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三
【,】
一、太监养孙
尽管曹操名流千古,可他的祖父却是一介太监。如此奇怪的身世为他增添了不少话题和揣测。虽然他曾求学于太学,先后官至司空、丞相,直至异姓封王(魏王),有着令人羡慕的“挥手声雷荡、举动齐山海”的光辉历程,却无法避免“太监养孙”的尴尬身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太监祖父,令曹操数次为维护他的名声而大开杀戒?
几番尘埃惹纷争
历史,如同落在千年故宅里的尘埃,蛛网乱结,满目寂静。风从破败的门缝中吹进来,扬起覆盖在竹简上的尘埃。
从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到公元2010年,累积了一千七百九十个春秋的尘埃会有多厚?
或许已经厚到足以掩盖当年的金戈铁马,淹没往事里的是非恩仇。
后世有人触及到那段历史,总免不了对曹操褒贬一番。作为历史名人,他家喻户晓。作为艺术作品角色,尤其是在他的人格上,恐怕毁多誉少。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戏,总免不了用对他戏里的装扮,来一句最直接的评价:“那个白脸奸雄。”
集政治、军事、书法、诗文“四绝”为一体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对之痴迷到自比“阿瞒”,并在宫中嘱爱妃们以此谓之,颇为得意。
史上诸多文人逸士放话出来,要为曹操“翻案”。
如果曹操地下有知,一定抱怨:他人承诺,不可当真。
为何历经千载,穷尽典籍:世人多慷慨冠之以“奸相”、“枭雄”,符合他一生真实写照的“英雄俊杰”、“辅弼忠良”却吝啬给予?
曹操的人生成了“隔幕皮影”,亦或是“提线木偶”,被赋予唱词及动作。如果想要客观表述他的人生,探根溯源,总不能离开他的成长。那么,充满矛盾、名满功成的曹操究竟是怎么炼成的?
认真研究他所在的那段历史,可知,传世千年的角色并非空穴来风。他经历了太多的压力和失败,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他和大多数伟人的成长之路有共同之处:绝不一帆风顺。
他的人生无法复制,成长之路却有迹可寻。
早年因社会动荡,教课先生严重缺乏,导致他和同学们荒诞不羁,游荡无度。后来接受良好教育,遇到过影响他一生的良师益友。身逢乱世,想要做治世能臣之梦破碎,两度因失望而归隐谯东。三十三岁走出茅庐,打了大小六十多场仗。封侯拜相,荣耀至极。后半生的每一年,都处于戎马征程之中,可谓吃尽辛苦。最终成为东汉末年首位辅弼良臣、统一大业的中流砥柱,并奉命承恩建立魏国,洗刷身世耻辱,走向人生顶点。
由于他的儿子曹丕阴谋篡位,他曾经获得的荣耀,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被世人当作为曹丕铺就“逼宫”的资本,使他的英名毁于一旦。他曾经所做的一切,都被看作恶意的蓄谋。
说句公道话,人若预知身后事,何来千年遗余恨。恐怕让曹操悔恨千年的,无过于选择出生于曹操的事业艰难之时,凡事计较、气量狭窄、不能容人、好大喜功的长子曹丕为继承人。
曹操曾经数次想要撤换曹丕,让风流浪漫、不拘小节、才学上乘的三子曹植继位。可惜造化弄人,初生牛犊的曹植哪儿能争得过羽翼丰满的曹丕。
子曰:“父在观其行,父没观其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曹操去世仅仅数月,曹丕逼皇帝刘协逊位。他这悍然妄举,辜负了一心想要做“帝之辅弼,国之栋梁”的曹操想要统一大汉的心愿,也为他惹下了的骂名。
史实证明,在曹操总理朝政期间吏治清正,依法治国,在他的治理下,涌现出一批名垂青史之能臣、明吏。从军事人才到治世能臣,从当代名儒到民间才子,共同造就了难得的繁荣。
不但曹操,享受和平的普通民众也讨厌分裂,渴望统一。日后曹操在渭南与反贼马超对峙,负责后勤供应的河东太守杜畿率领河内百姓日夜送军粮和肉食去支援前线。直到战争结束,军粮库内堆积如山的谷子还超过三十万斤。被活着赶往前线的牛、羊、猪、鹿成千上万,甚至还被利用去冲散饥饿的敌军。
连续征战,物资竟能丰富到如此。有赖于曹操在修武之余,制定一系列惠民法规:军民一体抵抗自然灾害、国家兴修水利、无偿供给农资……使东汉末年出现少有的开明盛世。
曹操用兵如神,能征善战,也有惨败于赤壁的经历;网罗大量人才,也曾经误杀忠良;善猜忌,让数位无辜者丧命,却又胸怀豁达,在官渡之战中烧掉所有通敌反书;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流传至今;辞赋堪绝,创立文学史上“建安风骨”,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军、政、艺三绝。那么,他所处怎样的时代?有着怎样的家庭传承?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遇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
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共同铸就了令历代世人争论千年的“奇才怪胎”?
