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规划大宋-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薛鹏则直接提到关键的因素,了然道:“处理不是关键,关键是数量。搜刮得少,民众是不会有意见的,搜刮得多了,才有可能激起民愤。”

林星自然而然地问道:“那此次向太后寿辰,打算搜集多少生辰纲?”

薛鹏估算了一下,沉吟道:“此次各州都在采办,光是我们浙江,就需要五万贯,全国汇总的话,我想应该在四十万贯之数。”

林星愕然一惊,失声道:“这么多?”

他并非没有听过“生辰纲”一词,在《水浒传》中就有一段“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当时大名府的梁中书为了给他岳父蔡京祝寿,搜刮了十万贯生辰纲,想不到向太后过了生日,居然搜刮得比大贪官蔡京还多,莫非这向太后也是个贪婪之人?

阿三身为百事通,就着林星的疑问,说出了事情的真相,道:“四十万数目虽多,但却是有这个必要的,公子若是知晓了向太后和皇上的关系,想必就不会如此惊讶了!”

原来,当今皇帝宋哲宗(驾崩后才叫宋哲宗,为方便写作,暂称宋哲宗,史学家不必深究)并非先帝宋神宗的嫡子,只因皇太后向氏无子,也就是说,向太后并不是宋哲宗的生母。但是宋哲宗非常敬爱向太后,却是有原因的。当年宋哲宗登基之时,只有十岁,因为年幼,就由太皇太后(也就是宋哲宗的父亲宋神宗的生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氏出身尊贵,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时,高太后与英宗都住在宫中,曹皇后视她如亲生女儿。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这种世家与皇室之间的联姻无疑有助于巩固高氏在宫中的地位。高太后经历了仁、英、神三朝中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熙丰变法等事,政治经验很丰富,她在保证哲宗继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宋神宗去世之后,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长达八年之久,期间宋哲宗一直是个影子皇帝。他对高氏的许多做法表示不满,尤其是高氏反对变法,亲司马光而远王安石,更是令宋哲宗对她颇有微词,无奈高氏德高望重,历经三朝,宋哲宗亦不敢有什么动作。

在这段“垂帘太后和影子皇帝”的时间里,并非宋哲宗亲生母亲的向氏一直对他照顾有加,嘘寒问暖,给他支持和鼓励,因此宋哲宗其实早已经将向太后当成是生母一样敬重。

元祐七年(公元1093年),太皇太后去世,宋哲宗这才完全掌握朝廷大权,实现了自由政治。此时的宋哲宗并没有忘记落难时期向太后的关怀,因此,此次恰逢向太后大寿,宋哲宗一定要大肆操办,办得越风光越好。

林星听得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样!皇帝和太后都在太皇太后的阴影下生活了多年,现在媳妇熬成婆,当然要好好庆祝一番。”

阿三笑着道:“公子这句媳妇熬成婆非常贴切,一语中的。所以,我们知道了皇帝的心意,就一定要满足他的心意,不能把事情办砸了!”

林星点点头,道:“对了,不知这生辰纲,包括些什么东西?”

薛鹏此前查过典籍,对生辰纲有些了解,闻言答道:“生辰纲主要包括花石纲,茶纲,盐纲等等,全部打包装箱,一纲一纲的,由官军护卫。”

林星遂不再问,吩咐道:“好!那我们过几天就去采办。”

薛鹏神秘地一笑道:“大人稍安勿躁,此事不需我们动手,我收到消息,过两天,苏杭应奉局的官员就会亲临杭州,负责包办此次生辰纲的采办。”

苏杭应奉局的官员?会是谁呢?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五十五章 苏杭应奉

书接上文。

苏杭应奉局是一个专门以采集花石纲、巧器纲和茶纲等东西而设立的一个官署,是北宋特有的一个机构。(作者按:据史书记载,苏杭应奉局设立于公元1102年,本书中略有提前,史学家不可深究。)这个机构自成立始,就收到朝廷和百姓的强烈关注。对于朝廷而言,有了苏杭应奉局,就等于汇集了天下珍宝;对于百姓而言,苏杭应奉局则是剥削的搜刮的代名词。

过了两天,苏杭应奉局的官员如期而至,队伍共有四十人之多,大多是精通奇珍异石的花石专家,对于民家的珍宝有着长期的研究,目光犀利到一看就知是宝还是草。

除了这批专家外,队伍中还有七八个护卫的禁军。当然,这些禁军只是保护专家们的安全,等搜刮到生辰纲之后,光靠他们寄个当然不行,届时朝廷将派重兵护送,务必保证生辰纲安全抵达东京汴梁。

