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规划大宋-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应该如何规划浙江!”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十七章 规划浙江

书接上文。

林星根据汇总的经济数据,向三人发问道:“大哥,薛鹏,阿三,看了这么多权威的统计资料,不知你们对于浙江将来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薛鹏由于不太了解林星认真起来的处事风格,所以有些不知怎么说。郑铁山和阿三倒是跟随林星日久,习惯了他那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出人意料的做事方式,但经过昨日的反思,林星似乎变得和以前不太一样,所以一时之间也不知该如何说。

三人互相观望了一阵,最后还是阿三率先说道:“公子,我觉得我们发展浙江,必须要有一个总的指导方针,然后在这个方针的支配下,再去制定具体的规划细则。”

林星觉得很有道理,做事情就应该这样,有分有总,有先有后,这样才不会盲目,于是问道:“阿三,你说得对!不过这个总的指导方针,要去哪里找呢?”

阿三哑然失笑,道:“公子,你真是贵人事忙。这个总的指导方针,就是你整天挂在嘴边的科学发展观呀,哪还用得着去找?”

林星闻言一愣,心中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一直以来,自己身为穿越者,终日将科学发展观挂在嘴边,可是却从未真正将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说到底自己只是把科学发展观当成一句空口号,从未落到实处。

这么先进的治国理论,自己却把它当成空口号,与之形成鲜明讽刺的,却是自己在治州方面的迷茫,林星想想都觉得很荒谬。拥有如此丰富内涵的宝藏,自己却还在苦寻治州利器,自己岂不是很傻很天真吗?

林星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对点醒自己的阿三表以感激,道:“没错!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我相信有科学发展观做指导,一定可以走出政治迷途!”

阿三对此深信不疑,继续分析道:“公子曾经说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那么我们就要牢牢把握发展这条主线,大力发展浙江的工业,农业,矿业,纺织业和养生业,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从而真正地惠及全境百姓,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林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初随口一说的科学发展观,阿三却能记得如此详细,一字不差,而且听他刚才这番话,思维缜密,观点明确,策略公允,尤其是说话的语气,更是像足了现代的中(和谐)央办公厅主任,不由对阿三更加欣赏。此子聪敏好学,举一反三,确是个可堪大任之人。

无暇表扬阿三,林星紧凑地说着道:“阿三的话提醒了我。之前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比较零散,比较琐碎,随性而为,且没有前瞻性,这样盲目的措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浪费资源,收效甚微。现在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就绝不会再继续错下去。”

三人从他决绝的语气中看出了他的果断和振作,知道他接下来必有全新的发展大计,而浙江也必将迎来崭新的面貌,故而都留神倾听。

林星结合当前实际,道:“大旱之后,浙江百废待兴,正是我们大有可为的时机。下面,我将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来规划浙江,你们三位看看是否可行。”

润了润嗓子,林星说道:“全面是要浙江看成一个整体,下一盘大棋。就好像这次旱灾一样,我们分兵推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得非常混乱。下一步我要将浙江全面统筹,重点发展农业,辅助以工业,并尽力繁荣商业。我们浙江的农业水平很高,尤其是湖州,更是天下典范,但全辖区的农业发展不均衡,不少地方的田地荒芜,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水利不兴,耕作技术不行。我认为,光是有一个湖州是不够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只有全辖区农业发达,浙江才称得上真正的鱼米之乡。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湖州的龙头优势,组织耕作高手到各地去讲课,深入田间地头,实际指导农民耕田致富。”

阿三频频点头赞许道:“公子的想法完全正确。历任州官都把精力放在湖州,大兴土木,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湖州越来越富,其它地方越来越穷。只有全面统筹,互帮互助,才能提高全辖区的农业水平,使之领先于天下。”

薛鹏还在咀嚼林星的话语,脱口道:“大人这一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说到点子上了!”

