。

这一来童羽的军队大获民心,以往攻打一处城池时,当地的豪绅巨贾都不遗余力地在人财物各方面支持官府,如今则大大不然,有时攻取一座城池确实如同成都知府周维庸所说的旌旗所至,望风而降,连一点象样的抵抗都没有。

而义军中坐第三把金交椅的王小波则成为童羽最为倚重的幕僚,为他提出了“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吾疾苛税之重,今为汝减之,吾疾耕者无田,今为汝分之”的三吾口号。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每到一处赈济贫穷、免减捐税,分田分地,由此大获民心。

童羽的一系列做法,使这群到处流窜的乱匪开始具备了一支正规军队的模样,而王小波的一系列做法却使这支军队又具备了政权的特征,这使得朝廷对西川那些泥腿子再也不敢等闲视之了。

河西那边的情形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趁着辽国和夏国在丰台山地区发生了冲突,潘美组织了几次反击,虽说他现在兵力有限,而且不占地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夏军被迫放弃了横山东线前哨的一些堡寨烽燧,不料宋国这边刚刚占了上风,辽国那边马上停止了进攻。萧太后的使节这时也赶到了夏国,双方开始展开了谈判。夏国一面与辽国谈判,一面集中兵力,对宋国这边又发动几次反突击,夺回了一些堡寨,双方胜负掺半,总的来说,目前仍是一个僵持的局面。

一个西南,一个西北,让赵光义伤透了脑筋,新春的大假刚刚放完,一大早开完了朝会,他马上留下了军政各界的几位首脑人物,在文德殿议起了这两件令他头痛不已的大事。

待几位大臣施礼已毕,赵光义开门见山地道:“诸位爱卿,如今西川糜烂,河西胶着,朝廷分心两顾,颇为吃力啊。西川乃朝廷腹心之地,逆匪作乱于西川,则荆湖云贵乃至关中都不得安宁,此腹心之患不可不除。河西杨浩谋反,无视朝廷,此乃大逆不道之举,亦不可不诛而儆天下,然当前局势,西南西北两地作战,谁主谁次,谁轻谁重,诸位爱卿有何见解?”

对于军事,枢密承旨曹彬做为军方最高首脑自然应该首先表达自己的意见,当即出班奏道:“圣上,西川百姓聚众谋反,其远因是我朝当初并取西川时杀戳过重,王全斌又纵兵为匪,四处劫掠,以致激起民怨,近因则是我朝一统西川后,前蜀之苛捐杂税未予取消,百姓生活艰难,生计无着,盐茶政策又出了大问题,如此种种,导臻民冤沸腾,此时又天灾频生,方才揭竿而起。

说起来,西川乱匪,不过是一些走投无路的草民为讨口食而纵掠四方罢了,其危害较之河西天壤之别,故而臣以为,对西川乱匪,当剿抚并用,一方面对冥顽不灵者以重兵围剿,一方面取消苛捐杂税、调整西川盐茶政策,施粮赈灾,切断乱源之根本,则祸患自然消除。而河西杨浩本为宋臣,却据地谋反,此獠不诛,何以警天下?如今杨浩刚刚称帝建国,根基浅薄,又与辽人交恶,正是天赐良机于我朝,朝廷应当稳住北朝,以重兵讨伐河西,毕全功于一役。”

“曹大人此言差矣。”

张洎立即出班反驳:“对西川,恩威并施,剿抚并用,这一点,本官亦表赞同,但是对河西之策,本官觉得,曹大人的想法有些一厢情愿了。”

曹彬不以为忤,拱手道:“张大人有何见解,曹某愿闻其详。”

张洎道:“自来内忧重于外患。西川之乱,是我宋国子民在我宋国疆土上生乱,而杨浩所御兵马、所辖疆土、所治百姓,乃是以河西拓拔氏为根基,西扩玉门所成,两者谁远谁近、为害谁轻谁重呢?西川乃朝廷腹心之地,若是久不平息,必伤元气。

至于说西川乱匪不过是些走投无路的草民纵掠四方,胸无大志,曹大人对他们为害之烈未免也看得太轻了。强秦一统六国,威加宇内,强盛一时无两,可是推翻大秦帝国的起因,便是大泽乡一群泥腿子揭竿造反。自古以来,去旧迎新,政权更迭,有多少次起初都是些草民为匪,纵祸一方?

那些草民或许真的胸无大志,然而当他们气候已成的时候,其首领的野心和志向自然不比往日,再者说,就算他们始终没有图谋社稷的野心,也自有野心勃勃者对他们加以利用。西川匪首赵得柱在的时候,率领匪盗四处劫掠,啸聚山林,确是一群胸无大志的流匪,而今……他们的所作所为,分明已有建立政权之意,一旦真个让他们成了气候,其害不是尤烈于河西吗。”

这番话倒是公允之言,吕馀庆、薛居正等人听了频频点头,张洎又道:“反观河西,想要毕全功于一役谈何容易?我宋国这边刚刚占了上风,一向凶悍骄横的辽人便立即与夏人休兵罢战,何解?不想予我宋国可趁之机罢了。就算没有辽国从中作梗,如今朝廷内有西川之乱,想要征讨河西亦非旦夕之功啊。”

卢多逊捻须问道:“那么依张大人所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