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每月房租4—5 元,一般占职工工资收入6—10%,平均8%左右。提高
房租要分步骤进行。第一步,未收租的一律收租,收租太少的应该提高。第
二步,达到应收租金的水平,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待第一步行之有效一年后
再议。
周恩来提出缓解职工住房紧张的五项办法,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双
管齐下以解决住房供不应求的问题。一、二项是主张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
职工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增加住房的供给。三、四、五项是在抑制需求特别是
通过抑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缩小住房的供求之间的缺口。在五项办法中,
周恩来突出提高公房房租的办法。在供给和要求两个方面,用恩来更多地强
调了抑制需求的作用。不抑制对住房的需求,住房供给再多也无济于事。所
以,他最后强调:必须制定严格的房屋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而且运用群众
路线的办法,依靠群众力量来监督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
50 年代周恩来对住房问题的探索中,已经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贯彻商品
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任何人住房子都要交付租金,房租要同房屋的折旧、
维护、管理费相等。尽管周恩来是从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上,指出住房问题
上的等价交换原则,并没有提出生产商品性住房和公房的买卖问题,但他的
思路却是遁向住房商品化的一个纽结点。可以想象,如果八届三中全会以后
就实行公房房租同房屋的折旧、维护、管理费相等的房租原则,就不至造成
拖累至今、积重难返的住房问题。遗憾的是,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周恩来因
反冒进不断受到指责和批评,并被迫在中央南宁会议、中央成都会议上多次
检讨,周恩来在八届三中全会上及以前对住房问题的探索被中断了。
继承发展保护提高——北京城市建设与都江堰的两次改建
周恩来向来反对搞民族虚无主义,但也反对走向另一极端的崇古复古主
义。他主张在建筑艺术上古为今用,椎陈出新,正确对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953 年6 月10 日,周恩来说,我国建筑事业虽有古代许多优良的建筑
成就,但目前来看还是落后的,应逐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究竟怎样才是
合乎理想的民族形式,还需要研究摸索,同时要反对两种偏向:一种J 堑ゴ
孔非竺拦鄣钠陶判问剑。。硪恢质潜J氐母垂判问健0肽旰螅。。芏骼丛诘*199
次政务会议上针对文物保护问题进一步阐述了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他认
为在保存古物和民族遗产问题上首先要达成共识,如果在这一问题上思想认
识不一致,北京的都市规划就会遇到问题。怎样才能达成共识?归结到一点
是不要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而要坚持辩证地看问题。周恩来说,保
存古物和民族遗产,有发扬光大的一面。我不是说,我们要前进,要发展文
化,就不保存古物,不要民族遗产。不是的,我是说要推陈出新。他还说,
保存文物一定要踉我们的发展结合起来,完全孤立地去看一个东西,不去看
发展前途,至少是一种局部的眼前的看法,不是全局的长远的看法。如果把
文物当作古董,那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要真正保存,要传得
久远,就要发扬光大。讲继承、保存离不开发展;讲发展、创新也离不开继
承。对于后者,周恩来在1957 年5 月31 日曾指出,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是
在旧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北京的城市建设不要平地起家。
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周恩来多次亲临现场具体解决如何保护古代建筑、
如何发展民族建筑艺术等问题。如北海大桥的建设,周恩来决定保留团城,
让团城南面的中南海国务院的红墙后移,将桥和马路向南拓宽扩建。这样既
保护了文物,又改建了大桥,解决了交通问题。
1956 年6 月3 日,周恩来在观看北京规划草图时,针对有人主张把前门
拆掉,指出,前门怎么拆?它又不挡路。有一条原则,凡是不忙的事,就不
要办。他批评拆掉朝阳门、卑城门是主观主义。他说:城楼两边有了车行道,
不影响交通,也不必一定要拆。
在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上,有的工程师主张按西洋的建筑模式进行建
设;有的主张仿中国古代的建筑,把大会堂搞成大屋顶的形式。对此,周恩
