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训练出一批合格的士兵,却是容易多了。所以官比兵多的配置,可以在需要时迅速的扩军。
“嗯,朱亮他们整天和士兵们泡在一起,总会注意到几个有潜质的人吧。”朱震想到。趁着还有点时间,半个快训班,把军中有潜质的人都收集起来,培训一下,希望能培养出几个中级军官来。
说做就做,朱震准备立刻把子己的想法写了下来,再书记官抄录了几份,给李超涂、王明、朱亮等每送一份去。他铺开一张纸,拿起桌上那支鹅毛笔——他很不习惯用毛笔写字,又造不出钢笔抑或是签字笔来,便只好做一只鹅毛笔了。然而这时候,他突然又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思乡味道。两年半的时间,他经历过很多事,可以说这两年半比起自己以前二十四年还要来得精彩。可是,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的精彩,他的思乡之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越来越强烈。
他想起二十一世纪电视小说里面穿越到异界或者古代去时的两种桥段:很快的融入其中,看来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不是一般的好,独自一人,沦落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了,这么快的就忘记家乡的亲人朋友。好吧,就算你是孤儿,就算你没有一个朋友。可是当你握着毛笔写字时,你会不会去想起以前的钢笔呢?当你点着油灯抑或是蜡烛照明时,你会不会想起那明亮的电灯呢?当你用着那苦涩的盐来漱口时,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用过的带着淡淡的薄荷香味的牙膏呢?当你。。。。。。
有太多个的‘当你’了,正如人们所说的,感情便似美酒一般,存的越久,越能体现出它的滋味来,即所谓的‘酒是醇的香’。这思乡之情,也是一种感情,他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只会越来越醇,越来越烈。所以他制造了这支鹅毛笔,聊以自慰一下思乡之情。所以,他画出了一副扑克牌,硬拉着李超涂、朱亮他们来玩斗地主,增加一下兄弟之间的情意;他还为士兵们设计了一套体能训练方案,制作的单杠双杠高低杠。。。。。。如此如此,一切都只能增加他的思乡之情。
然而,令一种比较牛逼的桥段便是大搞发明创造,推行变法新政。好吧,就算你的到改革很有道理,你得到的皇帝陛下的信任,可是,这又能怎么样呢?王安石不照样得到神宗皇帝的全力支持么,可还不是两度罢相,活活郁闷死。好吧,又有些大大不服了,老子做一代权臣,掌握朝政,推行变法。可是,张居正不照样是一代权臣么?他的新政呢?施行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甚至还弄出个‘万历中兴’来,可是,人总是会死的,张居正他也死了,他的新政也和他一起死了。他还被鞭尸了,连同他的新政也逃不过鞭尸的下场。
朱震自问没有王安石的聪明才智、惊世才华,没有张居正的老谋深算、日理万机。他应该凭借什么来改变这一现状呢?难道就凭自己对历史的一点点的理解,难道就凭自己会做几个古代没有的小玩意?所以,朱震从来没有想过去改变历史这一条路。正如血酬所说:“如果说历史是一场持续千年的风暴,那么个人就是这风眼中的一叶扁舟。以个人的能力来改变社会的进程,在我看来,与螳臂当车无异,可能会尸骨无存。”
朱震他不想尸骨无存,他想好好的活着,所以他在制造一些小东西慰藉一下思乡之情的同时,更多的是去训练士兵,去争权夺利,去壮大自己的实力。只有这样他才能在这场持续了千年风暴中保住小命。然而他所做的这些,有同一个古代人有什么区别呢?至少现在,便有许多人在和他做同一件事。
但是今天,当他突发奇想的准备办一个快训班为自己培养出几个中级军官时,他突然感悟到了一丝契机,一丝改变历史轨迹的契机!既然自己无力去控制这场持续了千年的风暴,那么,是否可以去引导他朝另外一个方向移动呢?
没有王安石的聪明和才华,但是我比他多了近千年的阅历;没有张居正的雄才大略,但是我知道历史的正确发展方向。温水煮青蛙,一时之间他们接受不了,没关系,可以慢慢来,星星之火虽然随时都可能被风暴给吹灭,但未必不可燎原。
此时,朱震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感,不说别的,就说这个军官快速培训班,王安石、张居正之辈想得出来么?假以时日,等自己掌控了天下,把它扩招成一个军事学院都没问题。
心情大好的朱震很快的便把自己的意思写了下来,叫来书记官,命令他们抄录几份,分发到李超涂、王明等手中去。写完之后,朱震拿起桌上的那杯苏惜月泡好的浓茶,轻饮了一口。同时另一只手拿起刚刚写好的纸张,准备再检查一下,却看到李超辉闯了进来,面带春色的说道:“大人,恭喜恭喜!”
