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叹息,把玩着茶杯,抿着嘴唇,凄然微笑:他本来想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将来为民做主,铲除贪弊,可惜……他累了,该休息了,世人都喜欢谈论他的是非,很少有人能明白他的心,更没人能比得上他的远见。
桥玄当官不求闻达,不论豪强,对民众公平公正;他戍边外敌不敢入侵;他抓教育,不遗余力,有章有节。当然,他所处的时代,认为他有这样那样社会难以容忍的缺点,这就注定他的失败跟成功的次数不相上下。
蔡邕对曹操说:可惜司空大人在太学的时间太短。
蔡邕告诉曹操,自然将人造出来,给人一双耳朵,可以听见声音。如果不学习有知识的声音,等于是聋子;给人眼睛,是要让人看见世界。如果不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相当于瞎子;给人类嘴巴,是让人用来说话,如果嘴巴里不能说出富有见解的语言,那么就辜负了造物主的本意。人如果不学习,就会变得狂妄、无谓、愚钝、狭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除去无知与愚钝,变得通达、智慧。学习可以完善人的天性,它是上天给予人类的礼物。如果人生而不学、能学而不好学,那就枉费自然一番苦心。
蔡邕说完,自顾喝酒吃菜,尽量不打扰曹操。他需要一段时间来体会以上这番话的真意。曹操沉默良久,直到今天才真正明白,曹嵩、桥玄、蔡邕等人苦心让他学习的真正用意。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成绩,也不是为了当个高官,写几首好的辞赋,而是……不枉费造物主的一番苦心。
曹操心海翻腾,这才知道蔡邕跟他长谈是要给他更深刻的教导。当蔡邕举杯,曹操喝得一滴没剩。
蔡邕感慨:人,不能生而知之,但可以学而知之。学就要学得精到,从书中获得知识。顺畅耳目视听,完善对知识的思考,在潜意识里搭建自成知识的体系。先贤们流传下来的知识,是为了让人们活得更快乐。如果越多的知识,让人越痛苦,那就违背知识的本意。
曹操看着蔡邕,沉稳、优雅、淡定与智慧,都含在那双明皓双眸里。是什么样的学习和历练使这个中年男人成长得如此完美?
每到情浓时,蔡邕喜欢奏上一首,可手边没琴。
蔡邕的手指不经意地拨动,曹操静静地坐着,好像听到了那首“我思考,我,才存在”的《幽思》。???
本以为世事平稳,曹嵩以为曹操能跟他当年一样顺利毕业,找工作,走仕途。可世事如浮云,万千变化。还会有怎样的磨难,等待着这位资质并非上乘,刚刚浪子回头的青涩学子?
城门失火殃及无辜
六月,黄河泛滥,洪水倒灌进洛阳城内,一片泽国。窦太后,也就是被曹节和王甫夺去印绶、幽禁在云台的窦武的女儿,终因忧愤交加而崩逝。曹节等人只想以贵妃礼下葬她,士大夫们极力要求跟桓帝刘志合葬。双方互不相让,一场丧仪之争戏剧性地演化成血腥事件。
太尉李咸正在生病,坐在车上,拄着拐杖,对家人说:如果他们不答应把皇太后跟先帝刘志葬在一起,我今天就死在朝中。
朝会上,所有士大夫都签字,同意窦太后跟桓帝合葬。
奏章本来应该给皇帝看,但曹节、王甫看到士大夫们的奏章以后,在奏章上批复:过去梁皇后娘家犯罪,梁皇后都没能和皇帝合葬,而另外葬在懿陵;汉武帝黜废卫皇后,而和李夫人合葬。如今窦氏罪孽深重,怎么能跟先帝合葬?
可士大夫们依旧不依不饶,李咸又上疏驳斥曹节他们的言论,说明窦太后跟梁皇后和卫皇后没有可比性,更主要的是窦太后当初册立刘宏,当朝皇帝陛下是她的儿子,皇帝怎么不拿太后当母亲?儿子不能舍弃母亲,臣子也不能贬黜君王。太后应该和桓帝合葬在宣陵,所有礼仪都按照太后丧礼办。
到底是士大夫,一言中的。在以仁孝治天下的东汉王朝,刘宏不是不知道不让窦太后和桓帝合葬会给天下人留下什么样的口舌,甚至可能会危及到他的皇帝身份。
想想当初还是窦武用青盖车将自己接进皇宫,皇帝不能翻脸不认旧情。
曹节本还想不放手,但他想起曹腾留给他的两个字“等”和“忍”,告诫自己凡事不要做得太过,以免引火自焚。
就这样,在城南废弃的老屋中停放多日的窦太后遗骸,终于享受隆重奢华的太后礼下葬。由当今皇帝亲自为窦太后举哀、斋戒,就连太学的学生们也参加了葬礼。
窦太后葬礼过后,士大夫们似乎从刘宏身上看到希望。在窦太后和桓帝合葬的问题上,至少刘宏没有听从太监们的建议。
他们认为刘宏已经亲政多时,而且少年才俊、聪明睿智、仁孝慈悲、明辨是非。是不是为陈蕃、窦武等人翻案的机会到了?应该进一步向太监们发起挑战?
