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他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4省军务,湘军堂而皇之地替代了绿营,成为清朝依靠的军队。从此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获得统辖4省军务的曾国藩,坐镇安庆,分兵3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左宗棠率另支湘军进攻浙江,李鸿章进攻苏南。
十一年八月居天京上游的安庆为湘军攻占,形势急转直下。太平天国在4省各个战场接连失利。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京。曾国藩“事业”终于成就,并被誉为“中兴”之臣,封一等侯爵毅勇侯,赐太子太保衔,赏戴双眼花翎。这是清朝开国以来文臣首例封侯。“朝野庆贺”。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为了消除清廷的疑虑,曾国藩裁撤已发展到30万的湘军,只剩几万人。
同治五年,曾国藩受命出兵镇压捻军,无功,不得已奏请另派钦差大臣接办军务,结果清廷派了李鸿章去。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在十一年十一月,设立安庆军械所,制造枪炮,开启了近代军事工业。同治二年他又让容闳到美国购买机器,同治四年与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枪炮、子弹和轮船。六年又设立江南造船厂。此外他支持容闳派留学生留美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的建议,重视翻译外国科技资料。曾国藩因而成为洋务运动在地方上的著名首领。
曾国藩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发现江南苏州和松江两府承担的赋税历来比其他地区为重。经过战争,两府生产受到极大影响。他奏请减免2州赋税,结果2州与太仓州减赋1/3,使该地区漕粮负担严重不均的现象有所缓解。
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十年发生天津教案。起因是同治九年五月法国望海楼教堂的仁慈堂死了三四十名婴儿,还发生外国天主教堂指使歹徒拐骗幼童事,引起近万名群众聚集教堂要求惩办罪犯。法国领事丰大业胁迫三口大臣崇厚派兵镇压,路遇天津知县刘杰,丰大业又打死他的一名随从,结果被民众打死。随后天津城的外国教堂、育婴堂、领事馆建筑被群众烧毁。英、美、法等7国向清政府抗议,并在天津、烟台以军舰示威。曾国藩奉命赴天津处理,李鸿章协助。他们屈从列强,采取妥协的外交路线,处死了所谓肇事者20人,充军25人。天津知府张光禄、知县刘杰流放黑龙江。曾国藩被斥为卖国贼。自此,曾国藩心情不好,于十一年在南京病逝,终年62岁。清政府十分悲伤,辍朝3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
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于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
李鸿章列传
李鸿章是晚清声名显赫,资历很深的重臣。《清史稿·李鸿章传》评论他:“国家倚为重臣,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年家子(同年登科者的后辈)受业曾国藩之门。曾国藩死后,李鸿章书挽联一副: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李鸿章像天下才。
二十七年,李鸿章中进士,改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授编修。咸丰年间,他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起家,成为晚清著名权臣,担任清朝要职30多年。他长才多能,以军事家、洋务派和外交家闻名于世。三者中外交是其主要方面,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李鸿章归入“外交”类,故下面介绍以其外交方面为重点。
李鸿章以军事起家,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崭露头角。咸丰十一年依曾国藩的托付到庐州招募淮勇,买办雇船将淮军运抵上海,勾结列强的“常胜军”等摧垮了苏南的太平军。同治二年十月,镇守苏州的太子军郜永宽等8名将领,杀掉慕王谭绍光,投降淮军将领程学启,李鸿章竟支持程学启杀掉这8名将领。夺取苏南后,李鸿章获太子太保衔与黄马褂之赏。三年六月,淮军肃清苏南太平军后,他又率军航海援闽。他为镇压太平天国效了大力,封为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作为,在《太平天国起义与清王朝的镇压》一文有较详细的介绍。同治四年至七年他又采取围困的手法镇压了捻军。东捻平定后赏加一骑都尉世职,西捻平定后加太子太保,并赏入觐时赐紫禁城骑马。
李鸿章是不是军事家?用他镇压农民起义为例也许说得过去,但拿他与列强打仗为例就不行了。他花巨资建成的北洋海军,是先进水平,远东第一,却惨败在力量相对较弱的日本舰队面前。黄海战役后,北洋舰队还有一批舰船,还有战斗力,但由于他的守港保舰思想,开始不同意别人提出海外游弋,伺机打击敌人,后来又不同意出港作战,结果躲在威海卫让日本人摧毁。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北洋舰队在他指挥下顷刻灰飞烟灭,这算什么军事家呢?
