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规划大宋-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沈军像是找到知己一样,大赞道:“对对对!林大人说得太对了,家父和苏老先生,正是这种至交。苏老坦荡的脾气,从不记恨的性格,赢得了家父的深深好感。其后家父和苏老同受王安石案的牵连,被贬流放,两人还曾互相勉励。后来苏老在杭州为官之时,家父到杭州督查水利,两人还曾有过见面。”

原来是这样,两人过往如此交从神秘,难怪竹舍外悬挂着苏轼的诗词。

林星自然而然地问道:“令尊是科学巨匠,本人久仰大名,向往已久,不知令尊大人可在府中,我想见他一面,聊表敬意。”

沈军神色一黯,道:“家父已经仙去三年了。”

林星一愣,想不到沈括居然已经死了,没能见到这位科学巨匠,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

沈军很快调整心情,道:“家父去世之时,走得非常安详,他已将梦溪笔谈交付给我,也算了却一件心事。只是他回想起此生对苏老的种种诽谤、误解、贬损和中伤,依然不能释怀,可以说,如果说家父生前还有些许遗憾的话,就是未能得到苏老的谅解。”

坦白说,沈括做官确实很失败。相比于他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政治上的他乏善可陈。他逼苏轼年长五岁,却比苏轼晚六年考上进士。两人都曾在“皇家图文馆”做过事,虽然是短暂的同事,但当苏轼于公元1066年回家奔父丧归来之后,两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沈括受到重用,担任变法的财政长官等许多要职;苏轼则和保守党领袖司马光一起,组成了变法的反对派。

或许是政治道路的不同,又或许是不服气苏轼在文坛的地位,沈括对苏轼非常嫉妒,三番五次地迫害他。苏轼在杭州为官之时,沈括奉命到杭州督查水利,虽然政见不同,但苏轼还是把沈括当成老朋友,还把新作的诗词抄录一份给沈括。谁知沈括回京之后,却对苏轼的试逐字拆解注释,断章取义,污蔑苏轼有造反之意,其中最著名的那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被沈括曲解为“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于是苏轼锒铛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沈军每每想起父亲临终时的遗言,总是喟然感慨道:“家父常常感叹,自己做事完美无瑕,做人却差强人意。他平生憾事,就是不能在苏老面前忏悔,求得他的原谅。现在家父已去,这个遗愿只能由我这个做儿子的来完成了。”

看到沈军这副长吁短叹的样子,林星忍不住微笑着安慰他道:“沈先生,此举大可不必了。事实上,苏老先生早已宠辱不惊,一切恩怨情仇,皆已随风而去,他早就不放在心上了,你又何必继续执着介怀呢?”

沈军讶然看着他道:“林大人,你怎知道苏老已不放在心上?”

林星遂将自己和苏轼的交谈经历细细道来,沈军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插问几句,时而感慨万千,时而颔首点头。

林星说完之后道:“沈先生,你想想看,苏老现在连政治宿敌王安石都已经放下芥蒂,一笑置之,更何况是令尊呢?非我夸大,苏老先生现在的境界,确实是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地步,沈先生要去忏悔,就大可不必了。苏老根本不在意这些了。”

沈军长叹一口气,深表赞同道:“苏老的人格越来越伟大了,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一般人岂能达到?家父若是在世的话,定会十分欣慰。”

林星笑而不语。

沈军平素积虑日深,心中常有芥蒂,此番听完林星之言后,心头大石顿时卸下,如释重负道:“林大人,真应该好好感谢你!若不是你结识了晚年的苏老,我和家父到现在还在为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现在总算放心心头大石,可以安然面对新生活了。”

林星道:“沈先生言重了。”

李清照在旁目睹了这一幕,欣然笑道:“好耶!我本来只是让林大人陪我来寻路的,想不到林大人居然和苏老是旧识,更想不到此行能帮沈叔叔解开心头郁结。看来我这次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哩!沈叔叔,你说,你要怎么谢我?”

沈军一脸慈祥地笑道:“是啊!清照,你这次帮了我一个大忙,我一定要好好谢你。不过在谢你之前,我也要谢林大人。”

林星好整以暇道:“沈先生,你已经谢了很多次了。”

沈军站起身,走到墙角的书架上翻找,一边找一边道:“空口之谢,不成敬意,我要送林大人一样东西,聊表谢意。”

说完转过身来,手中拿着一本找到的书籍,恭恭敬敬地递到林星手中,道:“这是家父的著作《梦溪笔谈》,虽然不是什么传世经典,但毕竟也算是家父的一番心血,我现在将这本梦溪笔谈赠与林大人,算是表达我们对林大人的谢意。”

他口中说得轻巧,林星却深深地知道这部《梦溪笔谈》的分量,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科学巨著,更因为它是沈括集毕生心血才撰写出来的,其意义可见一斑。

于是连忙推辞道:“使不得!这万万使不得!这是令尊的心血,我岂能染指?再说我也不懂这些天文地理,送给我岂非浪费?”

