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常胜将军”时,他无愧于这个称号。
  可是四处征战出色的李世民,他的赫赫战功,是给了他常胜将军的骄傲光环?还是给了太子有形无形的压力?是给了他功劳过大、为兄弟所不容的尴尬?还是膨胀了他的野心?且留待后论。


  贰 瓦岗英雄殊途同归

  半生英雄,身首异处(1)

  武德元年(618),李密败于王世充。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原来李密的许多部下都投降了王世充,剩下的跟着他逃到了王伯当据守的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晚上众人坐在一起,个个垂头丧气,气氛一片惨淡。李密先开了口:“咱们这几天休整一下,然后再去打王世充那个狗贼。我们南临黄河,北靠太行,东面再联络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的徐世,不愁大事不成。”但座中诸将纷纷说:“我们才刚刚吃了败仗,大家现在都人心惶惶,如果还继续这样,恐怕会有更多的人叛逃。而且将士们都不愿意再打下去了啊。”李密听了心中一沉。众将中本来就有和自己不一心的,现在更不能强逼他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今之计唯有如此这般。
  李密长叹口气,幽幽说道:“我李密之所以有今天,都是靠着大家,将士们不愿意,也是人之常情啊。都是我一意孤行,才连累各位到今天这地步,我真是百死也不能赎罪呀。”说罢,举剑就要自刎。王伯当一个箭步,上去夺下宝剑,抱着李密落下泪来,李密也掩面而泣。众人看到李密如此自责,也都又感动又伤心,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李密这时又说:“若蒙大家不弃,那就随我李密一起归唐如何?虽然说功业不成,但富贵总是可保的。”府僚柳燮会意,马上接着说:“公本来就和唐公李渊是同族,而且昔日还有旧交情。虽然当初是各自起兵,但若不是咱们在洛阳挡住了隋军,恐怕他也不会那么容易占领长安,所以怎么说也是于他有功的嘛。”李密对他投去一个赞赏的眼色。诸将听了,都七嘴八舌地说好,既不再战,也能有个一官半职的。
  李密又问王伯当:“将军家室重大,人口多,也跟我同行吗?”王伯当答曰:“当日萧何尽携家人跟从刘邦,今日我恨不得全家都随您去,怎么会因为一时的失利就离开呢!即使是会横尸野外,也是心甘情愿!”左右听了都更加坚定,无不愿意。李密见形势稳定下来,也松了一口气,马上命人致书李渊,告以来投之事。
  李渊听闻,大喜,忙派使臣前去迎接,并接连遣人去慰劳李密一行。李密在投奔唐朝的途中,看到使者不断,不由得有些得意,对身边的人自夸:“我手下百万之师,现在全都随我归唐,山东各地数百州县,知道我在长安,也肯定是招之即来。我也可以算是唐之窦融了,功劳这么大,做个台司的长官绰绰有余吧?”窦融是东汉初的大功臣,曾在河西地区据境自保,兵马精壮,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后以五郡之地投奔刘秀,归附东汉王朝,官至大司空,贵盛一时。李密以窦融自比,确实也不逊色。不过,他李密原本也是有着逐鹿天下雄心的人,如今只为这一点慰劳就沾沾自喜,不能终成大事也是意料中的了。
  且说隋末,民间流传着一首名叫《桃李章》的歌谣,唱道:“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这歌谣看似简单,其实乃是暗指隋主将丧命于扬州,不得回转京师,而李氏将会取皇帝之位,据有天下之意。
  当时相信这歌谣的人还真不少,可是并不是冲着李渊,很多人是觉得这最终的应验会是在李密的身上。
  李密和翟让都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之一瓦岗军的首领人物。瓦岗军在当时可是反隋阵营中最让人瞩目的一支力量,不仅占有大片土地,还聚集了无数英雄豪杰,实力绝对不容小视。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李氏将兴”的图谶指的就是李密。那么,这本来可能与李渊同有帝王之命的李密,为何一朝兴盛,一夜败亡呢。原由还要从头说起。
  瓦岗军最早的领导人是翟让,他是隋朝的一个下层官僚,犯罪当斩,后来逃了出来,干起了占山为王的勾当。因为最早就是在河南滑县瓦岗为盗,所以称为瓦岗军。当时,徐世、单雄信都是他的部下,成员也多是齐鲁间的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民,英勇善战。
  以翟让、徐世等人为首的瓦岗军可以说是山东豪杰的一个代表和缩影。而山东豪杰,就是一胡汉杂糅、善战斗、务农业而有组织之集团,他们活动在山东的广大地盘上。当时所称的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地区而言,大约包括今河北省大部,山东省全部及河南省北部。这一地区原来的士族已经渐渐衰落,新兴的“豪杰”才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力量。正因为如此,他们是政治上各敌对集团争取的对象。李密和后来成为唐朝圣君的李世民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二人为何一败一胜,这又是后话。

