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车机枪向前疯狂扫射,众多炮塔发射着76毫米和122毫米的各型炮弹,使突围场面颇为热烈壮观,也显得奢侈实际并没有多少敌人阻拦。
这一切没能持续很久。列车团队驶出百余公里,刚过宾县,空中便挂起一连串照明弹。随后两个中队的〃契丹风〃便把火箭弹成串打在铁甲列车身上。
最终,前方一座铁路小桥被炸断,大火熊熊的前卫铁甲车一头栽进了不太深、却已结冰的河沟里,宣告了这类过时武器的必然命运。
四周的枪炮声越来越近。流弹飞窜,停在铁轨上的列车成为攻击目标,而冲下列车的士兵又缺乏重火力……夜间战斗组织得混乱不堪。
叶廖缅科大将后悔这次突围的盲目了。相比崔可夫的成功摆脱,自己的策划过于粗心和急迫。
天亮时,饥肠辘辘、冻得瑟瑟发抖、正在一个弹坑里呆呆烤火的叶廖缅科,听见了中国士兵的喊声。
大将极为不满地看了一眼对准自己的那种所谓〃卡尔迅〃冲锋枪,和中国兵头上怪里怪气的军帽,生气地把双手揣进呢子大衣袖管,慢吞吞起身,走路。
(894)
满洲里海拉尔地域。
得悉〃敌人动起来了〃列柳申科的16集团军5万余人向满洲里方向出动,在齐齐哈尔南翼待机的一兵团萧克、万毅、周桓三个纵队10万余人,立即受命尾随追击。
毕竟苏军摩托化程度较高,行动之前又相当保密,所以暂时摆脱了追击,直到海拉尔要塞附近才受到拦阻。
华军把前不久缴获的ZIS-3苏式76毫米炮也用来参加阻击。这种被称为〃急速响〃的性能优秀的野战炮,让阻击战士们爱不释手。
对于向西行动的这部分苏军,华北联军事先估计有所不足。林彪觉察到自己的判断失误,临时再次祭起了紧急空运手段:
谭甫仁伞兵阻击旅被连夜运抵陈巴尔虎机场,迅速加强海拉尔阻击线。
华军这次的教训和体会是,具备战场快速反应能力极其重要。
林彪感叹地对江拥辉谈起:当年,史迪威、泰勒将军,全力打造和扩建〃纵队级〃空降兵这是一个具有深远眼光和战略真知灼见的举措。〃空运的战壕〃!而今战场,正在品尝那时结下的果实。
海拉尔前线。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列柳申科上将,在困境中,连续地向前不久已秘密迁址到赤塔的苏军远东前线总指挥部,发出紧急求援电报。
(895)
堪察加半岛。西海岸,寒带小村落,奥帕拉。
宋时轮纵队两个先头旅在航渡中进入12月份。因为出发紧急,没来得及换装,部队仍然身着秋季作战服。
后勤部紧急配发的一船冬装已从大连启运,计划在登陆实施两天后到达。
为不致贻误战机,部队义无反顾地启航了。在横跨鄂霍次克海的6天航渡时间里,寒冷日甚一日,在船上就开始出现轻度冻伤。宋时轮后悔了,发电催促冬装运输船加快速度。
登陆地域并无敌人守卫,因此上岸顺利。但堪察加的冰天雪地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从未经历的严寒,一下子就剥夺了这支劲旅的活力。
几天里,搜集枯枝败叶、伐木烤火成了部队的首要工作。
更为严峻的是,苏军发觉中国人在西岸登陆后,立即派出第34滑雪团进行骚扰,利用季节优势,把登陆部队压制在纵贯半岛的中部山脉之下这颇有点芬兰滑雪兵当年对付苏军的味道。
同时,苏军还派出基地最后保存的潜艇和鱼雷艇,贴着海岸线溜到半岛西海岸巡逻,竟将缺少护航、且疏忽大意的华军冬装运输船击沉!
本来苏军在堪察加半岛常年只驻守一个第101师,只有8000余人;并由于长期偏居一隅而缺少作战经验。而宋纵队两个旅14000人久经战火,实力对比显然占优。
结果,由于严寒造成的大量非战斗减员,登陆部队竟几乎处于要么被冻死、要么被歼灭的绝望境地。
事情惊动了各个方面。毛泽东在沈阳大为光火,挥笔痛批海军居然第三次忽视反潜,造成恶果!
