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次事件,应是洪昇创作《红楼梦》的根本动机所在。另外,在清朝的科举史上,洪家以前也遭受过严重打击:顺治十四年十一月江南主考方猷、副主考钱开宗,被给事中阴应节参奏,告发其科场作弊。结果二人被“正法”即被砍了脑袋,妻子家产被籍没入官。这就是著名的清初三大案中的“科场案”。“科场案”中的倒霉鬼副主考钱开宗,正是洪昇的“表丈”。《红楼梦》中的那块“顽石”,寓意实在是太深刻了:“石”能“言”的原因是“有恨”,这是古典文学所熟悉的“通典”。《红楼梦》作者用此典的目的,不外是说明我有“补天”之意,也有“补天”之才能,但却遭到了“革去功名”断绝仕途的下场,岂能无恨?这也是洪昇借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之口,大骂“明珠党”人为“禄蠹”、“国贼”的原因所在。 

  红学界的好多学者都有一种迷惘,那就是林黛玉的众多诗作基调过于悲凉了。虽然父母早逝,孤身一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上有“老祖宗”的疼爱,下有众姐妹的呵护,更有贾宝玉形影不离心心相印的爱情,何至于小小年纪,就时不时赋出一首撕心裂肺般的诗作,表达出一种凄楚、怨恨、悲凉、无奈且无助无告的复杂心情?大观园里边虽然不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也有许多勾心斗角的小动作,但敢于公然欺负林黛玉的主子或奴才还没有,何至于让她产生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那样悲愤的感觉?如果我们把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心情,看作是洪昇夫妇“家难”后寄人篱下时的心情,把林黛玉的诗作,看作是洪昇夫妇表达愤懑无奈心情的诗作,这一点就迎刃而解了。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生活原型是洪昇的爱妻黄蕙,实际上,洪昇在宝钗、黛玉身上,也寄托着自己的影子。书中的主人公名字叫宝玉,而宝钗名字的头和黛玉名字的尾,合起来恰是宝玉,剩下的钗黛二字,又恰是古代对妇女的泛称。夫妻一体嘛,用这样的创作手段来表达作者自己同时也是作者妻子兼有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书中林黛玉的形象,创作的成分居多,这一点在红学界是有共识的。林黛玉身上,更多折射着作者自己的影子,从“弃父”进京、寄养“外家”这个基本事实看,就是洪昇自己的经历。此时已是洪昇婚后,夫妻一起寄人篱下,写在女方身上,亦无不可,所以,书中从“判词”到内容,都是用“二宝”、“二玉”合传的方式写的,给人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感觉。《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本来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嘛!综观书中的诗词韵文,洪昇都表达了哪些内心的隐秘呢?

  1。洪昇对自己被逐出家庭耿耿于怀,不时流露愤懑无奈之心情。书中第七十八回贾宝玉杜撰的《芙蓉诔》,红学界一般认为是明诔晴雯,实诔黛玉,这是不错的。问题是黛玉身上寄托着作者自己的身影,所以亦应看作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诔文。诔文中叙述了自己因遭谗言而与家庭反目的原因:“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趸之谗,遂抱膏肓之疚”,“诼谣溪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牍。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饨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雨野”。把晴雯喻为贾谊被谗、鳏窃息壤被诛,实为不伦;但以此来比喻洪昇自己遭谗贾祸,则是贴切的。“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涉芳园;今犯慈威,复泣杖而忍抛孤柩”。“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呜呼!故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这里洪昇简直把自己被“破奴”“悍妇”构谗,因而不容于父母,被逐出家庭一事,用曲笔表达得淋漓尽致!洪昇自小跟随陆繁学习过骈文,在这里用此种文学形式表达心情,是顺理成章的。

  《红楼梦》其他一些诗文中,也有作者同类心情的表述。在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的“怀古诗”中,作者写道:“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这实际上是作者借怀古之名,行述己之实。惟恐读者不明白,在诗后又通过宝钗黛玉的一段对话,说这些诗“无考据”、“不大懂得”、“胶柱鼓瑟”、“以讹传讹”。正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块垒之文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黛玉所作的《秋窗风雨夕》中,作者写道:“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是对《红楼梦》创作宗旨的最精辟的概括。说作者自悔、自怨、自责,都不够准确,作者虽有愧悔之情,但更多的是自我欣赏并不被理解的哀怨心情,用“自怜”来表达作者著书时的心情是再准确不过了。洪昇这个人的种种不幸遭遇说来也巧,多是发生在秋季,因此,《红楼梦》中表达哀怨自怜心情的诗词,多是悲秋之作,作者盼人理解又怕人理解自己的“诉秋心”,这点与书中开始那首“谁解其中味”的诗句,所表达的心情是一致的。表达这种特定心情的诗词,没有特定的生活经历是写不出的,洪昇写得出,曹雪芹写不出。

