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毅笑了笑,叶原先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
叶原先真的非常聪明,一眼便看出了自己的心思:“姐夫啊。这里没有外人了,你不要一口一个王爷的叫。现在京城已经光复了,你说下一步咱们对官员的任命应该怎么做?”
叶原先见丁云毅暂时不再去谈王清衡的事情,也转口说道:“项文,其实你心里已经有想法了,我也知道你准备对官场来个大整顿,甚至要扭转大明离开的官员制度,我想那,这大明的官职制度根深蒂固,从底层便有了。你准备怎么变?”
“怎么个根深蒂固法?”
叶原先想了一下说道:“我方才说到字底层,咱们就从这最底层说起吧。我大明存粮有预备仓,看管预备仓的叫看仓老人。预备仓的正常运行,与看仓老人是分不开的。老人从事基层管理,不绝于史。大明为加强乡里基层的管理,实行老人制度。即选拔各个乡里中平日公直,人所敬服”管理乡政。被选拔者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所以被称为老人或里老,有水利老人、看仓老人、木铎老人、集老人、浮桥老人等等。他们遍布于基层,这些老人因地而异。按需而设,均属半公职人员。预备仓为我大明所独有,其后,明代诸帝努力经营,在积粮聚谷、放粮救灾、审查考核等方面逐渐形成完备的管理制度,在具体运行及其人员设置上更是独具特色。预备仓属官督民办性质,设立于地方乡里基层,在粮仓管理中采用了老人制度。zhèng 府官员统筹全局、领导筹划,看仓老人则看管仓粮、主持收放。形成了zhèng 府官员和看仓老人分工配合、协理仓政的局面。在预备仓的管理人员中,省级官员主要负责监督、州县级官员负责组织兴建、筹集籴本,具体的督工、籴买、看管、放散全由看仓老人和斗级处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着预备仓的正常运转。”
他停顿了一下后继续说道:“看仓老人被称为仓老、掌守老人、仓夫、土仓官等,属于正役。大明征发赋役以丁粮多寡为依据,看仓老人一般都从家资颇丰、人丁众多的家庭产生。老人一般先由民间选举选出候选人。再由官府任命,看仓老人亦是如此在仓储积粮方面,预备仓作为救荒仓储,要发挥救灾赈民的作用。其基本保障是具有充足的仓粮储存。由此,看仓老人需要协助官府筹钱集粮,以使仓廪充实。在丰收年份,他们从官府领取籴本购买仓粮,荒歉年份,则按令散粮。在看管仓粮方面,看仓老人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扬谷晒米、以防腐烂,严密看守、以防火灾人盗及鼠雀之害,这些工作很多需要斗级的参与和配合。”
丁云毅听的非常仔细,又听着叶原先往下说道:
“在放粮救灾方面,仓粮的发放是其发挥其救荒作用的重要体现。按大明救灾程序,灾荒发生后须由地方官将受灾人户姓名、田地目数、受灾缘由等项填写清楚上报,等待批准后方可放粮。这些条款项目的填写,因地方官“远而弗察”不得不依靠看仓老人,他们对乡里情形比较熟悉。民有贫富之分,受灾有轻重之别,要真正发挥预备仓最大的救荒作用,必须保证把粮食发放给最需要的人。由此,明zhèng 府针对灾情不同规定了不同的救济方法。以永乐朝为例,对于重灾者即受灾八分至十分,给予无偿赈济;对于其他轻灾的将作为无息借贷,即事后要原数还官。对此,看仓老人需要查考受灾轻重、区分贫富,造册立簿,以备考核追讨。在依律实施赈灾放粮中,看仓老人的作用不可低估。为鼓励看仓老人认真履行职责,给予他们发放薪金,称为工食银。但总体工食银数量很少,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像湖南常德府、桃源县、龙阳县、沅江县为每名每年五两,而同为湖南省的岳州府则是四两,而作为辅助性质的斗级,其工食银一般比看仓老人少一两。当然,如果看仓老人渎职,致使仓粮出现腐烂和亏空之事,则往往由他们负责赔偿,有的还因此而破家、破产。但是。”
说到“但是”二字,叶原先话锋一转:
“但是,任何制度都有其利弊得失。看仓老人参与预备仓管理也存在一些弊端,其徇私舞弊、侵盗仓粮现象时有发生。太祖以里老大户掌管预备仓粮,出任粮食的积贮放散之事,本意在于利用他们熟悉地方情形,可以保证仓粮用于救济最需要之人。后来地方里老大户凭借自己掌握的看管仓粮和申报贫户的权利,生奸作弊、侵盗仓粮。”
说到这,他平静的问道:
“看仓老人尚且如此,何况我大明的官员呢?武烈王准备如此处置?是沿照旧例呢,还是彻底的推翻重建?”
