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周恩来的智慧-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国在50 年代与60 年代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全面实施宏伟的南水北
调工程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毛泽东、周恩来关怀下,50 年代与60 年代,
水利工作者为南水北调做了大量的规划、研究与有关线路的查勘工作,付出
了艰巨的劳动,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实施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60 年代以来,我国个别地区已修建了一部分南水北调工程。江苏省通过
江都抽水站抽引长江水入里运河,灌溉里运河以东的里下河地区,并经沿途
各级抽水站送水入洪泽湖,再沿京杭运河经骆马湖送水至徐州附近,补充徐
州、淮阴地区灌溉和航运用水。丹江口水库于1973 年建成初期规模,为实施
引汉任务的陶岔渠首闸同期完成。

1972 年春夏之交,华北干旱,天津供水告急,周恩来指示研究“有无更
好办法解决天津缺水问题”。同年12 月13 日,周恩来说:“河北省最大的
问题是旱。”此后,在兴修引滦入津工程以解天津缺水的燃眉之急的同时,
南水北调工作也有了新的发展。据统计,海河、淮河流域1980 年引黄河水量
91 亿立方米,淮河流域引长江水量101 亿立方米。80 年代中后期,引长江、
黄河水量约占海河、淮河两流域总供水量的23%左右。

从当前的需要和应急措施上解决北方干旱问题,周恩来提出了抗旱打井
的主张。

1965 年,华北地区出现严重干旱,1966 年初仍在发展。1966 年1 月下
旬至2 月初,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北方八省市区抗旱会议。会上,周恩来系统
阐述了抗旱防涝、扭转南粮北调的思想:

第一,北方地区通过抗旱防涝扭转南粮北调,要像搞大小三线、国防工
业、基础工业那样重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协同北方地区各级党政领导一
起来抓,建立北方农业小组加强领导,使北方地区实现粮食自给,队有余粮,


国有储备,农民生活达到全国第二,抗旱防涝,紧急的任务是抗旱。抗旱防
涝、争取丰收要与备战、备荒结合,与农业的长期规划结合;要全面安排、
长远打算;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要安排好群众生活,防止疾
病,特别要解决最小限度饮水问题;要保护牲畜,特别要严防兽疫;要保护、
修理农具;要多备种子,加紧积肥、沤肥;千方百计开辟水源,节约用水,
控制用水;打井(机井、砖井、土井)、开渠、截潜流、挖水窖、平整土地、
修四田(梯田、台田、园田、坑田)都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阵地地前
进;抓好排灌机具的修配、使用、管理;安排好、使用好农业水利基建资金;
地方上机动的财力、物力要集中使用,用在刀刃上;要节约民力,不误农时,
抢季节,分先后,抓重点;要高产田与基本田并重:各省分片管、分地形管,
抓两头带中间。

周恩来亲自担任中央地方农业小组组长,并到邯郸地区亲临抗旱打井第
一线,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全面爆发后,北方打井
抗早的战略部署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但是,1968 年当激烈动乱中刚出现一点
可以工作的机会时,在周恩来主持下,国务院又全面部署了华北地区打机井
的工作。此后,每年以30 多万眼机井的速度持续建设。到80 年代,华北大
地上已有近200 万眼机电井,一亿多亩耕地提取地下水灌溉,大大改变了十
年九旱的农业生产条件,加上化肥工业的发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初
步改变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南粮北调局面。

周恩来是华北抗旱打井建设的组织者与战略决策者。

解决北方缺水、南粮北运问题,周恩来把跨流域引水、南水北调与挖掘
本地区水利资源、抗旱打井结合起来,把长远的根本的目标与当前的应急的
需要结合起来,表现了他运筹国事缜密、全面、周到的特点。


综合利用除害兴利——提出治水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早在1950 年确定治淮原则时,周恩来就精辟地指出,治淮既要重视泄洪
入海,也要有利于灌溉农田,还要注意配合发电,配合航运。这实际上是指
出了治淮要协调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关系,要发挥治淮系统工程
的作用。对于治黄,周恩来既注意利用含泥沙的黄河水灌溉土地以解决于旱
和提高土地肥力,也注意预防泥沙淤积引起洪灾问题。周恩来认为治黄也有
灌溉、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的问题,但防供应放在第一位,不能跟前三者
等量齐观。对于长江、仅水的治理,周恩来多次指出要把远景与近期的开发、
于流与支流的关系、大中小型工程联系起来考虑,力争做到防洪、发电、灌
溉、航运、养殖五利俱全。他认为水利工程要注意鱼道,要注意便利运输。
他指出新安江工程木材不能过坝是个缺陷。