林星宣讲完“全面”的观点之后,继续就“协调”发表言论道:“所谓协调,就是要意识到各行各业,各州各县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州府高瞻远瞩,居中协调各种矛盾,这样既可以避免浪费资源,又可以减少各州县的摩擦。比如架一座浮桥,连接相邻的州县,就应该协调地分配出资问题和管理权力。再比如一个州县过剩的农作物,很可能是邻县亟需的生活物资,这时候就要协调运力,疏导供需。又比如一个州县要开闸泄洪,就必须考虑到下游州县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类似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一定要有协调发展的观念。”

这一点,郑铁山深有感触,道:“贤弟说得一点没错。想当初我们在韶州之时,就没有考虑这一点,矿场冶炼之后产生的废水,直接倾入河中,污染了河水,没有考虑到下游的广州居民的饮水问题。现在想想,确实很不应该。”

林星奋然道:“至于可持续,则是要求我们在大兴土木的同时,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千秋幸福,不能为了图一时之快,而过度占用后代的资源。要不然我们将树木,矿产,田地都消耗光了,即使现在繁荣昌盛了,也是不能长久的。”

薛鹏三人笑道:“呵呵!大人的目光真是长远,都已经开始着眼子孙后代的幸福了。我等鼠目寸光,就没有想得那么深刻了。”

林星也笑道:“我也是就着这三点逐一分析罢了。”

听完林星的三点释义之后,薛鹏作为在浙江待了最久的老官员,提出了几点主张,道:“大人,当务之急,我们的主要方向还是发展农业。考虑到刚刚大旱,所以我希望能将早几年废止的青苗法重新开启,借给农民官贷,让他们有能力重新组织生产。”

林星表示同意,道:“这一点可行。而且我决定将官贷的息钱降低为零,从而减轻农民负担,只要他们到时候还回本金就可以了,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薛鹏想了想道:“可以!反正官府也不是靠息钱来维持。不过此事要瞒着朝廷,切不可让人抓住把柄,弹劾我们重启青苗法。毕竟朝中仍有旧党对王安石变法的残余势力耿耿于怀。”

林星道:“就依你所言。”

薛鹏又继续说道:“此外我会命人去湖州考察,抽调部分农业骨干,到各地去指导农民耕田种粮,一帮十,十帮百,充分带动全辖区的农业发展。”

林星一百个满意,暗赞薛鹏领悟指示的能力很强。

薛鹏说出下一个主张道:“除了农业之外,浙江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大有可为,其中主要是造纸和纺织,这是浙江的传统优势手工业,希望大人也尽力扶持。”

林星念了念造纸和纺织,沉声道:“好!我会想办法的。”

随后他又想了想,联系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喃喃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惠民为目标。要这么说的话,我觉得,与其制定什么政策,倒不如为百姓多办点实事。因为政策是朝令夕改的,我终有一天会离开浙江,一旦我离任,继任者会否继续坚持这些政策,目前还不得而知。与其这样,干脆多将重点放在建设基础设施上,多打几条路,多架几条桥,多办几所私塾,这样不管谁来继任,这些措施都留在了浙江,岂不更好?”

三人闻言一震,不能置信道:“大人的想法别出心裁,但却是千古至理。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是会离开的,只有建筑是不会离开的,一旦兴建了,就永远惠及百姓。”

林星回过神来,展齿笑道:“这么说,你们也支持我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了?”

当然支持!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十八章 基础设施

书接上文。

经过开会讨论之后,林星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修建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上面。散会后,薛鹏立刻组织官员,深入到浙江十四个州县,实地考察各地的路政交通,田园屋舍,庙宇祠堂,私塾教室,村落建设等情况,经过近半个月的调查,收集了大量资料,掌握了辖区内的风土人情的第一手情况,为摸清浙江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天,薛鹏拿着统计汇总表,来到林府,请示道:“大人,这是关于辖区民生情况的统计表,请你过目。”

林星接过统计表,翻看了几页,道:“果然不出所料,整个辖区,以杭州和湖州为龙头,经济较为发达,民丰物富。受益于这两地的周边范围,发展也还算跟得上节奏。但是那些偏远地区,比如处州,衢州,温州和台州,则是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与这两地泾渭分明,形成了贫富悬殊的局面。这显然与我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薛鹏推而论之道:“大人的意识,是否改善民生的重点像这些偏远山区倾斜,通过州府的帮扶,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从而促进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林星听得心花怒放,忙不迭地点头赞许道:“薛鹏,你越来越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了。没错,我们要在落后地区,投入人财物,花大力气兴建基础设施,进而改善民生。”

薛鹏有些模糊,问道:“大人,基础设施包括哪些?”