是历经生死,一路摸爬滚打,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饱受诽谤、责难、打压与迫害,痛到流血又流泪,才成为国之首辅?还是迫不得已,被时代和历史环境推着往前走,使他攀登到了常人难以超越的巅峰?
本性因何得更改
客观地说,二者都有。
世人往往只重视他日后当司空、做丞相、封魏王,“挥手声雷荡、举动齐山海”的飞扬时代,却很少关注他三十三岁以前,一次次遭到打击、排挤,蒙受身世羞辱和压力、事事不尽人意的“熔炉生涯”。
对于这段岁月,他在“自白书”《让县本志令》中这样写道:“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从他出生到三十三岁所遭受的一切,比起他的后半生,是那么卑微,没有建树。当他日后成为魏国君主,跟别人谈起过去时,时而感慨,时而大笑。笑声和泪水都无法淡化那一路走来的经历。
因为,这段岁月,铸成了他辉煌成就的基石!
人的一生,从母腹到墓穴,一段悲喜剧完整落幕。连接这两处之间的旅程,被称为“人生旅程”。
每段旅程和每个路口,总会有不一样的人出现,有庇佑的避风港湾,有磨砺意志的擎天巨石,还有横亘在理想之路上的沼泽。在他的成长时期,谁是他人生路上的风景?谁又是他生命中重要的驿站?
首先绝对不能不提带给他身份耻辱的太监祖父曹腾,他是历史上唯一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太监。他跟曹操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却不妨碍他成功地在曹操的心里留下终身磨灭不掉的烙印。当曹操功成名就大权在握后,他的诸多部下,甚至他的堂兄弟夏侯惇都劝慰他取汉自立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祖父,不能因一时之快,让祖父长眠地下遭人唾骂。他要用行动证明,太监曹腾的养孙,也跟曹腾一样,忠于皇帝,热爱国家。
再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个身世糟糕的“太监养子”,生前做够了曹操的父亲,死后获得了无上的殊荣,继养父曹腾之后,被追认为“太皇帝”。当曹操的父亲,算得上无尽的倒霉与永无休止的操心,为曹操吃苦受累了一辈子,最后惨死在曹操仇家的刀下。
用曹嵩的话说,生了曹操这样的儿子,第一不想再生儿子,第二耽误了纳妾的心思。
曹嵩从心灵港湾到擎天巨石,几乎扮演了曹操早年生活中的所有角色。性格圆滑却不懦弱,变通却藏刚不露;随波逐流求存身,却身陷泥淖难自拔;曹操的仕途赖其荫庇,却又数次因其摧毁。
祖父曹腾于公元160年去世,曹操才六岁。他一直想要亲自为祖父做传,好让他的事迹教育曹家后世万代。遗憾的是,这一打算就像他想要抽出三年完整的时间为父亲守孝一样,最终也没能实现。
看来只能到了“那边”跟二位解释一万种不得已的理由。
曹操的祖父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为什么每当有人说曹操是“太监养孙”,他就会打人,甚至还会杀人?是什么原因能让曹腾的名声得到曹操如此维护和敬爱?凭什么说曹腾的往事足以影响曹操的一生?曹操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个好父亲,也不是个好丈夫,更不是好儿子。那么,他唯一做到的,一定是好孙子。
董卓进京,挟持皇帝西迁长安,天下大乱。曹操振臂高呼“我本太学诸生”,在陈留首起义兵,召唤普天之下太学诸生团结起来讨伐董卓。此后为统一江山浴血奋战三十多载,封侯拜相。建立魏国(诸侯国),疆域宽广达九州之三,何等荣耀,何其富贵。
可他一改少年浪荡纨绔,竟然学祖父和父亲那样固守贫穷,无论是外出打仗还是在家,一直穿着补了几十次的睡衣,盖着使用了十几年的被子。他甚至要求孩子用舌头将碗内残留的面糊舔干净。曹家厨房奴仆曾经将那些舔得非常仔细的碗挑出来不洗,放到下一顿使用。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细述曹操成长之路,除了祖、父,素有“桥大公子”之称的名臣、循吏、酷吏桥玄;为儒家经典注疏的大儒“经神”郑玄;隐居江海十二年,最后惨死在王允刀下的盖世才子蔡邕;历经坎坷的太学教务长何颙;战争领路人“倒霉战神”皇甫嵩;权倾朝野跟曹嵩结拜金兰的大太监曹节;被皇帝称为“吾父”的十常侍之首的张让,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手拿工具的“雕塑师”,在曹操的成长道路上留下印记。
烟尘累积,历史褪去色彩,斯人已逝千年,关于曹操的纷争从未断绝。大多极端对立之词汇,都能用于他的人生总结:忠臣、奸相;枭雄、英雄;奸佞、忠烈;阴险、坦荡;一心辅佐皇室、阴谋篡位代汉;心怀万民如子、杀戮成性,视生命如草芥;一笑泯恩仇、睚眦之怨必报;嫉恶如仇、启用罪人;尊贤爱士、滥杀无辜……
所有诘问与非难,并不只在他离世之后。生前就有些排山倒海般的攻击,甚至有来自亲密部下的非难,有很多时候,连曹操自己都觉得,他会撑不下去。其中生前死后都存在的最大、最有名、历时最久的谴责,要算“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被冤多少次才算够
谁能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多一些研究曹操和他所处的那段历史?董卓倒台,王允被灭,京都百官带着钱粮作鸟兽散。谁都视皇帝和一班老臣是负担和拖累,其中不乏刘表这样的皇室成员,还有经济基础不错的冀州牧韩馥……就算幽州牧刘虞鞭长莫及,为什么那么多实力斐然的州牧,根基深厚的宗亲,仅有曹操坚决要迎奉落难困苦的皇帝?
