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毫无地位可言的小庶妃如何胆敢去告深受汗王宠幸、贵有三子的大福晋?而且牵连着自领两旗、居参政“四大贝勒”之首、老汗王欲立为太子的大贝勒代善?诬告大妃与代善关系暧昧的邪风从哪里刮起?人们不难看出,这一切皆缘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权力之争。因为老汗王年事已高,汗位的继承人为谁?已成为诸子侄中明争暗斗的焦点。因为努尔哈赤时代在政治上实行八旗制,以八旗和硕贝勒“共理国政”,即以八旗旗主分权统治的制度;在经济上则“予定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之”。军事上凡行军打仗亦以八旗旗主为统帅,各有统属,联合作战。这就必然形成八个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集团统治,也就会在汗位继承上导致“诸王争国”的恶劣后果。 
当时八旗人马中,皇太极掌握两黄旗,代善掌握正红旗,阿敏掌握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所余镶红、正白和镶白三旗旗主,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在他们分别只有十九岁、十二岁和十岁的时候,就成为拥有一旗、与诸兄并驾齐驱的权势很大的旗主。诸兄能够成为旗主,完全是因为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流血拼命,而幼弟恃母亲受宠而得汗王厚赐,怎能让人心服口服? 
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所掌握的力量已经超过四大贝勒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再有他们的母亲阿巴亥以国母之尊联缀其上,那么其他五位旗主谁不畏惧?谁又敢不服从?那么阿巴亥就能因此而左右八旗、左右整个大金国的政局,破坏八王共执国政的均衡,对大金国、对他们每个人,尤其是对与阿巴亥有宿怨的皇太极和莽古尔泰,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必须除掉阿巴亥。因为除掉这个总挈首领的母亲,就容易使三个同母兄弟分离,不能形成三人联合的雄厚力量。一旦多尔衮、多铎成年,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一定要马上将他们的母亲处死,才能保证后金政权的稳定。 
而且,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临终之时,只有阿巴亥一人守在身边,她向诸位皇子传达老汗王的遗嘱是“多尔衮嗣位、代善辅政”的努尔哈赤的临终遗命。遭到四大贝勒的断然否定,他们是有道理的,因为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不但汗王生前反复强调,而且书写成训示交给了每位贝勒,白纸黑字,证据确凿;而所谓的临终遗言没有第二人能够证明,即使汗王真的在去世前的昏迷中说了类似的话,也只能视为错误的命令,不可执行。但是这个女人既然放出了所谓“临终遗言”,即便不能把家族推向斗争的血海,也会埋下不睦的种子,早晚酿成灾祸。而且,皇太极地位声望渐隆,怎肯将皇位让给还不懂事的多尔衮呢?所以大福晋没有别的选择,她必须死去。 
从上面的情况来分析,导演努尔哈赤大福晋生殉这场惨剧的应该是四大贝勒,而不太可能是努尔哈赤遗嘱所命,她的殉葬反射出爱新觉罗家族说不清道不明的皇权之争。 


  

 


第114节:顺治出家宠妓的真伪

董小宛(1624~1651年,明末秦淮名妓。名白字小宛。后为冒襄(辟疆妾。清兵南下时同辗转与离乱之间达九年后因劳累过度而死。有说她为清顺治帝宠妃。 
顺治八年二月,寒气彻骨,大雪压在河边枯树的枝桠上,雪仍在漫天落下,风在白茫茫的荒野也不停地飞卷。如皋城南门外的河边停着一艘小船。岸上站着几个人。船舱里昏迷不醒的董小宛似乎听见了一些声音,那些声音听起来熟悉但遥远而空洞。她费力地睁开了双眼,看见憔悴消瘦的冒辟疆,脸上不由地流下了两行清泪。冒辟疆紧捏着董小宛的手,身体不停地颤抖,两行热泪打湿了衣襟。董小宛挣扎着,张了张发青的嘴唇,朝着冒辟疆断断续续地说道:“……终于见你一面,……我怕是不行了,你好自为之……”说着头一偏,两眼合住,气息短促,胸前不停地上下起伏,气息渐渐微弱。任凭冒辟疆如何呼喊,董小宛已离开这个世界。此时暮色降临大地,风在呼啸,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给我酒!”冒辟疆转身大声道。接过身边人递过的酒,大口地喝下去,然后附在董小宛身上大哭,他的脸如死灰,清泪长流。 
