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彰武、新立屯地区的廖耀湘第9兵团与锦西、葫芦岛地区之敌继续东西对进,并令第52军抢占营口。10月10日,东北野战军首长获悉廖耀湘兵团一部已占新立屯,并继续南进,即向中央军委建议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辽西的新立屯、黑山、沟帮子地区打一个大歼灭战,歼灭敌人。21日,东北野战军除留第4、第11纵队等部继续在塔山地区阻击锦西方面之敌,保障主力的安全,其它6个纵队及炮兵纵队挥师北上,与第5纵、第6纵及第1纵第3师一起歼灭廖兵团。25日,敌军在黑山、大虎山攻击受阻,廖耀湘见东北野战军主力已逼近其两翼,于当晚即掉头向营口撤退,遭独立第2师阻击,旋又掉头向东,企图逃回沈阳。
26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大虎山以东地区对廖耀湘的第9兵团实施大规模围歼战。28日,全歼敌10万余人,俘廖耀湘。
在围歼廖耀湘兵团的同时,东北野战军为防止沈阳敌军由营口经海路逃跑,即令第1、第2、第12纵队东进沈阳,与5个独立师一起形成对沈阳的四面包围,同时又令第7、第8纵2个纵队挥师沈南;第9纵队急进营口,断其海上退路。廖兵团被歼后,卫立煌见大势已去,将据守外围的2个师调进沈阳。10月30日把防守任务交给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后,飞离沈阳。
11月1日,东北野战军进攻沈阳,很快突入市区,敌军迅速瓦解。2日,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全歼守军13万人。除营口守军第52军万余人自海上南逃葫芦岛外,其余均遭全歼。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1个“剿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整师,连同其他部队共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这个战役的胜利,加上当时其他战场上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已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长到300万人,人民解放军终于由长期的劣势转为优势。
全国解放战争(1945。9—1949。9)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地方部队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邱、北自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发动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刘峙集团的主力或全部于长江以北地区。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的方针》就决定整个战役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着重指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为加强领导,便于统一指挥,中央军委于11月16日决定成立由中原和华东两野战军首长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并授以“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中共中央还责成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全力组织支援。
战役第一阶段是歼灭第7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
1948年11月6日,国民党军开始向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收缩兵力。
当晚,华东、中原野战军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由滕县、临沂、夏庄、赣榆分三路南下,预定于8日完成对新安镇地区之黄伯韬第7兵团的合围。此时,黄伯韬正按徐州会议所确定的部署,开始向徐蚌收缩西撤。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现后,立即兼程追击和堵截。8日,防守徐州东北面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二人为共产党地下党员)率部3个半师起义。刘峙判断华东野战军将东西夹击徐州,遂于9日改变原定将各机动兵团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把主力收缩在徐州,令邱清泉、孙元良、李弥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同时,令黄伯韬兵团火速向邱清泉、李弥兵团靠拢。
黄伯韬兵团主力在人民解放军猛追之下,9日狼狈退至运河西岸,这时李弥兵团已经西撤,两兵团间形成一个间隙。黄伯韬于10日退至碾庄圩地区整顿部队。此时,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迅速占领了大许家、曹八集,歼灭黄伯韬兵团1个师,并封闭了该兵团的退路,随后又扩大突破地段,占领徐州东郊大庙附近的敌阻援阵地。华东野战军第4、6、8、9、11纵共5个纵队,于11日将黄伯韬兵团主力4个军共7个师,合围于碾庄圩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在完成了对黄伯韬第7兵团的包围后,14日晚总前委即迅速调整部署:
由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指挥第4、6、8、9、13纵共5个纵队及特纵主力围歼第7兵团;以第7、10、11纵队正面阻击徐州东援之敌;以苏北兵团指挥第2、第12纵队、鲁中南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进逼徐州,威胁援敌的后路;以第1纵队位于单集东南地区为战役预备队。16日晚,攻击开始,至20日拂晓歼灭国民党军第44、第100军全部及第64、第25军各一部,战至22日黄昏,全歼守敌10个师近10万人,黄伯韬被击毙。
在黄伯韬兵团被包围后,蒋介石曾急调邱清泉和李弥兵团主力4个半军,从徐州沿陇海路南北两侧向东增援;同时,令黄维兵团东进,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北犯,增援徐州,均遭到华东和中原野战军的阻击。11月15日,中原野战军主力攻占徐州以南重镇宿县,切断了徐蚌线,将敌人分割成了不相连的几块,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战役第二阶段是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
黄伯韬兵团被歼灭后,蒋介石于11月24日召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开会,决定3路会攻宿县,打通徐蚌联系,企图把被困徐州的3个兵团接出,退守淮南。其部署是:敌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由固镇地区沿津浦路北进;杜聿明回徐州指挥主力南进;黄维兵团继续向宿县前进。为粉碎敌3路会攻宿县的计划,中央军委批准了总前委的第二阶段作战方针:中间围歼,两头堵击。
华东野战军分为南、北两个集团,分别堵击沿津浦路南北对进之敌;中原野战军全力歼灭黄维兵团。
11月23日,黄维兵团辖4个军11个师和1个快速纵队,约12万人按原定计划,猛攻南坪集。为诱其主力第18军渡过浍河,便于割裂、围歼该兵团,中原野战军以第4纵队经1天抵抗后,于当夜主动后撤。敌第18军于24日渡过浍河后,发现进入中原野战军布置的袋形阵地,当日下午即急忙向浍河以南收缩。中原野战军乘机全线猛烈出击,至25日晨,将该敌合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地区内,并在固镇以西大营集歼灭第18军的第49师。
黄维兵团被围后,蒋介石一方面命令其向东攻击,突围与李延年兵团会师,另一方面决定由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部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袭击中原野战军侧背,以解黄维兵团之急,然后共同南撤。11月30日晚,杜聿明从徐州撤退。12月1日,华东野战军解放徐州。12月2日,杜聿明在肖县、永城间的孟村、大回村等地宿营整顿,并按蒋介石的指令,改向滩溪口方向前进,以取捷径解黄维兵团之围。此时,华东野战军已四面云集,向敌压缩,将杜聿明集团包围于陈官庄、李石林、青龙集等的狭小地区内。6日,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大部被歼,孙元良化装潜逃。