不知道是谁,认为窦太后并非病死,而是被曹节和王甫所杀。在洛阳北城墙写标语: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
就是这句抒发胸中忧愤的话,几乎将整个太学连根拔起。
刘宏震怒,曹节和王甫也被激怒。
士大夫们感觉解气,可到底是谁干的?满朝议论纷纷,谁会将所有人无一遗漏地统统怨责?而且还说“天下大乱”?
刘宏下诏着司隶校尉刘猛追查此案,缉拿真凶。
刘猛属皇室宗亲,受照顾当上司隶校尉,没正经办过什么案子。查案不力,一个多月过去,还没查出个一二。
刘宏震怒,将刘猛降为虚职、闲差谏议大夫,让外战、内战皆老手的御史中丞段颎取代刘猛。
段颎有着强硬的军人气质,上次功封万户侯以后,一直留在皇城统领驻军,跟曹节文武搭档,很是合得来。段颎到任后,查出刘猛种种办案不力的证据,曹节要段颎将刘猛的不作为上报皇帝刘宏。刘宏一气之下,将刘猛降为左校。
段颎接任,派御林军四处追捕所谓的案犯,折腾几天,没有抓到真凶。最后目光落在四面环水的雍丘之地,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曹操及十数个太学生,被举报以往种种好事之举,北门事件应该干得出来。
御林军抓捕太学生和私学生上百人,曹操也在其中。
段颎敢这么做,完全是曹节等授意。就是想要借此惩治太学那帮师生,告诉他们这世道还是太监说了算。
段颎直接归曹节派遣,抓住谁能放掉,当然曹节说了算。曹操被抓,曹嵩焦急万分,慌忙跑去曹节家,说了十三个理由不是曹操干的。其中最重要的,曹操已经有两年晚上不外出,根本没有作案时间。
曹节却表现得很含糊,说这是段颎主抓的事情,他不能随意插手。下面要进行筛选,如果不是曹操干的,自然就会放了他。现在着急呼呼地去求人家放了曹操,岂不引起不满和怀疑?
曹嵩刚悻悻地回到家,又有消息传来,大学二年级的夏侯渊也被抓走。
曹嵩更是焦头烂额,两个全被抓走。曹嵩坐在席子上,如坐针毡,焦虑和不安深深抓住他的每根神经。他对着墙壁上挂着的老子骑牛图发呆。自从生了曹操,就没过几天安心日子。小时候闯的祸都是小打小闹,赔钱可以了事。随着年龄增长,他惹下的祸事越来越大,从小打小闹到杀人偿命!如今又摊上这事,万一审出真是他干的,他将丢官弃爵,举家流放。曹嵩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他当过左司隶校尉,也经历过那场震惊全国的“党锢之祸”,知道官方怎么审问和折磨那些无辜的太学生和游学生、私学教授们。
曹操和夏侯渊跟随学子士子们被关押在黄寺狱,由段颎主持的筛查开始。首先量身高,身高在七尺以上,有可能作案,根据北门标语的书写高度进行测算。这一项刷掉三十多人,还剩曹操和其他八十多人,夏侯渊也在其中。
第二项测试字体,让留下的八十多人,每人都要在木板上把那条标语的内容抄写一遍。很多人跪在地上不敢写,也不愿意写。
曹操很为难,因为他没见过北门城墙上的字体,要是胡乱变体,万一和城墙上字体重合怎么办?
只能按照日常书写习惯来写。
可曹操想到万一那人也使用规范字体怎么办?
东汉时期官方用字为隶书,是一种书写简单、外形圆润、风格趋向统一的字体。如一横一撇一捺都有比较严格的规范,这样一来,难免就会笔迹“相似”。曹操便在最后一笔收笔时,将笔画尾巴上翘,形成变体。
至少有一半人和曹操有同样的担忧,他们害怕使用同样的字体会出问题,在字形上稍作各式各样的变化。
狱卒狠狠地甩浸水牛皮鞭子猛抽不敢下笔的人,认定不敢写的反而会有可能作案。
段颎毕竟是明吏,他奉命行事,却不想滥杀无辜。每个人再在墙上写一遍,使得写字的姿势和角度一致。
这一轮测试下来,夏侯渊的字显然不符合要求。
只剩下十六人,很不幸,其中就有曹操。
因为城墙上的字体,就是在最后一笔故意上翘。
被释放出来的士子们,有家人等待,就跟着家人迅速离开,没有家人等的外地学子们,三五成群结伴离开。有抱着家人失声痛哭,也有官家用马车来接自家子弟,黄寺狱门口可谓熙熙攘攘,车马喧腾。
在狱外焦急等候的曹嵩看到只有夏侯渊出来,着急得连连顿足:完了,完了,这下完了!