沈军执意要送,道:“林大人,你就不要推辞了!你帮家父解答了最后的一个困惑,是他的大恩人,这本书送给你是再合适不过了。再说,你那本是手抄本,原著在我这保管。林大人就算把它丢了,也不会浪费。”

这么一说,林星渐渐心安不少,执拗一番,终究推辞不了,只好从命收下。

林星拿着这部《梦溪笔谈》,只觉分量极重。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五章 新宝芝林

书接上文。

林星翻开手中的《梦溪笔谈》,此处包括笔谈、补笔谈和续笔谈三部分。其中主要的部分是笔谈,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当真是名副其实的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对于这样一部科学巨著,林星翻看的第一念头是感叹——感叹自己的才疏学浅。这里面记载的东西,有超过九成都是他不懂的。在科学面前,林星是不折不扣的门外汉。

不过沈军既然将《梦溪笔谈》赠与自己,自己当然不能浪费这样的好资源。林星在脑海中快速地寻思一番,在一众兄弟之中,郑铁山精通工程和技艺,黄其鸿精通医学,阿三精通人事和官政,《梦溪笔谈》对三人应该很有用。他打算回到州府之后,命人抄录几份,送给郑铁山、黄其鸿和阿三一人一本。

旋又想到,沈军身为沈括之子,子承父业,从小耳濡目染,在技艺和天文上的造诣应该不低,于是道:“沈先生想必精通工程建筑吧?我对建筑非常感兴趣,想要在杭州兴建一座地标性的建筑,不知沈先生有没有出手的意愿?”

沈军心知以自己的身份,倘若谦称不会建筑,又或是班门弄斧,林星和李清照肯定不会信服,且还有自命清高的意思,倒不如老实承认,点点头道:“我对建筑学稍有涉猎,林大人若要兴建宅院,我可以代为效劳。不过林大人不缺府邸,若是单纯为了炫耀我的建筑才华,而专门去大兴土木的话,未免有些劳民伤财。”

此举以进为退,意思是告诉你林星,有事才来请我,没事别来烦我。

好在林星确实有大兴土木的意思,道:“沈先生所言极是,我自然不能为了考究先生的建筑才华而劳民伤财。实在是有确切的必要,是这样的,我有位朋友叫做黄其鸿,精通医术,悬壶济世,开馆治病,是个德才高尚的郎中。他原先在广州之时,开了一家宝芝林医馆,办得有声有色。后因我擢升至浙江,黄其鸿一心追随我,也来了浙江。他是个医者,只好救死扶伤,无奈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这些天我又忙于官场琐碎,医馆迟迟没有办起来。我每每想及此事,总有些着急。现在认识了沈先生,正好请沈先生为我兴建一座医馆。”

沈军道原来如此,旋又道:“不过按理说,医馆只要简简单单就好,随便找个建筑队也能建成,大人为何要……”

李清照虽和林星认识不久,相处没几天,但却对林星的秉性很是了解,闻言银铃般地笑道:“沈叔叔,这是一举两得之策。反正要建医馆,干脆索性将医馆建得富丽堂皇,使之成为地标性的建筑,这样林大人也有面子嘛。而且沈叔叔尽管放心,林大人是个生意人,有的是银子,建医馆都是自己掏腰包,不会挪用一分公款。沈叔叔尽管施展才华,将新宝芝林建得美轮美奂。”

完后冲着林星露出一个动人的笑容,道:“林大人,我说得没错吧。”

此女果然聪敏灵秀,林星心悦诚服道:“李姑娘一猜就中,连我这点虚荣心都看得这么透彻,呵呵!沈先生,你既已知我想法,就不要再推辞了。”

沈军略一思忖,点了点头,收拾些琐碎,便随着林星和李清照回到杭州。

三人直奔黄其鸿所在地,闻得消息的黄其鸿忙出门迎接,见面就握住沈军的手,热情道:“沈先生,日盼夜盼,总算盼到您了。这些天我一直无所事事,没有医馆行不了医,我这心里着急啊!眼看这要荒废医术了,大人总算把您找来了,这下好了,我的宝芝林有希望了。我已经物色好一块地,是建宝芝林的绝佳地点,走,沈先生,我带你去看看。”

此时三人尚站在门口,连屋都没有进。林星见黄其鸿急成这样,不由笑道:“老黄,沈先生一场来到,你这当主人的,是不是得请贵客进屋,茶水伺候啊?”