经历纷纷乱世的遭遇,有情人终于在生命最后一刻携手,留给他们的是悲是欣?或许悲欣交集?往事已矣,但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秦淮河边的凄凉岁月时,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难解之谜。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而且能诗善画,又擅长刺绣烹饪,性情温柔宛约,是明末有名的“金陵八艳”之一。关于董小宛的相貌,清代诗人、画家吴伟业曾有诗这样描述:“细毂春郊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 
董小宛的父亲早逝,她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营一家绣庄糊口度日。明末朝政败坏,流贼四起,天下岌岌可危。小宛的母亲见此乱世,便关闭绣庄,躲到乡下去避难,后因生活困顿而一病不起,所有的生计就落在年方十五的小宛身上。庞大的债务及母亲的医疗费压得董小宛喘不过气,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只好走入烟花风尘,在秦淮河的游舫中卖艺为生。进入歌吹喧阗、侑酒佐曲的秦淮青楼生活,就像一泓碧水,被灯影桨声搅得浮躁而零乱。这个美貌聪颖、心洁性静的姑苏少女,一下子就成为王孙公子眼中的红人,个个都竞相讨好追求她,但董小宛并不因此动心。当姿仪俊秀、风流倜傥、闻名江南的晚明四才子之一冒辟疆走进董小宛的生活里,却掀起了小宛内心的波澜。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是复社中一位富于才气、风流倜傥的才子。崇祯十一年,冒辟疆愤书《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阉党,掀起金陵的一场轩然大波,以慷慨激昂而名扬海内。拿世俗的眼光看,董小宛因敬仰而生爱慕,而使冒辟疆怦然心动的是董小宛的冰清玉洁的美貌与才情,这一切似乎在情理之中。据说董小宛游黄山时认识了来南京应考的冒辟疆。后来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记述了这次在苏州半塘初见董小宛的情景:“扶姬于曲栏,与吾晤,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此良晤之始也。”这一次不期相遇,双方都有好感。或许黄山,增加了她在情人心目中的份量?小宛把这爱看得很重,从此以后拒不接客。此时董小宛十六岁,冒辟疆二十九岁,她遂而以身相许。 
之后,冒辟疆离开董小宛北上达三年之久,音讯全无。分别的时候,小宛剪一绺头发塞进了冒辟疆的行囊。在没有冒辟疆的日子里,小宛的苦涩可想而知。小宛心甘情愿将自己置于苦苦等待的境况中,不曾踏进烟花一步。为了躲避男人们停留在身上那充满欲念的目光,她索性闭门不出,把自己锁在只有靠幻想度日的狭小空间。最后,积蓄殆尽,靠举债度日。在她前面有两条路,一是重入青楼,接客还债;另一条路就是饿死。 
就在生活即将圮倾的时候,冒辟疆回来了。冒辟疆是因山河破碎,忧愤成疾,带着一身重病回来的。然而董小宛当时尚未赎身,经过一番折腾,最后经由一位做官的朋友四处打点之后,这位倾国倾城的青楼名花才获得自由之身。接下来的日子波澜不惊,并无多少值得记述的地方。直到二十七岁去世,小宛终日不离辟疆左右,形影相随,相濡以沫,温言款款为冒辟疆宽心解忧。 
董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全家上下相处得非常和谐。冒辟疆母亲和妻子皆特别喜欢小宛,而董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极为用心。冒辟疆因长期奔波操劳而忧忿成疾,染上了痢疾和疟疾,在董小宛长久悉心照料下终于痊愈;此后,冒辟疆又连续大病几场,胃出了血,背上生蛆,也都是在小宛不眠不休的照顾之下渡过难关。 
闲暇时,小宛与冒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鉴别金石,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董小宛曾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她还曾代替冒辟疆给朋友书写小楷扇面。她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她十五岁时画的《彩蝶图》,上有董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后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后来逃难途中,脂粉小宛宁肯丢弃化妆用品,也要把书画藏品捆载起来,不忍舍弃。 
