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凡是有利于加强内地与香港互利合作,有利于香港发展的事,中央政府都会积极推动。
特区政府还依法解决了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是越南难民问题和香港居民在内地所生子女的居留权问题。
越南难民问题是英国遗留给特区政府的一个包袱。它源自1975年英国同意联合国指定香港为“第一收容港”的要求,接受因当时南越政权垮台造成的越南难民。二十年来,香港共收容了二十多万越南难民及船民。香港回归后,这成为香港特区政府的一个沉重的负担。1998年1月9日,特区政府正式宣布取消“第一收容港”地位,并着手解决遗留问题。经多方努力,先后依法把几十万难民移居第三国,约六七万难民遣返越南。对余下的既无其它国家愿意接受,又不获越南政府承认的1400名滞留香港的越南难民和船民,特区政府行政会议通过最终解决方案(即“扩大本地收容计划”),于2000年2月22日宣布,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给予定居香港的机会,并协助他们自食其力。同时强调这批滞留人士为1998年1月9日以前来港且从未离开香港的越南难民和船民,此后来港的越南人士将全部视为非法入境者,实行实时遣返政策。至此,困扰香港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越南难民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香港居民在内地所生子女的居留权问题,是由香港终审法院的一项判决引起的。按照《香港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内地人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须办理批准手续,其中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定居的人数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征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确定。其中,香港永久性居民在内地所生子女的赴港定居安排,是在每天的赴港定居名额中划出专用定额,由内地有关机关协同特区主管机关对申请人的资格条件加以审查确认,然后分批发给当事人相应证件,这样当事人才能赴港定居。这样做,正是肯定内地与香港之间长期以来实行的出入境管理制度,完全是为了保证内地居民有序赴港,防止内地大量人口涌入香港,以利于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符合香港的整体利益。香港终审法院的判决,对此有不同理解,扩大了原来根据入境条例香港永久性居民在内地所生子女获得香港居留权的范围,并认为这些子女无须经内地机构批准,即可进入香港定居。据调查统计,这至少会增加160多万人获此权利。这一判决有违《香港基本法》有关规定的立法原意,且给特区政府造成压力和负担。所以,特区政府特向中央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有关条文行使解释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审议,对《香港基本法》有关条文做出解释后,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在审理有关案件引用《香港基本法》中该项条款时,应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为准。同时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不影响香港特区终审法院对1999年1月29日有关案件判决的有关诉讼当事人所获得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留权。其它任何人是否符合《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二条第四款和第二十四条第(三)项规定的条件,均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该项规定的解释为准。至此,在没有影响终审法院的有关判决下,妥善解决了问题,在维护了“一国”的前提下,体现了“两制”的特色,使“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更加深入人心。
五、香港回归十年的发展事实证明了什么?
香港回归十年的事实证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香港的实际,符合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它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充分考虑了各方的利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回归十年的事实证明,《香港基本法》是治理好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基础。只要按照《香港基本法》施政、办事,就能依法解决好有关问题。回归十年的事实证明,“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受到广大港人的拥护和支持,香港人当家作主后,在以爱国爱港为主体的香港人组成的特区政府领导下,有能力、有智慧顶住一切风浪,克服所有困难,把香港治理好。
过去的十年,是“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深入人心的十年,也是对祖国统一大业发挥重要影响的十年。它给人们的启示是: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国家整体形势好,是把“一国两制”构想变成现实并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全面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是实践“一国两制”构想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认真实施《香港基本法》,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成功的法律保障;坚决维护行政长官依法施政的权威,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香港同胞的爱国爱港精神,加强香港社会各界在爱国爱港基础上的大团结,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成功的社会基础。“一国两制”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显示出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六、香港的未来充满希望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香港满怀信心。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香港基本法》的指引下,在特区政府的有效施政下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一定会更加发达兴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创造,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光辉典范,将永垂史册。
我们的信心,首先来自于香港回归祖国后继续保持原有特色和优势,继续吸引着各国投资者,在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香港的地位,经过十年的风雨考验,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如今,香港经济基础稳固,资金充裕,市场经济运作成熟,金融体系健全,与国际市场有广泛的联系,拥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些优势是内地其它地方难以取代的。再加上香港有日益强大的祖国作为坚强后盾,有内地广阔的市场腹地,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方的努力下,内地与香港之间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越来越紧密。这一切,为香港的繁荣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我们的信心,还来自于广大港人对祖国的认同感日益增强。回归十年来,中央政府没有干预香港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也没有从香港拿走一分一毫。相反,在香港遭遇困难时,中央总是伸出援手,给予必要的支持与援助。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使香港人深感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温暖,作为当家做主的中国香港人更加自豪,更加心向祖国,热爱祖国,热爱香港,从而激发出建设香港美好未来的巨大热情。
