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规划大宋-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完清了清嗓子,酝酿一番,道:“西湖十景,指的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下面让我逐一介绍。”

林星首先介绍苏堤春晓,声情并茂道:“苏堤是人们为了纪念苏轼老先生治理西湖的功绩而命名的。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全长五六里。此堤横桥卧波,连接南北,为西湖增添一抹妩媚之色。苏堤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魄。走在苏堤上,湖光山色如图画般展开,万千风情,任人领略。堤上的六座拱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此起彼伏,烟波荡漾。将苏堤春晓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我想没人会有意见吧?”

薛鹏忙不迭地赞同道:“苏堤绝对够资格!莫说是西湖十景,就算西湖三景,也少不了苏堤。”

林星又说下去道:“曲苑风荷,说的当然是荷花。你们看这满湖的清荷,最是西湖的美丽所在。若说西湖十景之中没有荷花,怎都说不过去。诗中有云: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试想一下,莲叶田田,菡萏妖娆,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岂不是美丽得紧?”

钟凤娇看着满湖的清荷,轻轻地用手撩拨湖中的清水,只觉水澈荷嫩,别有风趣。

其实,这曲苑风荷中的曲苑,指的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西湖旁边,此时尚未有呢。好在众人以为曲苑是指曲致的荷苑,倒也没有太在意。

林星又道:“平湖秋月,不用说也知道讲的是月色。自古以来,明月就是人们称颂的美好事物。西湖的明月,自然更不在话下。诗中有云: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在这美丽的西湖之中,若没有月色的一席之地,怕是说不过去吧!”

阿三依言问道:“公子,这三景均是美轮美奂,上榜没有悬念,但接下来这个断桥残雪,你总该好好想一番托词了吧?一座断桥,几堆残雪,这有什么看头?”

薛鹏亦是一副看你怎么自圆其说的表情。

林星不慌不忙,笑道:“阿三,你终是年轻了些,不懂欣赏世间美丽。常言道,天下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你现在缺的就是这双慧眼。你说断桥不好看?残雪不好看?你可知何谓残缺美么?不错!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但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辩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唐朝的张祜在《题杭州孤山寺》云: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你不觉得这也是一种美景么?”

阿三默默地品味这首诗的韵味,喃喃道:“听公子这么一说,倒也有几分别样的风情。”

林星又介绍了剩余景色的看点,每说一处,均是措辞华丽,不吝溢美之词,令人对其评出的十大美景,心服口服,直觉每一景都是极为传神。

需要提一下的是雷峰夕照。关于雷峰塔,后世流传最广的,当然是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但是其实在北宋,并没有这种传说。雷峰塔始建于五代十国,大约公元975年,是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初名黄妃塔。因建在当时的西关外,故又称为西关砖塔。原拟建十三层,后因财力所限,只造了五层。

这西湖十景,是后世评出来的,林星不过是剽窃一番罢了。但在阿三和薛鹏心中,却不啻于掀起滔天巨浪,让两人膜拜不已。他们虽然知道西湖很美,但要评出十处,却是不易,偏偏林星说的这十处,均是毫无争议的,好似经过千挑万选般,权威至极。

看着他们顶礼膜拜的样子,林星暗暗偷笑,这是南宋大家评出来的,能不权威么!

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委实出乎林星意料。

此行出来,一路上薛鹏都是主角,又是吟诗作对,又说引经据典,颇有喧宾夺主的意思,直到上了小舟,阿三忍不住发难,变成了两人斗知识比本事的过程。就在两人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只是出于调停目的的林星,却因为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和一番西湖十景的论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学识和智慧,令两人同时生出钦佩之情。

可以说,林星成功压制了两人的傲气,让两人知道何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经过此事,只怕两人短期内不敢再小看这位新任知府。林星用实际行动宣示着:公子我可不是盖得!

游玩西湖之后,四人划船回岸,打道回府,一路无话。

回到府中,林星径自进入书房,趁着还有些热情,将今日游西湖的心得,和如何进一步规划西湖,规划杭州的想法,记录下来。

林星坐在书桌前,一丝不苟地书写着,正出神之际,忽然双眼被一双纤细的秀手蒙着了,眼前一片昏暗,身后传来一阵如兰似麝的香气,耳边是那人低低的喘息声,还有强忍笑意的略略急促的呼吸声。

是阿娇吧!也只有她会和自己开这恋人之间的小玩笑。

林星任由其蒙住自己的眼睛,笑着说:“我的好阿娇,好玩么?”