董小宛会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茶煮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为辟疆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如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董小宛的“菜谱”亦是“诗诀”。比如:雨韭盘烹蛤,霜葵釜割鳝。生憎黄鲞贱,溺后白虾鲜。在喝茶方面,两人有共同的嗜好。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曾被抗清名将史可法称为“天下一绝”。这个菜名虽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东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我们看《影梅庵忆语》中对董小宛厨艺的描写,从那种精致、那种巧妙中仿佛能感觉到旖旎的江南风光,体味到江南文化的诗意对日常生活的渗融。现在还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厨,恐不为过。 
夏夜纳凉,月色如水,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董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冒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这清福也包括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冒辟疆最欣赏“横隔沉”,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董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蓬莱香”。冒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如芳兰的“生黄香”,他拿了一两块给广东朋友黎遂球鉴赏,黎遂球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过百枚香丸。他们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平静的生活是短暂的,董小宛二十九岁因病去世,但她如何去世,在什么地方去世?结局却一直是个谜。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里模糊其辞。在许多野史小说里,她被掳入清宫,并演绎了与顺治的一段情史。使冒辟疆苦痛无望的思念。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船上生死离别的悲剧一幕。至于这一幕是否真的发生,答案早隐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不过据说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绝。说道:“梦幻尘缘,伤心情动,莺莺远去,盼盼楼空。倩女离魂,萍踪莫问。扬钩海畔,谁证前盟把臂林边,难忘往事。金莲舞后,玉树歌余,桃对无踪,柳枝何处?嗟嗟,萍随水,水随风,萍枯水尽、幻即空,空即色,幻灭全灵。能所双忘,色空并遣、长歌寄意,缺月难圆。”并写下了一阕《金人捧露盘词》,寄托悲思。但疑案毕竟是疑案,真实的情况却与之颇有出入。 
对此《辞海》是这么写的:“……清兵南下时,同辗转于离乱之间达九年,后因劳顿过度而死。……有说她为清顺治帝宠妃,系由附会董鄂妃事而来。”《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是这么写的:“卒年二十八”,“死则在顺治八年”,“进宫”云云“当时流言,不足辨也”。按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顺治帝生于后金(清)崇德三年(1638年),二人相差十四岁;董小宛十九岁归冒壁疆时顺治才五岁,“卒年二十八”时顺治才十四岁,显见旧戏曲编造董小宛被掳进宫,顺治为她出家等情节,纯属无稽之谈,不屑置辩。那么,来自其丈夫冒辟疆的“病亡”说就一定确凿可靠么?冒辟疆在《亡妾董氏哀辞》中有“安香灵于南阡”句,陈维崧有《春日同巢民先生拿舟南郭访董姬墓》诗,“南阡”“南郭”都是泛指一大片土地,实葬何处呢? 
冒氏后人冒广生(鹤亭)在《孽海花闲话》中说葬在“如皋茅雉河畔”。可是茅雉河在如皋东门外,与“南阡”“南郭”相距十余里呢。近年有人经过反复调查得出结论说,在现今如皋城第一中学南面龙河畔的彭家荡旧时确实有个董小宛墓,而且说还曾有好事者发掘过,墓里确实有随葬品,但不见骨殖。这就不能不令人发生疑问了:这是董小宛的真实墓地么?董小宛的结局果真一如“病亡”说么?疑窦早就有人指出过。清末民初的如皋民士郭雍南,《如皋县志》(1914年版)的“协修兼总收掌”,他有一首《题董白小像》诗如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