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涛海未了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漠涛海未了情-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段时间,林平山的人生道路出现了一次从工程师向科学家的跨跃。 
  四 
  北京的对外谈判工作在紧张进行。谈判工作由张局长主持,卢书记在幕后掌握方向。白天,张局长领着技术和商务人员在宾馆的大会议室跟国外供应商洽谈。晚上,他们在小会议室里向卢书记汇报。一般性技术问题,他们在谈判桌上即可拍板。重大问题,要请卢书记拿主意。 
  张天伦,身材高大天庭饱满,浓眉大眼鼻正唇薄,显出一股英气。他虽不是才思敏捷,却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考虑问题能准确抓住要害。作为谈判的中方首席,重大的责任迫使他勤奋学习。各路专家向他汇报,他拿着厚厚的笔记本不停地做笔记,不时向汇报人提出问题。核电站涉及的专业面太广了,许多是他以往没接触过的,他只好边干边学,听完汇报,下去再消化记录的内容,充实自己的脑子。 
  白天,他与一帮同事集中心思全神贯注跟外国人谈判。晚上向卢书记汇报完,还得跟大家一起加夜班准备第二天的谈判。 
  张局长出身于富足的家庭,生活习惯比较讲究,这时也不得不把生活尽量简化了。他不由回想起自己刚投身核事业的情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张天伦从交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即接到组织要他参与一项特殊任务的通知。与伙伴们见面后,听了领导的动员,他才知道他们这帮年轻人要作为我国核国防建设的尖兵奔赴西部战场,到核武器的研制基地工作。 
  刚接触核工业领域,他们对工作一点儿概念也没有,听完从苏联学习回来的专家讲解最基础的核物理知识之后,就边干边学投入工作。那时,张天伦跟同事们担负生产核燃料的机械设备驻厂监造和配合现场施工单位的设备安装。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之后,迫使人们只好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建设我国的核国防。   
  第一章 战略转移(6)   
  张天伦回想自己在西部的经历,也不知当日是怎么走过来的。特别是自己调到北京,直至在部里担任局长职务,十来年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当年的艰辛渐渐淡漠了。 
  尽管有一大群高参,临场议题轻重缓急,进退时机把握,全得赖张天伦一人决断。投资这么大的工程,谁也不敢掉以轻心,自己缺少经验,每件事情都得谨慎小心来回掂量。连续多日白天黑夜连轴转,脑子一刻也无法停歇,他的两颊累得塌了下来,脸色开始发黄。 
  蓝局长拿到设计院的图纸,领着基建处和合同处的一大帮人马,迅速开始生活基地建设的施工招标。外国专家和不少技术骨干还住在宾馆里,每日开支如流水,他的思想压力很大,几乎天天加班到半夜。 
  随后,专家村的建设很快就全面铺开,蓝焕成天天往专家村工地跑,有时连续几天泡在现场。跟他以往搞的工业建筑不同,专家村设施的设计参照了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住房、餐馆、运动器械、娱乐场所都按国外的样式,建筑施工要求严格,特别是环境方面充分考虑了外国人讲究的绿色氛围。蓝焕成从房间装饰,楼房周围配套设施布局,直至栽花种草植树,费尽心机与承包商来回琢磨反复推敲。各家施工承包公司都是老搭档了,他的工作比较顺手。 
  这时,向法国采购核岛主设备的意向已经确定。核电现场的土石方工程刚评完标,张局长从北京回来,把林平山叫到他的办公室。 
  问完现场前期工作情况,他对林平山说:“根据谈判的进展,卢书记指示,为了适应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要求,要你到法国去接受现场指挥岗位的影子培训。” 
  他很满意林平山能够把前期工作顺利组织下来,但对下一阶段仍不放心,林平山现场经验不足,派其出国培训是一条捷径。蓝焕成不止一次推荐丁宏显,林平山出国期间让老丁管理现场,作一下平衡,可以缓和矛盾。 
  他说:“现在,那些准备赴欧参加工作的人员还在国内进行外语培训。领导小组研究了当前情况,大家觉得你的外语没问题,对国外情况又熟悉,想让你打前站,担任驻欧总代表。带几个人到巴黎去,为后续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他看林平山没有异议,就接着讲:“培训时间大约一年,加上刚才的任务,要出去至少一年半时间。由于工期紧,中间就不回来了,家庭方面有什么困难没有?” 
