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大。有提问而又得当,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处于积
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学效果一定较好。相反,一堂课下来,只讲不问,
即使教师讲得生动丰富,也总嫌课堂气氛单调,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
响。如果既不提问,又只作填鸭式的满堂灌,那末课堂气氛心然死气沉沉,
教学效果一定更差。另外,提问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
也有很大好处。因此,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把教与学、
教师与学生连结起来的纽带,值得经常采取。

提问中有一类是简单的直觉性的问题,如提问重要的年代、地名、人名
和事件名称等。这种提问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多用于复习旧课,也可用于
新课。即使在这种简单提问中,如能把有关知识加以组合,使其形成系列,


对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去把握课文内容和加深记忆也是有帮助的。例如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总结或复习时,要求学生逐一回答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巴
黎人民第二次起义、第三次起义、热月政变、雾月政变、法兰西第一帝国灭
亡等年代,边问边直行板书年代,并做上适当记号,这样就使革命的全过程
及其阶段性一目了然,并口头或书面(小结时)说明各阶段的内容。

1789。7。 
革命的爆发君主立宪派统冶时期初期阶段碎(三年)
1792。8。 
8 月10 日人民起义吉林特派共和国时期发展阶段(近一年)五年
1793。6。 
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雅各宾专政时期高潮阶段(一年零)
1794。7。 
热月政变热月党统治时期(五年)
1799。11。 巩固阶段(二十年)
雾月政变拿破仑统治时期(十五年)
1814。 其中帝国十年

另一类是思考性的问题,这是更为重要的一种提问。它可以从各种不同
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有的按课文内容顺序,逐章逐节逐目地全面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大体上包含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有的按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
还有的是按章节或跨章节地提出综合性的问题。除此以外,以下几种提问是
值得注意的:

1。设问
一般来说,提问可以组织讨论,或让学生自由回答,或指名回答,但并
非所有的提问都要组织讨论或回答,有的提问可由教师讲解,或者教师也不
一定解答,这就是设问。设问是很重要的一种提问,它较少占用时间,但对
课堂教学的进行却很有好处。

2。质疑式的提问
目的在于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例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
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
降,为什么仍然对国民党战场发动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为什么说《辛
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如何理解俄国
1905 年革命的性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是什么性质的革命纲领?这些
问题必须在课堂上求得解答,以解学生之疑。

3。总起性的提问
如学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在开头提出,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不
先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萌芽最早的意大利,而先发生在英国呢?学到《日本
明治维新》时,开头先提出,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
法以失败告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入新课学习。

4。存疑式的提问
如在学完《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后提出,我国明朝中后期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几乎与西欧是同步,为什么欧洲的资本主义迅速地发
展起来,而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发展却异常缓慢呢?在学完《新


航路的开辟》一目后,先从时间、规模两方面对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作
一简单比较,指出我国航海技术的先进性,然后提出,为什么新航路的开辟
大大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却依
然停步不前呢?总起性提问和存疑式提问,只能稍作提示,不组织讨论,也
不在课堂上解答,而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钻研,使学生
的思路更加宽广,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与存疑式提问有联系的,我有时对教材中个别确实论述不当之处,敢于
直截了当地向学生说明自己的不同看法。如1978 年版的《中国历史》第三册
把义和团运动说成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我先向学生提问义和团运动的
斗争口号等后指出:怎么能够把“扶清”、“助清”同“反封建斗争”统一
起来呢?不论从义和团的斗争口号和实际斗争来说,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
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至于运动之前或之后,义和团(拳)
农民斗争口号和目标的改变,则是另一回事了。又如刘永福在台湾的斗争,
英勇拚搏,可歌可泣,后因弹尽粮绝,不得不放弃最后的据点台南而回到大
陆,课本里用了“逃回”两字,我说这个“逃”字不公平,不免苛求于古人
了,应该写“退回”大陆才当。后来教科书的新版本对这两处都作了修改。
我这样做,并不是要标新立异,也不是向学生提倡“求异”思维,不过这种
有根据的分析,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有好处的。该班一位学生升
人大学读历史研究生时来信说,当时课堂上对义和团运动性质的分析,“到
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也可以说是我想搞历史的一个因子吧,”他还说这样处
理教材是做到了“信书而不惟书”。

(四)要重视分析

历史教材的有些内容,如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意义(后果),历
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些历史疑难问题等,往往要通过分析,才能把
它讲深讲透,使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于历史事件的背景
和原因的分析,前面已有专门论述,这里从略。对重大事件的意义(后果),
课文一般都作了论述,讲课时可联系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作更深入的分析。
对课本中个别未写的或写得过于原则的,可作适当补充。例如课文讲日本明
治维新和俄国1861 年改革的消极后果时,都只提“仍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
余”,但没有下文。教师对此应从政治上、经济上两方面作出具体分析。这
样使学生加深了对“封建残余”的理解,并且还为后来俄国1905 年革命的背
景和俄国、日本走上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内容作了铺垫。
又如斯巴达克起义对罗马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1848 年欧洲革命的意
义等,都可联系后面裸文的有关内容,作适当补充和分析。又如对“焚书坑
儒”的评论,过去有人认为这是秦始皇为维护郡县制和巩固秦朝统一的一项
重大措施,作了肯定性的评价。而课本认为它“箱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作了否定性的评价。对焚书坑儒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呢?我们可以先摆出下列
事实:焚书坑儒后两年秦始皇死,随即出现赵高专权、指鹿为马的事,第三
年农民大起义爆发,第六年秦朝灭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焚书坑儒虽有坚
持郡县制、统一思想、巩固秦朝统治的意图,实际上并未起到这一作用,这
是文化专制主义的残暴措施。其后果是箝制了思想,堵塞了言路,摧残了文
化,以致秦始皇一死就出现了赵高专权的局面,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在当时
就起了反作用,并为后来的历史作出了一个恶劣的开端。如果再与汉武帝加
强思想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作一比较,那么是非就更清楚了。


