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交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张学良的从前。
赵一荻知道,蓝浦生的许多话,都激发了张学良日后回国振兴东北军、挥师收复失地的决心。张学良曾对赵一荻说:“蓝浦生和墨索里尼大不一样,他的抑日主张很能启发我的思想。我讨厌中国人互相残杀的内战,希望早一天和日本人交战!”
赵一荻在英国还陪同少帅见到了凯自威。凯自威自20年代起就来到了中国,他先在上海租界工部局任董事,后又改任怡和洋行的董事。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他作为英国军火托拉斯维克思厂的驻华代表,曾经数次与张学良在上海、南京和沈阳接洽业务。因为张学良很喜欢凯自威提供的新式英国武器,诸如6MM步枪等等,所以,凯自威和张学良的志趣相投。到了30年代初期,凯自威几乎成了东北军军火的主要供应商。这次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到伦敦来,凯自威得以有机会尽地主之谊。
除了和蓝浦生、凯自威频繁接触之外,赵一荻发现张学良在英国的朋友简直应接不暇了。那时到张学良临时住地与他品茗交谈的人,还有英国前驻华使馆武官培汉·桑希尔上校等等。总之,张学良在伦敦期间,他身边总有英国友人在旁簇拥,因此,赵一荻和少帅在英伦三岛逗留的时间较长,直到深秋时节才返回罗马。
张学良来英伦的另一个目的,是准备解决他三个儿女在英国的留学问题。张学良和于凤至共生有三子一女,三儿张闾琪早年病殁沈阳。现在他身边只有长女张闾瑛、长子张闾和次子张闾。由于国内战事频仍,张学良多年疏于子女的学业,现在他到了国外,情知短时间无法回国。所以他和于凤至商议,要在国外解决三个子女的就学问题。张学良在权衡了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之后,最后认为孩子们在英国伦敦读书最为有利。因为这里的朋友都是可以信赖的。
赵一荻在香港和六哥六嫂的相逢,让她沉重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因为她了解了许多离家后的情况,得知生母刘氏仍在天津安度晚年她的心里感到些许安慰。让赵一荻高兴的是,她在香港逗留期间,还见到了青年时期在天津“中西女中”的老同学朱媚筠。那时的朱五小姐,已经和张学良从前的秘书朱光沐,从内地迁居到香港。朱媚筠和赵一荻谈到了她的六妹朱洛筠,以及当年在天津时的学友李兰云、陆静嫣和吴靖的近况。由于岁月的蹉跎,当年的学友大都各奔前程,最要好的李兰云和陆静嫣结婚后都去了上海,而吴靖则成了赵一荻六哥燕生的妻子,定居在北平。这次专程从北平到香港来欢迎她旅欧归来的吴靖和六哥,在香港与朱媚筠、朱光沐等旧友相见,大家连日吃酒,看赛马和听京戏,一时有些依恋不舍了。
在香港逗留两日,赵一荻于1月8日随张学良等乘客轮来到上海。在码头上她们受到宋子文、张群等国民党要人的列队欢迎。赵一荻从那些国民党大员对张学良的热情态度上发现,蒋介石对因热河失守下野的张学良已经态度大改。不然的话,宋子文等南京大员是决不会专程到上海来迎接张学良的。
果然不出赵一荻所料,2月7日张学良一到南京,蒋介石马上就任命他为鄂、豫、皖三省“剿匪”的副总司令。当时,久不掌兵权的张学良忽然接到这一任命,精神顿时一振。3月1日,他就带着赵一荻从南京飞往武汉赴任了。到了汉口,张学良将他从欧洲学到的西方军事优点,很快变成了他治理东北军的行动。那时的张学良对蒋介石仍然存有幻想,所以他首先指挥麾下几十万东北军加入对红军进行“围剿”。
上海高乃依路有幢让人梦绕魂牵的小楼
一架从英国伦敦起飞的大型波音客机,在茫茫云海里浮沉。时光已是1937年1月12日黎明。
第二卷 夏第二章 天各一方(7)
在这架飞机的头等舱里,只有她一人穿中国旗袍。特别是她那东方女子所特有的风韵,着实让飞机上的美英客人暗自侧目。她就是专程从伦敦飞往上海的于凤至。
她的神色有些忧郁。故意将双眼投向窗外白云涌动的万里碧空。只见茫茫天际,浓云奔涌。一轮惨淡的冬日正从天边涌来的团团灰云背后升起。于凤至坐在机舱里想着心事,自1933年她随张学良、赵一荻离开祖国以后,始终逗留在欧洲。1934年当张学良决定和赵一荻回
国的时候,她已经带着三个孩子从意大利罗马前往英国首都伦敦。此前张学良已在那里为她和三个孩子在国外长期留学,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其中包括为她们母子四人买下了一幢临靠泰晤士河的小楼,供其居住。
张学良和赵一荻回国后即去武汉赴任,于凤至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方才安定,因为一年多的厄运终于过去了。当初东三省失守给于凤至带来的精神压力相当沉重,即便她们在国外考察军事她也仍感沉重。如今蒋介石总算给张学良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她相信张学良不会辜负她在其临行前的叮嘱,一定会在湖北改变局面的。
可是过了不久,于凤至忽从张学良的来信中得知,他已经奉命前往陕西“剿匪”。于凤至知道这次军事调动完全不合张学良的本意。因为作为东北军首长,她知道张学良几乎没有一天不想率兵打回东北去。然而蒋介石却要他率兵前去剿杀在陕西群山里的中共军队,这又怎能让一心收复东北失地的张学良心甘呢?