  2。洪昇对自己被逐出家庭后,夫妻萍踪浪迹,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时流露出痛苦郁闷的心情。这些心情的表达,大多体现在黛玉的悲凉风格的诗作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葬花词》:“闺中儿女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说的是飘泊在外的郁闷。“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说的是寄人篱下的痛苦。

  在第三十八回黛玉“魁夺菊花诗”中,黛玉的三首诗,更是这种心情的鲜明流露:“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园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同在菊花面前,别人看到的是美好,是狂放,是清高,而在黛玉的眼中心中,则是一片痛苦凄凉!

  在黛玉的泣血之作《秋窗风雨夕》中,这种心情的表达更可谓字字血声声泪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泪烛摇摇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灯前似伴离人泪”。这里表达的秋季的哀伤,很可能既有离别的痛苦,也有中秋后被革职下狱的愤懑!

  在黛玉偶然填成的《柳絮词》中,表达的更应是洪昇离乡别亲、浪迹天涯的痛苦与思念:“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里已作白头之叹了,表面上写的是黛玉,实质上写的是作者自己,以黛玉之小小年纪,无论如何不会叹白头的。

  更堪注意的是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唱的那首《红豆曲》:“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和旧愁”!“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哪里是一个纨绔子弟“无故寻愁觅恨”的无病呻吟,恰是经历了无数“新愁”、“旧愁”的洪昇对自己噩梦挥之不去的血泪倾诉!洪昇著书时,新愁旧恨,悉堆心底,应有这样凄楚的吟唱;曹雪芹除了儿时被抄家这点隔靴搔痒之恨外,谁还考证出了什么新愁旧恨?

  3。洪昇被逐出家庭后,飘泊中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不被理解原谅的幽怨,也在诗中不时流露。黛玉那篇著名的《题帕三绝》,就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也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离家已久,家乡的景色已在心中模糊了,但思家之心更强烈了。在《菊花诗》中,这种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直白:“鸿归蜇病可相思”,“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恐蜇鸣”。“雁断”、“蜇鸣”是古人寄托乡愁的常用典故,洪昇在这里反复使用,其情之深,可见一斑。洪昇一生诗作中,思乡思亲之作,比比皆是,见之于洪昇传世的诗集中,可与《红楼梦》对照看,对《红楼梦》表达的是洪昇自己经历这一点,就会理解的更深切了。谓予不信,可请亲爱的读者心里装着洪昇的一生坎坷而又无告的悲惨遭遇,在一个苦风凄雨的秋夜,伴着一盏昏暗的孤灯,去吟哦一下《秋窗风雨夕》,试一试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共鸣?这种泣血的思乡思亲之作,洪昇完全有理由在著书时反复表达,而曹雪芹儿时就随家庭返回了北京,亦未闻有生离死别的遭遇,怎么可能滴着血泪去写思亲思乡之作?他的乡在哪里,亲在何方?

  有意思的是,在黛玉和湘云凹晶馆“联诗”中,结句是“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诗魂”。这几乎就是洪昇一生结局的谶语!洪昇确实是在寒冷的江面上,在一弯冷月的照射下,葬身水府的!这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巧合!洪昇之死,巧合之处还不仅于此,死的那天,又正是李隆基和杨玉环“七夕盟誓”之际!看来,洪昇与他的两部呕心沥血的代表作《长生殿》和《红楼梦》,确实有生生死死的不解之缘!

  《长生殿》创作时间是康熙十二年(1673)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历十余年,三易其稿。刚刚告竣的第二年,洪昇就遭遇了“斥革”之祸、牢狱之灾,此时正可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抚今追昔,生不逢时,两次“家难”,斥革下狱,穷困潦倒,倒霉事一件接着一件,可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满腹的委屈、牢骚又说不出口,也无处倾诉。此时洪昇最想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把自己的人生遭遇“编述一记,以普告天下人”,抒发自己心中无尽的愤懑和无奈之情!如何编述呢?须知这些倒霉事,在封建社会,尤其是清朝,都是说不出口的事情。趁着《长生殿》刚刚告竣的创作热情,比照《长生殿》的体例、风格、手法,以“情”和“恨”为主题,把自己的一生遭际装进去,并歌颂自己“亲历亲闻”的几个“异样女子”,不是很合理的推断么? 
 