此次苏杭应奉局的领头,是个三十岁左右的胖子,肥肥厚厚,油光满脸,挺着个大肚子,走路都像只螃蟹似的,令人大跌眼镜,想不到这种人也能担当如此重要的官署的领头。他的眼睛很小,有时候眯成一条线,然而汇聚的那一抹光芒,却折射出几分洞察天机的智慧,看起来相当滑稽。

林星强忍笑意,将对小胖子的轻视藏于内心,表面恭敬道:“下官林星,率合署衙僚,恭候大人莅临指导。”

其实若论官品,浙江知府比起苏杭应奉局领头还要高上那么几品,但一来为表尊敬,二来此人奉皇命前来,所以林星也不得不卖几分面子给他。

那小胖子见林星这副前倨后恭的样子,还算识相,懒洋洋地点了点头,倨傲道:“林星是吧?嗯!知道了,生辰纲的事情,自有我们的人去操心,你只需派人带路就可以了。”

林星巴不得他这样说,省得自己劳心劳力去采办什么劳什子的生辰纲,有人收拾这个烂摊子,自己求之不得呢,当下忙不迭地答应道:“大人请放心,下官一定全力配合!”

薛鹏在杭州日久,对于接待朝廷命官早已驾轻就熟,察言观色之后,道:“大人一路远来,旅途劳顿,还请到官邸下榻,休息一番,明日再去采办不迟。”

小胖子轻描淡写地摆摆手,示意队伍解散休息,粗声粗气道:“都散了吧!该干啥干啥去,明日此时此地,准时集合,去吧!”

后面的专家和禁军闻言一喜,告了辞道了别,各自散去不提。

林星和薛鹏正要去官邸打点琐碎之时,小胖子招手使唤道:“林大人,薛大人,借一步说话!”

三人走到州府前的石狮子边上,周围没什么人,很是安静。

林星问道:“不知大人还有什么吩咐?”

小胖子说出的一番话,令两人为之一震,道:“不管你们两人用什么方法,在本官回京之前,凑足三万两银子交给本官,本官有要事交差。”

“什么!”

林星和薛鹏相识对望,都看出了对方心中的震撼和惊讶。

并不是三万两银子这个数目有多么庞大,事实上并不算太多。但是此番话太过突兀,大出两人意料,仿若奇峰突起般,教人心神一颤。

那小胖子对两人的反应毫不为奇,笑容中带着一抹戏谑,淡淡道:“怎么?觉得本官说得太直接了?不怕告诉两位,这就是本官的风格。我这人,向来直来直往,有什么说什么,最不喜欢拐弯抹角,玩什么劳什子虚伪。”

林星暗叹你确实够直接的,古往今来的贪官中,开口主动要银子,还如此不以为然的,恐怕你老兄也算是榜上有名了。做官做到你这份上,也算是官场的一朵奇葩了。

似乎看透了林星心中在想什么,小胖子故作亲切地拍拍林星的肩膀,道:“林大人,无官不贪,此乃千古真理!你觉得我贪,你又何尝不是呢?我就不信你会嫌银子烫手。浙江富甲一方,你要是不捞点油水,说出来谁信呀!是吧!既然大家都是贪官,你就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了,你贪我也贪,大家心照不宣了!”

林星很想说一句我还真没贪,却哪里说得出口,更何况自己为官以来,诸多大手笔,耗费银子无数,根本不是自己那点俸禄所能支配的。也难怪别人会产生如此错觉。

见林星无语,小胖子更肯定了心中想法,得意笑道:“林大人,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我跑到你的地盘上来抢银子,你肯定不高兴,但我也是有苦难言。林兄还不知道吧,我名赵二,家叔赵懿简,乃是户部尚书蔡京的死党,蔡世叔主持苏杭应奉局,我身为下属,出来采办一趟,若是回去不孝敬一番,怎说得过去呢?”

林星心中的震撼更甚。

此人竟是蔡京的人,难怪如此贪婪。蔡京是北宋出了名的贪官,他旗下的官员贪赃无法一点也不出奇,只是被人贪到自己头上,那种滋味总归是不好受。

赵二这小胖子,虽然油光满面,肥头大耳,察言观色却极有一套,最善揣摩人的心思,他见林星心念急转,已知他在想什么,道:“官场就是这样,咱们这些做下官的,就只有跑腿卖力的命,上面交待什么,我们就要完成什么,其它借口都是浮云。”

他说着话锋一转,加重语气道:“莫说我市侩,林兄你终究是年轻了些,心志还不成熟,在官场为官,最忌热血,愤世嫉俗是不行的。大家都在贪,谁能独善其身?你自己要贪,又不愿承认,这岂不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嘛?”