黄其鸿恍然大悟,拍拍自己的脑袋,道:“哎呀!大人,你看我这记性。来来来,沈先生,快快屋里请,先喝杯水,我们再从长计议。”

沈军知他心急如焚,茶水伺候不过是客气话,笑着摆摆手道:“黄师傅见外了!我看我们还是先去馆址看一看,回来再做商议。”

林星的意思也是先办正事,回来再侃,于是送走了李清照,三人马不停蹄地赶过去。

对于新宝芝林的选址,黄其鸿确实是下过一番功夫,他选中的这块地,不说是行家沈军,就连林星这样的门外汉,也看出了这是块好地。此处原是旧区,经过拆迁之后,刻下断壁残垣,但面积十分宽敞,视野十分开阔,只要加以平整,将会得到一块大大的平地。而且这片区域距离西城门仅仅一箭之地,最适合药童出城采药,又交通便利,周边繁华,可以方便群众前来寻医问药。

沈军赞不绝口道:“这块地这么大,若说建医馆,三个都绰绰有余了。不过林大人既然打算搞得豪华些,那我就按照豪华的标准,将医馆建成一座园林式的宅院。集亭台楼阁于一体,务要使之与众不同,凸显宝芝林的特殊地位。”

林星正有此意,借机问道:“不知先生心中是否已有蓝图?这建筑之道,有何讲究?”

黄其鸿亦是洗耳恭听的样子。

沈军并不藏拙,知无不言道:“建筑之道,要诀有三。其一是坚固的建筑架构,其二是巧妙的建筑布局,其三是丰富的庭院衬托。坚固的架构不用多说,这是最重要的,若是建筑不牢固,三天两头就塌陷,何来建筑之说?布局巧妙则很有讲究,大门多宽,高墙多高,屋舍几进,回廊几转,都要精心设计。欧阳修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可见豪门大宅的多么重视布局。庭院衬托则要求建筑错落有致,不应单调重复,缺乏美感。尤其是园林建筑,更要令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使之浑然天成,方不失自然妙趣。”

黄其鸿听得如痴如醉,叹服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先生果然是建筑界的泰斗,说出来的话深入浅出,令我受益匪浅。”

林星则是兴致盎然地环视整片空地,道:“我现在非常好奇,新宝芝林建成之后会是什么样子。一想到沈先生的高深手笔,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沈军微笑道:“要建造这样一座宝芝林,怎都要两三个月。不过我现在可以向大人描绘一下。来,大人,我们站到这里来。建成之后的宝芝林,将是一座私家园林般的幽雅去处。这里是正门,可容四架马车齐进齐出,方便患者出入。这里是一丈高的外墙,全部用洁白的淡色调。进屋之后,是简单的前院,院中遍植绿花青草,观之赏心悦目。一条笔直的碎石小路,通往宝芝林的主馆,那里有几十间宽敞的厅堂,可供郎中坐堂。主馆的旁边,是药房和丹房,在再过去是药童的教学私塾。大人,你再看后面,那里是宝芝林的后院,我要将之设计得曲径通幽,假山流水,回廊掩映,试想一下,后院中繁花似锦,蜂蝶飞舞,患者在此散步,心情大为愉悦,对病情也是极有帮助的。”

黄其鸿一脸兴奋道:“太好了!想想都觉得激动。”

沈军淡淡地看着林星,缓缓地说道:“大人,我还要在宝芝林中加入风水之学,希望这块风水宝地,能预祝大人仕途得意,辖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林星欣然接受这番美好的祝愿。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六章 官逼民反

书接上文。

富丽堂皇、庭院深深的杭州宝芝林,历时三个月终于建成。新宝芝林占地数顷,横亘三条街,立于西城城门一箭之地,高墙大院,门厅大开,诚待天下患者。

由于有广州宝芝林的成功经验,黄其鸿在杭州运作起来得心应手。无论是开馆治病,收纳药童,上山采药还是炼丹制药,均有现成心得。是故不用多少时间,新宝芝林就已上了轨道。由于坐堂郎中的医术高明,草药齐全,收费又低,宝芝林很快赢得群众的良好口碑。前来寻医的群众络绎不绝,大多数患者都是愁容满脸而来,欢欣鼓舞离去。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不说宝芝林的成功,但说林星的官运。虽然沈军在兴建宝芝林时说过,会加入风水之术,促成林星官运亨通,辖区平安,但事实证明,宝芝林建成之后,林星的官运不升反降,烦心的事情越来越多,一件一件接踵而来。

或许是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