  林平山摇摇头:“以前也长期出去过,没太大困难。” 
  “你把家里安排好,尽快出发。” 
  其时,始终登高瞻前的卢坚在与外商谈判过程中意识到,为了适应国际先进的工程管理,必须培养一批熟悉现代管理的人材。他想到了首批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作出成就的林平山,决定让他先行,摸索出经验,随后再派遣其他人员。 
  这时周玉茹和蓉蓉已经到海州来了,周玉茹在设计处工作,蓉蓉上小学。林平山晚上回家,跟周玉茹说到马上要去法国一年多,她眼泪立即淌了下来。 
  林平山知道自己出国的两年中她受到的委屈,摸着她的头发安慰她,轻声说:“那两年把你累苦了。” 
  她抬起头看着他:“累点儿倒没什么,现在什么活儿都会干了。就是太想你,日子挺难熬的。”说着,把头靠在林平山肩上又掉下泪来。 
  蓉蓉在外间写作业,听见爸爸又要出去了,就进来说:“爸爸,你又要走了,我们会想你的。” 
  周玉茹听了,从林平山怀里挣了出来,说:“你放心走吧。现在蓉蓉已经上学了,比以前懂事多了。有她做伴,我不会寂寞的。” 
  五 
  林平山带了三位同事去巴黎,围绕驻欧机构注册,驻外人员各种行政手续、生活条件,几个人迅速分头忙碌开来。 
  西方国家社会管理制度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各方面都很成熟和健全,各种法规制度非常完善也很复杂,几乎什么事情都有条文规定,有标准程序,他们费了好长时间才了解个大概。 
  但是,在这里办事,只要你备齐法定的材料,办事就很顺利,人家对你和颜悦色接待。否则板着脸孔,只有重新做过,没有后门可言。各种行政手续,要求明确,行为刻板,办事效率高。 
  林平山感觉,这次才算真正到国外生活。他们跟到外边开业一样,必须独立应对各种情况,对国外社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了建立有效的工作渠道,他们在警察局、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医院、机场、码头、各相关公司之间东奔西跑,整整忙了三个月。 
  弗芒公司是核岛设备的主要供货单位。弗芒公司出口经理菲利浦·费隆是巴黎居里大学毕业的,他跟林平山扯起校友情谊,细问之下竟是同出一个师门,都是林平山的指导老师佐默教授的学生。只不过费隆是听过佐默教授讲课的本科生,而林平山是教授的研究生。论毕业时间,费隆算是师兄。 
  有了这层关系,他们变得无话不谈起来。费隆请林平山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西口的饭馆吃饭,他们坐在面对大街的桌上,看着街景聊天。 
  宽近百米的香榭丽舍大街,楼房一色为六七层装饰精美格调典雅富丽的建筑,汇集着时装店、精品店、豪华用品店、影剧院、夜总会和餐厅。各个商店的橱窗里,摆着各式最新颖最时髦的样品。店内各种高档精品五光十色,让人目不暇接。两边的人行道上,一个个咖啡座头尾相接。人们悠然自得面朝大街坐着,在阳光沐浴下,慢悠悠一边啜着咖啡一边观看在大街上往来穿梭的俊男靓女。   
  第一章 战略转移(7)   
  主菜还没上来,喝过几口鱼汤,林平山根据国内的意向,在弗芒公司几个还不明朗的项目上,与费隆谈心。 
  费隆身高一米七八,眼窝很深,海蓝色的眼睛,鼻梁高而直。他是德国人后裔,眉毛发黄,两只胳膊上长长的浅色汗毛,有着北欧人的特征。 
  他对林平山说:“我们已经供应了几个重要设备,其他那些设备由我们供货对你们是有利的。” 
  林平山放下手中的汤勺,显出沉思的神色:“你们应当着眼于长远利益。现在有好几个西方的供应商要跟我们做生意,就因为你们已经供应了不少设备,情况熟悉,起动成本低,价格上应当比其他各家更加优惠才行。否则,我的同事们会认为你们不够友好,将来与你们合作的信心要受到影响。”国际上核电市场不景气,外商想做生意,他抓住了这个要害。 
  费隆无话可说,想了一会儿,又说:“你们提出国产化,要我们把一些设备放到中国的工厂去做。可是我们到了上海、哈尔滨,那里的厂家对我们都很冷淡。” 
  主菜上来了,林平山手里切着牛排,心里想着如何作答。 
  他放下刀叉,笑着说:“我给你讲一个中国的历史故事。一千多年前,中国有点像古代的希腊那样,许多将军占据城市各霸一方。当时有一个姓刘的将军,是皇帝的后代。他一心要统一中国,就到山里去请一位很有智谋的先生帮他。那位先生帮他分析当时中国的形势。对他说,向北边发展有很强的敌人,向东发展,那里的对手势力也很大。他向刘将军建议向西发展,结果刘将军得到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 
  费隆津津有味听着,又有些困惑,不知林平山想说明什么,就放下叉子,拿眼睛盯着他。 
  林平山见他探询的目光,笑了起来:“我们中国上海人跟美国人接触多,对你们法国人不了解,你也可以往西发展。当年为了防备苏联入侵,许多重要的工厂搬迁到中国的西部去了,那里的技术力量很雄厚,你为什么不能跟他们结盟呢?”他心里想着一起工作过的大三线同志们。国家建设大三线投入了几百亿元资金,许多企业没有任务,多少设备、多少技术人员无事干,这浪费多大呀!为什么不能把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引进去,解决大三线的困难呢? 