综合利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个部门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容易陷入
片面性。1961 年7 月4 日,周恩来说,计算水利资源,专业部门只算他们需
要的那部分,不是综合计算,发电的只算发电,把所有的水都算来发电;讲
灌溉的,只算灌溉,按最好的情况算灌溉多少公顷地;防洪就算洪水多人;
搞运输的想将河道搞得越深越宽、来往的船只越多越好。还有计算水土保持
的,他就算种多少树就可以绿化保持水土多少,实际上这些问题要结合起来
研究才行。有多少水可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情况各如何?要改变
现状对地下水的影响如何?蒸发多少?渗漏多少?都是复杂的学问,要综合
起来计算。周恩来这段精彩的论述,既指出了各个部门在用水上的矛盾,也
强调了从全局出发、综合计算、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治水既要处理好一利与多刊的关系,综合利用;也要处理好利与害的关
系,把除害和兴利结合起来。1951 年1 月12 日,周恩来说,增加水利时,
同时要减少水害,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达到用水目的。未知水之害者,不能尽
知水之利。水害可以转化为水利,水利也可能转化为水害。对一个地方一个
方面从害变刊,对另一地方另一方面也可能从利变害。周恩来认为陈害兴利
需要全面比较、综合研究,以便做到趋利避害,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权
取其重,避免做出不能得益反受其害的蠢事。一个大的水库工程的兴建,首
先要侵占土地,迁移居民,然后才能发挥它的效益。周恩来说,有时候坝未
修起来,灌溉等作用还未发挥,已淹没了很多土地,群众有意见。另一方面,
围湖造田,蓄洪垦殖,虽然增加耕地,增加生产,但会影响水产和水利。周
恩来说,围垸,别处会淹没更多,不然这样大的洪水又往何处去挤?洪水泛
滥为害,缺水干旱亦为害。不能为治洪水之害而忽视兴灌溉之利。周恩来指
出,除涝不忘抗旱,防涝亦防旱。

70 年代初,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水资源短缺与河流污染
问题渐渐暴露出来。这时,周恩来综合利用,除害兴利的治水思想中,强调
了治理三废、保护水源水质问题。1970 年11 月21 日,周恩来说,上海炼油
厂的废油、废渣、废水怎么办?统统回收,综合利用才好。不然,倒进黄浦
江里把鱼都弄死了,这是一个新课题。他还针对工业“三废”,意味深长地
说,搞工业不能给人民生活带来不利。


分工合作同福同难——提出治水要协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

周恩来以国民党时期治淮由江浙人管事,只管下游,不管中上游,闹地
方主义为戒,反复强调水利工作不能明哲保身,更不能以邻为壑,要反对地
方主义。他在过问治淮、治江、治黄时,都论述了上中下游分工合作,有福
同亨,有难同当,顾全大局的思想。

1950 年治淮时,周恩来提出上中下游的利益都要照顾到。他说,今后治
淮工作,以华东为主,中南为副,集三省之力一块来搞,上中下游共同分工
合作。在工作进行时,水利部应经常驻人在当地具体领导、监督。周恩来特
别重视具体解决皖北和苏北的水利纠纷。他说,站在苏北的立场,当然要维
护苏北的利益,想保存归海坝以东的土地,当地人民也不愿意大水在自己的
附近过去。但我们要从全局利益出发,不能只淹皖北不淹苏北。又说,三河
活动坝如果挡不住洪水,下游就不可能不淹。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不能只保一省的安全。有关全局的事情总是应该大家分担才能解决,哪一方
面只想白保都不行。

