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桥文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桥文录-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应当说明:我国报纸经常采用发消息进行批评的形式, 〃 真理报 〃 是不采用的。因为消息是鼓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要快捷简明,不宜于作调查和分析,也不可能在一条短短的消息里把事件分析清楚,而批评总是要讲道理的。因此, 〃 真理报 〃 和其他报刊在进行批评时不用这种形式(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消息中也顺便提一两句工作中的缺点),这样就避免了许多可以避免的缺点。 
  批评稿件除社论外,一般都发表在第二版。第一版是消息。 
  在党委领导下独立负责地正确地开展批评 
  〃 真理报 〃 在进行批评时是独立负责的。这就是说: 〃 真理报 〃 的批评对党中央负责,不受任何方面的限制。 
  苏联共产党给了自己的机关报独立负责的权力和义务。报纸是保卫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它应当毫无顾忌地批评党和国家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吸引群众参加共产主义的建设。这种批评应当是不问对象、不顾情面的,不论是大干部还是小干部,有缺点和错误就可以批评,而不必征求对方的同意。 〃 真理报 〃 的社论全部由自己写的主要原因就是只有编辑部才能写出客观公正的社论来;记者在地方上的活动只受编辑部直接领导,也是为了保证他进行批评时不受任何限制;报纸的通讯员也以自愿地组织在编辑部周围为原则,不属于任何别的组织。 〃 真理报 〃 发表批评稿件以前不需要经过任何方面的同意和批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编辑部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尖锐性。 
  当然,党的机关报的编辑部无权和党委对立,它不能在报纸上批评它所隶属的党委会。只有党委会自己认为必要时才可以发表批评党委会的稿件。报纸编辑部如认为有必要,可以向上级党委机关报写批评党委会的稿件。上级党委机关报对地方党委的批评,当地党委机关报必须转载。 
  同时,应当说明:这绝不是说报纸编辑部可以对批评采取轻率的态度。恰恰相反,编辑部懂得自己担负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绝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他们在发表稿件以前总是反复地调查事实,多方面地了解各种不同的意见,才独立负责地确定发表与否和怎样发表。 
  〃 真理报 〃 编辑部在处理批评稿件时表现的那种独立负责的工作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根据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这种精神具体地表现在这几方面: 
  第一,明确地了解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党和人民纠正缺点和错误,是为了帮助党和人民推动全部工作前进。认为报纸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会给敌人利用、会使得一部分人不痛快,因而不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不对的。从我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中,人民得到的营养要更多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区别是对敌人还是对同志。对敌人,批评是为了消灭他,而不是为了帮助他改正错误;对同志,批评是为了帮助他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消灭他。报纸编辑部必须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去考虑问题,党的报刊应当是党的意志的体现者,不能因为某人是权威就不敢批评,也不能因为和某人是朋友就不好意思批评,批评应当是不问对象、不顾情面的。但是,编辑部又必须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不能用一个尺子去衡量一切,必须是实事求是的、谨慎的、公正的。批评的口气很重要。党教导说:不要以木棒代替评论。特别是在批评人的时候,应当注意到不要损伤同志的自尊心,不允许侮辱人,而应当讲究分寸。要了解:批评别人的缺点是容易的,帮助一个同志去克服缺点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这就是批评的思想性和原则性,也就是批评的党性。党一方面教育干部要正确地对待报纸上的批评,遵照斯大林同志的指示,即使只有百分之五的正确性也应当虚心接受,不要阻塞言路。另方面,党又要求编辑部坚持批评的正确性。 
  第二,为了保证批评的正确性,编辑部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用十分周密细致的方法,对每一篇在报上发表的批评稿件事先都作认真的调查。只有记者写的稿件是不再调查的,因为记者都是经过严格选择,受过党的教育,懂得编辑部对他的要求的。他知道:一篇不真实的批评给报纸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对稿件的调查包括两个项目,就是作者和事实。 
  首先调查作者是谁,是不是值得把他的名字登在报上,一个人的名字登在 〃 真理报 〃 上应当看作一件大事,必须是政治上和道德上没有作过坏事的人,才能以作者的身份在 〃 真理报 〃 上和读者见面。同时,这种调查也可以防止坏人假冒别人的名字。 
  其次,调查事实是否真实。苏维埃人的荣誉是:经过调查证明来信揭发的事实绝大部分是真实的。但是,不能因此不作调查。要信任,又要调查,这是铁的原则。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调查是必需的,这不但是保证批评的真实性的前提,而且往往因为调查而使一封简单的来信变为一篇深刻的论文,读者原来指出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论文把问题从本质上揭示出来了。 〃 真理报 〃 编辑部的同志告诉我们:几十年的经验证明:调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不调查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调查的方法是:通过地方记者就地调查,没有地方记者的地方委托地方报纸编辑部进行调查。在调查中,要找各方面的人谈话,赞成的和反对的都找,当事人和有关的人都找;需要时也找主管部门和领导人,不是为了请他批准发表,而是为了使批评更准确。各个方面的人对这种调查都是乐于帮助的,帮助记者进行工作是一种荣誉和义务。因此,一个事件的调查并不费很长的时间。 
  为了最后肯定稿件的真实性,编辑部在决定发表以前还要给作者发一个电报: 〃 请肯定作者姓名和事实无误 〃 ,一般都收到回电: 〃 肯定作者姓名和事实无误 〃 ,往来电报费由编辑部支付。 
  第三,为了保证批评的正确,重要的批评和评论要经过编辑委员会的讨论。根据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问题、党的建设问题、外交问题、文学艺术问题等要经过编辑委员会讨论。当然,不是一切都讨论,只是新问题要经过讨论。讨论时,要邀请评论的作者参加,这条规则被严格地遵守着。有些更复杂的不容易作结论的问题,讨论时还邀请被批评者参加。 
  第四,为了保证批评的正确,特别重要的批评,编辑部要主动地向党委请示,和有关部门商量。编辑部可以随时向党委请示问题,但是,党要求编辑部更多地独立负责地处理问题,编辑部也不滥用自己的便利条件。把各种问题都向党委请示自然是很方便的,但这是一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不成熟的表现。编辑部应当独立思考,酝酿成熟,真正成为党委的有力助手。 
