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医-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罢,两人出门,来到李浦屋里。

屋里有个军驿兵士,见到杜文浩进来,躬身施礼,然后从怀里取出一个火漆密封的卷轴,递给杜文浩道:“杜将军,成都府路紧急军情,中军韩绛韩大帅八百里加急转呈给你。请阅示。”

杜文浩接过,兵士躬身施礼,退出了屋外。

李浦抽出一柄小刀,倒转刀柄递给杜文浩。杜文浩用刀拆开,匆匆看完,脸色有些变了。

这是韩绛转送给杜文浩的前方军情,前方战报称西山番军兵势很猛,成都府路的各州厢军一触即溃,番军已经攻克邛州,直逼成都门户蜀州!

韩绛说他们的大军已经进入成都府路地界,正日夜兼程往成都赶,要赶在番军前头阻击,保护成都府并将番军消灭在川西平原!

杜文浩把军情递给了李浦。李浦看完,沉声道:“将军,末将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将军有话请讲。”

“好,我大宋精锐,多部署在西北西夏边境和北边大辽边境上,吐蕃各部落一向于我大宋相安无事,其河湟洮角厮罗部还协助我大宋进攻西夏,可谓盟友,所以,据末将所知,成都府路一线,并无精锐禁军部署,只有数万厢军。且多为老弱病残者,连役兵都难以胜任。而西山部落番兵在与临近部落征战中历练,有比较强的战斗力。所以才一路势如破竹。将军,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在唐朝时代,吐蕃与大唐几度对决,唐军就没占什么便宜,反倒让番军利用大唐内战之极,一度杀到长安城下。大宋时期,吐蕃四分五裂,势力远非当年可比,但的确不能轻视。

杜文浩道:“是啊,根据皇上告诉我的消息,此番西山是倾巢而出,兵力号称三万,不过,估计实际上只有一万多人,由于西夏永乐城一战,我军精锐损失惨重,调不出更多精兵,此番只派出一万禁军,会同成都府路厢军三万,共四万人,又占有天时地利,估计击退番军应当没有什么问题,所以韩绛才把一般禁军分给我带着作后军,他说用三万五千人对付番军一万来人,应当手到擒来的,可是,从现在军情来看,敌军非常厉害,雅州、邛州军队都未能抵挡他们的攻势,的确让人堪忧啊。”

李浦低声道:“末将乃行伍出身,在军中二十余年,深知我军底细,说实话,厢军战斗力低下,有目共睹,韩绛将军的三万五千人,只怕能作战的,只有那五千禁军。那三万厢军,没等开战就会开溜的。就算他们拼死作战,由于平时缺乏训练,又都是些老弱病残,根本没什么战斗力,白白送死而已。”

杜文浩眉头皱了起来:“这么说,实际情况是敌军两倍于我?”

李浦缓缓点头,迟疑片刻,低声道:“韩绛将军,此前从未带兵,也不知道番军的厉害,过于轻敌,只怕……”

杜文浩脸色微变:“军情紧急,传令立即开拔!”

李浦拱手道:“末将遵命!”

李浦迟疑片刻,说道:“将军,苏轼怎么办?”

杜文浩毫不犹疑:“带上,路上医治,他死不了的!”

……

杜文浩已经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当夜紧急召集军队连夜出发,魏知县还在梦中,得知此事,忙不迭光着脚跑出内宅,乘轿来到驿站,不成想杜文浩一行已经开拔,急忙赶到城门,得知杜文浩已经出城,率领大军西行而去了。

宁公公随同杜文浩大军出城,一路上与苏轼同车,把宋神宗的真正意图告诉了他。苏轼才知道,原来这年轻的御医,竟然肩负着新变法之责!

苏轼对变法的态度是务实的,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变法,他绝对不会反对,所以,对杜文浩的新法自然太不上说三道四,宁公公一番叮嘱,让他更加明白,自己虽然身为知州,而杜文浩仅仅是勾管一州常平仓,但杜文浩单就御前正侍大夫,正五品,而御赐紫衣金鱼袋,是正三品,论级别苏轼没法比,论亲疏远近,苏轼更知道自己这官就是杜文浩一句话来的。更可况,还不知道杜文浩的变法好歹,更不能妄加评判,如果变法真正有利于百姓,他苏轼绝对是举双手赞成的。

所以宁公公一席话,让苏轼更是坚定了心中想法,一定全力支持杜文浩的变法。无论成败,一体共担!