丁云毅又再一次沉默在了那里。
是啊,那么多的官员应当怎么办?按照他的设想,是要全部推翻重来,按照自己的构思建设一个全新的制度。然而这么做会不会遭到激烈的反对呢?
历来要想改革官场,所遇到的阻力都将是极其重大的,稍有不慎便会酿成一场大变。而现在的大明还能够经得起大变吗?
可是如果不变沿袭旧的制度的话,那大明的前途又到底在哪里!
第五百八十二章 南京
丁云毅到底还是下定了要杀王清衡的决心。
而这是在叶原先的“坚持”下所做出的这些选择,所有的不近人情、六亲不认之类的骂名自然都归到了王清衡的身上。
这便是叶原先做人聪明的地方。替武烈王扛下一些骂名,对他的未来前途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王清衡是丁云毅的大姐夫,而邓牧之却是丁云毅的大舅子。
曾经几何时丁云毅一直都认为邓牧之是个好官、清官、得到百姓爱戴的官员,但是从吕燕韩的嘴里却发现也许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情。
吕燕韩到了这个时候没有诬陷邓牧之的必要了。。。。。。
“王爷,这是搜集来的情报。”谢天把自己所有搜集到的情报全部交到了丁云毅的手中:“邓牧之做事很聪明,也很谨慎小心,所以一直没有留下什么破绽,不过真要搜集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证据都在这里,王爷你自己看看吧。”
仅仅看了两页,丁云毅的脸色已经变得愤怒起来,又看了一页,丁云毅用力把这些证据都拍到了桌子上。
沉默了许久,原以为丁云毅会勃然大怒,但没有想到丁云毅忽然叹了口气:“你们说,这些官员把我大明的底子都给掏空了,难道他们还不满足吗?难道他们非得弄到大明再来一次亡国之祸才会满足吗?”
秦云和谢天互相看了一眼,秦云苦笑一声:“每朝每代都有这样的人。比如我大明,太祖皇帝杀的贪官难道还少吗?可就是有那么一批人,前赴后继,不怕杀头,不怕剥皮,眼里只有银子,没有大明的律法,更加不怕惩罚。一口刀杀得了十个百个,却杀不尽天下的贪官。一本大明的律法可以震慑百姓。却吓唬不了那些官员!”
丁云毅微微点着头:“所以咱们新制定的法律,该尽快的在大明全境推行开了。一部完善的法律,一套完善的监督制度,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断绝贪官污吏的出现,将能最大的限度的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还有。司法必须得到dú lì。大明皇家法院我已经在筹备中了。我将会任命官,法院将不被任何人所支配。。。。。。”
他说出了自己的许多设想,有些设想在秦云等人听起来是闻所未闻的。但这个时候丁云毅决定推行这些想法的决心已经无可更改。。。。。。
“王爷,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了!”
李自成克běi 精后。朱由崧乃南逃淮安,由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拥至南京,先称监国,旋即称帝,建元弘光。
这个消息旋即打断了所有人的谈话。丁云毅并不如何惊讶,秦云等人却是勃然大怒:“岂有此理,我等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好容易击溃流寇、满清,他们算是一些什么东西?居然敢在南京称帝?”
秦云这话一出,顿时引来一片嘈杂之声,那些虎贲卫集团的官员将领们,一个个都大嚷大叫。人人露出愤愤不平之色。有些性子急的,更是叫着立刻起虎贲卫之雄兵,讨伐南京!
丁云毅冷笑几声。
好啊,朱由崧称帝了,还有多少跳梁小丑会跳出来?
该解决这些事情了!
“报。唐王朱聿键已到京城,求见武烈王!”
唐王朱聿键来了?
丁云毅听了一怔,当年他和朱聿键曾有过数面之缘,对这人的印象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知道此人在另一段历史里就是赫赫有名的隆武帝。
可是在这一段历史里他却再也无法坐上皇位了。。。。。。
朱聿键被请了进来,一见丁云毅的面。朱聿键坐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事情:
他,竟然跪倒在了地上!
“唐王为何如此?”丁云毅大惊,急忙想去搀扶,却不想朱聿键厉声道:“武烈王请端坐勿动,否则朱聿键一头撞死在这!”
丁云毅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只能按着他的话坐了下来,朱聿键大声道:“先帝龙驭,明室崩溃,内有流寇窃据京城,外有满人虎视眈眈,值此生死存亡之机,武烈王发虎贲卫雄兵,先复京城,再灭满清,为我大明报血海深仇,为我朱家报血海深仇,为我大明建不世之奇功。朱聿键身为朱家子孙,我代我朱家和大明给武烈王磕头了!”
这个朱家的子孙,唐王朱聿键,说完这些话后真的给武烈王丁云毅磕了三个响头。等再抬起头来的时候,早已泪流满面:
“武烈王啊,我朱聿键这一辈子都报答不了你对朱家的恩情那!”