 
 
第三节  巧姐为什么进入十二钗行列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都是聪明美貌的青年女子,惟独巧姐是个例外。巧姐是王熙凤的女儿,前八十回结束时,她还是个怀抱的孩子。她有什么资格跻身十二钗行列呢?

  《红楼梦》中的巧姐,有好些地方十分奇怪:

  一是搞不清巧姐和大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书中说凤姐为了孩子好养活,求刘姥姥给多病多灾的大姐另取名巧姐,显然大姐和巧姐应该是一个人;但书中又出现了奶妈“抱着巧姐领着大姐”的说法,显然又是两个人。

  二是巧姐的年龄暴涨暴缩,总也长不大。刚出场的大姐,是个怀抱的婴儿,中间似乎长大了一点,但到前八十回结束,她仍然是个不离怀抱、善于啼哭的婴儿。《红楼梦》的故事前后经历了几年,研究者有争议,但毕竟是好多年吧,宝黛等人都由一个大孩子长成了进入婚龄的年轻人,而巧姐却总也长不大。

  三是《红楼梦》作者十分讨厌巧姐的“狠舅奸兄”,但这两位舅和兄究竟是谁?他们怎么“狠”了?怎么“奸”了?前八十回没有交代。后四十回说贾环和贾云就是“狠舅奸兄”,他们合谋把巧姐卖了,沦落风尘,后来被刘姥姥搭救,嫁到乡下一个周财主家里。但贾环不是巧姐的舅舅,而是叔叔;贾云的为人也不似奸人。《红楼梦》中也从没暗示巧姐当过风尘女子,这些描写显然都不可信。

  要想揭开这些谜团,还是得找对《红楼梦》作者,用曹雪芹是解不开巧姐之谜的,当你知道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之后,巧姐之谜就迎刃而解了。

  洪昇婚后到逃离家庭前,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长女十分聪明可爱,但从小多病,身体较差;幼女尚在怀抱。逃出杭州后,洪昇把妻子女儿先安排在武康县一个只有百来户人口的小城居住,自己到北京去谋生。

  此时,洪昇的妻子黄蕙和孩子们,完全失去了生活来源。与婆家洪家闹翻了,无人管她们娘仨生活,就连娘家黄家,那么富贵的家庭,也无人肯照顾这三个可怜的母女。全靠街坊邻居接济一些米和菜,勉强度命。

  此时黄蕙母女生活之困窘就可想而知了。用洪昇的诗描述,是“甑尘疑禁火,衣单信耐寒”,也就是说,经常一连几天揭不开锅,锅上落了一层尘土;到了寒冬没有棉衣穿,人们还以为这娘仨耐寒。对于两个年幼的女儿来说,这是多么悲惨的日子啊!

  洪昇的长女似乎没有正式取名,我们姑称之为“大姐”吧。在饥寒交迫中长到了八岁,竟在冻饿交加中悲惨地夭亡了!孩子死时,洪昇正在北京卧病,听到这个消息,犹如青天霹雳,洪昇悲痛得几乎疯了,在病床上提笔写了《遥哭亡女》四首诗。

  洪昇在诗中,首先痛责自己无能,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让孩子从小尝尽了痛苦,有时孩子牵着自己的衣襟“索果”,自己都无法满足这点可怜的要求。这个孩子“从小偏聪慧”,“爱拈爷笔管,闲学母裁缝”,父母愁闷时,“消愁最喜侬”。从此再也见不到这个可爱的女儿了,将来回到南方,在你的小坟头上浇一杯酒道歉吧。

  在这种极度悲伤的心境下,洪昇应该最痛恨谁?当然是这个孩子的“狠舅奸兄”!其时洪昇的岳父黄彦博已死,黄蕙的娘家弟兄坐视不管,洪昇内心怎么能原谅他们?回到南方后,洪昇几次在诗中使用“临邛犊鼻”的典故,去讽刺岳家。这个典故是指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结婚后,富裕的岳家不肯照顾他们,他们就当垆卖酒,羞臊岳家。从这个典故中,不难看出洪昇对孩子的“狠舅奸兄”的情绪。

  洪昇的次女是洪昇之则。在父母的教育和熏染下,她成长为一名在当时小有名气的女诗人,出版过自己的诗集,整理过父亲的遗作,还评点过《牡丹亭》传奇。洪昇之则后来嫁给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