来明确指出:“在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要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
用,”不要为任何除旧的程式所束缚,努力创作新的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点
的建筑形式。
李冰父子在氓江上游与中游分界处的灌县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周恩
来经常提到它,夸奖它经过了两千年历史的检验,是成功的;多次向外宾介
绍都江堰,把它作为中国水利史、文明史的突出成就。1972 年11 月21 日,
周恩来最后一次主持葛洲坝水利卫程汇报时,意味深长他说,水利至少有三
千年的经验,这是科学的事,都江堰总算个科学,有水平,有创造!两千年
前有水平,两千年后我们应更高。这是周恩来对研究提高、继承发展都江堰
的建筑成就与治水经验的重要嘱托。
“大跃进”期间,有关领导不经科学论证,贸然决定改建都江堰,修建
综合利用的水电站,水电部派员检查后,认为设计方案对推移质、漂木等许
多问题考虑不够,如盲目改建,不但不能达到设计意图,还会破坏原有工程
的效能。最后,情况反映到国务院,周恩来亲自批准拆除那次改建的部分,
恢复都江堰工程的原貌。他多次指出要认真研究都江堰的经验,保护好都江
堰工程,古为今用;多次批评那次改建的主观随意性。1961 年7 月4 日,周
恩来批评指出,四川灌县都江堰是秦汉时代依照水势修起来的,引岷江水灌
溉很多地方。现在有个工程师要把它改造,这种创造精神可嘉,但要很好研
究。1964 年6 月10 日,他又批评那次改建都江堰违反了自然规律,造成了
一些破坏。
以后,经过10 多年的勘测、实验和研究工作,慎重提出都江堰的改建设
计,经审批后于1973 年开工,1974 年完成,这次改建是成功的,在原有工
程基础上,加上现代化的闸坝,提高和扩大了都江堰的效益。”
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万人大会堂水天一色的设计方案
在经济建设上,周恩来向来反对见物不见人的错误思想和做法。1956
年,在国务院的一次常务会议上讨论关于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时,有关部
门汇报旅大有两只渔船沉没。原因是渔业公司、领导对群众的生命安全不负
责任,气象部门发出大风预报,渔业公司压了24 小时才发报通知渔船。而且
电文开头不是让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而是问鱼捕得怎么样。周恩来听后十
分气愤他说,封建时代马厩饶了,孔子还间人不问马,“盖贵人贱畜”。我
们今天,共产党的某些干部却问鱼不问人。他责令有关部门起草关于安全生
产的指示,要以事例说明:关心工人,事故就少:不关心,事故就多;关心
人、贵人,是每个干部的责任。
在城市建设上,周恩来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主,物为人用”。
建设北京人民大会堂,其中的万人大礼堂是整个工程的主体。可是,万
人大礼堂,空间这么大,如果处理手法不当,人坐在里面就。会感到渺小和
压抑。怎样处理这个矛盾?专家们意见纷坛,莫衷一是。周恩来了解到这一
情况后,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建筑必
须“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使享用它的广大人民群众感到心情舒畅,感到
自己就是建筑物的主人。根据“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指导思想,周恩来
提出了“水天一色”的设计思路。他启发大家说:“人站在海边,看海不显
得远,看天不显得高,人并不显得渺小,这是什么原因呢?”说罢,他随手
用铅笔画了一个不规则的扁圆形的顶棚图,启发大家在设计上利用这个视错
觉。周恩来的话如同黑夜拨亮一盏灯,使搞过几十年设计的老专家豁然开朗,
倾身折服。
按照同恩来的设计思路,设计师们把礼堂的内部设计成“水天一色”的
形状,顶棚与冶面圆角相交,成穹窿形象,从顶棚到墙面。上下圆曲浑然一
体,使人感觉既不压抑又不空旷。
技通中外桥架南北——采用西林管柱钻孔法建长江大桥
长江自古称为“天堑”。江宽水深,风起浪作。“白浪如山那可渡,狂
风愁杀峭帆人”。中国人民很早就希望在长江上架设桥梁。但是,使长江架
桥的理想成为实践,并实现“天堑变通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周恩来具体过问了建设长江大桥的决策,他批准采用苏联专家康·谢·西林
的管柱钻孔法,不仅对武汉长江大桥的顺利建成起了关键作用,而且对后来
的南京长江大桥等大桥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3 年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具体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建
设。1954 年1 月,政务院第203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
议”。但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是决定采用当时世界习用的“压气沉