李鸿章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朝洋务运动的领袖和核心人物。这个时期,为了清朝的“自强”、“求富”,以抵御外侮,他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金陵机器制造局(制造枪炮)、江南机器制造局(与曾国藩合办,生产枪炮子弹、舰船,并设翻译馆)、天津机器局(崇厚创办,同治九年接办。产品与江南机器制造局差不多)、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承运漕粮,兼揽商货)、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等。他还积极派学生到国外留学,同治二年他奏准在上海、广州设里方言馆,招收14岁以下的孩童学习外语。他最大的洋务活动是建立了北洋海军。李鸿章这些功绩对整个洋务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对清王朝军事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有贡献。
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与反对派进行了斗争。清流派李鸿藻、倭仁等曾上书反对洋务运动,并得到一批士大夫的附和。恰好福州造船厂在沈葆桢接手后一度遇到困难,这些人便主张停办。李鸿章上奏反驳道:“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利,故能横行于中国。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居,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此停止制造轮船之议所由来也。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不得强矣。”
李鸿章是晚清从事外交长达30年的资深外交家。其外交活动“以天津教案为首”,同治九年(1870)他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后掌管了清朝整个外交大权,他的外交活动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八国联军议和,签订《辛丑条约》以后。他协助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主要有《中英烟台条约》、《中法和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是李鸿章的座右铭。这些屈辱条约的签订与他妥协求和的外交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中法战争,中国打赢了,李鸿章还是向慈禧太后进言,说什么应该适可而止,最后和法国签订了屈辱条约,使胜仗变成败仗。
李鸿章妥协求和思想的产生有其原因。客观原因是清朝的虚弱,弱国无外交。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就于一时也。”第二,李鸿章的外交反映了清廷的需要。清朝抵御列强的侵略,十之有九失败。不答应列强的要求,不摇尾乞怜,清朝统治者就无法苟延残喘。清王朝需要李鸿章这么个对外妥协的人办外交。第三、主观原因是李鸿章对人民没有信心,对列强的力量估计过高,他怕不满足列强无厌之求就会招致战争,而一旦打起来中国一定失败,一失败又要割地赔款。
“以夷制夷”是李鸿章惯用的外交手段。同治十三年(1876)马嘉理事件发生。为了入侵云南,英国派柏朗率领近2百人由缅甸向云南进发,英国驻北京使馆职员马嘉理到云南边境接应。出于愤慨,云南人民打死了马嘉理。英国驻华大使威妥玛乘机提出几项无理要求,其一是将云南巡抚岑毓英提京审讯。李鸿章与威妥玛于烟台谈判。李鸿章通知俄、德、美、法等国公使到烟台干预,迫使英国取消提京审讯云南巡抚岑毓英的要求。李鸿章甲午战后,为了让日本退回通过《马关条约》夺取的辽东半岛,李鸿章利用俄、法、德三国干涉,也取得了预期结果。但是第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他故技重演,企图联俄制日,通过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对付日本,结果使俄国以借修铁路为由兵不血刃地把势力扩张到我东北。
“以夷制夷”不失为一种外交手段,但李鸿章始终把它当灵丹妙药,把外交的希望寄托在强盗身上,不依靠本身的实力,太过于天真,无异于守株待兔、与虎谋皮。