若是在现代,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等。但是在宋朝事情,这些都不存在。所以林星说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开山筑路,伐木搭桥,兴办私塾等举措。

豁然开朗的薛鹏提议道:“大人,既是这样的话,请看这里,处州一带多荒山野岭,百姓居住于深山之中,道路不通,河桥不架,几乎是与世隔绝,可以说是辖区最贫穷落后的地方,我们可以将改善民生的重点放在那里。”

林星早有此意,闻言大手一挥,站起身道:“那还等什么?走!到处州去!”

处州的长坑村,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村里上百户人家,世世代代扎根在半山腰上,住的是窑洞,吃的是野草,喝的是山泉水,干的是伐木活,生活状态与原始人没什么两样。

当林星,阿三,郑铁山和薛鹏以及工程队伍到达这里的时候,看到满山青翠,林木葱葱,风景秀丽,俱都心情舒畅,但是再看看百姓的生活条件,以及那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庞,和双目呆滞的眼神,又让人心情沉重。对比于杭州,此处是另一个极端。

从随从口中得知林星是知府大人的消息后,乡亲们都围拢在林星周围,争相地看着这个年轻的地方父母官,无神的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期盼,但又好像不抱任何希望。

站在半山腰上的林星面对一双双无助的眼睛,沉重地感慨道:“乡亲们,你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长坑村,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直到今天仍然是衣食不保,看到你们风餐露宿,日子拮据,我身为知府,也是感同身受。百姓的疾苦,就是我们官员的疾苦,百姓的心声,就是我们官员的心声,百姓的愿望,就是我们官员的愿望!”

薛鹏听得心潮澎湃,带头鼓掌道:“说得好!鼓掌!”

山岭上顿时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阿三觉得用掌声来表达心情实在是太贴切了,从此,每到林星讲到精彩的部分,阿三都会带头鼓掌,久而久之,官员讲话,听众鼓掌逐渐形成一种习惯。

在百姓殷切的目光下,林星指着带来的工程队伍,高声道:“乡亲们,朝廷没有忘记你们,州府没有忘记你们,我林星更没有忘记你们!今天,我们来到长坑村,就是要改变长坑村的面貌,将这里改造成宜居的家园。要想富,先修路!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通长坑村与外界的路桥,大家说,好不好啊!”

“好!好!好!”

林星说干就干,带头挽起衣袖,招手道:“走!我们到山脚去,先把过河的浮桥搭起来!”

阿三连忙领着工程队跟了上去,百姓也蜂拥而上,浩浩荡荡的人群追随着林星,就好像追随着希望一样,坚定地走下去,永远不动摇。

来到山脚下,林星拿过一把刀,就地取材,用力地砍倒一棵大树,一丝不苟地将枝叶劈去,留下粗壮的主干,在工程人员的帮助下,奋力在河边竖下了第一根桥墩。

人群再一次爆发热烈的掌声:“好耶!”

事实上,砍完这一棵大树,林星已是筋疲力尽,但此刻当着众人的面,他还是很知趣地借机鼓励道:“乡亲们,现在我们已经竖起了第一根桥墩,很快就会有第二根,第三根,再过不久,一座坚固的木桥就将横亘江面,把长坑村和外界连接起来,以后乡亲们就可以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人群中爆发欢喜鼓舞的欢呼声。

一名九十多岁高龄的老者颤颤巍巍地走到林星身旁,拉着他的手道:“林大人,老朽今年已经九十三岁了,我做梦都想着要到后面去走一走看一看,可是一直没有这个机会啊!这里穷山恶水,与世隔绝,我……我走不出去啊!现在多亏了了林大人,老朽才能在躺在棺材之前,出去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啊!林大人,您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说着唤过旁边的子孙后代,道:“儿子,孙子,快来给林大人磕头,感谢我们的大恩人哪!”

他一边说,一边就要跪下去。

林星哪能让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家给自己跪下磕头啊,连忙扶起他,并扶起子孙们,道:“老人家,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您不用客气!”

然后看着在忙碌地砍树架桥的工人,心有感触道:“搭建木桥只是我们改善民生的第一步,以后我们还要做更多的事情,让更多的老百姓得到实惠。老人家,你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老人虽年岁已高,但却耳不聋,听到此处高兴笑道:“好啊好啊!听林大人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