一听到阿娇两字,身后那人似乎不乐意了,娇哼了一声,随即松开手,走至林星身前,气呼呼道:“哼!阿娇阿娇,你就记得阿娇!”

赫然是小魔女陈佳佳!

饶是林星城府再深,看见此女出现在自己面前,也忍不住大惊失色。

“佳佳!你怎会在这里?”林星急切问道。

陈佳佳兀自未平息,道:“还用问么!人家当然是来找你的呀!哼!人家千里迢迢来找你,谁知你一见面就把人家当成阿娇!人家和阿娇,你都分不出来么?”

坦白说,林星是分得出来的。两人虽都是年轻女子,但钟凤娇的手和陈佳佳的手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钟凤娇的玉手,经常被林星牵,按理说,他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的。

没心思理会陈佳佳的娇嗔,林星首先要知道的是:“佳佳,你跑到这里来,你爹知道么?你该不会是一声不吭地离家出走吧?”

陈佳佳娇声道:“你以为人家是野丫头啊!一声不吭离家出走这事能做么?你看我是哪种背着爹爹就跑出来的人么?”

林星煞有介事地说:“我看像!你若是直接和你爹说,你爹肯定不会让你出来!”

陈佳佳被他看破,做个鬼脸笑道:“嘿嘿!你说对了!我爹是不会让我出来,但如果是林大人的意思,那就不一样了!”

林星错愕道:“什么?我的意思?”

陈佳佳笑道:“你说,当我走后第三天,我爹收到一封来自杭州林大人的书信,信中说到,林大人已派人接陈小姐到杭州游玩,请陈员外一切放心。你说我爹会有什么反应?”

林星显然没有写过这样一封信,更没有派人去接陈佳佳,这小丫头这样做,不用说是打着林星的幌子,给她爹来了招先斩后奏。

想到此处,林星不由得摇头叹气,这小丫头,太调皮了。

事到如今,陈佳佳已经来到杭州了,总不能赶她回去,好在她一路平安,没出什么差错,现在既到了自己的辖区,也算是顺利抵达了。

林星遂好整以暇道:“佳佳,你一路辛苦了。我让小绿给你准备一间厢房,你先去洗个澡,晚上我带你出去吃好吃的。”

陈佳佳点点头,笑脸如花。

时值黄昏,落日的余晖透过窗户照进屋内,霞光下,少女修长的身段展露无疑。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章 浙江商人

书接上文。

(作者注:北宋时期,杭州属于两浙路下属的辖区。为了方便理解,今后一律使用浙江一词。便于读者阅读。本书风格轻松,史学家不可深究。)

到了浙江担任知府,林星还是一如既往地贯彻自己的执政方针,先要了解整个浙江的民生情况。其实关于林星的执政风格,许多人非常不能理解。就连跟随已久的阿三,也一知半解。在北宋的官员当中,从来没有哪一位将民生放在第一位的。一般官员大多是顺应上司的喜好罢了。朝廷命官揣测圣意,地方官则揣测上级的官意,此所谓上无愧于君。至于下无愧于民,则多半是句空话。

面对众人的不理解,林星也不解释,谁让咱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好青年呢!

要了解民生,当然要深入基层。因此这几天的出行,都少不了薛鹏这个向导,此人虽是京官,但在杭州呆了几年,见识不必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差。如果说一开始薛鹏还有点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话,那么经过西湖之行,林星的表现或多或少让薛鹏收敛了不少。

话说这一天,林星、阿三和薛鹏大清早就出了杭州城,沿着田野一路前行。清晨的郊外农夫劳作,辛勤耕耘,一片繁忙景象。

和岭南的农村不一样,浙江一带的农田多种植蔬菜瓜果,花卉药材,粮食作物倒是较少。这或许是地域差异的缘故。由于浙江靠海,浙江人多以海鲜为主业,辅以部分的粮食,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大面积栽种花卉蔬果这些品种。

这倒是新鲜!林星微笑着看着田里忙碌的农夫,不到此间地,不知此间事,果然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特色。自己要在浙江大展拳脚,应该根据当地情况来规划蓝图。

因地制宜,这也算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体现。

三人走了十几里路,视察了几个郊村,访谈了十几个农民,初步形成了基础认识。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渐渐升至中天。薛鹏擦了擦汗,道:“大人走累了吧!来,我们先到田埂上坐一下,歇歇脚,喝口水!”