箱”法施工。在枯水季节也有三四十米深的长江江底用这种方法施工,最健
壮的人每天也只能下去工作15 分钟,而且一年只能施工三四个月。
1954 年7 月,苏联专家康·谢·西林提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不采用压
气沉箱法,建议用管柱钻孔法。管柱钻孔法有明显的优点,能在距水面37
米以下施工,不受深水期的限制,而且不影响工人身体健康。周恩来获悉西
林的管柱钻礼法后,又仔细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采用管柱基础架设大桥
在我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从稳妥、可靠起见,周恩来要求经
过实验才能施工。有关部门对管柱钻孔法的设计方案经过三个月的讨论和半
年的试验,证明确实可行,这样,周恩来同意报经中央批准。由于采用西林
的管柱钻孔法的新技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比原来的预计溉缩短了工期,
又节省了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竣工后,为感谢西林创造性地提出并且具体地指导大家共
同实现了新的桥梁工程技术,使大桥质量良好地提前建成,周恩来署名授予
西林“感谢状”。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也采用了管柱钻孔法。
1971 年6 月,周恩来陪同外宾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在桥上,他指出,南
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发展了武汉大桥建设的经验。他说,武汉大桥所用的管
柱钻孔法,是苏联专家西林设计的,苏联没有采用,我们在武汉采用了,南
京也用了,而且有发展。他认为,对我国的大桥建设西林是有功劳的,武汉
大桥给管柱钻孔法立了一个碑,南京大桥可以挂西林的照片。
在,‘文化大革命”的氛围下,周恩来公开肯定苏联专家西林对长江大
桥建设的功劳,肯定我国采用后并获得成功的管柱钻孔法是外国专家发明
的,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对关门建设、盲目排外的极左思潮的否定,是对
开门建设、技术引进的肯定。
车船互补相得益彰——发挥长江水运之长消除陆行障碍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干流横贯东西,支流辐辏南北,江阔水深,
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在世界同类河流中,航运条件最为优越。有人估算过,
一条长江可以顶40 条铁路的运量。筹划三峡工程、兴修丹江口和葛洲坝水利
枢纽不仅为了防洪和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亦是
其重要目的之一。在葛洲坝工程修建过程中,周恩来多次强调航垣问题,提
出不能顾此失彼,为了发电而影响航运。一次会议上,他十分严肃他说:“长
江水断了还得了!”‘航运中断是大罪呀!”他还嘱咐林一山:“我给你一
个任务,如果船闸不通航或减少航运效益,葛洲坝工程要停下来。一条长江
抵多少条铁路啊,一条铁路也不许中断,何况长江!”
“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斗愈演愈烈,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也受到影
响,轮船难以顺利通航,航运事故接连不断。为扭转铁路瘫痪、长江停航的
危险局面,周恩来多次召集会议,采取措施;苦口婆心地向各派代表作说服
工作。1968 年5 月12 日,周恩来接见全国铁路、交通会议全体代表时说,
交通的特点是近代化的组织,只要有一个站通不过,有一个港口压了船,就
会因一点而影响全局。拿长江来说,从重庆那里看,因而派斗争非常激烈,
把船打了,货卸不下来,因而很多东西不能出川入川。他要求各派要顾全大
局,努力保证车船畅通。1971 年12 月31 日,周恩来看长江航运公司“东方
红104 号”客轮触礁事故的电话记录后,立即批示:“先念、国锋同志阅。
请苏静同志负责抓紧,彻查触礁原因,井作出适当结论,吸取其中的经验教
训,以便教育交通战线上的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
江河既给人类带来了舟揖航运之利,也给人类带来了陆路通行的障碍。
长江自古就有“天堑”之说。为发展陆上交通,需要在长江上架桥,对武汉
长江大桥,毛泽东曾描绘“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周恩来十分重视
发挥水运与陆运相得益彰的作用,努力避免二者之间出现此长彼消。1958 年
黄河大水,他多次视察郑州黄河大桥和济南黄河大桥,亲自指挥被洪水冲坏
的郑州黄河大桥的挞修,为的是保证京广和京浦两条铁路大动脉的畅通。南
京长江大桥修建时,为了不影响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他亲自审查桥墩
之间的距离和大桥净空高度。1962 年7 月10 日,长江航运局201 号拖轮顶
推90 个铁驳通过长江武汉大桥对,其中第103 号铁驳撞了第5 号桥墩两处。
初查原因是:船长罗新雨对长江水性不了解,是第一次通过大桥航行;长江
水涨,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