糊涂反被聪明误
最后十六个人被戴上枷锁,相互间拴着铁链,步行来到洛阳城北门。
这是汉代经典阙式门,两边高大的门楼上有阙楼,士兵们可以站在里面瞭望城北周围情况,随时向其他各门发出情报。
一层层阙楼的楼身,连接城门两边的城墙上伫立两只高大的铜雀,赤铜铸造的铜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符合汉代人四方兽的理念。
北门平时略显偏僻,守城士兵们也没想到会有谁写标语。日落关掉城门后,都守在碉楼上或吃酒、或赌博。这拨守城士兵早已被更换、流放,主要负责人被打入大牢,听候发落。
曹操来到城门下,仰望阕顶朱雀,那条标语的原有字迹还在。是用朱砂写的,红色的字体,格外耀眼。“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字体中透露出愤怒和抗争,鲜艳的朱砂字迹透出写字人的满腔激情。
曹操和其他十五人跪在地上,看着城墙上的标语默不作声。
主审官指着墙上的字:说!这是你们当中谁写的?要是都不说,把你们一个个活活打死!快说!
没有人敢说,狱卒们拿着皮鞭站在他们身后,主审官一声令下,皮鞭齐刷刷地落在他们身上。
曹操看着墙上的隶书最后一笔上翘,这才知道自己被小聪明耽误。曹操他们被打得躺在地上,衣服上渗出鲜红的血印。他们连哭喊的力气都没有,死人般地躺着。
曹操趴在地上,感觉全身都麻木,只有游丝般的呼吸尚存。
这顿皮鞭是曹操尝受的第一次来自官家的皮肉之苦和心灵历练,他深深知道冤案害死人,在日后的岁月,紧抓吏治、断讼、立法,让东汉末年的司法办案成为整个王朝少有的吏治清明时期。也许,被冤枉的痛苦与无奈,只有体会过的人才能理解。
十六个人,谁也不认罪,重新押回阴森、恐怖的黄寺狱。湿漉漉的地下牢房内,墙壁斑驳。墙上点点黑色印记,是前人留下的血渍。
他们也许真的有罪,也许被冤枉。可很多人的生命和前程都被门口巨大的狱兽吞噬。
曹嵩只能跑去求曹节,这事儿一定不是曹操干的。
曹节也早有准备,拿出曹操在狱中抄写在木板上的字迹:阿瞒的笔迹和墙上的很相似,你要我怎么救他?
曹嵩一眼看出这不是曹操日常笔迹:这不可能,他从来不这样写字。太学所教字体,贤弟应该知道。
曹节眉头一皱,渐起疑心:这字体……难道?
曹嵩拿着笔迹,对曹节说:这孽障,一向自作聪明,可能认为变化字体,就能脱掉干系,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
曹节沉吟:你去拿他平时写的字来。
曹节也很想救曹操,他和曹嵩之间的那些勾当,是一损俱损的关系。他们两人聚集起来的财富,至少有几间房子之多。曹嵩要是倒下,损失这条历经十数年才建立起来的贪腐线,弄不好还要被弹劾、查办。
曹节拿到曹操的日常书写字迹,确实跟木板上标语内容的字迹不同。曹操在太学接受教育,字尾上翘的变体笔法,自然不被允许。
曹节也不想打击面太广,有意宽待太学生。再说,太学生也没有理由写下那样的挑衅标语。他们有学籍,不能随便离开洛阳,如果要做那样的事,很容易就被查到,其他六个太学生得到释放。最后只剩下无门无路无后台的游学士子,当作和“党人”有牵连的罪犯,被长期关押在黄寺狱。
曹节责怪刘猛贻误时机,给真正罪犯逃跑、隐匿的时间,剥夺刘猛左校之职,罢黜回乡,没收所有房地财产,带着家小凄惨地离开洛阳。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曹节等派专人暗中查访元凶。
曹操回家养伤。
这件事,让曹操尝到自作聪明的滋味。第一次感受到政治迫害的威力,无辜卷入的事件尚且如此,皇帝大于天,太监遮着天,普通官员如何说理去?
俗话说“政斗猛于虎”,玩政治,至少要有十二分的小心,否则就趁早给自己准备一副棺材。
官场深似海,这次标语事件,让曹操有了深刻的心得体会。如此险恶的官场。曹嵩却能如履平地,一举登上大司农之位,还能屹立不倒,确实有太多的艰辛和不容易。
曹嵩分明感觉到了曹操对他的敬意和感激,邹氏端着烛台,曹嵩默默地为曹操处理背上的伤口,用无言传递着父亲对儿子的深爱。
曹操看着油灯下曹嵩的脸庞,虽然逐渐老去,却让曹操仰视。很快就要升入四年级的曹操,除了甩掉“差等生”的帽子,心智显然很不成熟。能有什么样的教育和阅历,让他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相娱江湖少年时
时间到了公元173年春,曹操升入四年级,这是他在洛阳太学学习的最后一年。除了袁绍、袁术、张邈、胡母班,和其他很多同学或校友也成了朋友。如成为曹操第一谋士的荀攸、在济北跟黄巾军对阵战死的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