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占领匈牙利的需要,第二次从西线抽调大量兵力。经过数月平静之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国防军统帅部突然于1944 年2 月28 日,下达了实施“抽屉计划”的命令。随后,德军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领导下,匆匆忙忙地集结兵力,在匈牙利边境展开。原来计划用于占领匈牙利的兵力,此间已大部调往东线战场。然而,希特勒在对匈牙利摄政霍尔蒂海军上将的仇恨和复仇心理的驱使下,竟为完成这个次要的任务,再次从西线抽调兵力。于是,1 个军司令部、1 个集团军的直属部队、以及1 个刚刚组建的“装甲教导师”,脱离抗击盟军登陆的准备工作,于3 月19 日,开往匈牙利。西线的另1 个装甲师(第21 装甲师)的一部也已准备开往匈牙利,只是由于希特勒看到占领行动进展顺利才作罢。此外,如在安齐奥——内图诺的后备部队中,也有若干团级战斗群被调往匈牙利。这些部队都是摩托化部队,是新近为西线动员组建的,对西线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些部队后来都象在意大利一样,留驻在匈牙利,他们同东南线的其他部队一起,陷入了东线战场这个永无休止的漩涡。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盟军登陆前数周,阻止了继续从西线抽调部队的行动,其中就包括装甲教导师。
占领匈牙利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尤如一场“小偷和警察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德国国防军只能算是一个配角。当霍尔蒂站在希特勒的旁边,被迫答应效忠盟友,并接受德国的武装帮助的时候,那些受命站在克勒斯海姆宫的大厅里,同他们的匈牙利同事攀谈的德国军官们,显得极为尴尬。这个安排的阴险目的在于:尽量拖延匈牙利摄政回国时间,以便使德国占领军能在布达佩斯的“城堡”内,恭候这们摄政的凯旋。执行这一命令的东南线总司令冯·魏克斯元帅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有力支持下,没有解除匈牙利军队的武装,阻止了希特勒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的实现。这是魏克斯元帅的一个重大功绩。当红军先头部队已推进到喀尔巴阡山的时候,匈牙利人在自己国家仍被占领的情况下,为了保卫他们的边境奋起抵抗,从而证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不愧为德国的盟友。
连月来不断向东线调兵遣将,给防御盟军登陆的准备工作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1943 年底下达了禁止西线兵力东调的命令后几乎还没过一个月,后备部队,以及在国内为西线储备的部队和装备又开始源源不断开往东线。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在他1 月21 日的日记中,记述了希特勒的这样一个决定:
“现将军械库中全部用于西线各师反坦克营的装备。。都运往乐线。”
第二个月,后备部队的最后3 个机动团,在即将扩建成师之前,也被调往东线。2 月底,驻挪威的1 个师(第214 步兵师)也奉命开赴东线。3 月,希特勒在东线南段毁灭性态势的重压下——这是他对早已无力坚守的防线死抱住不放的一贯作法所造成的结果——将维持东西两线关系的一切原则抛到九霄云外。后来,从波兰占领区又调走3 个新组建的师,从丹麦调走1 个,从东南地区调走1 个——这些部队都至少是间接或直接用于防御盟军登陆的。这样,到3 月23 日夜晚,西线在兵力部署上,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缺口。
约德尔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
“第326、346、348 自行火炮营和第19 空军野战师调往东线。”
“西线总司令交出了第349 步兵师。”
次日,他记下了最后一批,也是最大一批部队的调动:
“党卫队第2 装甲军急速开往东线。”
这样,在不久前装甲教导师被调往匈牙利之后,在盟军登陆危险日渐临近的情况下,西线连一个具有完备战斗力和使用价值的装甲师都没有了。
