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周恩来的智慧-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里,修建水库8 万多座,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大大提高了防洪、防旱能力。三
门峡、丹江口、葛洲坝。。一座座水利枢纽在告诉人们:新中国的振兴正从
这里开始。


农业恢复百业之基——经济恢复时期的以农业为基础

1949 年7 月,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但还没有完全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组织建设,但还没有结束战争的形势下,周恩来提出
了“恢复生产,建设新中国”的口号。同时,他又明确指出:“我们要恢复
生产,首先就得恢复农业生产。”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的
几个月中,周恩来反复指出,今天的工作中心是恢复生产,凡是对恢复生产
有利的都要尽量发展。要想恢复生产就必须依靠农业生产,它是可靠的基础。
他说:“现在不抓生产靠什么来支援战争和巩固胜利?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
基本任务。当前生产任务的重心是恢复而不是发展,当然也不排斥可能而且
必要的发展”。“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其他一切
就都没有办法”。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周恩来的基本思路是:以抓
生产作为全国的基本任务;以恢复生产作为抓生产的重心,在恢复生产的基
础上发展生产;以农业恢复作为恢复生产乃至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

周恩来是根据以上思路指导经济恢复工作的。无论是恢复工业、巩固财
政、搞活流通、发展外贸,他部强调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的基础作用。

第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是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的基础。1919 年12
月,周恩来在分析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时指出:“我们必须在发
脏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
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无论什么时候
都不能取消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如果没有广大农业的发展,
工业发展是不可能的。目前的任务首先要恢复农业生产,然后再进一步发展
农业生产”。“城市离不开乡村而且要依靠乡村,工业离不开农业而且要以
农业为基础”。农业对工业的基础作用,当时周恩来指出了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他们对工业品的需要和对工业原料的供应,
也就可以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其二,轻工业
的原料,绝大部分都要依靠农业,“今年全国棉花产量为八百多万担,明年
计划增加到一千三百万担。如果没有这一千三百万担棉花,一百万纱锭就得
停转。”其三,如果没有农业提供粮食,工业人口和城市人民就不能生活下
去。“京、津、沪三地一千万人口的吃穿都要靠乡村来供应”。其四,发展
重工业也要依靠农业来积累资金。

第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是巩固国家财政的基础。经济恢复时期,我国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农村的负担;二是来自城市的负担;
三是国家企业的收入;四是预支即借债。1949 年12 月,周恩来说:“现在
农村负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一点四,城市负担占百分之三十八点
九,而实际上许多税收如盐税、货物税、屠宰税等,很多还是要转嫁到农民
身上的”。1950 年4 月,他又说:“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的比重约占百分之九十左右,现代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在国家税收中农
业税也占一半以上,这些在量上是很大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
周恩来把土地改革、兴修水利,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当时财政经济状况
根本好转的首要条件。

第三,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是搞活流通的基础。1951 年3 月9 日,政务院
第75 次政务会议,讨论中国人民银行1950 年工作简要总结与1951 年工作计


划及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1950 年工作报告与1951 年方针任务时,周恩来说,
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就要求出售农产品和换回工业品。这种物中易其流的
任务就落在金融贸易方面来。贸易部门不仅要收购农产品及其副产品,还要
以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帮助工业生产,以适应农民的需要。城乡交流起来
后,呆货即少了,城乡皆动起来。1952 年10 月25 日,周恩来进一步指出:
“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购买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农业增产后,农产品
如粮食、油料、工业原料、土产、畜产等,不仅可以供应国内市场的需要,
还可以大量出口”。“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和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势必会刺
激市场的活跃”。

第四,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是发展中外经济交流的基础。1949 年12 月,
周恩来说:“我们明年增产一百亿斤粮食,四百多万担棉花。粮食增产了,
可以增加出口,换取外汇;棉花增产了,可以减少进口,少花外汇”。1952
年4 月30 日,周恩来在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时指出:“我们开国以来就根
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同外国做买卖”,“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农产品,换回来的
是工业装备”。“我们入口的东西是我们所需要的,出口的东西如鸡蛋、猪
肉,是人家所需要的,这种互通有无是互利的”。

经济恢复时期,周恩来对农业是基础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深
刻性。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只有恢复与发展农业,解决全国人民的吃
饭问题,其他一切工作才有条件进行,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才能站立得住。“没
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揭示了“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
基础”的最深层的关系。第二,全面性。周恩来不仅分析了农业对工业的基
础作用的个几主要方面,而且分析了恢复与发展农业对巩固财政、搞活流通、
发展外贸的基础作用。特别是对后三者的基础作用的认识许多是发前人所未
发,在当时也堪称创见。第三,辩证性。他坚持辩证地看待农业的基础作用;
既重视农业是工业的基础,也重视工业对农业的领导作用;既重视农业是财
政的基础,也强调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资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既指出恢复与
发展农业是搞活流通、发展中外经济交流的基础,又指出了搞活流通、发展
外贸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在“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的思想指导下,三年经济恢复
时期,我国农村成功地实现了土地改革和农业恢复的目标。1952 年,我同农
业恢复到战前农业的最高水平,粮食超过了战前最高产量的2800 亿斤,达到
3278 亿斤。