被他这一番抢白,林星倒是有点无话可说了。

无官不贪,这个道理林星还是知道的,尤其是在宋朝这样的封建社会。但赵二的出现,还是给了林星很大的冲击,一直以来,他都觉得,贪污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即使要贪,也应该很隐晦地贪,断不会像赵二这般明目张胆。

或许,林星尚未真正掌握大宋官场的游戏规则吧。

赵二教育了林星一番后,见他低头沉思,很是满意,遂又使出一招套近乎,道:“林兄,我听闻你是端王身前的红人,其实蔡大人也是端王的人,说起来你我还是同一路人,日后你入朝为官,赵二我还要靠你提携提携呢!”

林星回过神来,客套地说道:“赵大人说笑了!应该是下官请大人提携才是!”

赵二对林星是越来越满意了,看来这小子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通,笑道:“既然是一路人,就不说见外的话。眼下是个大好机会,只要我们把生辰纲这件事办漂亮了,林兄升官发财的机会,自然大大的!”

林星唯有报以无言的苦笑。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五十六章 民脂民膏

书接上文。

夜晚的州府安静祥和,几盏昏暗的灯火折射出泛黄的光芒,照在这座气势恢宏的府第之中,有种说不出的辉煌中带点凄凉的感觉。

书房之中没有掌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此刻林星懒洋洋地躺在太师椅上,双手无力地托着脑袋,不知在思索着什么。

咿的一声,门开了。

阿三捧着一打文件,推开了门,看见这副场景,先愣了一愣,然后借助书房外昏暗的月光,瞧见了倚在椅子上的林星。

“公子!公子,你睡着了么?”阿三轻轻地呼唤道。

林星回过神来,甩了甩头,努力使自己清醒,然后点亮了灯,屋中顿时恢复了光明。

他静下心来,问道:“阿三,打探清楚了么?”

阿三点点头,将手上的文件摊在桌子上,道:“公子请过目。”

逐页逐页地翻看资料的林星,脸色越发铁青,心情越来越沉重,待到掩上卷轴时,只剩下一声叹息,个中的无奈和唏嘘不言而喻。

“湖州:花石五车、盐三车、玉器三车、绸缎四车;处州:花石两车、金银两车、玉器三车、绫罗两车;睦州:花石四车、布匹五车、玉器三车、翡翠两车;杭州:花石三车、玉器八车、布匹二十车、珍珠五车……”林星每念出一串数字,都感觉心在颤动。

此次生辰纲行动搜刮的民脂民膏,数量之多,种类之繁,远远超出他的想象。现在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赵二率领的苏杭应奉局很爽快地主动提出亲自下乡采办,而不需要州府派人随从,原来他们早就想着要趁机大捞一笔,又怎会让浙江官员跟着去碍手碍脚呢?

根据这份汇总的采购清单,搜刮的生辰纲总值起码超过十万贯,是原定的五万贯的两倍还多,几乎不用想象,林星也猜得出,这多出来的部分,自然让这些贪官中饱私囊了。更何况与其说是采购,还不如说是抢购,大部分的东西都是敲诈而来,哪有花朝廷一分银子?

看来,这苏杭应奉局,还真是个肥差啊。

林星痛心疾首地拍了拍桌子,道:“这帮蛀虫,太过分了。浙江刚刚经历了旱灾和虫灾,如今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他们却如此大肆搜刮。这样搞法,浙江何时才能恢复元气啊!”

阿三倒是挺豁达的,呵呵一笑,道:“公子,官场就是这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们当上了这个位置,自然要好好捞一把,否则怎对得起自己。”

林星思想一番,也看开了一些,道:“我们确实管不了他们,没心思,也没能力去谴责他们。不过我很好奇,他们怎么好像对浙江的民生和珍宝非常了解的样子?看这份详细的清单,似乎是有备而来,直奔主题,不费吹灰之力,怎看都不像是远道而来的外地人所为?”

阿三觉得这句话说道点子上了,道:“公子,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在浙江有内应。一定有人帮他们搜集了资料,他们才会如此得心应手。后来经过我的明察暗访,果然不出所料,让我找出了根源所在。公子,你知道是谁在为苏杭应奉局办事么?不是别人,正是李格非,你还记得他在杭州一直忙些什么么?不就是忙着到处研究金石么!”

经过阿三这么一说,林星再将过往之事仔细分析,果然是有前兆。

李格非身为京官,若说不是奉命办事,断不可能在杭州呆这么久时间。上次问他之时,他只推说来见老友,叙旧先聊,现在看来显然是推脱之词。李格非此来杭州的目的,正是要摸清楚浙江的花石分布情况,搜集资料上交苏杭应奉局,好方便采办生辰纲。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李格非和李清照父女过了中秋就匆匆回京,原来是要赶在向太后寿辰之前,将花石分布图交付完毕,这样苏杭应奉局才好办事。

一理通百理通,想通这一点之后,林星顺其自然地问道:“阿三,依你看,那赵明诚会不会也在替苏杭应奉局办事?”

阿三目露精光,赞不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