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鹂语记:话唠太子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鹂语记:话唠太子妃-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人能从午饭后聊到掌灯,周宝璐津津有味,觉得可有意思了,而萧弘澄,有一个愿意、有兴趣听他讲以前的事的人,又是何其幸运。

或许爱一个人,就是迫不及待的想参与他的全部过去。

熙和六年的夏天,于大盛王朝来说是一段很艰难的日子,这一年的夏天来的很早,进了四月,就分外的炎热,从六月十七日黄河决堤开始,黄河水冲入淮河夺淮入海,淮河沿线数十州县府,上百万百姓受灾,大量灾民流离失所,各地告急求援的奏折雪片般飞往帝都,要银子要粮食要人力,朝廷紧急从其他各地调运库粮赈灾,各部衙门高速运转,通宵达旦处理政务。

七月十四日夜,钦天监跌跌撞撞跑进宫廷,奏月食之事,皇帝悚然,起驾登观星台,果见星空浩瀚明月正在慢慢变缺牙。

整个帝都无数人都见到了这一不祥之兆,有些人担忧国家社稷,夜不能寐,而有些人,却在弹冠相庆,说:“黄河决堤之际,又生不祥之兆,正是绝妙时机,果然天助我也!”

月食之后不久,皇帝染了风寒,开始还勉强临朝,处理政事,后来病情渐重,卧床不起,太子与诸皇子日夜侍奉汤药,未见好转。

御医奏请皇上休养,不应劳心劳神,皇帝不允,于病床上勉强批阅奏折,后内阁宰辅率众大臣跪请,皇上才下旨,着太子监国。

这样的形势,对早已有了预谋的人来说,正是最好的时机。

皇上病重之际,自然最容易怀疑。

一个月之内,崇州、越州、莱阳三地均有祥瑞,崇州为农人劳作之时,挖出一块乌木,上有江海图案,越州则是在水中捕鱼捞出的一只白龟,壳背上依稀有河晏水清四字隶书的形状儿,莱阳则是从天而降的一块黑漆漆的入手沉重的精铁般的石头,浮凸出一个不知道像什么的形状来。

三地地方官不敢怠慢,将祥瑞装了盒子,快马进献给圣上,却不料圣上拿了祥瑞,转头就给三地下旨训斥,言其不思治理地方,专在这等怪神乱力上做文章,以图幸进!

但话是这么说,有心人已经留意到,圣上得了祥瑞,连连招钦天监进宫。

此时已经有精明人嗅到了一点不同寻常的味道,果然,祥瑞一出,各地渐渐的流传起几句童谣来:圣人出,江海澄,一个馒头三个僧,米面笼上蒸。

童谣慢慢的传入帝都高门府邸,这些家主却与外头那些人不一样,听见家中幼儿稚童唱着这样的童谣,无不喝止。

这样浅显而又意思明确的童谣,谁听不懂呢。

皇太子萧弘澄就更明白些,上月圣上招了钦天监,解读三地祥瑞,钦天监奏曰:此为万象更新之象,可见江海平宁,河晏水清。

而这童谣,则浅显直指萧弘澄,借天灾不详,指当立新圣人,百姓才有米面吃。

大盛朝的成帝本纪中对此事的记录只有一句:宣宗时为太子,闻之惶然,诣帝前请罪,帝不允。

史书中的记载总是举重若轻,但当时朝局之中,皇太子颇有些风雨飘摇之象,常在皇帝跟前议事的皇太子,突然连续三日见不到皇上,已经是危机四伏了。

第156章

皇太子回了东宫;一脸的寒霜;原本就已经十分冷峻的容貌,这个时候就更添了三分;满宫的宫人都心惊胆战;没人敢多吭一声;进了正屋;周宝璐正在炕上写写画画,见他进来;忙搁了笔;拉着他问:“怎么样?”

这屋里没有外人,萧弘澄这才放松下来;一屁股坐下来,叫唤道:“哎哟累死我了;衙门里坐了一整天,腰都硬了,你给我揉揉!”

周宝璐就伸手给他揉腰,被他顺便在脸上亲了一下,才道:“差不多儿了吧,有些人觉得是火候了,也就该出来了。”

萧弘澄道:“这种没影儿的事,就算真是我做的,也达不到废太子的程度,这一点,不光是父皇,是我还是那些人,都是明白的。但是,这样的事,能大大挑动父皇对我的猜忌之心,这是实实在在的,埋下今后的隐患,父皇对我猜疑的厉害了,今后些许小事都能叫他老人家猜疑起来,日积月累,他老人家也会担心没下场啊。”

“是啊。”周宝璐点头:“如果这件事成功了,今后还会有不知道多少大大小小的这种事情,到时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你还真是百口莫辩。”

萧弘澄笑道:“其实我想着,这事儿虽不是什么好事儿,但也算不得什么坏事,平日里我并不能试探父皇,如今有人替我试探父皇,倒是也好。”

周宝璐虽然灵透,可到底只是后宅女子,想不到前朝那许多事上,于是就有点儿疑惑,歪着头看他。

萧弘澄道:“我被册为太子,到今年就四年了,父皇今年四十五,虽说依然春秋鼎盛,可到底……”

所以说太子比皇帝更难做呢!