李鸿章一生获得清政府很多奖励但也受过罚。甲午战争后期,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二十六日旅顺失守,李鸿章遭到革职留任、摘去顶戴处分。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后李鸿章被一些人斥为秦桧。然而清廷仍重用年过70的李鸿章。翌年二月,李鸿章赴日议和,十二月以专使赴俄祝贺俄皇加冕。签订中俄密约,赴英德法美诸国访问。二十三年九月回京,在总理衙门行走,二十四年勘察黄河工程。清军联合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失败后,李鸿章又担任议和大臣。二十七年七月与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九月二十七日病逝,终年78岁。李鸿章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清朝。死后赐太傅,谥文忠。
左宗棠列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五年(1826),参加府试,获第2名,十二年(1832)捐监生,参加乡试,落选。因为道光皇帝要求再搜阅未被取中的“遗卷”,左宗棠有幸中式十八名举人。此后参加3次会试,都没有成功。回家后以教书为业并雇工种植。
十二年入赘周家,妻子周诒端。十七年,由于老师吴荣光之邀,任醴陵书院山长。颇有政绩的两江总督陶澍恰好请假回乡省亲,县令借书院为行馆,叫左宗棠写副对联,表示迎接。左宗棠联曰:“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春殿”本指御殿,这里指道光帝。“家山”是家乡,“印心石”是陶澍家中古石。《清稗类钞·陶文毅知左文襄》:“印心者,文毅家有古石一,其形正方,名之月‘印心石’,故文毅斋名即以印心石屋命之,召见时宣宗尝从容询及也。”
左宗棠年轻时代读书,讲究“经世致用”,研究舆地之学,对顾炎武的《天下郡过利病书》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感兴趣。道光十八年(1838),左宗棠与他所崇拜的两江总督陶澍(1779-1839)结为亲家,左宗棠的女儿许给陶澍才8岁的儿子陶桄,而陶澍的大女儿又嫁给胡林翼。十九年陶澍去世,左宗棠因熟人曾任编修的贺熙龄之荐到陶澍家主持内外,一方面教育他未来的女婿,一方面研究经世之学。
左宗棠幼时自负,有不可一世之志,以诸葛亮自许。有时写信,自称“老亮顿首”。后来光绪二年三月左宗棠率兵抵甘肃准备收复新疆时,吴大澂在甘肃督学,曾以杜甫《咏怀古迹》首句“诸葛大名垂宇宙”为试题,借以颂扬左宗棠。
咸丰二年(1852),左宗棠41岁。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攻湖南。左宗棠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府,协助守长沙,有功,由知县升同知。后来张亮基调往山东,骆秉章来湖南,左宗棠又进他的幕府,骆秉章视为左右手。咸丰六年,诏以兵部侍郎用,不久加四品卿衔。左宗棠为人性急刚烈,九年因事掌掴永州镇被革总兵樊燮,左宗棠为樊燮构陷于湖广总督官文,上闻于咸丰,咸丰召左宗棠对簿武昌。幸得肃顺、郭嵩焘(翰林院编修)、潘祖荫(侍读学士)、曾国藩、胡林翼等人救助才得以免祸。左宗棠像潘祖荫、曾国藩、胡林翼不仅对咸丰帝说左宗棠无罪,还说其才可大用。关于肃顺在这次事件中出点子救左宗棠之事,可参考本书《肃顺》一文。
十年四月,咸丰帝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随同曾国藩治军,左宗棠招募了一支5千人的“楚军”。这年秋天,曾国藩进兵皖南,驻祁门,受到太平军李世贤、李秀成的围攻,饷道断。左宗棠以5千兵力与十余万太平军对抗。十一年三月攻陷婺源,攻下俘梁、乐平、鄱阳、建德,李世贤撤军,曾军粮路恢复。左宗棠擢三品京堂(高级官员),补太常侍卿,襄办江南军务。“楚军”扩为8000,援浙。由于原巡抚王有龄在太平军打击下自杀,曾国藩推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当时浙江只湖州和衢州属清朝,两年左宗棠恢复例如浙东。同治二年(1863)四月任闽浙总督,七月攻下富阳,三年二月克嘉兴、杭州。赐太子少保衔。七月,浙江全部归于清朝。左宗棠以功封一等恪靖伯。左宗棠书法(今存西安碑林)嗣后,左宗棠又歼灭了太平军余部李世贤与汪海洋。
左宗棠热心洋务。在担任闽浙总督时他创办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造船厂。光绪六年创办了兰州机器制呢局。
陕西同治年间,陕、甘、宁、青爆发回民大起义。同治五年(1866)以张宗禹、张禹爵为首的捻军赴西北联合回民。六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镇压捻军与回民起义。次年晋升东阁大学士。
同治四年浩罕汗国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入侵南疆,先后攻占了天山南路各城,六年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政权。沙俄和英国通过支持阿古柏想达到控制新疆的目的。同治十年(1871)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