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词句:胥仰鼻息 夷考其时 厉阶
思考题:1、选读《读通鉴论》、《宋论》,并写一篇心得。
2、比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主要区别。
二八、《读史方舆纪要》
重点:《读史方舆纪要》的思想特点。
难点:顾祖禹的思想的时代背景。
解题:《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明末清初顾祖禹撰。清初的历史沿革地理名著。顾祖禹和前人研究地理沿革的最大不同处,就是他非常注意“切实用”。显然,作者属于明清之际主张“经世致用”那一派学者之林。正因如此,作者研究历史地理,主要是用军事史家的眼光看问题。本书首列历代州域形势,凡九卷,仿朱熹《通鉴纲目》的体例,自撰纲要,再为作注。次以明代两京(直隶、江南)十三布政司(省)的行政区划为单位,分别叙述,凡一百十四卷。都先冠以总序,次附地图,再次为正文。再次六卷总述山川、漕河和海道。最后一卷记载分野。本书意在从地理形势的角度,总结历代军事行动胜负得失的经验教训,所以本书有别于其他封建书生谈兵之作,不仅是历史沿革地理的名著,也是军事地理史的巨制。同时,作者态度严谨,对以往那些专著袭伪踵谬、名实乖错的地方,一一根据正史考订修正,并且重视实地调查访问。顾祖禹在书中把明亡归咎于当事者不明山川形势,过于强调地理环境的决定性影响;对于农民起义,抱着传统的敌视态度。同时所论仅至明嘉靖朝,以后则语焉不详,对当世则绝口不提;而全书的着眼点只在山川险要、战守形势,对各地区的经济、物产、人口、风俗等很少注意。
本书由于作者对清朝抱着明显的不合作态度,所以很受当时统治者的排斥。乾隆中修《四库全书》,馆中虽采进本书数种版本,但始终没有被列入《全书》之中。直到嘉庆十六年,本书才由四川敷文阁龙氏刻出全稿。敷文阁本由彭元瑞校定,较为精审。一九五五年中华书局曾据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排印本重印,尚可供参考。
《元代州域形势》,节选自《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历代州域形势》类似全书总论。如果注意到元朝同清朝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又同明朝一样,也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王朝,那么,对于作者在这篇关于元朝政治地理的总论中间,为什么一面详细记录元末农民起义的地理分布,一面却在遣词造句时表示对各路义军的贬斥,就不难理解了。 重点词句:韩林儿 毛贵 白不信
思考题:对照元末农民起义的分布图阅读本文。
《元代州域形势》的史料价值
二九、《文史通义》
重点:章学诚史学思想的特点。
难点:章学诚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解题:《文史通义》,《章氏遗书》本编为九卷,清章学诚撰。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继《史通》以后的又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章学诚生活在考据学和理学(宋学)仍被统治者尊为学术正宗的乾嘉时代。这两种学风都是非常脱离现实的。为了矫正这两种学风,他从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开始撰写《文史通义》;历时二十四年,到嘉庆元年(一七九六)方才部分刊行。
《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分内外篇两部分。《内篇》六卷,五十篇(缺其中《士习》一篇),有若干篇(如《易教》、《书教》等)又分上、中、下三篇或上、下二篇,少数篇又附录一、二篇。多数是论史学,兼及经学、文学的理论探讨。《外篇》三卷,七十篇,其中《史学例议》篇分上、下,《杂说》分上、中、下三篇。主要是书序、跋文及与师友子弟论文史书等杂著。议论广泛,作者关于史学的许多重要理论,都包括在内。因为全书内容包罗广泛,不专谈史,所以命名为《文史通义》。《文史通义》所阐述的史学理论的核心,是它开宗明义所提出的“六经皆史”说(《内篇》一《易教》上)。关于经、史关系问题,唐宋明清不少学者都曾讨论过,但将这类见解体系化,并试图进行全面论证的,则是章学诚。同时,他所说的“史”专指“史学”,而“史学”的特点在于具有“史意”,即《春秋》笔削之“义”,而“史意”的特点在于“切人事”,因此必有“经世”之用,“史学所已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内篇》五《浙东学术》)。