发民农业促进工业——“一五”计划时期的以农业为基础

从1953 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
的基本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
化的基础;相应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正确地发挥个
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
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很容易出现对农业的轻视。为此,1953 年9
月29 日,周恩来指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不是说把一切力量都摆在
重工业上,其他的都不搞了,农业不发展了,轻工业不发展了,那是不行的。
他说,我们的交通运输业不发达,轻工业不足,同时我们也是一个农业不足
的国家。我国人口之多是世界第一。这样多的人口要满足他们的需要,首先
而要的就是粮食。我们还要争取一部分粮食出口,换回机器。中国拿什么东
西向兄弟国家甚至向资本主义国家换回机器呢?主要是农产品。在出口的人
种东西中,就有五种是农产品(粮食、油籽、牲畜、土产、经济作物)。粮
食的生产跟不上需要的增长,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因此,
要用极大的力量注意发展农业。他要求地方党委,特别是省以下的党委,除
去一些城市搞工业外,主要的力量都应放在农业方面。一年后,周恩来在一
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农业的发展对于工业的发
展有多方面的影响。许多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是由农业供给
的。工业人口和其他城市人口所需要的粮食、油类和其他副食品都依靠农业。
工业所需要进口的机器大部分需要用出口农产品去交换。许多工业产品的主
要市场是农村”。为此,他主张国家要用很大的力量在经济方面、水利方面
和技术方面帮助农业发展。

周恩来以上论述,从发展农业对发展工业、发展市场、发展对外贸易、
保证全国人口的粮食等作用出发,分析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这同他在经济恢
复时期提出的“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那时他是立足于经济恢复来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这里他是立
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强调农业的制约作用。这里一个突出特点是,他强调
了发展农业、出口农产品换回机器对建立国家工业化的重大作用。40 年后的
今天,我国进出口的产品构成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依靠出口农产品以换回
工业机器与技术设备已成为过去。然而,50 年代和60 年代,在我国工业建
设的初始阶段,不出口农产品就无法得到工业所急需的机器和技术设备。怎
样才能保证一定数量的农产品的出口以满足工业建设对机器、设备的需要?
除了全国人民的节衣缩食,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发展农业、增加农产品总量。

但是,“一五”计划时期,由于急于要把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再加上受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突出强调了工业化,
农业的发展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农业索取过多、投入过少。与经济恢复
时期相比,“一五”建设,我国对农业是基础的认识,多少有些淡化。这对
农业的增长也带来不利影响。农业总产值指数如果以1952 年为100,1951
年是86。8,1950 年是79。3,1919 年是67。4;1953 年是103。1,1951 年是

106。6。可以说,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速度是很高的;“一五”
计划的头两年农业发展速度相对的是降低了。

1956 年2 月,苏共第20 次代表大会,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
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4 月,毛泽东综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
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
农业和轻工业,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教训,毛泽东指出: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
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此后,周恩来在各种会议上阐述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思想时,多次
提出:我们对农业的发展应有足够的注意。1956 年9 月,党的八大会议上周
恩来说:“经验证明,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
地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
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延缓农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地影响
轻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且也将极大地影响重工业以至整个国民
经济的发展,影响工农联盟的巩固。”1956 年11 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
周恩来说:“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个原则
是对的,但是在发展中忽视了人民的当前利益。直接与人民利益关系最大的
是轻工业、农业,轻视这两者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就会发生经济发展上的
严重不平衡”。1957 年3 月,周恩来根据我国人多地少,人口跟可耕地面积
比平均每人不过三亩的同情,根据我国主要依靠人力、手工搞饭吃的农业生
产水平指出:“这样一个农业的基础,来供养我们现有的人口,来建设工业,
就有困难。”1957 年10 月3 日,他提出,工农业并重很重要,如果农业减
产,粮食和原料供应不上,发展工业也困难。1957 年12 月20 日,他进一步
指出,中国这个大国一定要认以到工农业如一辆车的两个车轮、人的两条腿
两只手一样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工农业并举,农业必须要有更好的配合,不
然工业涨不上去。

周恩来的上述思想对指导1957 年经济的发展想了重要作用。

1957 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最后一年,也是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
作准备的一年。因此,1957 年国民经济计划是很难安排的一年。在党的八大
前后所形成的对农轻重关系的止确认以的基础上,周恩来主持制订的1957
年国民经济的计划突出了对农业的安排。1957 年农业总产值达604 亿无(按
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 年增长24。8%;粮食产量3901 亿斤,比
1952 年增长19%。1957 年是我国经济建设进行得最好的年份之一,也是农
业发展得最好的年份之一。似是,整个“一五”计划时期,农业的增长落后
于工业的增长,粮棉紧张的局势一直未能根本缓解。

怎样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周恩来认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上
是正确的,成绩很大,但是错误不少”。从工农业生产指标完成的情况看,
“农业比工业差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同工业相比,我们对农业的重视
和安排不够。”1957 年9 月26 日,周恩来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
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时说:解放以来,我们着重地宣传了工业
化的意义,这是对的;但是,对于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却宣传不够。周恩来
对农业问题的估计与对农业工作的批评是符合“一五”时期的实际情况的。
尽管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