  半生英雄,身首异处(2)

  先说瓦岗军在翟让领导时期并没有很大的发展,直到李密加入。
  李密原是关陇贵族,是西魏北周最高统治集团核心成员八大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袭爵蒲山公。所以,李密与翟让这批山东豪杰不属于一个阵营,而与李渊父子一样是关陇集团的成员。
  山东豪杰与关陇集团,是当时最有活力的两大社会力量。两派之间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种种矛盾,可是反隋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大业九年(613),杨玄感起兵,应者如云,李密也身在其中,并且深得玄感的赏识。杨玄感虽是关陇集团的成员,但他的这次起兵却吸收了很多山东豪杰方面的力量,开启了两大集团合作的先河。虽说杨玄感的起兵后来失败了,但影响十分深远,首先受益的可以说就是李密。
  李密由于参加杨玄感起兵,一直为隋朝官府追捕,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大业十二年(616),在王伯当的引见下,李密才投入到瓦岗军中。
  当时的瓦岗军只是聚众为盗,并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李密以独特的政治眼光,提出了“诛灭暴隋”这一夺取政权的目标,并且带领部下袭取了兴洛仓,获得了充足的粮草,实力大增。他自己也取得了起义军领导人的位置,号为魏公。
  李密之所以能够获得瓦岗军的接受,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领导人的位置,一是因为他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比翟让看得更长远;二则是由于瓦岗这批山东豪杰中的一些人曾参加过杨玄感的起兵,他们有与关陇集团成员合作的基础,愿意跟从李密。可以说,瓦岗军得了李密,如虎添翼;李密加入瓦岗军,更是有了一个施展自己抱负的舞台。所谓时势机缘,自古英雄成事,莫不如此。
  话说瓦岗军在李密的领导下迅猛发展,一路打到了隋东都洛阳城下。裴仁基、柴孝和等率大批隋军投降,这大大增强了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实力。大业十三年(617),李密使祖君彦作《移郡县书》,列举了隋炀帝十大罪状,并明确提出了推翻隋王朝、建立新王朝的号召。
  从当时的情况看,李密是有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毕竟他有着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家族背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具有相当的号召力。而他又统率着最具实力的反隋武装,在关东地区打下了建立全国性统一政权的基础。
  可是如何去完成建立新的统一王朝的历史任务呢?柴孝和曾向李密建议,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先取关中再定天下。其实这也是当年李密对杨玄感曾经提出的建议,他当然明白这是上策。不过他却流露出了与杨玄感一样的顾虑,其中一些告诉了柴孝和:“你说的自然是最好的计策。但是现在隋主还在,隋朝仍有不少兵力;我瓦岗的部下则多是山东人,洛阳没有打下,谁肯跟我西取长安?而且诸将大部分原先都起自草莽,我入关西走,他们定会互相攻击。要是这样,大事就难成了啊!”
  李密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如他所说,一来隋军在洛阳和江都还有不少兵力,而入关道路艰险,若冒险西进,很可能会腹背受敌;二来他所领导的瓦岗军很多是山东人,不愿离乡西去。加上李密本来就与翟让等人不属于同一政治集团,矛盾只是暂时隐下,李密恐怕自己一走,翟让实力雄厚,自己就再无回头之路了,故不敢入关。除了这些,还有一点是李密没有明说的,即李密感到入关后缺少必要的支持力量。因为李密的家族虽然曾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但至此时实际已经有所衰落,他在关中既没有那么多社会关系,更没有什么实际的势力。这点,李渊父子与他有着根本的不同。
  这样,李密就继续与隋军相持在洛阳城下。
  战事还是如火如荼,瓦岗军内部也不平静。火山下的熔岩总有爆发出来的一天。
  “报魏公。翟司徒到!”
  “快快有请。”李密大声说道,随即起身相迎。翟让等一行人进入帐中。
  李密与翟让双双坐下。这边,李密手下的裴仁基、郝孝德和翟让的哥哥翟弘也陪坐一旁;另一边,与翟让同来的徐世、单雄信、王儒信、史摩侯则站在他身后。李密对手下房彦藻等说:“今天是熟人吃饭喝酒,你们不用陪侍了,先下去吧。”彦藻说:“那让司徒手下也跟我们去吧。天气这么冷,大家都去喝些酒暖暖身子。”李密答:“司徒手下还是听他吩咐吧。”翟让没想那么多,就说:“好啊。都下去吧。”于是左右都出去了,只剩下李密手下的壮士蔡建德。

  半生英雄,身首异处(3)