1951 年初,周恩来在第67 次政务会议上讨论1950 年水刊工作总结时
说,治水要各方面配合,比如治淮,就要上中下游配合,要豫、皖、苏三省
配合。治理长江,更要14 省的配合。工作如果失去了步骤,失去了联系和配
合是不易做好的。1952 年兴建荆江分洪工程,湖北是乐于接受的,但湖南则
存在着顾虑。为了消除湖南的顾虑,保证荆江防洪的大局,周恩来深入细致
地做了许多协调工作。他说,荆江分洪工程不能完成,如遇洪水,进行无准
备的分洪,必致危及洞庭沿湖居民;如肯定不分洪,则在荆江人堤濒干涉决
的威胁下,仍存在着不得已而被迫分洪的可能和危险。因此,荆江分洪工程
必须尽快完成。在周恩来具体指导下,从全局出发,两湖紧密配合,保证了
荆江分洪工程的顺利完成,使其在战胜1954 年长江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黄河三门峡水库因设计不合理,泥沙淤积严重,必须改建。可是下游有
关省的领导从局部利益出发反对改建。周恩来耐心地说:“反对改建的同志
为什么只看到下游河道发生冲刷的好现象而看中游发生了的坏现象呢?如果
影响西安工业基地,损失就绝不是几千万元的事。对西安和库区同志的担心
又怎样回答呢?”“希望多从全局想一想。”他还说:“如果三门峡水库淤
满了,来了洪水,淹了上游,洪水还要下来;如果再遇上伊、洛、沁河洪水,
能不能保证下游不决口?即使不决口也会有很大风险。”在周恩来说服下,
终于通过了改建方案。

北方缺水,争水纠纷时有发生。为此,周恩来亲自找有关省市开会,努
力协调解决用水问题。

水利纠纷不仅存在于干流的省与省之间,有些支流,县与县、区与区、
社与社之间也有上下游放水争水问题。甚至有的地方民兵为争水竟相互打起
来。民兵本是对敌人的,现在反而来对付自己人了。对此,周恩来说,上中
下游应该统一规划,照顾全局。如果淹一块地方能使全局增产,就可考虑牺
牲局部迁移居民,当然要安排好移民的生产、生活。治水要照顾全局,要有
共产主义风格,有时要牺牲自己救别人。要从上游到下游进行教育,基层干
部都要有这个认识。干部应该教育农民,否则上面同意,下面争执就不好了。

周恩来在治水活动中的卓越的领导艺术及其所体现的分工合作、同福同


难的治水思想,不仅对调动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的治水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
而且保证了上中下游、不同地区之间许多复杂而尖锐的水利纠纷的妥善解
决。


巧与周旋保证安全——阻止林彪以备战为名迁厂放水

1969 年是林彪最得意的一年。4 月召开的党的九大上,林彪被规定为“毛
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1969 年也是林彪“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
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叫喊得最凶的一年。10 月下达的“林副主席第一
个号令”,以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为名,把刘少奇等领导人及其家
属遣送到外地。

为广把林彪集团的备战狂热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缓解对生产建设的破坏
和对人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周恩来巧与周旋,进行了机智而勇敢的斗争。阻
止林彪搬迁核燃料工厂、放掉密云水库的水就是两个具体的例子。

1969 年,林彪以备战为名决定搬迁核燃料工厂。反应堆和核燃料后处理
工厂具有强烈放射性,根本不能搬迁,其他核工厂搬迁也必然中断生产。在
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周恩来主持专委会讨论了核工厂的搬迁问题。他针锋
相对地指出:“一线工厂不能搬,要继续生产,加紧生产,力争多生产多储
备。”专委会一致赞成周恩未的意见,否定了搬迁核燃料工厂的决定,避免
了搬迁可能带来的一场灾难。

1969 年国庆节前夕,林彪要放掉密云水库的水,说是为了防备敌人利用
节日进行轰炸,防止因轰炸造成水库决堤。黄永胜(时任总参谋长)把林彪
的意见用电话告诉周恩来,周恩来立即表示反对,并召集水电部负责人开会,
否决了放水意见。林彪集团垮台后,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回忆了保护密云水
库的情况。他说:“那时,林彪搞阴谋诡计,他先跑到西郊机场,把飞机都
弄走,以后又要把坦克弄走。后来又要放密云水库的水,黄永胜、吴法宪找
我,说要把水库的水放出。他们说,不放,敌人要炸。我不准放。我说,密
云水库十几亿立方的水还要用,不能自己淹自己”。当时,如果放掉密云水
库的水,不仅会造成人为的水灾,而且会造成北京的水荒。


采育结合重点育林——提出林业发展方针

我国林业既要解决森林覆盖率低与生态环境差的问题,又要解决木材资
源有限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木材的问题。周恩来针对二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了“伐木与育林,重点放在育林”,越伐越多,越多越伐,青山常在,
永续作业的林业发展方针。

周恩来认为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木材,不采伐是不行的。不能说越多
不伐,一定要给任务,不给任务不行。没有木材,钢、煤、矿都上不去。但
是,采伐必须同育林相结合,不能多于育林。“用剃光头的办法采代森林,
采光了就走,修一条林区铁路废一条,这怎么得了!营林是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