大军从黄州紧急连夜出发的当天晚上扎营之时,杜文浩便召集各营军校,传达了前方战报。

这些将校们虽然差不多都没有真正参加过战斗,但毕竟从参加军旅之日开始,便有了一股热血沸腾,所以听了杜文浩的前方战报之后,都有一种猛兽猎捕猎物之前的兴奋。

杜文浩把前方战况通报了病榻中的苏轼,苏轼立即表示,马上开拔前线,绝对不能一分耽搁,自己纵然路途病死,亦不足惜。

由此,杜文浩立即下令出征,次日起绝对禁酒。苏轼甚至都不记收拾东坡山上的物什。不过,他当然知道轻重缓急,更不犹豫,立即吩咐家人随同开赴四川。

杜文浩带有大量辎重,不可能快速行进,但是又担心前方战事吃紧,可手中的兵将只有五千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再分兵,所以,不敢再分撤。

大军昼夜奔驰,两头见星星,十分的劳累。

李浦向杜文浩建议沿途雇佣车马,日夜兼程,可以加快行进旅程,同时花费也不多,杜文浩当即采纳了这个建议,沿途征集车马,把病患体弱者都用马车运载,连夜兼程一路直奔成都府。

旅途行进中,苏轼一家在两辆车里,一辆车载着苏轼和原配王氏,另一辆,载着小妾王朝云和三个孩子。

苏轼已经知道前方的战事,很是惶恐,他也没带过兵,想着自己还没到任,任所已经被敌军所占,心中有些惶恐。

可杜文浩却偏偏不识时务,来到他车棚里聊大天玩。

行进数日,苏轼一直按杜文浩医嘱服药,康复很快。只是,多日久病,精神萎顿,起坐殊难,动则心悬欲脱。

杜文浩旅途中又把钱不收叫来,连同会诊。

两人会诊之后,决定参加至三钱,牡蛎、龟板增至十钱,并且早晚以冰糖炖熟藕熟梨作点心食之。

连日行军,这一日,杜文浩给苏轼在车棚里诊脉之后,脸上紧绷的面色终于缓和了,问:“子瞻兄,你的病已经脱离危殆之境,热已经退净,汗亦全收。待我再随证变方,悉心调养,当无大碍。”

苏轼和原配王氏心情为之一松,都很非常的高兴。

杜文浩道:“春温病绵延时日,不能一蹴而就,得需假以时日,方能痊愈。”

此后数日,杜文浩悉加调养,大军日夜兼程,途中不再耽搁,待到成都府路地界时,苏轼病症已经大体痊愈。

可是,战事却没有杜文浩治病那么简单,刚进入四川地界,便接到前方战报。

那一天,是杜文浩他们后军进入川东广安军地界,距离成都府还有数百里之遥。

杜文浩拆开军报,顿时傻了,尽管后军日夜兼程,却还是没能及时驰援。——邛州已经失陷,韩绛大军冒进突入,结果陷入重围,五千禁军大部战死,三万厢军一战即溃,被追击围歼,死伤过万。番军趁胜追击,已经兵临成都城下!

第314章 逆转

当日扎营,杜文浩把李浦、苏轼叫来,通报了军情。然后把地图摊开,指着上面看不出真正地域的所谓地图道:“李将军,番军已经兵临成都城下,而我军却还在数百里之外的广安军。如何退敌,两位有何高见?”

苏轼写文章可以,行政管理也还不错,可军事就是外行了,望向李浦,想先听听他这位专家的意见。

李浦道:“敌军连克雅州、邛州、蜀州,一直打到成都城下,目前士气正旺。不能与其正面交锋,必须避其锐气,此其一;敌军到底有多少人,具体的位置,军情战报里都没有,敌情不明,不宜轻举妄动,此其二;目前我军只有五千人,还带有大量粮草辎重,据目前所知,敌军至少应该有一万人以上,可能还收编了一些降兵,敌众我寡,也不能正面交锋,此其三;我军星夜兼程,旅途劳顿,而目前距离成都府还有数百里,继续长途奔袭,以疲惫之师应对虎狼番军,兵家大忌。此其四。综合四条理由,末将以为,目前我军不宜与敌直接对决作战。”

杜文浩和苏轼都点点头,杜文浩问:“那我军现在该怎么办?”

“首先,紧急向朝廷请求增兵。第二、派出探子侦察敌情;第三、据末将所知,成都府城墙高厚,城里粮草充足,有足够的地下水饮用水源,退守成都的韩绛余部,加上当地厢军,若死守,应当能坚持一段时间。所以,我军立即抽调组建精锐骑兵营,赶往成都城外,牵制敌人,协助成都府防守,等待援兵。”

杜文浩道:“这办法好,敌军一万余人孤军深入,应该是掠夺之后便逃回去,不会久持,我军以运动战袭扰敌军,牵着他鼻子走,等它疲惫不堪,队伍分散之时,找准机会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其一部,敌必惶恐,待其退走之时,我军便追杀下去。这叫‘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李浦惊呆了,望着杜文浩抱拳道:“将军深知兵法要诀,末将佩服之至。此计甚妙!”

