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一起的日子:巨星闪耀 作者:郭宏军
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逝世以来,有关这三位伟人的图书浩如烟海。本书是三位伟人逝世30周年纪念集,独辟蹊径,首次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人联系在一起,从一个崭新的视角,重温了他们之间那段举世罕见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交往与合作。一幅幅清晰真切,亲切感人的照片,再次把读者带回那段可歌可泣的巨人时代,那段巨星闪耀的日子。
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
一、母亲
毛泽东深爱的女性
文七妹、钟氏、万冬儿,这几位连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的东方妇女,却哺育了三位改变历史的巨人。虽然她们是那样地普通与平凡,却正是她们摇动摇篮的手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当我们来到世上,第一次睁开双眼,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第一个人便是母亲。躺在母亲的怀里,吮吸着母亲的乳汁,承受着母亲的爱抚,聆听着母亲的呼吸,接受着母亲的哺育和熏陶。母爱的光辉使母亲成为孩子心理、性格与思想形成的总设计师。教育学家说,“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三位伟人的母亲,其经历是那样地不同,但她们却又是那样地一致,了解了她们,我们才能真正走入领袖们的内心世界。
文七妹,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1867年,她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唐家坨(现名棠佳阁)的一个富裕农家,18岁的时候,她嫁到了仅一山之隔的韶山冲,成为农民毛贻昌的妻子,也成了这个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1893年始,她相继生下了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文七妹没念过书,但佛教思想对她的影响极深,忍耐、慈悲、布施、平等,这些思想在她的身上有鲜活的反映。文七妹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接济贫苦乡亲。饥荒年,穷人乞讨,她更是多加布施。而丈夫是不赞成施舍的,家里为了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争吵。毛泽东回忆往事的时候,曾风趣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毛泽东有个堂叔生活非常困难,父亲毛贻昌想“乘人之危”买下他的水田,这遭到了文七妹的坚决反对,她常带着毛泽东偷偷地去接济这位穷本家。母亲的美德对毛泽东影响极深,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渗入他幼小的心灵,使毛泽东从小就对弱者极具同情心,并与母亲一样经常帮助别人。
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到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是为了利用往返时间多读点书,于是便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却依旧显得很饥饿。她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便细细盘问。当她得知儿子带饭是为了和穷苦的同学黑皮伢子一起吃的时候,文七妹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感到非常欣慰。
为了求学,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毛泽东早早地便离开了母亲,只是在1919年春,毛泽东把患病的母亲接到长沙医院治病,母子才得以短聚。其间,毛泽东和毛泽民、毛泽覃搀扶着老母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竟是他们最后的一次团聚,也是世上仅有的一张他们与母亲的合影。
回到老家的文氏病情一天重似一天。1919年10月5日,这位操劳一生、勤俭一世的贤良女人,躺在病榻上,眼中充满了思儿的泪水,在一声声“石三伢子”的呼唤声中告别了人世。
毛泽东接到二弟毛泽民从韶山寄来的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后,便带着在长沙读书的小弟弟毛泽覃,连夜赶路,直奔韶山。然而,天不遂人愿,当他们赶到家时,母亲却已经入棺两天了。母亲才52岁,不想一场小病竟夺走了她的生命。守在母亲的灵前,对母亲的思念最终化为一篇摧人泪下的《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后来,毛泽东在给好友邹蕴真写的一封信中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世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已的,利己不损人的,损己利人的。我的母亲该属最后一种人。”
从毛泽东写的《祭母文》和信件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母亲的眷恋和爱戴。正是文七妹那种忠厚贤慧、善良慷慨、勤劳简朴的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性格,“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母亲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中国解放后,毛泽东多次寄钱给生活困难的父老乡亲和师友,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设宴款待,赠送礼物。而他自己则吃穿都很普通,生活相当俭朴。母亲的高尚情操让毛泽东受益终生。
周恩来早逝的温情
与毛泽东不同的是,周恩来有三位“母亲”:生母、嗣母和乳母。
生母和嗣母皆出身于书香门第,因此周恩来从小就沐浴在温馨仁慈的母爱之中,并且深受江浙文化气息的熏陶,从而形成了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风采。尼克松说:“正是这种复杂而精明的性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周恩来的政治生涯何以如此漫长并且丰富多彩。”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绍兴周家是一个世代聚居的大家族。1938年10月,在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周恩来曾说:“在血统上,我也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浙江绍兴城的周家。”
周恩来的祖父周殿魁早年因为当师爷,来到淮安,晚年短期做过淮安知县。到周恩来父辈时,家境衰败,算是一个没落的封建仕宦家庭。
1898年,周恩来生于淮安。淮安在历史上商贾云集,书院林立,人文荟萃,与苏州、杭州、扬州齐名。从秦汉到明清,这里出过许多有名的文臣武将。淮安的人文历史对少年周恩来影响极深。
周恩来生母姓万,1872年冬天出生,故取名冬儿,冬儿在家排行十二,所以又被称为十二姑。其父万青选是晚清淮阴知县。冬儿美丽善良,读过五六年家塾,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家庭熏陶,她性格开朗,精明果断,乐于助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冬儿曾是周万两个大家庭的管家,不管多么艰难困苦,她尽力支撑着局面。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的一切对年少的周恩来影响深远。1907年春,万冬儿被肺结核夺去了生命,年仅35岁。万冬儿去世后,按照习俗要给她画像。但万冬儿生前没有照片,因周恩来长得很像母亲,于是便照着周恩来给母亲万冬儿画了一张像。