从“六经皆史”、史学是“经世”之学的立论出发,《文史通义》探讨了古今学术源流的流变,并提出对史学一整套的看法。首先,章学诚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史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由此,他特别赞美通史而贬抑断代史。其次,在史学领域中,章学诚又特别强调“撰述”和“记注”的分别,并由此引申出“著述”和“比类”的分别。由此,他对纪事本末体备加赞扬。第三,章学诚发挥了刘知几的“史才三长”理论,认为三者都很重要,而三者之中史识尤重,但“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第四,在史学实践上,章学诚致力于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对我国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史通义》在章学诚生前,仅刊行了一部分。他临终前,曾以全部著作请王宗炎编定。王宗炎编定目录一份,未付刊而卒。到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才由他的次子毕绂刊行《文史通义》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及《校雠通义》三卷。以后有《文史通义补编》、《章实斋文集抄》等,散见于粤雅堂、灵鹣阁等丛书中。一九二一年,浙江图书馆将所藏抄本《章氏遗书》十八册编为二十四卷排印出版。同年,刘承幹多方搜集章氏遗稿,依王宗炎所编旧目,斟酌变通,编次为《章氏遗书》五十一卷,汇刻为嘉业堂本行世。其中的《文史通义》,被重编为九卷。所以现在通行的有章氏家刻的八卷本和嘉业堂刻的九卷本两种,篇目也有出入。一九二二年,四川省图书馆《图书集刊》又发表《章氏遗书逸篇》五篇。一九五六年,古籍出版社将上述《逸篇》作为《补遗续》,附入刘刻本,重新排印出版标点本《文史通义》。
《书教》下,选自《文史通义》卷一《内篇》一。“书教”即《尚书》的遗教。在这个题目下,作者共写了三篇论文,成文时间约在清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代表作者比较成熟的史学见解。自有纪传、编年二体以来,应该怎样写历史,似乎早已不成问题。但本篇却以为,纪传代替编年,本是史学体裁的进步,但从《汉书》变成“正史”的楷模后,这种体裁就越来越僵化,成为束缚史学的八股,因此必须改革,恢复《尚书》“因事名篇,不为常例所拘”的遗意。《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选自《文史通义》卷七《外篇》二。原刻本《永清县志》列于《舆地图第一》正文之前,未标明“序例”二字。这个标题是章氏家刻本编者所加。《永清县志》是乾隆四十二——四十四年间,章学诚应永清知县周震荣邀所修,是清代地方志中的名著。
重点词句:圆而神 方以智 神奇化臭腐 口耳之学 弁髦 要删 开方 铢黍。思考题:1、阅读罗炳良《十八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
2、比较章学诚与刘知几思想的不同。
3、章学诚的“史德说”与当代提倡的学术道德有何关系
三十、《潜研堂文集》
重点:钱大昕的治学特点以及乾嘉学风。
难点:对钱大昕治学成就的评价。
解题:《潜研堂文集》,五十卷,清钱大昕撰。本书是钱氏卒后,由长子东壁与门生等汇编钱氏专著以外的经史论著、序跋、信札、传记、墓志铭等文章而成。钱大昕著述甚丰,在史料考订上用力甚勤,代表作有《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三史拾遗》、《诸史拾遗》、《通鉴注辨正》、《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疑年录》、《元史考异》等,都是古代史料学的杰作。但以上著作范围主要限于史料的审核,要了解钱大昕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从而了解他何以成为乾嘉史学的代表人物,还需要看《潜研堂文集》。本书体例分为十四类,是钱大昕生前所自定,计:赋、颂、奏折一卷,论、说二卷,答问十二卷,辨、考一卷,箴、铭、赞、杂著三卷,记二卷,记事一卷,序四卷,题跋六卷,书四卷,传四卷,碑一卷,墓志铭等八卷,家传、行述、祭文一卷。本书同《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一样是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特别是有关重要事实的考订方面。钱大昕也偶尔表示对清朝皇帝专横暴虐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对封建专制统治进行辩护,甚至说如果不得已改朝换代,那么与其让农民领袖学汤武革命,还不如投降“主三纲五常”的异族。及时专谈学术,也尽量曲折、含蓄,提倡“惜护古人”,避免开罪时人。因而,他的史学见解,虽在许多史籍的序跋中偶有表见,但总觉不够系统。集中赋、颂、箴、铭之类,多数是歌颂封建功德,抒发庸俗情感,无甚学术价值。传、碑、墓志铭之类,也多讳饰。有些讨论学术的论著,或者不免观点陈旧,或者仅作客观主义的阐述,价值也不高。所以,乾嘉考据学者所共有的长处和短处,在《潜研堂文集》中反映得相当集中。本书初刊于作者死后二年(嘉庆十一年,即一八○六年)。以后收印于《潜研堂全书》中。通行本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的影印本,可供参考。
《经史子集之名何昉》,选自《潜研堂文集》卷一三《答问十》。本篇考订了中国目录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四部”的区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元史多用投下字》,选自《潜研堂文集》卷一三《答问十》。“投下”是契丹、蒙古族向封建制转化过程中,一种作战与生产相结合的特殊组织形态。钱大昕首先揭示了它的组成状况。