朱震一愣,笑道:“不错不错,我刚刚想通了很多事情,确实值得庆祝一下。”
李超辉摇了摇头说道:“我怎么知道你想通了些什么事情,我说的恭喜。是指大人不久之后,便要成亲了!”
“成亲?”朱震摸不着头脑问道:“谁说我要成亲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遗忘的势力
李超辉笑道:“大人,今天我去拜访了一下山东的郑氏家族,郑老尚书对大人那是赞不绝口,隐隐约约有和大人结交的意思。”
朱震皱了皱眉头说道:“郑氏家族,那个郑氏家族?这和我要成亲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你跑去拜访郑氏家族,我怎么不知道呢?”
李超辉道:“大人,你听说过当年的门阀势力么?”
朱震思索了一下,门阀势力,小说里面经常有的东西,传说中拥有自己的领地和私人武装,势力非常惊人的一些大家族。朱震对门阀势力的一些了解也都出自于后事文学大师黄易先生的《大唐双龙传》。但是朱震知道,在现在这种高度君主集权制的统治下,根本不可能形成门阀势力的。所以,朱震回道:“听说过,那些应该是传说吧,毕竟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容忍这些控制不住势力存在。”
李超辉笑道:“这并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只不过到了唐朝,皇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这些门阀势力都被打击削弱了,然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消逝了而已。”说道这里,李超辉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说道:“但是,士族豪门为了永久保持自己优越的门第族望,保持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殊地位。为了保持他们高贵的血统,增加士族子弟对家族的归属感,便通过编撰“家谱”的办法,把士族的世系源流明确地记载下来,以备查考。不瞒大人,我们家便是当年山东李氏家族的一个旁支,而郑尚书家便是当年山东另外一大门阀郑氏家族的分支。我们家现在还保留着那部近千年了的族谱。各大门阀也为了保持他们高贵的血统,士族豪门特别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只许在同等士族之间联姻,所以我们李家和郑家也算是亲戚了,既然来了山东,我自然要去拜访一下。”
朱震怪笑道:“既然是亲戚,自然该去拜访一下,不过我却不知道原来李兄还有这么高贵的血统。其实我在一些隋唐杂记中也或多或少的看到过一些门阀制度的影子,而且我对所谓的门阀制度很感兴趣,李兄可以和我说说么?”
李超辉开始讲解起门阀制度的根源来。门阀制度形成于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这便为门阀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封功臣和三国时期的土地兼并,让士族豪门有了大量的土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专看家世出身,从而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也成为世袭官僚。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制度。
说道这里,李超辉脸上再一次涌现出自豪的神色:“当时豪门士族有很多家,但真算的上门阀的,也就那么十几家。其中山东便有崔、卢、李、郑四大家族可称得上是门阀势力的了。这清河崔家随晋南迁,显赫一时,到了唐朝是开始衰落,正巧又碰上了黄巢大起义的,满族被杀得一个不剩。卢家、李家和郑家在李唐皇朝势力的打击下下,也开始衰落了下来。但是百足支虫,死而不僵,三大门阀虽然解体,但三大家族却有依然保存了很大的一股势力,毕竟几百年的积累的人脉和财富不是一朝一夕之间便能消耗完毕的。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他们也曾试图重新崛起,甚至还发生过武装起义,也用财富和人脉去支持了许多武装叛乱,但是一次一次的失败让三大家族越来越弱。经过元末山东之乱后,三大家族竟然各只剩下一支了。在太祖皇帝绝对的中央集权下,他们也知道复兴无望了。所以我们三家都选择了向朱明皇朝投诚,希望能获得一个勋贵的地位。