可以看得出,希特勒的这些决定是经过救天踌躇之后才作出的。他认为,东线被包围在喀尔巴阡山脉北部边缘的第1 装甲集团军,如果得不到这些军队的援助,就不能摆脱包围。这也许是对的。然而,鉴于西线面临着登陆的威胁,最高统帅的这些决定丝毫无助于改变目前的这种困境。希特勒一反常态,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但是,对一个对所有战场都要负责的陆军总参谋长来说,也许是绝对不会进行这种冒险的。对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也是如此。然而,如果约德尔不是对东线的战斗情况长期漠不关心,如果不是失职的话,那么他就会以充足的理由,与这种对历尽艰苦建立起来的、并一直缺乏雄厚基础的西线防御体系的破坏行动相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约德尔也肯定没有想到过同他的参谋部商量一下,也没有给他的同僚们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机会。他只满足于在午夜刚刚过后,把希特勒的命令传达给国防军指挥参谋部。陆军第一总参谋部军官冯·布特拉尔将军。他也很少与西线总司令部交换自己的看法。对西线的援助,他和他的参谋部完全都是通过电报进行传达的。如3 月24 日,他在电报中询问:“西线是否。。已得到第331 步兵师”。
4 月25 日的电报称:
“将党卫队‘阿道夫·希特勒’师,也尽可能将第3 山地师(从东线)
调回。将武器、汽车和坦克送往西线。”
由于以蔡茨勒为首的陆军总参谋部,一直不愿意执行从东线抽调那些支离破碎的部队的命令,使本来就含混不清的命令更加令人费解。
人们事先并没有估计到,编有两个装备齐全的装甲师的党卫队第2 军、在完成东线任务之后未能立即返回西线。为了在东线南部战场的反突击中将这个军作主力使用,希特勒企图无限期地控制这个军。根据一切迹象表明,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协助工作。直到6 月12 日,盟军开始登陆几乎已经一周时,希特勒——大概在众人强烈抗议之下——才放弃了这一反突击计划,并命令这个军开回西线。1944 年8 月31 日,他不顾事实真相,对两位将军说道:
“如果我把党卫第第9 和第10 两个装甲师部署在西线,这件事——指盟军登陆成功——也许根本不会发生。可是,由于有人想在这里搞罪恶的颠覆活动(指7 月20 日),使我们不得不放弃这件事。”
他这番辩解的前一部分实在令人生疑;而后面的话如果不是出自一个长期思维混乱人之口,就是讲话者对事实有意进行粗暴的歪曲。作为唯一了解内情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竞然对此沉默不语。
当国防军最高统帅又从统帅部战场为克里木半岛抽调几个营之后——不久因损失惨重又被迫撤回——盟军于5月12日再次对意大利南部的阵地展开进攻,最高统帅置一切原则于不顾,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插手用于抵御盟军登陆的微薄的兵力。如果盟军在安齐奥——内图诺登陆后,便停止进一步对“欧洲要塞”周边地区的进攻——这也正是约德尔的战略设想——那么,盟军现在对罗马的突击,无疑是为了牵制德军从意大利向西级的撤退。然而,由于希特勒顽固坚持“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信念,以及罗马事件使德国威信扫地而在他心中留下的创伤,希特勒此时此刻的作为,却远远背离敌人原来的设想。当他从意大利抽调兵力的企图早已被迫放弃之后,5 月25 日,敌人主突方向的先头部队与从安齐奥方向向罗马南部突击的先头部队汇合。在这场攻势开始后的第一个星期内,希特勒再次把3 个师的兵力从匈牙利和丹麦调往南线,并随后又调去第四个尚未组建完毕的帅。6 月2 日,希特勒命令把一直在西线一个最危险地区担任海岸警戚任务的第19 空军野战师和大量的重型装甲分队,一起运往意大利,从而使他这种听任敌人摆布的战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德国国防军统帅部根据这些命令——如后所述——一次也没有完全满足凯塞林提出的除了补充足够的后备力量外,还索要不少于5 个战斗力完备的师,及加强其空军的要求。虽然约德尔也认为,要想“减少一些夺取利古里亚海岸所冒的巨大风险”,多增加些力量是很必要的,但他本人并没有参予作出这些决定。在这个方向上,他的参谋部也只能于6 月1 日下达一个关于“加快扩建亚平宁阵地”的命令。
新近前送的力量也丝毫无助于改变6 月4 日在罗马事件中所遭受的损失。这些部队未起什么作用,反而也毫无例外地被拖入了这永无休止的失败漩涡,被希特勒反复下达的“尽可能少放弃地域”,“在罗马北部和南部重建防线”的命令所吞噬。
下面再介绍一些关于德国大本营的判断和措施,及其内容关系发展变化,也许对了解盟军登陆前这段时间的情况有所帮助。
在此期间,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上的所有岛屿和海岸防御都沦为毫无价值的防线。春天,盟军竭尽全力才阻止了希特勒占领达尔马提亚沿岸和利萨岛,以及维斯岛,这些地区都是盟军同铁托进行联系的基地。作为巴尔干问题“专家”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例外地参加了对这一问题进行议论形势讨论会。他在会上的主要论点是,德军即使是此次作战取胜,也不能阻止敌人对其他众多岛屿的占领。他的观点却得到了一个很生硬的、但又难以令人服气的回答:“那么您也可以说,要知我明天还要挨饿,今天何必吃饭”。德军大本营所关注的只是在巴尔干半岛范围内的艰苦战斗,而对一个致命威胁却视而不见,这就是铁托部队与红军在多瑙河平原的会师。它给欧洲东南部十分吃紧的千余公里的海防线以致命一击。1944 年5 月,武装党卫队的一支伞兵分队进行的旨在逮捕铁托的“跳马”行动,以及铁托人头的高额悬赏,都是由希特勒决定的,然而两者也只不过是出“剿匪”目的。