(五)运用对比的方法

对比和比较的方法是历史教学中要求较高而收效显著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它不仅对学生正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增强记忆,而且
对培养学生思考和钻研的精神,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等,都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例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确是十分繁复多
变的,甚至在有关历史的一本著作中也把某种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混淆起来
了。赋税制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确有棘手之感,在学生中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很是费力。但若能通过分析、讲解,特别是通过比较,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这里按课本内容讲的西汉、北魏、唐前期、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六种税制)是可以理清头绪,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如何去进行分析比较
呢?一是不要笼统地比较,而要从土地税(田租、田赋)、人头税和户税(调)、
摇役(即劳役、力役)这三方面去分别加以比较,弄清其演变过程和形式;
二是比较征税办法的不同,如西汉是按土地多少征收土地税,接人口多少征
收人口税,另外成年男子还要服谣役;特别要点明北魏是以户为单位征税,
唐朝前期是以丁为单位征税,名称上虽都有“租”、“调”、“庸”的分别,
实际上是按户、按丁来征税;两税制是按财产多少征户税(实际上是资产税),
按土地多少征地税;一条鞭法、地丁银都按土地多少征税,实际上已是单一
的土地税了。通过这样分析比较,六种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就易于
掌握了。比较时应指出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联系的;三是
要比较纳税形式(实物、货币等)的演变过程,并指出这种演变是与商品经
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四是要比较各种赋税制度特别是后三次税制改革的意义
和作用。又如通过19 世纪晚期美、英、法、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比较,以
说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强等。这种可进
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问题是很多的。我还特别注意中外历史的对比,例
如将古代阿拉伯与中国唐、明两朝医药学上的成就进行对比:阿拉伯著名医
学家阿维森纳于11 世纪写成《医典》,记录药物760 多种,唐朝著名医学家
孙思邈于公元652 年写成医学著作《千金方》,记载了800 多种药物和5300
多个医方,比《医典》早4 个世纪。《医典》从12 世纪到17 世纪长期被欧
洲医学家奉为权威。在中国,到16 世纪,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
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记录了1800 多种药物和11000 多个医方。这一对比,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我在上面论述爱国主义教育部分,这种中外对比的事例
举有几十次之多,在教学中都可直接引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有些
简单的对比,也能增强教学效果。例如讲到沙俄通过《爱珲条约》强占我国
大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 万平方公里土地时,指出相当于约6 个浙江
省的面积。这样一比,当场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表现出痛心疾首的情绪,
有的学生禁不住当场激愤地问:“现在怎样了?”

历史比较只能在性质相同或特征相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进行,
不然的话,就意义不大或失去意义。例如在一本综合题解书中,把巴黎公社
和雅各宾专政的措施加以比较,并要求说明它们政权的性质和历史意义。这
样的比较是不恰当的,也是无意义的。

(六)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现实社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与现实社会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之所
以要学习历史,正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和展望未来。除了学习历史的这一
总目的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若能留意把有些历史现象与当前现实联系起


来进行讲述,不但使学生实际地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可用性和学习历史的现实
意义,提高学习历史的自觉性,清除历史无用论的思想影响,还对学生提高
学习兴趣,打开思路,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
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何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呢?例如在学到《美国独立战争》时,可以

先作这样的开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在一次讲话中说:“只要一提起中国,

美国人就会感到有一股吸引力。”①为什么?接着指出美国自立国至今仅有

200 多年历史,而我们中国呢?现在先来看看美国是怎样立国的?这样就转

入了新课。当学到《美国内战》时,先提出:美国立国之初,只有面临大西

洋的13 个州,而后来增加到51 个州,并发展成为称霸世界的超级大国,它

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接着就引入新课。又如在学到《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

一章时,可以先点一下:目前亚非各国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比较落后。

但,是不是历来如此?然后指出,在古代,亚非一些地区是人类历史上文明

发展最早的地区,远在欧洲开化之前,早已发展成为文明古国了。接着转入

新课。在学到世界近代史第三、六、十二章时,在揭露殖民主义罪行后,可

以点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正是在长期掠夺东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

对东方几百年的掠夺,正是东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揭露殖民主义对印

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时,不妨指出:“西欧和北美的资本主义大厦,是

建筑在印第安人的累累白骨之上的。”在讲到贩卖黑奴时,可以指出:“黑

人的血浆浇灌了繁茂的资本主义之树。”又如讲到孔子思想时,我曾经讲过

这么一句话:可以说,直到现代,从毛泽东到每个中国人,没有一个人不受

到孔子思想影响的。其他可联系的具体问题是很多的,诸如中外历史上的多

次改革与我国目前的改革;闭关与开放;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的殖民活动与

澳门问题;英国侵占香港地区三条约与将于1997 年把香港地区归还中国的中

英联合声明;19 世纪沙俄对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侵略与中俄边界问题;西

姆拉会议、“麦克马洪线”与西藏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

在历史联系现实的教学中,必须注意:①要切合实际,注意科学性,不
要勉强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