周宝璐明白了,她与萧弘澄无话不说,自然也知道萧弘澄的忧虑,不管朝廷后宫,许多事看着是依律依法,其实往往还是圣意要紧,皇上愿意查,愿意信,就是要紧事,皇上若是不愿意查,不愿意信,那也不过是小事罢了。

所谓简在圣心,并不是一句空话。

而皇上与太子,既为君臣又为父子,还有社稷传承这样的大事,与臣子格外不同些,分寸尤其要紧。

这一回的事,他们两人都知道,到底还是在分寸上差了一筹。

所以这个时候,萧弘澄尤其需要试探圣意。

萧弘澄对周宝璐说:“这些日子,我的书房里一直都在议这件事,此事虽然是从后宫放出去的风,但其实主要还是在朝廷,我们猜想,此事的影响自然不小,且一举多得,不仅是给父皇心中埋下对我的疑虑,其实更要紧的,是以此试探父皇心中到底于我有多少信任,这一点,不仅是我没有把握,他们又能确认几分呢?”

萧弘澄道:“于太子的废立一事上,除了别的,父子情分也是十分要紧的啊!”

周宝璐已经明白了一点,现在,不仅是萧弘澄,还有那些人,都在观望皇上的态度,若是皇上察觉此事为太子爷所为,就不再查下去,只拿几个明面儿上的人处置,那对萧弘澄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那说明皇上心中已经怀疑的确是太子所作,生怕查下去,查出太子来,不好收场。

这便是父子情分了,设局之人自己也绝不会奢望这一次就能废太子,太子并无政事上的失措,也没有任何谋反动作,这些流言、祥瑞、童谣,原本就是用来消磨皇上与太子的父子之情的,到今后,父子之情消磨殆尽,父子之间疑虑已深,甚至只需一个小小的挑拨就足够让父子对峙,酿成天家惨剧。

如今首先要观望的,就是皇上信任太子到一个什么程度。

这其实也是萧弘澄自己也没有把握的事情。

周宝璐说:“那么如今怎么办呢?”

萧弘澄道:“只能再等等,等父皇决断了。”

是的,等圣心!

萧弘澄很清醒,现在做什么都没有用,只能按兵不动,先要试探圣心,再论其他。

他对周宝璐说:“若是父皇真的不查,我再把证据送到父皇跟前去罢了,只是今后就要越发小心才是。”

前朝之事,周宝璐也没什么好说的,只得作罢,倒是萧弘澄安慰道:“别担心,我觉得父皇不会的。”

圣心难测啊,会不会的,谁知道呢。

史书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何尝不疼爱自己的长子,可也并没有什么复杂的筹划谋略就让父子反目,酿出惨案来,帝王之心,谁敢说一定呢?

萧弘澄拉着她解释说:“三地均有祥瑞,定然不是巧合,至少也有一处作假,我已经打发人去三地调查了,总有蛛丝马迹的。”

这些,周宝璐也都想得到,但其实现在的担忧并不是太子造祥瑞这件事本身,而是皇上信不信太子造祥瑞这件事而已。

这一局直指圣心,进退有据,确实高明。

这会子,连周宝璐都垂头丧气的说:“唉,咱们早就该多服个软儿,挨打别还手。”

萧弘澄笑了:“那也没那么简单,若是我懦弱无能,次次都不还手,父皇哪里还看得上眼?只是咱们今后多一点分寸罢了,该示弱的时候,总得忍一口气。”

周宝璐点头,满心郁郁。

萧弘澄揉揉她的脸,说:“行了,没事儿,又没有大祸临头,你放心,事事有我呢!”

周宝璐知道这是安慰,她也知道萧弘澄心中并不敢确定,若是他能确认父皇并不怀疑,他又何必等着试探呢?现在就可以大张旗鼓的查这件事了。

想到这里,周宝璐抬起脸来,大眼睛里闪闪的都是伤感难过:“你说,怎么做个太子就这么难啊?咱们一片心孝敬父皇,如今还是这样。”

她从小儿在家里,在自己严峻的祖母跟前,就没有害怕过,心里的话有一句说一句,她一直觉得,这是一家人,是嫡亲的祖母,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现在,她觉得困惑,这不是嫡亲的父子吗?怎么就成了这样了?她跟自己的父亲没话说,是因为她知道父亲偏心,并不大喜欢她,可是父皇明明喜欢萧弘澄的。

周宝璐想了半天,才说:“大约,还是咱们做的不够好。”

萧弘澄莞尔,周宝璐虽嫁入天家,可那一片赤子之心还是并不能十分体会到天家的与众不同的,萧弘澄问:“你现在后悔了吗?如果你没嫁给我,现在一定不会这么苦恼。”

周宝璐诧异,这是萧弘澄第三次问她了,第一次还没成亲,江南一役,皇太子凶险难言,第二次是成亲不久,谣言重重,现在是第三次了。

真奇怪,萧弘澄为什么偏偏在周宝璐这件事上,这样没有信心呢?