我们的信心,更来自于祖国的强盛对香港美好未来的保障。自从回归以来,香港的命运已经同祖国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要祖国继续繁荣昌盛,香港就会受惠,祖国好,香港就好。目前,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我们的国家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祖国的前途是光明的,香港的前途也必将是光明的。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香港回归十年志(10卷)》 第二部分
董建华向香港全体市民拜年(1)
(1997年1月1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1月1日凌晨零时,通过香港无线电视向香港市民拜年,然后在致词中强调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人民可以依据基本法,开始实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所以,自己和香港广大市民一样怀着兴奋的心情欢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董建华在贺词中对1996年的工作作了回顾。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经过选举产生、临时立法会的60名议员也产生,这些工作的完成为香港的平稳过渡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董建华向香港市民保证他会与60位临时立法会议员一起,认真、诚恳地为香港的将来作最大的努力。
董建华还就一些流传的悲观论调作了批判性说明。他说,最近10多年,大家都听到过不少本地和外地的悲观论调,但是,他认为在目前的历史性时刻,这些悲观论调都显得过时了。他强调大家都希望看到九七后香港朝美好的方向转变。他表示坚信,回归之后,香港将会更好,香港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董建华还特别提到了香港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问题。他希望在这个欢度新年的美好时刻,大家不要忘记香港社会还有一批比较不幸的人士,包括那些年纪较大的单身人士、那些住在环境恶劣的房屋里面的人、那些在贫困线下挣扎的人、那些因为工业转型而面临困难的工人,他叮嘱市民在这个时刻、在大家都高兴的时刻,不应该忽略上述群体的人们,希望大家都来关心他们。同时,他希望民生方面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要尽快解决。
董建华着重表明了他对香港未来的信心,也同时鼓励广大市民相信香港的明天并为之奋斗。他希望香港的每一个市民都和他一样对香港的前途、对自己充满信心,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充满信心。他衷心希望香港人民能够团结起来,面对一切困难。在新年的第一天、在新时代来临的第一天,在贺词的最后他向广大市民真诚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创造一个更好、更好的明天。
董建华在举行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虽然还有挑战,但形势很好。他再次重申,面临困难时600万香港人的团结是最重要的。同时,他希望港英政府能与未来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加强多方面的合作,在1997年能做到平稳过渡。他希望大家应该从600万港人的长远和整体利益考虑、相信九七年香港会更好,以后的香港会越来越好。
在被问及中央对香港的政策时,董建华对中央落实“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政策的决心和诚意表现出高度的自信。谈到近期他与港英政府司级官员的会面情况,他重申,公务员是香港平稳过渡的重要基石,他认为与港英政府官员的会面并非面试,而是一种沟通;一方面,让这些高级公务员了解他的抱负和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交谈,也可以判断他们的做事能力及其他情况。他表示,待这个过程完成后就可以考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候任班子,他同时希望绝大多数公务员都能留任。
董建华的此次拜年活动,是他自被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以来,首次在如此重大的场合与香港市民见面,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空前的。他发表的新年贺词,是他向香港人民、全国人民、中央政府的一个庄严的承诺,充分表现了他对自己、对将要成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香港前途的信心。
(资料来源:香港文汇报)
资料链接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简介
董建华,1937年5月29日生于上海。12岁随父到香港,196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到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和董氏家族的船舶公司纽约分公司工作,在美国生活10年。1969年返回香港,参加其父船业公司的管理,并开创了香港至欧美的航线。同时,他开始推动企业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除了扩大航运业,也进入码头业、保险业、地产和金融等行业。70年代,父亲淡出,董建华逐步掌握董氏企业。1982年,父亲去世,董建华担负起家族企业的全部重担。
此外,董建华曾任多项公职,以及参与不同咨询组织的工作,包括:香港行政局议员(1992年~1996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1985年~1990年)、摩纳哥驻港名誉领事(1982年~1996年)、香港美国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1993年~1996年)、港日经济合作委员会委员(1991年~1996年)、美国华盛顿国际策略研究中心驻外干事(1983年~1997年)、美国史丹福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监事委员会委员(1995年~1997年)、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际顾问局委员(1995年~1997年)、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监事委员会委员(1982年~1996年)、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1995年~1996年)、香港船东协会主席(1976年~1977年)、香港管理专业协会主席(1979年~1983年)等。
父亲对董建华一生影响最大,从小他受父亲严格教育,“一生要做有意义和有用的事,千万不要浪费宝贵的生命。”他从普通职员做起,逐级提升,铸就了他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父亲那里,董建华还承继了一腔爱国挚情。他拒绝加入美国国籍并拒绝英国王室对他的封爵。他曾到美国积极争取美对华的贸易最惠国待遇。
董建华虽受过西方教育,但他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均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他的发型30多年来一直保持不变,穿的鞋子颜色和样式也是多少年来不变。
董建华最大的业余爱好是足球和太极拳,也喜欢看电影和历史书,对孙子兵法颇有研究,且善于运用到实际商战中。
董建华最大特点是能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具有平易近人的品格和禀性。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做事喜欢一步步来,按部就班地工作。”
1996年12月11日,董建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竞选,以大比数的选票当选。同年12月16日,董建华获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参加竞选前,董建华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事务顾问,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资料来源:中新网人民网)
资料链接
香港名称的由来
香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