那是朱明皇朝刚刚立国,根基不稳,国库空虚,能得到我们的支持自然很高兴,答应让我们享受开国功臣的待遇,获得一个世袭的爵位,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不识好歹的卢家与汉王朱高煦相互勾结,发动武装叛乱,最后又以失败告终,惹得朱明皇家以此为借口,要彻底诛灭我们三大家族。
我们李家和郑家把剩余的一点点人脉都发动起来,跑人情,连家族最后剩下来的一点财富也捐献了出来,如果不是那时侯大明国库空虚,急需要大量金钱,我们两家也跟着灭族了,尽管朝廷应许放过李、郑二大家族,但是也让我们迁离根深蒂固的山东。我们李家迁往了洛阳,他们郑家迁往了开封,两家也一直保持的来往。我们两家秉承了家族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从事治学、育人,期间也出现过不少人才,但是朱明皇朝留下了训示,不可让李、郑二家人入朝为官,所以我们两家虽然人才辈出,但却一直未有长足发展。然而这个潜规则在大明万历朝时,被郑家一位天资聪颖的年轻人打破了,他不仅入朝做了官,而且还做到礼部尚书一职!告老还乡后,郑尚书蒙神宗陛下恩典,特许搬回山东。我们李家也在郑家搬回山东后,失去了来往。
“今天我去拜访的郑尚书,便是想探探他的口风,是否能支持大人你了。毕竟大人的底子太薄,大人请观之,历朝农民起义几乎都会失败,便是缺乏根基和底蕴了,太祖皇帝成功的特例,也是因为中原在蒙古的统治后,士族大家大都灭亡或者濒临灭亡。现在经过三百年的发展,中原的士族勋贵势力不可小觑。”李超辉正色的说道。
朱震一直很认真的听着这段秘史,一段延续了千年的传奇。他可以从李超辉的只言片语中,想像得出当年门阀势力全盛的时候,是多么的风光。然而,朱震也不是傻子,他以前就很怀疑李超辉这家伙的动机,现在想起了,肯定是和他们家族的地位有关了,毕竟一个不能出仕的家族,在这个时代很难兴盛起来。
不过,这天下本来就是一桩买卖,大家相互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自己也不是要利用他们来争霸天下么?现在,自己手里有数万大军,有山东之地,他们才来和自己做买卖,如果自己只是路边的乞丐,他才懒得理你。李超辉所说的‘成亲’朱震也已然明白,政治婚姻虽然也不牢靠,但是也找不出比这更好的结盟方式了。
第一百一十六章 赌徒
“张爱卿,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就把这道奏章大声念出来,让诸位卿家都高兴高兴!”朱由检怪微笑着说道,但这声音传到张晋彦耳朵里,却是那么的阴森恐怖。
然而,皇上金口一开,臣下若不遵命而行,便是抗旨不尊。张晋彦咬了咬牙,心想念就念吧,谁让自己倒霉,给碰上枪口了。便颤抖的打开奏章,尽量用最平淡的口气缓缓念道:“臣山东总兵挂破虏将军印平东伯朱震拜表:十七年七月十四日,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王永吉举兵作乱,纠集士卒万余围攻福王府。。。。。。。”张晋彦语气在平淡,但始终没能掩饰住夹渣的颤抖声。
在一旁忐忑不安的大臣们听到王永吉举兵作乱时,心里突的一下,随即闪过一个念头:王永吉敢在朱震面前举兵作乱?难道他认为手里的那点兵马比十万金虏铁骑还要厉害?但接下来越听越心惊,王永吉、赵明玉、王元化、姚厉等大批的山东文武官员都参与了造反?而且这些人不是在平乱时死于乱军之中,便是事发后畏罪自杀?天下还真有凑巧的事?
最少朱由检不相信,否则,他也不会怒极而笑了。等听到朱震举荐的一系列官员时,大臣们的心更加跳的厉害了,朱震想给山东换个姓!“其实也没换,朱震还是姓朱,说不定几百年前和你是一家子呢?你又何必这么生气呢,还得我们也心惊胆寒。”有大臣在心里想到。
“臣不慎敬言,伏请陛下圣裁!”张晋彦总算念完最后一句了,他感觉这一封奏章念下来,似乎已然过去百年。他也不知道龙椅上的崇祯此时是什么表情,他不敢去看。
整个朝堂之上一片寂静!
良久,崇祯皇帝笑着说道:“诸位卿家,人家朱震为朝廷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我们却一点都不知道,现在都上疏邀功来了,你们说说,该如何赏他啊!“
现在这种情况,自然没有哪个不识趣的站出来去触及朱由检的晦气。不过凡事都有例外,那位内阁值班大臣说道:“启禀圣上,内容和这份奏章差不多的还有三道:一道是山东提刑按察使司上的,一份是福王殿下上的,还有一道则是山东五府二百多名官员联名上的。”
“啪”的一声,朱由检重重的在龙椅上面拍了一下,面无表情的说道:“这是黄永年也有份?来人了,给我去把黄家留在京城的人全抓起来,关进大牢候审!”
“你们刚刚不是都一个个话挺多的吗?都争相着要将,现在倒是讲讲啊!擅自杀害一省布政使以及朝廷命官三十余人!即便是朕,好像也没这么大权利吧!”朱由检自我嘲笑道。
刚刚朱由检在兴头上,有马屁拍,文武百官自然是争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