北洋舰队领导集体作了深刻检查,一边等待处分,一边抓紧把训练尚未完成的刘华清反潜支队,火速调往鄂霍次克海。
(896)
12月7日,东京,第一大厦。
罗瑞卿中将得到萨瑟兰参谋长的紧急约见,匆匆赶到。
萨瑟兰少将微笑地通知
〃将军〃命令他转告罗中将:离千叶机场不远的美军仓库里,积压了一批为驻日美军准备的冬装。因为东京天气不算寒冷,驻日美军又在减少之中,这批冬装可以临时调拨给中国军队使用,以此作为对某种战略默契的小小赞助。
罗瑞卿喜出望外,当下就去仓库察看落实,并立即电告沈阳。
当晚,一个中队的C-82远程快速运输机就降落千叶机场。罗瑞卿派人组织当地日本工人,数百人连夜装运,还在现场用美元发了工资。
C-82机群凌晨起飞。这次,驻守新知岛的方子翼上校出动了两个护航中队。
上万套棉帽、棉大衣、棉手套、军靴等冬装,和一些取暖设备、防冻药品、鸭绒睡袋等,陆续空投到宋时轮纵队的阵地,终于使这支冻僵的部队渐渐苏醒,恢复活力。
《朝日新闻》还为此发了专稿,题为《〃道格拉斯棉袄〃和巧克力,挽救堪察加解放军》。顺便还吹嘘了一下〃日本清酒也有保暖驱寒作用〃云云。但被人指出〃指望酒精保暖是十分错误的〃。
后来,堪察加的严寒困厄,和紧急抢运〃道格拉斯棉袄〃的范例被写入中国国防军的《后勤工作手册》。
一周后,宋纵队的后续兵力2个旅和炮兵团换装完毕,再次登陆堪察加,于是发动了被严寒推迟半个月的、对半岛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钳型攻势。
根据〃海军毛委员〃的命令,北洋舰队在隆冬之际出动配合。陈锐霆准将带领巡洋舰炮击舰队,在白令海的流冰大雾中,为战役提供火力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座舰、7000吨的〃井冈号〃终于击沉苏军仅存的那艘〃萨马拉号〃驱逐舰,让他开心不已。这可是在他渴望的〃舰对舰〃作战中,击沉唯一的一艘2000吨级战舰呢。尽管有那么点〃以大欺小〃的味道。
堪察加半岛上,力量悬殊的战斗进行了一星期,以苏军101守备师投降而告终。
(897)
达里冈皑草原。纳兰岗峦。
孔庆德亲自驾驶吉普车,陪同刘伯承司令员和泰勒将军,在每个山包、洞库和机场上查访、巡视、逗留。
故地重游,泰勒心中充满感慨。
四年前他在这里渡过一段难忘岁月。那是最艰苦的年代、最需要胜利鼓舞的时期。那时节每一分进展、每一寸成功都激起他一阵发自心底的欢呼……
而那以后的成就,不管是在满洲、欧洲还是在美国,却都很难再打动他了。所谓见多识广,所谓胜利疲劳症,就是后来的心态吧。
走向成功那一瞬间,永远比获得成功的时刻显得更关键……
另一份感慨,就是他当年那些战友、兄长、上级,都已不在人世。史迪威、巴顿、卡尔迅……短短四年里,在纳兰山打过仗的美国陆军将领只有他一人硕果仅存。
他决心要在这里为他们建造一座纪念碑。
就是为了这座碑,为了以后还能时常来这里瞻仰、凭吊,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纳兰山作战后勤基地,和它的中美开拓者们,他也要施展全力,使这个基地,保留在中国人手中。
(898)
刘伯承上将是第一次来到纳兰山。
他以一个战略家和一个长期一线作战指挥官的眼光,里里外外地审视这个传奇故事般的神秘基地。
但他得出的〃遗憾结论〃是:这里并不适合在现代战争中,抵御大规模的集团坦克冲锋。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人麻痹大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纳兰山成为一个出奇制胜之地,这还有情可原。而现在战场透明,双方都已熟悉基地状态,并拥有充分的空中侦察手段。
纳兰地处草原深处,没有铁路。对大规模物资囤积和大部队集结并不占有优势。因此在眼下对苏战争中,它的战略意义需要重新评价。
此外,苏军最新的军事动向,也使刘伯承心生疑窦。
根据总前委上次传递的〃古玩方丈〃情报,朱可夫元帅已到达远东前线。苏军下步计划要在〃诺门罕〃一带,向海拉尔发动攻势,试图重新夺回中东铁路。情报还说,为此苏军需要那支驻守在蒙古南部赛因山达、经过重新整顿的〃坦三集〃,把兵锋指向乔巴山市,参加诺门罕方向的突破。
刘伯承认为这是苏军正确的逻辑选择。因此他相信这份情报。
也是为此,刘伯承根据前委部署,让兵团主力跃进到纳兰山地,伺机出击、牵制赛因山达的〃坦三集〃,从而提前扳断苏军这次〃钳型攻势〃的一齿。
但是〃坦三集〃突然原地不动了。
是敌人改变了计划?是情报走漏了消息?还是敌人得到新的兵力,不需要这支力量了呢?