重点词句:何昉 荀勖 投下 元典章 千户 百户
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的3种主要的图书分类法。
2、四部分类及其演变过程
3、“投下”为何是一种作战与生产相结合的特殊组织形态
三一、《廿二史札记》
重点:赵翼的史学成就与特点。
难点: 赵翼治学的局限性。
解题:《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清赵翼撰。本书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朝中叶的考史名著。本书所考正史,实际包括全部二十四史;所以命名为《廿二史札记》,是因为《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在当时尚未被清廷正式承认为“正史”的缘故。本书考证《史记》、《汉书》共三卷,《后汉书》二卷,《三国志》、《晋书》共三卷,《宋》、《齐》、《梁》、《陈书》并《南史》四卷,《魏》、《(北)齐》、《周》、《隋书》并《北史》三卷,新、旧《唐书》五卷,《五代史》二卷,《宋》、《辽》、《金》共六卷,《元史》二卷,《明史》六卷。每卷又分若干条,计共五百四十四条。详近略远,考订元、明二史的条目占全书四分之一。书末附有《补遗》,将乾隆间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时奉旨改译的辽、金、元三史的人名、官名、地名和旧译名对照,全部录出。
本书具有与严格采用正统考据方法的同类作品(例如《廿二史考异》)既相似又不同的若干特色。首先,就二十四史的编撰人、编撰经过、成书时间、材料来源及其真伪、方法的优劣与史料价值的高下等,进行叙述和审核,对二十四史作了全面介绍和评价,使读者阅读后就能了解各史的一般情况。其次,整理、排比了各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将同一性质的分散史料,按专题归纳比类,并加以综合分析,不专论个人善恶和一事得失,使读者能大体了解一代政治的利弊和兴废沿革的原因。而且在复杂纷纭的史料中,钩稽出重大事件,这些都是本书的主要部分。不过,在史学方法上,赵翼仍然深受清儒以经证经的影响,采用以本书证本书,或以其它正史证某一正史,而不像其它考史家喜用稗说野史同正史歧异的互证。这一方法的采用,对于揭露历代正史在史料方面的自相矛盾,无疑是有用的。
至于一般封建史家共同的缺点,在赵翼身上也很显著。他对史籍所载五行灾异,认为并非空言;对一些猥琐小事,也不惜详载,同时摄于清朝统治,涉及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关系时,也殊多曲笔;而完全否认野史笔记的真实性,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些都给本书带来了一定损害,使用时必须审慎辨识。
本书有嘉庆五年(一八○○)赵翼自刻本。后收入《瓯北全集》。翻刻本甚多。目前通行的有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七年初版、一九五八年重印的排印本。《汉初布衣将相之局》,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二。作者从《史记》、《汉书》中搜求了大量例证,仔细考察了西汉初期大臣的出身。由此发现一则重要史实,那就是汉初的统治集团,绝大部分来自平民,与古代的世卿专政的局面迥异。因而他断定,“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并进一步论证,这个变化在战国时已开始出现。当然,他的唯心史观,使他无法理解变化的真正原因,而只好诉诸“天意”。
《明代宦官》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三五。皇帝的家奴用宦官充任,是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畸形现象。而宦官跋扈乃至控制朝政,更是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程度的反映。本篇作者因不懂出现宦官专权的实际原因,而惋惜皇权的旁落,可是他由《明史》内钩稽出的大量史料,集中暴露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
重点词句:待诏博士 狃于故见 打恭 人主童昏 黄白米
思考题:翻译《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为何说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乾嘉三大考据学著作的异同
乾嘉学派的主要特点
三二、《龚自珍全集》
重点:龚自珍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难点:龚自珍思想的历史地位。
解题:《龚自珍全集》,清龚自珍撰,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编印。
《全集》分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