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统一。蒋介石很清楚,他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之间矛盾重重,他
们之间的战争迟早要爆发。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同时更是为了取得处于举
足轻重地位的张学良的支持,他竭力取得张学良的“好感”。同时他清楚地
认识到日本决不会坐视他挥师出关,担心“济南惨案”重演。在当时的日记
中,蒋介石写道:“东三省为我国重要国防疆地,乃日本势力侵入久矣,吾
措置办法,非慎重周详不可,否则,东西战略之导火线一旦爆发,不可收拾
矣!”
张学良回到沈阳的第二天,即发布公告,宣布了张作霖的所谓“遗命”:
“本上将军现在病中,所有督办奉天军务一职不能兼顾,着派张学良代理。”
张学良就任奉天军务督办之后,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召开。会上,张作霖
的结拜兄弟张作相被推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相封建正统思想极为浓
厚,且讲究义气,视张学良为“先帝遗子”,因此坚辞不就,并竭力推荐“老
把侄”张学良担任总司令。于是,省议会联合会才改推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
总司令,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
7月4日,张学良发表通电,正式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在通电中,
他“敬以至诚之意”,向全国“父老”“倾吐素抱”,表示“国家大事,民
意所归,即国是所在。自今以后,以全体民意为准则,循序渐进,其一切制
度规章,悉采取众意,归于公决。……志愿所在,生死以之。”
在发表通电正式就职之前,张学良曾经发出一个和平通电,宣布与南京
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军事对抗;蒋介石立即作出反映,在北京向日本东方社记
者发表了谈话,声明要用和平的办法解决东北问题。
为了表达诚意,加快“易帜”的进程,张学良派出了邢士廉、王树翰、
米春霖、徐祖诒等人组成的代表团进关与国民政府磋商有关“易帜”的具体
事宜。
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接见了他们。
双方均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东北提出的条件有:东北政治委员会主任由张学
良担任;国民革命军不得进入关外;南京政府不得干涉东北的军政;南京不
得在东北设立宣传分支机构;热河省划归东北管辖。南京政府的条件则是:
奉军必须出关;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服从三民主义;东北政治分会主委
由国民政府派人担任;东三省划归第六军区,军区长官由国民政府派任。然
而,蒋介石私下又表示,只要东北“易帜”和实行三民主义,其他一切问题
均好商量。接着,南京政府又派出代表刘光、张同礼等人到沈阳,商讨东北
的易帜问题。双方的接触越来越频繁。
当东北地区的“易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时,在一旁密切注视的日本也
在紧张地寻求对策。内阁召开专门会议讨论中国东北的局势,确立了只要张
学良承认日本与张作霖所订的条约,日本政府就承认张学良在东北的地位的
方针。然而,日本的如意算盘又一次地打错了。张学良巧妙地与日本周旋,
答复他们:“东三省政治,一依民意而定。东三省父老子弟如主改制,则彼
… Page 10…
个人殊无权可以违抗。”
经过半年多的曲折经历,1928年12月29日7时,在奉天省府礼堂,东
北正式举行了“易帜”典礼。国民党政府派方本仁为代表监誓,各国驻奉天
的领事除日本外均参加了典礼。张学良发表了演讲,指出:“我们为什么易
帜。实则是效法某先进国(指日本)的做法。某方起初也是军阀操纵,妨碍
中央统治,国家因此积弱。其后军阀觉悟,举还大政于中央,立致富强。我
们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权力,举政权还给中央,以谋真正统一。”
典礼后,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人领衔发出通电,向全世界宣布:
“自应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
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此后,东北大地到处飘起了几万青天白
日满地红旗。中华民国至此宇廓一清,正式统一。12月21日,南京国民政
府正式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
张学良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明察时势,善辨是非,正如他所说的“南
北统一,人心所向”,冲破了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地“贯彻和平”、“改旗
易帜”,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着实可敬可贺,值得大书特书!