扑朔迷离的战局,使54岁的老将刘伯承警觉。
(899)
整饬完毕的跑道上,停满了一排排油漆崭新的B-24J解放者重型轰炸机。机体上,青天白日军徽在高原初冬浑沌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徐焕升少将带着一摞新的航线图,向飞行员宣布明天的远程作战目标。大家屏息静气,当听到〃伊尔库茨克〃这个字眼时,纷纷产生了疑惑。
〃不是阿拉木图么?怎么变成了伊尔库茨克?〃
〃是李梅将军的命令。〃徐焕升摊开双手。〃大家去准备吧。〃
另一列美国飞行员志愿队没有这种疑问。对他们来说,那些地名只不过是些符号。新目标的航程要短500公里,这意味着往返少飞2个小时,这才是更实际的。
倒是一些曾经在第8航空队服役的老兵,听说李梅的名字,有的欢呼雀跃,有的撇嘴、作鬼脸。
柯蒂斯·李梅少将秘密来到西北前线空军司令部不过一周,这支远程航空兵就变得空前活跃。
周至柔上将,拿出了他的〃家底〃3个一直蛰伏在内地的J型(改进型)〃解放者〃大队。这自然是他得到了更新的飞机替换,或至少是承诺。
100多架四引擎大飞机和上千人的机组、地勤人员的到来,使中川机场格外繁忙。一度充斥机场的〃蚊式〃和B-25等双引擎飞机已显得微不足道。
〃蚊式〃战斗轰炸机
这类富于想像力和挑战性的任务,不是原来那些相对平庸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所擅长的。而平时一言不发的李梅,在这一点上却无可非议
爱戴和痛恨他的人,都喜欢跟着他打仗。
坚信〃空中致胜〃的李梅接到了泰勒将军从纳兰基地发来的电报,这成为他调整作战目标的依据:
〃如果想早日回家,请先瞄准威胁最大的地方泰勒。〃
11月15号刚刚渡过生日的李梅,决定,再次带队飞行。
这不光是他向自己40岁以后人生挑战的计划;也不光因为是第20、第8航空队小伙子们至今还把〃无规避作战〃的口号挂在嘴边,而且冷眼看着这位功成名就的昔日长官,还有没有勇气,跟他们一起飞行……更重要的,是他很想返航时,再到那个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机场降落一下。
因为那里,有他难以忘怀的人生传奇的开篇序曲。
国军前线空军司令毛邦初中将这次没有打小报告。对于李梅,他还是有几分敬畏的,即使不比较战功,人家的专业素养也使自己无可争锋。何况他还拿着那份手令:
〃一切听从李梅将军调遣。蒋中正。〃
反正美国佬出钱出飞机出汽油,他愿意炸哪里就炸哪里吧。从中阻拦,引起不快,受损的可能首先是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委座既然肯把一支舰队交给毛泽东,浪费几颗美国炸弹,又算得了什么。
(900)
西伯利亚。赤塔市。
秘密迁到此地的苏军远东前线总指挥部里,朱可夫元帅正在向维尔西宁空军上将了解这一阶段的空中态势。
维尔西宁介绍:
在卫国战争中形成的、被苏联空军长期信奉的低空作战模式,现在受制于华军大量装备的美式战斗机和日趋强劲密集的地面火力制约。新的作战模式还没有摸索出来。
而因为铝的供应不足,高空截击机米格-3的数量始终跟不上。空中拦截不力又使西伯利亚沿线千里铁路饱受轰炸。
和华西列夫斯基一样,朱可夫也恨透了美式定时炸弹。它们摸不清规律、东一下西一下的爆炸,连夜里也不放过,严重影响了工程的修复。
而隆冬季节,雪地上那条孤零零伸向远方的铁路线,又给敌军空袭提供了最明显不过的目标指引。这几乎是中国人每次空袭必然得手的主要原因只要顺着白色地面上这条鲜明的黑线飞行、投弹,就能完成任务,真是太简单了。
谈到敌军防空,维尔西宁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
他说,中国人的高射炮最近在发射一种新型炮弹:一旦接近机群,就在近距离爆炸。这使战损率急速上升,轰炸机群几乎很少能再以密集队形出动了。
他怀疑,美国人在向中国人提供某种引信技术。
〃这是肯定的。前几天还有一件事,〃华西列夫斯基接过话题:〃日本报纸报导,驻日美军向进攻堪察加的中国人提供了相当一批冬装据说是我们潜艇把中国人的棉衣船干掉了,于是美国人来了劲。……这是这种事的第一次公开报道,虽然已不是什么秘密。报纸写明,是麦克阿瑟这个老牌反共分子做主才这么办的。伪善的美国人,一直在暗地同我们作对。要是没有他们的扶持,中国人会抵抗那么久?〃
〃好啦,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几件衣服,不值得小题大做。〃朱可夫打断他。〃问题是我们现在有什么报复美国人的手段?什么也没有。就连制服中国人都没有作到。我希望,〃他转向维尔西宁,〃你们要设法搞到哪怕是拣到、偷到中国人的这种炮弹,把它的原理搞清楚,不能总是吃亏。〃
〃是,元帅同志。〃
(901)
朱可夫又研究起列柳申科集群突围作战的问题。
原计划是列柳申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