1946年9月,周恩来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曾深情地回忆母亲:“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生了三个孩子……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贻淦已去世,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陈氏抚养……”
陈氏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寒的读书人家,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在诗文书画上都有较好的修养。22岁便守寡的陈氏,从不外出,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周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周恩来4岁时,陈氏就教他识字,5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她对周恩来要求很严,每天黎明就把他叫起来读书,闲暇时教他背诵唐诗宋词,给他讲《天雨花》、《再生缘》等故事。直到陈氏去世前,周恩来几乎一天也没离开过她。陈氏的教育以及她身上体现出的中国知识妇女贤淑文静的品格对周恩来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
在万冬儿和陈氏相继去世后,年少的周恩来就肩负起支撑门户、照顾两个弟弟的重担,这使他具备了一种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精明果断、富有条理的办事能力。12岁那年,伯父带他到遥远的东北奉天府(今沈阳)上学,周恩来第一次离开了故乡。
这次离家远行对周恩来的一生至关重要。他后来说:“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朱德未能尽孝之憾
1944 年4 月l0 日下午2 时,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聚集了1000 多位来自各界的代表。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追悼大会。悼堂庄严肃穆,灵前烟雾缭绕,灵幕上“精神不朽”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悼念的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但她同时还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的母亲——朱德的母亲钟氏。
钟氏,1858年生于四川仪陇一个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的流浪艺人家庭。19岁时嫁到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就在生朱德的前一分钟,钟氏还在灶前煮饭,等到婴儿落地之后,她便起身又回到灶间,接着把饭做完。晚年的钟氏虽知儿子已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却仍愿自食其力,不辍劳作。她唯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朱德一面。但因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朱德身负重任,钟氏在望眼欲穿的思念中于1944年2月15日离开人世,夙愿未偿。
杨家岭的这次追悼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毛泽东为钟氏亲笔撰写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朱德曾深情地回忆说,“母亲可怜得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朱德在那篇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回忆我的母亲》中这样说道。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这位叱咤风云的八路军总司令,这位铮铮铁骨的硬汉,写作这篇文章,不知泪掬几许。当几十年后,一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陷入深深的回忆,许久说出:“在母亲去世前连杯水我都没来得及给她倒。”
“母亲”二字在朱德的心中该有多重的分量!
1937年,他在给川中好友的一封信中写道:
“与龄老弟……昨邓辉林、许朋扬、刘万方等……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来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两百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
读这封信,真令人百感交集。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日夜操劳军中要事,却无暇顾及至亲至爱的母亲。历史不选择这样的领袖还选择什么样的领袖?!胜利不属于这样的军队又属于什么样的军队?!
朱德热爱母亲,敬重母亲,把母亲当作做人的楷模。他跟着母亲养成了勤劳和俭朴的好习惯,学到了同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敢于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是母亲赋予了他朴实、谦恭、淡泊、胸怀宽广、坚韧不拔的个性。
二、大任
盛世辉煌与桑榆晚景
“当西方人还在荒野中迷失,
灿烂东方已是田园衣锦;
当十字架还是小树苗的时候,
东方的巨木已落成辉煌殿堂……”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曾经承载过多少的辉煌与荣耀!
自秦朝民族大一统,至西汉文景和唐代贞观、开元盛世,汉唐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后,中华民族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的盛世——康乾盛世。美国学者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供了这样一个数字:“十八世纪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的32%,全欧洲也才23%。”直至180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它地区望尘莫及,国势盛极一时。
“然而,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从1662年到1796年这135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经文艺复兴之后持续二三百年的思想解放运动,最终促成了如火如荼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科技飞速发展,经济以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速度跃进。面对世界范围内工业革命的历史性大发展、大进步,康、雍、乾三朝却在盛世光环的笼罩下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甚至进一步闭关锁国,使中国社会更加趋向于封闭愚昧。自视为“天朝上国”的大清朝,在自我陶醉的“盛世”荣华之中,不知不觉地成了世界潮流的落伍者,所谓的康乾盛世最终沦为“落日的辉煌”!
屈辱与抗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敲响了大清帝国的第一声丧钟。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列强像贪婪的野兽,不停地撕咬着中华民族孱弱的身躯。无数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