难道真的是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令”过谁?又能“令”得了谁?
汉献帝刘协迁都到许县后,派六朝老臣太仆赵岐远赴荆州跟刘表要粮。刘表不但扣留了他,还利用他散播皇帝多么落魄、朝中群臣多么无能、曹操多么跋扈等有利于刘表将荆州划疆自治的言论。使得数十年间荆州百姓都极其顽固地认为皇帝是多么的不堪,曹操是多么的该死。受到如此恶劣影响的人中,最著名的要数避难荆州,在荆州求学的诸葛亮。加上日后逃亡到荆州避难的刘备一番恶意挑唆,使得诸葛亮立下“素志”,拼死灭曹,“光复”汉室。
奉迎皇帝的结果和代价,曹操深有体会。
当部下有人提出离开麻烦不断、好处没有的皇帝和一班老臣,像其他诸侯那样找个地方封疆自守时,曹操抽出腰间配剑,猛地将几案剁成两半,并断言:自古“儿不舍父,君不弃臣”,尔等若再妄言,情同此案!
汉献帝刘协带着一帮老臣历经劫难回到洛阳,当时身为兖州牧的曹操闻信后前往迎接。可洛阳已经被董卓隳堕殆尽。由于董卓放兵劫掠人口至长安,导致洛阳周边二三百里内杳无人迹。曹操力排万难,将皇帝迎接到受害较小、城池完好、离京都洛阳最近最安全、治属兖州的许县定居。既能保证粮食供应,又能保障皇帝的安全。可因许县靠近曹操的家乡,这成了抨击者认为他想要“挟天子”最说得过去的“理由”。
曹操为国羁旅三十三载,只到过故乡六七次。其中除了两次隐居及一次避难,其他都因从涡河乘船经颍水南下合肥征讨孙权。
为了支持他的统一大业,家乡父老不断输送男子到军中。建安七年春正月,当离乡多年的他走在故乡的路上,只看见老弱病残的男子时,竟无语凝噎。在他下发的抚恤令里写道:“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长期以来,他的家乡只剩下老不宜耕种,少不能提篮的老弱病残,拿什么来挟制远在许县的皇帝?
他吃尽千辛万苦,勒紧裤腰带也要为皇帝打造一座临时新城,尽快接待八方来献外族宾客,扬大汉国威于天下。被世人认为他是为皇帝建造了一座“临时监狱”,将之禁锢于此。
面对非难和流言,能支撑他坚强面对的,就是太学石刻上的八个大字:帝之辅弼,国之栋梁。他排除万难力图恢复大汉江山,被怀揣割据野心的诸侯当作反对统一的理由。让他毫无悬念地暴露于军事打击的风口浪尖,经历生前死后长达两千年的非难。
细数曹操一生,得到的远比他的荣耀还多的是——诽谤。
曹操的一生大多时候处于复杂艰险、万丈深渊之边沿。每次做出艰难选择之前,上天没给他留退路。
日后三十年间,曹操一边打仗,一边抽调人力,倾注国力,相继恢复代表大汉民族的东西两都(洛阳、长安),使得这两座古都如同中华民族东西两翼振臂齐飞,却被当朝指责他劳民伤财,消耗国力,有意强大魏国。
难怪曹操会成为文学创作的“常客”,他的人生简直比文学还要文学。那么,什么样的曹操才接近历史真实?
曹操是如何从不名一文、饱受唾弃的太监养孙,成长为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军政一把手?不爱学习、不拘礼仪、纨绔成性、飞鹰走狗少年郎,怎么会成长为心怀万民、兼济天下的大汉丞相、魏国君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