于凤至不时有书信飞驰西安,她几乎每次都叮嘱张学良要小心行事,千万不要把天捅出个漏子来。没有谁比作为张氏结发夫人的于凤至更了解自己的夫君了,她知道,张学良早年在东北枪毙杨宇霆和常荫槐,就是个让世人大吃一惊的惊天之举。于凤至实在担心从骨子里反对日本人的张汉卿,到底会不会像蒋介石估计的那样,成为他派往陕西“剿共”的一只铁拳!
正是出于这种担心,于凤至除在伦敦抚育三个子女学业外,又把更大的精力投向国内。那时她在伦敦了解张学良和东北军近况的惟一渠道,就是香港发行的华文报纸。香港的报纸相隔一天即可到达伦敦,让于凤至感到遗憾的是,报上有关张学良的信息少得很。1936年一个炎热的夏日,有一天,她在泰晤士河边的别墅里,看到报载一条张学良在西安接见英国伦敦《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海伦·斯诺女士的谈话。她知道这个海伦就是从前在东北见过一面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此次她是作为英国一家大报的记者从北平飞赴西安的。而她与张学良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两天。头一次她和张谈中日关系,次日则谈到了东北军与抗日的关系。当然,最敏感的话题是涉及了那时张学良正在奉命“围剿”的“红军”。
其中有段话很让于凤至担心,就是海伦问张:“你是否认为,中国的真正统一也包括停止这样的战争?据说,东北军不愿意这样打下去,而是想同红军合作,协力抗日?”
张答:“如果共产党能够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诚心诚意和我们合作,抵抗共同的外敌,这个问题,也许会像最近的‘西南事件’一样,得到和平解决。”
……
于凤至看了报上的谈话,已经隐隐感受到了一种威胁。她知道张学良的个性,他痛恨日本而不喜欢将东北军投向剿杀自己人的战场。如果蒋介石始终不肯抗日,那么,会不会有一天,张学良真和陕西山野深处的共产党军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敌呢?如若发生了那样的事情,张学良又将蒋介石置于何吧?于凤至的心绪紧张,她正是因看了海伦与张汉卿的谈话,日夜地悬念起远在西安的亲人来。
令她不安的消息终于传来了。
最早是1936年12月13日英国《泰晤士报》上刊载的特大新闻:《张学良在西安发动兵谏蒋介石因拒绝抗日沦为阶下之囚》!
于凤至看到这个消息,忽然感到眼前一黑。她意识到果敢无羁的张学良,当真把天给捅了个大窟窿!她知道在当时的中国如果有人把蒋介石逮了起来,后果将是何等可怕!于凤至远在伦敦,日夜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她甚至后悔当年不该为了三个孩子而滞留在国外,如果她在西安的话,也许在事情发生之前,可能劝止张学良的行动。也许不会发生这让天下人大吃一惊的事来。然而如今一切都无济于事了。
1937年元旦,于凤至在伦敦忽然收到一封从上海寄来的快函。她认出是赵一荻的笔迹,这说明张学良已经不在西安了。她从赵一荻的来信中得知,张学良现在南京。她想起几天前的英国报纸上,曾刊载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调停事变的消息。她原来想张学良在事变后会不会随周恩来去了延安。可是现在她才知道张学良不但没有去延安,反而陪同蒋介石夫妇一同去了南京。赵一荻的信是最直接的信息,她急忙拆阅,赵一荻这样写道:
大姐:
自伦敦一别,眨眼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西安事态的发展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蒋介石竟然背信弃义,将汉卿软禁在南京宋子文的公馆里,从前的副总司令何以做楚囚?只因他寻求救国抗日的真理,竟然成了阶下之囚。如此,天理良心何在!正义与领袖的人格何在?事变发生后,东北军群龙无首,杨虎臣将军在危险之时保护我们母子顺利离陕,经重庆来到了上海。现在汉卿的处境危险,小妹虽在咫尺,却无力搭救,恳烦大姐尽早设法归国,鼎力相救,如能抢在军事法庭开庭前最为上策……
第二卷 夏第二章 天各一方(8)
赵一荻通报的消息让于凤至震怒,她万没有想到张学良发动的西安兵谏竟会虎头蛇尾,以如此被动的结局告终。她怨恨张学良不该轻信蒋介石的诺言,既然把这个蒋总裁抓到了手,就不该将他开释,更不该亲自陪同蒋介石同去南京,如此一来,他岂不是自投罗网吗?