边上丁远肇、张溥这些大臣们也情不自禁的流下泪来。。。。。。
朱聿键起码有一点没有说错,这大明的一切都是丁云毅给的,没有丁云毅,这大明的天早就已经变了。
“唐王,请起!”丁云毅大声道。
朱聿键站了起来,立刻道:“我进京城,听到的第一个消息便是朱由崧已在南京称帝,武烈王准备如何?”
丁云毅朝他看了一眼:“我欲臣服于朱由崧,唐王以为如何?”
“武烈王为何如此糊涂?”朱聿键一下急得声音都提高了:“朱由崧何许人也?昏庸腐朽,追逐声色,任用非人,这样的人焉能称帝?武烈王若是臣服于其,早晚必被其所害!”
“我也知朱由崧是何等人物,故试探唐王罢了。”丁云毅笑道:“如此昏庸之人,若要我丁云毅臣服于其,便是我服,难道我的将士们便福了吗?”
说着似笑非笑地道:“我欲立唐王为帝,如何?”
“不可!”朱聿键又叫了起来:“我何德何能可以称帝?先帝子嗣尚流落民间,武烈王何不急寻之?”
丁云毅微微点头,其实崇祯皇帝的几个儿子他已经在寻找中了。若是能够找到其中一个,事情便好办得多了。实在找不到的话,也只能另外再想办法了。
正在商量时候,又有人来报:“南京朱由崧派钦差大臣来了。”
“钦差大臣?”丁云毅冷笑一声:“让他进来。”
钦差大臣一进来,便拉着嗓门说道:“武烈王丁云毅接旨!”
“臣丁云毅接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丁云毅居然真的接旨了。
那钦差大臣不为人知的松了口气。
朱由崧称帝其实是非常偶然的。
天启朝时为反对老福王继统和老福王之母郑贵妃干政,东林党人已和福藩结下不解之仇。为防止朱由崧登位之后趁机报复。以东林领袖钱谦益为,以立贤为名。大张旗鼓地推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继承人——潞王。
潞王血统偏远,自然缺乏继立的理由。但他的所谓贤名,却赢得了许多人的同情和支持。其实,抛开潞王是否真贤不说,嫡长子继承制。自有其现实考量。大明以内阁负责。即使皇帝昏庸,负责的臣下仍可以维持政治机构的正常运转。以局势而论,留都诸臣需要的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精神领袖。而并不一定非要雄才大略的贤君不可。历史上司马睿能偏安东晋,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君主而已。关键在于臣下齐心协力。方能维持危局。现在以立贤为名抛开福王。明王朝散居各地,小有贤名及野心才具的龙子龙孙,大有人在。既然潞王可立,何人不可立?他们自然不可能要求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普选,却总有大批的野心家趁机上下其手。借拥立争功。南明的局势势必将土崩瓦解,一发不可收拾了。
南京的拥立大会正开得热闹不堪之时,远在淮安的朱由崧却慌了神。作为三大热门侯选人之一,却没有人来请他发表竞选演说,施政纲领。前来表忠心,搞投机的也寥寥无几。这一切都使朱由嵩感到情况不妙。
而实际上史可法,马士英等南明重臣一开始就是把他们所挑选和准备拥立的皇帝看作土偶木像的。不论是谁为君,重要的是不会妨碍他们掌握手中的权力。从心底深处,曾经天威凛然的皇帝对这些重臣不过是一个象征。一个摆设。在史可法指出福王不可立的七大理由中,其一就是“干预有司”。是的,重臣忌讳的正是一个“干预有司”的皇帝。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大家看来脑满肠肥,糊涂昏庸的朱由崧竟走出一着妙棋。一举击溃了南京城内自以为得计的衮衮诸公。
朱由崧竟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直接向雄踞江北的四镇总兵求助。高杰,黄得功本人本来就是野心勃勃的流串军阀,见有“定策拥立”的大买卖可做。真是无本而有万利的好机会。于是一拍即合,甩开他们的顶头上司——正与史可法密商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做起了定策元勋。消息传到南京。所有人无不大惊失色。马士英老于官场,见自己部将窝里反,想来争也没用。连忙向朱由崧表白心迹,成为从龙文臣第一人。史可法一开始还蒙在鼓里,指手画脚的不服,又在写给马士英的信中痛骂朱由崧昏聩糊涂。没想到却成为落在别人手中的把柄。随即马士英便带领大军杀气腾腾的护送朱由崧来到南京浦口。大势已定,满心悔恨的史可法和东林党人也只好接受这个现实了。
而拥立朱由崧为帝的马士英等人,不怕史可法,却深深忌惮一个人:
丁云毅!
这是崇祯皇帝生前封的异姓王爷,天下兵马大元帅,还有长长的一串官职。撇开这些不错,最让人畏惧的便是他那精锐的虎贲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