在西地中海,从年初就开始盛传盟军正准备在此登陆,因此亟需加强从里昂湾至热那亚湾的海岸线。可是,最高统帅除了几支后备部队外,只能向这一地域增派几个新建或经补充的师,以解燃眉之急。另外,为了为下一步增派兵力打好组织基础,于1944 年4 月底,组建了一个隶属于法国西南部的西线总司令的集团军司令部,后改为G 集团军群司令部,司令为布拉斯科维茨大将,下辖驻比斯开湾沿岸的第1 集团军和法国地中海沿岸的第19 集团军。
关于丹麦这个原来被视为同西线一样的盟军最有可能实施登陆的地区,在此期间几乎不再为人提起。相反,希特勒却一直没有失去对挪威的极大关注,并不断为其增派兵力和调拨武器。根据希特勒的计划,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要完成一项新的艰巨任务:针对芬兰人退出战争这一情况,要求德军占领阿兰群岛,以便利用这个基地和芬兰湾的苏沙里岛来确保在波罗的海对俄国人实施的封锁。此外,希特勒用尽一切手段,包括停止对芬兰人的武器和粮食援助,试图迫其就范。但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氏和迪特尔大将却认为,从德国方面来说,保持这种“战友情谊”在军事上已没有任何必要,德国无需再为此承受不必要的负担了。希特勒对这一观点的态度,直到了6 月25日迪特尔大将因飞机失事遇难还一直举棋不定。
在执行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与海军总部的关系和合作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海军总司令邓尼茨海军元帅在他在大本营的频繁逗留中,在所有问题上,甚至在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上都代表他一个军种的利益。特别是在潜艇战领域,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沦为一个只履行例行公事的情报收集站。譬如,如果不是希特勒独断专行,那么对侦察或陆上防御都应实施统一领导。
5 月中旬,对英国的“远距离战斗”的准备工作看来已经就绪。定于6月中旬,从陆地和飞机上发射这种“V—1”型火箭,并辅之以炸弹和远程火炮,对伦敦实施轰击。关于发射时间安排,西线总司令不断收到由希特勒一一确定的具体指示。事实上,6 月15 日发射开始时,也就是盟军登陆开始后10 天左右,一切都已经结束。而1944 年9 月,一种速度更快、体积和威力更大的火箭——“V—2”型火箭已经可以投入使用。
每况愈下的战争形势,未给大本营的内容关系带来任何影响。然而,却出现了一些相互悻逆的现象。例如,在1944 年1 月30 日,即“民族社会主义党暴动纪念日”,约德尔和蔡茨勒两人在这段形势混乱不堪的日子里,却被提升为大将,并被授予“民族社会主义党金质奖章”。此后,约德尔对希特勒本人的内在责任心大为提高,而且还通过极不寻常的方式让他的副手感觉到这一点。与此同时,蔡茨勒对希特勒在东线实施的丧失全部理智的指挥,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无休止的失败日益反感,对希特勒的“信徒股的忠诚”也与日俱减。在冯·克卢格元帅遇难身亡,以及霍特大将和屈希勒元帅被免职之后,1944 年3 月30 日,长年战斗在东线的高级指挥官曼施泰因和克莱斯特也被希特勒革职,借口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需要一批新人来“指挥”“非机动的固定防御作战”。此事导致希特勒同蔡茨勒发生一场激烈的争论,使希特勒忍无可忍。于是,由豪辛格将军暂时替代了蔡茨勒的职务。(P1019)遭到了希特勒个别亲信的愤怒攻击。因陆军上层军官团内部分裂而形成的鸿沟,这件事暴露得尤为明显。
大本营第Ⅱ号宿营地的人们,成功地抵制了党的监察系统以军事为掩护、不按一般“程序”企图在营内安插人员的作法。当柏林国防军统帅部组织部门的领导机构,要求在第Ⅱ号宿营地任命一名“纳粹领导组织”成员时,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副官,一位在战斗中受过重伤的上校反驳道:“我们这里没有时间干这些蠢事。”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认为,话应当说得缓和一些,但对上校所持的态度,他是全力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