林星点点头,三人遂步至阴凉处休憩饮水。

薛鹏望了望郊野,道:“大人,走了一上午了,该看的也看完了。是不是觉得没什么意思?乡下农村就这么回事,看一眼就够了。等下我们还是回程看商业好了!”

农村确实是那么回事,城里也差不多。虽然北宋时期的杭州,确实比当时的广州繁华不少,商业更加发达,商品琳琅满目,商人精明能干,但对林星这种生活在新时代,见识过现代杭州、广州、上海和北京这些大都会的繁华之人来说,无论北宋的杭州再怎么热闹,也不能给林星一种惊艳的感觉。更何况经过林星在广州的半年发展,那是的杭州其实并没有比广州好到哪里去。

有时候在府中阁楼上看看外面的杭州城,其商业之盛况,也就尽收眼底了。

虽然对杭州的商业意兴阑珊,但林星还是无话找话说:“薛大人,不知你对浙商怎么看?”

原本话语寥寥的薛鹏,一提到浙商这个话题,顿时话意高涨,口沫横飞道:“大人,不是我薛鹏吹,您这个问题,问我薛鹏是问对人了。你且听我给你细细道来,你看看我说得对不!”

润了润嗓子,薛鹏说道:“说起浙商,人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古代的越王勾践和陶朱公范蠡。大人想必知道,当时的越国,即是今日的浙江。越王勾践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人,但是他为了复国,卧薪尝胆,开荒垦田,重农重商,这些都是商人行径,而且他那种坚忍不拔,辛勤经营,正是浙商的风格。至于陶朱公,更是名闻天下。想那范蠡助勾践灭吴之后,舍弃高官厚禄,泛舟太湖,游历天下,做尽天下各国的生意,赚尽天下权归的银子,不可谓不快意人生。陶朱公一生经营商业,农业和牧业,在商场所向披靡,无往不利,最难能可贵的是,陶朱公常常是赚的千金之后,又仗义疏财,千金散尽,这份潇洒的气度,实乃浙商始祖!”

他边说边比划,对陶朱公范蠡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说完陶朱公,薛鹏又道:“从陶朱公之后,浙人逐渐表现出经商的天赋,浙江的商业也越来越发达。但受制于地形因素,浙商多半是在近乡买卖,较少外出。直到隋朝年间,隋炀帝杨广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北粮运,开凿了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一举将天下连成一体。此举让浙商走出去经商的想法,变成了可能。这一时期,浙江商业迅速发展,丝绸业,瓷器业和造纸业相当发达,不仅名扬天下,更有不少浙商,如李邻德、李延赤、张支信、李处人等人乘船横渡东海,到岛国日本去做生意,浙商之名更加响亮!”

这一点林星倒没有想到。当年劳民伤财的这条京杭大运河,在连通南北的同时,也方便了各地商人外出经商,加速了各地商品的流通,繁华了各地的市场。

这些都是陈年旧事,意义不大。林星亟待了解的是:“不知今时今日的商业和浙商又是何种局面?”

薛鹏顺着林星的提问回答道:“时至今日,浙江商业兴旺发达,堪称天下之最。一来倚仗京杭大运河发达的水路,二来杭州是个通商口岸,商品进出繁忙。现在的杭州城珍奇荟萃,商贾并辏,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货物琳琅满目。珠宝玉器,珍异花果,时新海鲜,山珍野味,绫罗绸缎,奇器宝物,应有尽有。”

林星听得心花怒放,拍拍腿道:“好啊!想不到此处商业如此兴盛!”

旋又感叹道:“这样的话,看来我这个当知府的,也没什么好做的了!就算勉强搞出些什么名堂,也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薛鹏摇了摇头,不无感慨道:“大人此言差矣!辖区商业虽然发达,商贾不少,但仍有隐忧,制约着杭州,乃至整个浙江商业的发展!”

林星奇道:“哦?是什么隐忧?”

薛鹏说道:“天下万事,离不开一个钱字。制约浙江商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正是钱。”

“钱?”

薛鹏点点头,叹一口气道:“不错!大人别看杭州商业发达,但其实都是些小商小贩撑起来的,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商贾,像陶朱公那样富甲天下的商人,世间再难出第二个。浙商都想把商业做大,但是苦于没有本钱,无法扩大经营。平时繁华一下闹市,倒还可以,想要在天下搞出点响当当的名堂来,却是不容易。”

他顿了一顿,又有些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