杜文浩笑了笑,心想,毛老人家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是经过多次实战检验的成功战法,是我军以少胜多最终打败将匪军的制胜法宝之一,当然管用的了,自己要把老毛人家的游击战在古代重演,就把番军当成围剿的国民党军,进行反围剿游击战,等增兵赶到,再好好收拾西山部落。彻底铲平这颗毒瘤,报仇雪耻。

杜文浩已经想好,让林青黛侦察敌情,然后利用晚上进行袭扰,道:“李浦,你负责从五千后军中挑选四千精壮组成骑兵队,一律轻装,随身带十五天的干粮,携带强弩长弓和火箭,由我亲自带队出发,子瞻兄,你带领剩下一千人,护送粮草辎重和随军家属,随后行进,一路上你随时听候我的情况通报。”

李浦道:“杜将军,还是你和苏知州护送粮草好了,末将率军迎敌。您放心,我一定严格按照您的作战计划执行。”

苏轼也道:“杜御医责任重大,不可轻易犯险,还是让李将军去吧。”

杜文浩摇头道:“不行,我要亲自去。就这么定了。对了子瞻,你随后跟来的路上,与沿途官府联系,将当地保甲兵壮吸收入伍,并沿路招兵买马,组建新军,作为后援。”

苏轼迟疑片刻:“私自招兵,那是死罪啊。”

“死罪?这次西征战败了也是死罪!你愿意选哪一个?”

苏轼默然。

杜文浩宽慰道:“放心,出发前皇上已经亲口许诺让我组建新军的,这是我的职权,你用我的名义招兵买马就不会错,放心,我有圣旨,而且军情紧急,这也是不得已的,皇上不会怪罪的。”

宋神宗说的是一旦打下西山,让杜文浩在西山组建新军,却没说准他在大宋地界自私招兵买马组建新军,但现在敌军兵势很猛,而附近没有精锐禁军可以调度,自己的四千人根本无法全歼敌军。而等到朝廷增兵赶到,只怕整个成都府路都被番军蹂躏完了。所以,杜文浩把心一横,让苏轼以自己名义沿途招兵买马,扩充军队。

苏轼听杜文浩说这是皇上授权了的,尽管有些半信半疑,但也知道情况紧急,只能如此了。开始联系当地官府收编当地保甲兵,并竖起招兵大旗。

杜文浩他们后军运送粮草,马匹很多,加上沿途租用的马匹,并从广安军借了一些军马。很快组建好了骑兵营。出发直奔前线。

他们的骑兵速度快,两天时间便赶到了成都府地界。

沿途见到许多逃难的百姓,打探之后,得知番军果然已经打到成都府城下,成都府严防死守,番军没有大型攻城装备,攻了几次,没能攻克,反倒死伤了不少兵士,便放弃进攻成都,转而四处掠夺附近没有防守的县城村镇。

杜文浩和林青黛一商量,按杜文浩的想法,是他们两一起去探查敌情,可林青黛不干,说杜文浩不会武功,去了反倒是累赘,让他放心,自己一个人反而容易得手。

杜文浩这才提心吊胆同意了。

在林青黛出去探查的同时,杜文浩派人将各地逃难者找来询问了解敌情。

在找来的百姓中,有几个病得很厉害,持续发热,疲惫无力,腹胀、腹泻和便血,甚至出现了听力障碍。杜文浩发现,这些症状很像烈性传染病伤寒!

杜文浩立即将这几个人隔离观察,并对症治疗,但还是太晚了,有两人病重而且死。

杜文浩立即派人对死者来处进行询问调查,发现他们就是来自雅州一带,根据救活的人所说,雅州瘴疠流行,古人称的瘴疠死就是各种急性传染病,包括伤寒。得这种病的人很多,已经有不少人死亡了。而番军为了怕感染,只喝他们自己带来的水和食物,并杀掉遇到的所有百姓。

杜文浩愤怒了,肚子里暗骂这些禽兽!这个发现给了他一个新的克敌之策。——伤寒病的病原体主要在粪便里,只要分离出来,是很好的生化武器!

如果投放剧毒药物,敌军很快会出现死亡,便会警惕,难以形成大规模杀伤效果,而伤寒的潜伏期比较长,为半个月左右。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拖着敌军到处跑,借机下毒。等敌军发现中毒的时候,大军已经大部分感染伤寒病了。

这种病毒在古代根本没办法查出来,而且,这种病发病很急,尽管能治,死亡率比较低,但是,治疗周期比较长,而一旦发病,染病者身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极度虚弱,连路都走不动,更不要说作战了。那时候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杜文浩立即将那两个死去的病人的排泄物找来,又派人四处寻找伤寒病人,提取他们的排泄物,然后进行净化处理,提取水样感染源。

林青黛行动迅速,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便把番军大致分布情况探查清楚了,在地图上都做了标注,还抓了一个番军高级军官舌头回来。

杜文浩审讯之后,这才得知吐蕃西山部落这次倾巢出动,还向邻近部落借兵一万,所以总兵力达到了两万五千人。

杜文浩心头一沉,难怪韩绛打不过,先前的军情就弄错了,敌军远不止所报的数字。

他吩咐将俘虏带下去,然后和李浦两人根据林青黛探明的敌军分布情况图制定作战计划。

杜文浩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