  李密看大家都下去了,站起来从桌上拿起一把弓,对翟让说:“饭菜一会儿才到。翟兄先来看看这把良弓如何,这是我近日才得到的。”翟让一看来了精神,接过去端详一番,然后拉了个满弓,赞了一声“好!”李密使了个眼色,蔡建德从后面挥刀便砍。翟让没有准备,双手又正拉弓,不意受这一刀,应声倒地,发出两声惨叫,一命呜呼了。
  外面也传来“啊,啊”几声,王儒信、史摩侯和翟弘也都去见阎王了。徐世看个空子,拔腿想走,也被兵士砍中后颈,若不是王伯当及时制止,后来的贞观一朝就少了一位赫赫名将了。单雄信连忙叩头求饶,李密拉起他来,说:“我和大家一起举义兵,诛暴隋;而翟让独断专行,欺凌下属。今天我只是为大家除去这个祸害,其他人一概不问,诸位不必惊慌。”
  李密一边亲自给徐世包扎伤口,一边命雄信回去安抚翟让的手下。随即又亲自到翟让营中,让大家不要惊慌,并说明他要解决的只有翟让一人,与大家仍是好兄弟。本来翟让此人就十分残忍,他的亲信王儒信、史摩侯也不是什么好人,所以他死了也没有多少人为之伤心。而且统军的还是徐世、单雄信一干旧将,众人也都渐渐平息了下来。
  其实一山不能容下二虎。原先翟让的手下劝他除掉李密的也不是没有,可翟让没什么头脑,现在被李密先发制人,只能做刀下之鬼了。
  而李密虽然看似夺得了稳固的头领位子,实际上与瓦岗老将领之间的裂痕更加深了,军中许多人心里都开始打鼓,离开始时大家同心作战的形势越来越遥远了。本来贵族出身的李密就是想利用瓦岗的力量实现大业,但关陇贵族与山东豪杰并不气类相投,李密与瓦岗诸将之间原本并不亲近。现在猜疑就更多了。这些都导致了他后来的兵败。
  就在瓦岗军内部互相残杀的同时,李渊已经顺利入关,李密失去了进入关中的时机,而隋军的支援部队也在增加,仗更难打了。
  大业十三年(617)的十一月,李密走上了巅峰,也开始滑向失败。
  次年三月,也就是唐朝武德元年,李密打败了宇文化及,但手下的骑兵也损失很大。加上李密虽然有粮,却没有府库,有功将士得不到赏赐,渐生懈怠之心。另一方面,他信用和依赖归降的隋军将领,与原先瓦岗诸将的矛盾更加尖锐起来。洛阳的王世充刺探到了这些情况,乘机发动进攻。李密正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听身边的人劝阻,就轻易决定出战,遂大败。
  其实瓦岗军并没有整个失败,徐世还镇守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但李密知道自己杀了翟让,还伤了徐世,这些将领对自己肯定不会忠心,最后只好选择投降唐朝了。
  可惜的是李密做唐之窦融的愿望也没有实现。李密降唐,唐任他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他总觉得心有不甘,又加上待遇不好,于是不免生出怨望之情,想东山再起。所以在李渊派他去安抚山东的路上,他就与王伯当谋划叛唐,想乘机夺得一个城池,再联络旧部,重整旗鼓。但是事变没有成功,李密和王伯当等人都做了刀下鬼。
  李密英雄半生,显赫一时,奈何心事终成空。不仅“李氏将兴”的预言没有应验在他的身上,反而不得善终,身首异处,确实令人感叹。历史有时候总显得那么无情,可殊不知,历史其实青睐的是那些能把握时代大势的人。李密的结局说明他还是没有找到那把正确的钥匙。

  归唐乃是上策(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密和王世充打得昏天黑地,最后失败而选择归唐,确实应验了这句老话。
  李密入关的时候跟随的只有二万余人,人数确实不算多。但瓦岗军中许多骁勇善战的将领和机智多谋的文臣,看到李密归唐,也陆续前来归顺。这里面有成就贞观之治的直臣魏徵,有扬威突厥的名将徐世,还有传奇式的隋唐英雄秦叔宝和程咬金。
  魏徵早在李密归降的时候就一并过来了,他虽然不擅长领兵打仗,但却为唐朝安抚山东,劝降了徐世,这可是大功一件。
  徐世就是民间奉为神明的徐懋功、贞观一朝赫赫有名的英国公李世。因为他功劳很大,归唐后被赐国姓为李氏,高宗时为了避太宗李世民之讳又去掉“世”字,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李。而两代之后,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叛,讨伐武则天,于是家族又被打回原姓了。
  当时的徐世,可以说是翟让死后瓦岗军中山东豪杰的领军人物。李密降唐之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