东北“易帜”后不到二周,即在1929年的1月10日,张学良在大帅府
老虎厅处死了杨宇霆、常荫槐,这就是名噪一时的“杨常事件”。
杨宇霆是清朝的末科秀才,后被选送派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他聪明好
学,比较有韬略,深得张作霖的赏识,先后曾担任27师参谋长,东三省兵工
厂督办,奉军总参谋长,江苏省督办,安国军总参议,奉军第三、四方面军
团联合军团长等重要职务,成为张作霖的“左右手”。张作霖甚至将个人的
私章都交给了杨宇霆。杨宇霆本人也自命不凡,以奉军的“诸葛亮”自居,
并把原来的字“邻阁”改为“邻葛”。
常荫槐和张学良同岁。此人亦非常干练多才,敢做敢当,自负不凡。他
曾担任“剿匪”司令部参谋长、军警执法处长、清乡督办、京奉铁路局长、
交通部代部长、三、四方面军团政务处处长、交通司令、东三省交通委员会
副委员长、黑龙江省主席、省长等职务。
张作霖被炸后,杨宇霆认为实现野心的机会到来了,大有“当今天下舍
我其谁”的感觉。的确,当时摆在张学良面前可与之伦比的人物只有二个:
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张作相,再一个就是杨宇霆。
张学良和杨宇霆的矛盾由来已久。第三、四方面军团联合军团是奉军中
势力最雄厚、装备最精良的部队,除拥有50万正规部队外,还管辖三四十个
县和京奉、京汉、京绥三条铁路干线的交通,确实具有“登高一呼,地动山
摇”之力。
军团中设二位军团长,一是张学良,一是杨宇霆。在军团的许多事情上,
杨宇霆都同张学良发生矛盾和冲突。
张作霖死后,杨宇霆就以“辅弼幼主”的元老重臣自居,对张学良常常
直呼其名,背后还称之为“阿斗”,并说什么:“他每天注射毒针甚多,将
来必会自毙。”张学良当时吸食鸦片的恶习确实很重,开会时需要经常离席
“过瘾”,这样,就由杨宇霆担任大会主席主持会议继续开会。当张学良有
时下楼询问会议情况或提出什么主张建议时,杨宇霆总是粗暴地予以禁止,
并当着众人的面说:“你不知道,你不用管。”
白崇禧派往奉天的代表何千里,在他的《桂系李、白对张学良的争取》
一文中回忆了他亲自听到的张学良和杨宇霆的一次对话。当时。张学良抱怨
… Page 11…
地对杨宇霆说:“我说我干不了,老杨,还是你来干的好!”杨宇霆轻松地
笑着对张学良说:“唉!甭说那个,不要焦心,你现在身体不好,少烦神,
多保养,有事大家商量,我代你张罗张罗。”言外之意,颇有一番力挽狂澜
之意。
当时,日本人在奉天办的《满洲报》举办一个东北民意测验。报纸将张
学良、杨宇霆、张作相等数十人列成表,下面印有选票,要求读者进行测评。
利用这一机会,杨四处收购该报,在选票中填上杨的名字,每日竟多达数千
份。后来。因为杨府出卖数千斤废报纸,此事才沸沸扬扬地传开了。杨的这
一作法,无异刺激了张学良的感情。
张学良和杨宇霆的矛盾激化,应该说是在杨为其父大张旗鼓地祝寿的那
天。
那一天,杨府门前宾客如云,热闹异常,其规模和盛况在沈阳真是前所
未有。张学良的亲信高纪毅、刘鸣九都参加了这次祝寿。高纪毅当时是警务
处长。他回忆说当时“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以及广东、四川等地方实力
派都派有代表来沈祝贺。日本政界要人亦派有代表前来。东北地方官吏更不
消说了。庆寿那天,张学良前往祝寿,杨竟以普通礼节相待,与一般宾客无
异。不仅杨之一举一动傲然以东北第一领袖自居,来自全国各地的贺客,对
杨亦恭维备至,谀杨是东北众望所归的人物。张目睹这些情景,岂所能堪?