于凤至早年虽然多次见蒋介石于南京,蒋也对这位有才学的大家闺秀恭而敬之。然而在这关键的时候,于凤至知道她不可亲自向蒋求情。万般无奈,她决计在英国亲自给从前有过
换贴之谊的干姐宋美龄写信求助。就在她提笔时,又从国内传来南京军事法庭对张学良判罪的消息。于凤至只好动笔向宋美龄求情了。
她写道:“听说张学良判罪,幸蒙特赦。但须严加管束。不知如何得了?学良不良,离开我以后发生这件事,甚为遗憾!可否把他交给我看管?我当尽力而为,以不负兄姐等一番好意!……”
然而她的电报发出后却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了。
在伦敦于凤至空盼数日,又收到一封赵一荻发来的电报,期盼她早一天返回,以求共同搭救蒙难中的少帅。于凤至情知国内局势瞬息万变,如若继续拖延时间,恐怕夜长梦多。于是,她在伦敦安顿好三个孩子,就匆忙飞回祖国来了。忽然,她睁开双眼,从沉思中醒来,俯身下望,发现机翼下已经出现了波涛滚滚的黄浦江。想起张学良在国内遭遇的不测,于凤至的心情顿时紧张起来。待飞机缓缓降落在上海机场上时,她忽听一个女子的叫声:“大姐,大姐你可回来了!”于凤至发现在候机厅的门前,人群里出现一个女子熟悉的倩影,她就是赵四小姐!
赵一荻已到上海多日。
她就住在上海高乃依路1号那幢西班牙式的小楼里。这座别墅古朴典雅,满院广植着繁茂的槐树。她记得小楼是她随张学良赴欧洲考察军事回上海以前,由副官长谭海事前在这里买下的。小楼原来的主人是上海一位有名的银行家,此宅白色的外壁,黄色琉璃瓦层顶,三层楼里有若干大大小小的房间。东院墙外就是上海有名的法国公园,几棵桂树栽在院落的深处,不时会飘来一阵阵桂花的清香。
赵一荻对这幽雅的小院一往情深。当年张学良在武汉行营主任的任上,她就不时从汉口飞到这里来治牙齿。那时她的左牙有些松动,只要牙病一发,她就必来上海求诊。她记那时在这飘着桂花香味的小院里,时常会传来她和几位中学校友欢愉的笑声。赵一荻在北平定居的六哥赵燕生和六嫂吴靖,也曾多次来到这里相聚。西安事变发生前,她曾又一次飞到上海,那一次,她在这小院里和老友李兰云、陆静嫣等曾彻夜长谈。她们谈起在天津“中西女中”的往事,常常彻夜不眠。
如今,往日的欢笑声不见了。院里只有她和6岁的闾琳两人,显得空空荡荡。她们母子独住在二楼,平日赵一荻见到的,无非都是当年在这里奉命看守宅院的雇用人员。每当闾琳熟睡后,赵一荻就会倚在窗前眺望隔墙可见的法国花园。那里是另一个天地。她想起在西安发生的兵便,就感到一种紧张和冲动。张学良到西安后的变化,是赵一荻感到吃惊的。她万没想到从前一直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的张汉卿,在经历几次和红军的作战后,会渐渐从心里倾向了红军。
“绮霞,我很想见毛泽东!”她耳边响起了他的声音。她知道那是1935年张学良去上海见中共代表潘汉年归来后,有一次,突然对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她非常吃惊:“毛泽东不是共匪吗,你怎么敢说这吓人的话?”
“李自成当年也有人说他是土匪。可是,后来的李自成不是当了皇帝吗?”张学良的眼睛里充满着无限的神往。
赵一荻望着张的眼睛,忽然说:“毛泽东到底是什么人?”
他说:“毛泽东很了不起。虽然我没见过这个人,可是,我早就听到了民间的传说,他是湖南人,听说家境贫寒,从前做过教书先生。绮霞,毛泽东的长处就在于他善于了解民心。尽管他现在仍是个布衣,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