  和各个有关部门商量也是为了正确地判断问题。编辑部对各方面的意见是尊重的,但最后的结论由编辑部自己来作,各部门无权命令编辑部取舍稿件。因为报纸是党委的机关报,对报纸的领导统一集中于党的委员会和第一书记。 
  第五,要为批评的效果而斗争。党的规定是:报纸发表了稿件,被批评的部门和领导人要开会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和采取的措施通知报纸编辑部。编辑部限于报纸篇幅,只能将最重要的检讨摘要登报。现在,不检讨、不通知编辑部的事情是没有的。 
  〃 真理报 〃 为了保证批评得到实际效果,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收到对批评作形式主义的答复的信件时,再发表一篇评论作更严厉的批评;一是批评以后过一个时期再去检查实际改正得怎样。这样,被批评者就不能摆脱舆论的监督。我们在几个著名的工厂里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话:很久以前 〃 真理报 〃 曾批评过他们工厂,他们至今不忘,一篇批评帮助了他们许多年。 04) 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 

  张春桥 (《人民日报》 1958 年 10 月 13 日) 
  凡是略为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内部,从工农红军到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井冈山根据地到后来广大的解放区,在那里,从来就是以军民平等、官兵平等、上下平等作为处理人民内部相互关系的根本原则的。这个原则,是在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创立起来的。在 〃 井冈山的斗争 〃 这篇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写道: 
  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 
  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遍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 
  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 
  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 〃 伙食尾子 〃 ,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象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武器。 
  正象大家所知道的,人民军队内部的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相互关系,成了革命根据地内部相互关系的模范。在军民关系上、在政民关系上、在军政关系上、根不相互关系上、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上,也同样遵守这种同志式的平等关系。人们不是靠手里有权、有枪,不是靠官架子,不是靠威风,而是靠为人民服务,靠说服,靠真理,处理相互关系。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也学著人民解放军的样子,处理这一部分人民和那一部分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外来的人,一踏上这些解放了的土地,就立刻会发现:在整个革命根据地内部,由于正确地处理了内部关系,大家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 〃 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一样苦 〃 ,大家过著共产主义性质的供给制生活,虽然因为工作的需要,生活水平略有差别,但相差不多。同时到处讲政治、讲群众路线,因此,工农兵学商,团结一致,亲如家人,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大家还记得解放战争时期大兵团作战的情景吗?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成千、成万的民兵跟随大军南下,他们同军队一样地过著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一不为升官,二不为发财,甚至也没有想到要发工资,更没有想到要实行什么 〃 计件工资制 〃 ,他们是自己背著自己的粮食来干革命的,他们一心一意,只为打倒三大敌人,解放全中国。整个革命根据地,男女老幼,前方后方,心连著心,结成了战斗的集体。正是这种军事共产主义生活,标志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作风,毛泽东的思想作风,在亿万人民中已经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而这种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战斗锻炼的军队和人民,是无敌于天下的!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不是早已作了证明吗? 
  在全国解放以后,这种以 〃 供给制 〃 为特点的一套军事共产主义生活,还是很吃香的。提到 〃 供给制 〃 ,如同说到老革命、说到艰苦奋斗等等一样,人们认为是光荣的。一些革命青年刚刚参加工作,也希望是 〃 供给制 〃 ,表示自己象老同志一样,是真心实意地来革命的。原来过惯了供给制生活的同志,也并不羡慕什么薪金制,人们喜爱这种表现一种平等的相互关系的生活制度。但是,没有多久,这种生活制度受到了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攻击。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在坚持这种思想的人们看来,供给制的一套,实在毫无可取。他们轻蔑地说它是 〃 农村作风 〃 , 〃 游击习气 〃 。这种议论来自资产阶级,本不足怪。可是,不久,在我们党的干部中,有不少人接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在他们中间,谈论供给制的缺点的议论渐渐多起来了,谈论薪金制的优点的议论逐渐占上风了。到后来,供给制几乎成了一个坏名称。有人工作不积极, 〃 干不干,二斤半, 〃 这要记在供给制的账上。有人用了公家一个信封, 〃 公私不分,供给制作风! 〃 又记在供给制的账上。工厂、商店没有经营好,赔了钱, 〃 供给制思想! 〃 又是记在供给制的账上。总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保证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供给制,被某些人攻击得好象犯了大罪,非判处死刑不可。 
  人们攻击供给制的最根本理由,就是供给制不能刺激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理论根据就是经济学家们所强调的 〃 物质利益的原则 〃 。据说,由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保留著不少旧的分工的残余,即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之间、工人劳动同农民劳动之间、熟练劳动同简单劳动之间的差别,因此, 〃 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结果和生产发展的原则 〃 就被说得神乎其神。什么 〃 等级工资制 〃 、 〃 计件工资制 〃 可以刺激工人 〃 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表现最大的关心 〃 呀,可以刺激 〃 社会主义竞赛的发展,因为劳动生产率高,工资也高 〃 呀,这种制度是 〃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