当日观剧席上,张始终以手支颐,若有所思,其心情之苦闷,可想而知。”
刘鸣九当时是秘书处长。他回忆说,当时他们在杨府正喝茶聊天,突然
听到杨的副官高喊:“督办来啦。”“杨入室后,围桌赌钱的人们,不约而
同地肃然起立,直到杨与来客一一周旋后,人们才就坐。不久,杨的副官又
在门外高喊: ‘总司令到。’还是那些围桌赌钱的人,只有少数离座起立,
多数是半起半坐,有的略一欠身。”
为了和杨宇霆联络感情,张学良曾命夫人于凤至同杨宇霆的三姨太太结
拜为干姐妹。张学良亲自书写了于凤至的兰谱,还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谁
知送到杨府后,竟然被退了回来,借口是行辈不同。很显然,这是杨宇霆以
前辈自居,是对张学良的公然蔑视。
白崇禧曾经向蒋介石建议,用杨宇霆取代张学良。蒋介石把白崇禧的建
议如实地告诉了张学良,并叫张学良先下手为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
张学良的决心。
东北“易帜”那天,张学良和各界代表合影,杨宇霆却拒绝参加,挟起
皮包愤愤离去,这一镜头,被当时的新闻记者拍下。这无疑是出张学良的丑,
是对张学良的公然蔑视。
对于杨宇霆该如何处理,张学良是很伤了一番脑筋的。最初,他曾派秘
书处长刘鸣九劝杨宇霆出国考察,遭到了杨的拒绝。在决定用武力解决以前,
他还曾用一块银元作赌,先是许诺连掷三次如银元的袁头都在上面就开杀
戒,结果三次全在上面;接着又许诺若连掷三次有字的全在上面就杀,结果
一连三次袁头向下。
导致这场流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杨宇霆、常荫槐二人强逼张学良签字。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常二人一起来见张学良,要求成立东北铁
路督办公署,任命常荫槐为督办。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便条,要张学良立
刻签字。张被逼无奈,只好借口已到吃晚饭时间,待吃过饭后再作决定,并
留二人吃饭。杨宇霆说已经告诉家人回去吃,表示吃完饭后再来,于是二人
… Page 12…
一起离去。
杨、常走后,张学良立即打电话给警务处长高纪毅,命他火速来府。高
到后,张学良向高下达了枪杀杨、常的命令,说:“杨宇霆、常荫槐欺我太
甚,他们想尽办法,阻挠全国统一,今天又来强迫我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
并要求发表常荫槐为铁路督办,说是为的能够管理中东铁路。事关同苏联的
外交问题,这事要办也应请示南京,但他们要我立刻签字发表,这简直太不
成话了。现在他们正在回去吃饭,少刻就会回来。我给你命令,立刻将他二
人处死,你率领卫士去执行好了。”并指示就在老虎厅内执行。
杨、常二人来到老虎厅时,一切已准备妥当。等他们坐定后,高纪毅就
率领6名卫士冲进老虎厅,宣布:“奉长官命令,你们二人阻挠国家统一,
着将二人处死,即刻执行。”杨、常闻言面色惨白,惊慌木然,不知所措。
卫兵冲上前去,不容二人说话,便开枪将二人击毙。
在除掉杨、常二人后,便彻底扫清了东北“易帜”的内部障碍,此后,
东北同国民党南京中央政府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日
本人利用杨宇霆控制东北的企图。
东北“易帜”实现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它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 Page 13…
“五四”运动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由于近代中国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俄国十月
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的条件下发生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它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惨重失
败。
5月1日、2日,报纸上披露了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失败的消息。
北京大学学生得知这一消息后,于5月2日,邀集一些学校的学生代表在西
斋饭厅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办法。会上,一位学生当场破指写下了血书,
代表们义愤填膺,立即发出通知,决定5月3日晚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礼堂
召开学生大会,并邀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的代表参加会议。
5月3日,本应是周末休息的时候,但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却是一片沸
腾。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使学生们再也无法读书和娱乐,他们怀着一
颗颗年轻赤诚的心,讨论如何拯救自己的祖国。第二天,即5月4日,数千
名学生从古城北京的四面八方汇集于天安门广场,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他
们的重任,掀起“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
利,这就使中国人民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中国民主革命要
取得胜利,必须有新的阶级力量来领导。
辛亥革命后的二三年间,中国民族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