周宝璐的回答与以前一样:“没有,如果换成别的人,我才会更担心呢。”

每一次听到这样的回答,萧弘澄就会觉得心中安定一点,前路虽然有荆棘,可她就算有困惑有苦恼,虽然也觉得累,但每一次都会这样回答他。

萧弘澄甚至觉得自己这样问她,真是太小家子气,太可笑了,可是他却在每一次心中有动摇,对前路不确定的时候,在开始自我怀疑的时候,忍不住问她这句话。

每一次,他都能得到想要的那个答案,他的自我怀疑就会消失无踪。

是的,萧弘澄虽然说的很笃定,但其实心中依然有软弱的,自艾自怨的那一小块的。

周宝璐凝视他,她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萧弘澄每次问她这句话的时候那一种软弱,这叫她心疼起来,她起身走到他的跟前,伸手紧紧抱住他,轻声说:“我总会一直陪着你的。”

十七岁的少女身上有甜蜜的熏香混合着体香随着热气散发出来,萧弘澄靠在她的怀里,环着她的腰,头靠着她柔软的胸口,被她的气味萦绕,心渐渐的安定了下来。

他们静静的拥抱了很久,无关欲望,只是弥足珍贵,这是萧弘澄心中最为珍贵的怀抱,很多很多年以后,他大权在握,为天下至尊,面对已经成熟的如一朵牡丹花一般的周宝璐,他偶尔还会想起那一次拥抱,那样的香气,在他的心中一直留下一道温柔而甜蜜的刻痕。

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他一直喜欢那只香,每一次换了香味,萧弘澄固执的要她换回来,周宝璐每一次都叫苦连天:“新出的那只白莲香多好闻,干什么又要我换!我这个年纪了,还用这么甜的香,叫人笑话!”

当然没有人敢笑话她,宠冠后宫三十载的皇后,长子为太子,娘家兄弟、表兄弟,或为总督,或为宰辅,这样的女人,谁敢笑话她?

只有她自己,回头埋怨似的对女儿炫耀说:“你爹非要我用这只香,几十年了,都不给我用新的!”

女儿不得不翻个白眼以示对母亲秀恩爱的鄙视。

可是依然活的像个少女一般热烈的周宝璐,笑嘻嘻的炫耀:“你爹说,这才是我的味道,没别的比得上哩!”

当然,两个人现在都还看不到今后的数十年是什么样子,他们只是在这样一个有点脆弱难过的夜晚里紧紧的拥抱着。

不过,独自长大的萧弘澄,知道了一个温柔温暖的拥抱,能如何的抚慰心灵。

第157章

157

接下来;萧弘澄果然按兵不动;整个朝廷,从皇太子起;到群臣;甚至是在外的臣工;都差不多算是伸长了脖子的等着皇上要怎么办。

查?还是不查?

皇上对太子是个什么心?

关心的人很多;能想通这个关节的人也很多,不知有多少人家私下议论;观望着这对父子的动静。

皇上只是冷笑了一下。

指向皇太子的谣言愈演愈烈的时候;皇帝的病好了,一直临朝;却没有动静,并没有下令彻查祥瑞。

萧弘澄很失望。

他等了七日;皇帝只派人前往当地,调查这祥瑞是怎么发现的,其他的就再没有了。

但皇帝继续召他议事,军国大事教导起他来,也如以前一样仔细耐心,并没有像刚刚听到消息那样不肯见他,甚至这些日子,他在父皇身边呆的时间更长,讲政事的时候,甚至还会给他分析当事臣子的家世、性格、办事风格,十分详尽。

父皇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为什么会派这个人,派这个人办这件事最可能获得什么结果,有什么好处,怎么避免坏处,要用什么样的人来平衡牵制,之类。

有时候说到融洽处,萧弘澄的分析叫他赞赏,皇帝会笑着拍拍他的肩,以示勉励。

而且萧弘澄开始有了批红的权利,户部、礼部的奏章,除非涉及二品以上大员及一品以上勋贵,余下的都只需有太子金印就可以发下办理了。

且每次议事,皇上必留他用膳,去的略早,必要赏点心,议事时间略长,又要上参茶,白吃了他爹两顿饭,萧弘澄没办法,又叫周宝璐挑了东西给爹,周宝璐略一思忖,也没选什么金银古董,只挑上好的药材,东宫果树上结的果子的尖儿,暖房里开的最好的花儿,天天敬上一样。

一时间,父慈子孝做的能叫人起鸡皮疙瘩。

整个朝廷观望的人都在私下里揣摩圣意,把皇上这些举动言语掰开揉碎来寻找蛛丝马迹,可谁也想不明白。

有人说,皇上疼爱太子,外头人说的再厉害也没用,皇上要是疑了太子,还会这会子把那些要紧的政事交给太子吗?

也有人说:皇上就是疑了太子,才做出这样的举动来呢,欲盖弥彰。

萧弘澄自己觉得,自己把父皇想的太简单了,把试探圣意想的太简单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