敌杜聿明集团和黄维兵团分别被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围困后,中央军委决定先歼灭黄维兵团,同时围住杜聿明集团,堵敌李延年、刘汝明部北上,采取“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方针。为此,总前委做出歼灭黄维兵团的部署:以中原野战军第4、第9、第11纵队和豫皖苏独立旅为东集团,从东北面向双堆集方向突击;以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为西集团,从西北面向双堆集进攻;以第6纵队、华野第7纵队和陕南第12旅为南集团,从南面进击。12月6日傍晚,东集团首先发起攻击,将敌压缩于狭小区域内。
12日,刘伯承、陈毅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但黄维拒不放下武器。14日,解放军向敌指挥部双堆集发起攻击,经一昼夜激战,全歼敌军,生俘黄维。
战役的第三阶段是全歼杜聿明集团。
杜聿明集团在黄维兵团被歼后,已成为孤军,陷于外无援兵,内缺粮弹的孤立境地。此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战场诸敌南下,并给被围之敌造成更大困难以利歼灭,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对杜聿明集团暂时围而不打,令淮海前线部队进行战场休整。从12月16日起的20天休整中,人民解放军进行整顿和补充,开展政治教育和敌前练兵,做好总攻准备。同时,发出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人。
1949年1月初,华北、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给傅作义集团以沉重打击,其退路已被切断。华东野战军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采取先歼灭东面李弥兵团再歼灭西面邱清泉兵团的方针,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月6日16时,华东野战军三个突击集团同时对敌发起猛烈攻击。在2个小时内,即歼敌李弥兵团万余人。敌李弥兵团逃入邱清泉兵团防区。人民解放军乘势连续猛攻,9日,敌军在20余架飞机掩护下,施放毒气,向西突围,被击退。黄昏,人民解放军全线出击,多路插入敌阵,至10日下午4时全歼杜聿明集团,击毙国民党军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俘虏杜聿明,李弥等少数人化装潜逃。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在战役过程中,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以赴地组织了庞大的支前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支前一、二线民工达150余万人,运送粮食达4。3亿斤,有力地保障了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是对解放战争进程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个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此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加上其他部队共55。5万余人。至此,南线敌军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直接瞰制之下。
全国解放战争(1945。9—1949。9)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发起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傅作义集团除1个军3个师约4万人位于归绥外,其余主力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旅),连同其他部队共50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500余公里狭长地带上。当时美帝国主义、蒋介石和傅作义各有打算,因而对平津是守是撤,是南逃还是西窜,陷于举棋不定的矛盾之中。美国企图以直接援助诱使傅作义固守平津,牵制人民解放军南下,以掩护蒋介石在江南重整旗鼓。蒋介石企图以东南行政长官的职务诱傅南撤,以增强江南防御,保持半壁江山。傅作义则从自身利益计,拟西撤绥远老家,以保存实力,求得东山再起。傅作义错误地估计东北野战军至少需休整3个月才能入关作战,所以尚不急于西窜,决定暂时采取固守华北,保持塘沽和张家口水陆通路,诱取美援扩充实力,静观时局变化之方针。据此,傅作义把50余万兵力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山海关、唐山,西至张家口之间长达500余公里的铁路线上,并将其嫡系部署在北平至张家口的西线,以使在必要时可迅速西逃。后因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相继撤出承德、古北口、保定和山海关,以求集中兵力,缩短战线。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当时全国战局出发,认为无论傅作义集团是南逃还是西窜,都对全国的战局不利。唯有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对我最有利: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无法形成。同时,可使华东、中原两野战军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
1948年11月18日,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于22日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隔断敌人海上南撤的通路。同时要求东北野战军首长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作战。
参加平津战役的部队,计有东北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2个地面炮兵指挥所(各辖3个团)、1个高射炮兵指挥所(辖3个团)、1个装甲兵指挥所(辖2个坦克团、1个装甲团)、1个工兵指挥所(辖2个团)、1个重迫击炮团等共55个师约80万人,连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等部7个步兵纵队及地方部队总兵力约100万人。1949年1月10日,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党的平津前线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作战。
中共中央对平津战役制定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对敌采取抓住西线,稳住东线;对西线之敌“围而不打”,对东线之敌“隔而不围”。由西而东逐个将敌合围,待部署完毕之后,再予以各个歼灭。
战役的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敌人的分割包围,切断其退路。
平绥路是傅作义西窜的唯一通路,张家口则是平绥路上的重镇。包围张家口,也就切断了傅部西逃之路。11月29日,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开始对张家口地区的守敌实施包围,傅作义为保住向西的退路,急令第35军率3个师增援张家口,并以怀来地区的第310师增援宣化,把昌平地区的第269师西调怀来。为了抓住西线之敌,中央军委于12月2日命令华北第2兵团向涿鹿、下花园急进,令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向南口、怀来前进,以切断平绥路,分别包围沿线之敌。5日,攻克了密云。
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又发现东北野战军一部出现在喜峰口长城地区,判断东北野战军一部将与华北的人民解放军合力切断平张线,直取北平。于是令其第11兵团部率第105军等部坚守张家口;令第35军星夜撤回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