  费隆听着直点头。 
  林平山说:“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去那里考察一次。我可以帮你联系。” 
  费隆听了很高兴,立即说:“我们的总裁现在就在中国。你帮我们联系好了,我通知他去看看。” 
  与费隆谈话回来,林平山立即给三二一基地领导打电话,让他们向省领导汇报,安排弗芒公司参观大三线的设备制造厂和设计研究院。 
  此次谈话,推动了核电设备国产化的进程。 
  几年后费隆碰到林平山,就问:“你告诉我,林先生,现在中国西部是不是有一个与上海、哈尔滨相匹敌的核电设备制造基地?” 
  林平山肯定地说:“那当然!”他欣喜地看到,大三线的核电设备制造业正在兴起。 
  费隆很兴奋:“现在弗芒的人一谈到中国西部,就想起林先生说的三国故事。” 
  这是后话。 
  后来,林平山帮法国一家核电循环泵厂与光明水泵厂建立了合作关系。光明水泵厂划出两个车间与法国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法国的控制电缆厂、不锈钢管厂、德国的仪表制造厂都来找过,林平山一一帮他们在国内找到了合作伙伴。 
  圣诞节前,林平山接到国内通知,去伦敦参加核电建设经验交流的国际会议。会议开幕前,弗芒公司的费隆也来了,两人自然做了伴儿。 
  会议在市中心高级酒店Marriott Hotel里边召开。这种会议满实惠,会前和中间休息都在休息厅的长桌上摆着各色精美的小点,各种饮料,不少人是到会场来吃早点的。林平山看到费隆一边跟他说话一边不停往嘴里塞小点心,心想,西方人晚睡晚起,会议主人准是根据他们的国情这样安排的。 
  晚上,在伦敦博物馆举行酒会。林平山对费隆说:“到了英国应当喝点英国酒。” 
  费隆说:“好主意。” 
  两人把长桌上的酒瓶挨个找了一遍,都是法国酒,一瓶英国酒也没有。 
  费隆挺得意:“你没发现,还是法国好吗!” 
  林平山点头:“法国农民种的葡萄还行。”他心里纳闷,法国人真把葡萄酒市场给垄断了。 
  费隆马上说:“核电站设备也好。” 
  “那倒要看看了。”林平山笑着说。 
  第二天早晨,林平山来到会议大厅准备听美国人报告,一位太太走到他身边说:“林先生,两位BBC广播电台的记者找您。您方便出去吗?” 
  林平山随她来到会客厅,看到一男一女两位英国记者,原来他们要对他进行会议采访。 
  女记者对他说:“对不起,林先生。我们知道中国正在建设核电站,英国的民众很想了解中国的核能发展前景,可以谈谈您的认识吗?” 
  林平山在出国前对这方面已有所准备,就说:“我可以谈谈个人的认识。” 
  征得林平山同意,他们打开了录音机,那位女记者提问,林平山回答。 
  跟英国记者谈话,他觉得像是一种享受,她的伦敦音标准英语,让人听着非常悦耳。谈话内容涉及到中国的能源分布,经济形势,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当前核电的发展,持续了半个多钟头。   
  第一章 战略转移(8)   
  “核电站的技术很先进,你们中国人有能力把它建设起来吗?”女记者突然问,盯着林平山的脸,瞳孔里泛出了真正的疑惑。 
  林平山立即不假思索地说:“我们中国人原子弹氢弹都造出来了,还搞不了民用的核电站?”他这时还未经历核电管理培训,没有理解核电建设的复杂性。 
  外行的女记者对林平山的回答无可挑剔,点点头让她的同事把录音机关了。 
  林平山起身准备返回报告厅,突然看见会客厅大玻璃窗外的院子里,闪出一个非常熟悉却很遥远的身形。是她!他多么熟悉这举手抬足的细节呀,那是他终生魂萦梦牵的体态! 
  刘静宜拖着带轮的行李箱,向大门外候着的汽车走去。 
  微卷的长发在晨风中披向后部,大概感觉到了寒意,纤细的手伸出来掩了掩呢子大衣的领口,她脸色苍白两颊清瘦,双目似乎透着一丝忧愁,还是那么孱弱,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