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道: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局道: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术-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勐“材昙洌感苊级骄V荩ń窈苯辏┧目ぃ湫只肝坝秩胃ü湍下N荆ㄊ品鲆≈鄙希庀戮土肮哂诓欢囊笾倏耙驳P钠鸹感赡芏宰约翰焕戳恕;感⒀顏缙诙加行值芨ㄒ恚约阂膊灰斯铝⑽拊桑∷肫鹧顏缙谟牖感翟诔频蒙显┘叶酝罚蝗缇桶蜒顏缙谀扇胱约旱纳逑担茄涂杀M蛭抟皇Я恕K曰橐鑫Υ憬蟆⒀盍郊业恼紊┰诹艘黄稹!   
    殷仲堪的判断很准确,桓玄的胃口确实大得很,因为不久他就向朝廷要求给他的权力加码,他首先看中的也就是杨佺期、殷仲堪碗里的肥肉。恰好朝廷也有意使他们彼此狗咬狗以利于控制,便将杨佺期的四个郡划到了桓玄名下。但朝廷的想法显然过于乐观,这些大权在握的军阀们不是那些啃啃肉骨头就心满意足的家犬,他们甚至比狼更凶猛。杨佺期被桓玄冷不丁敲了一闷棍,并没有立即狺狺狂吠着扑上去撕烂桓玄的裤管,而是借援救洛京危急、击退姚兴入侵的名义,意在趁桓玄不备一口咬断他的咽喉。    
    殷仲堪对这个亲家的野心了如指掌,时刻提防着他在微笑时递过来的毒酒,因此拒不参加亲家翁的这次不同寻常的会猎。杨佺期明白了殷仲堪的用心,也不想一枝独秀,引来桓玄的风霜摧残,只好暂时偃旗息鼓。    
    桓玄也在这时如法炮制,声称援救洛京,邀殷仲堪瓜分杨佺期。殷仲堪老谋深算,何以会不知道桓玄伐虢灭虞的如意算盘?他一直致力于保障桓玄、佺期双方的安全,使大家互相牵制,他周旋其中,不就稳如泰山么?因为桓玄、佺期任何一方有失,他借以保障自身安全的资本也就顿成泡影!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警告桓玄:你如果执意从沔水出兵,可能不会有一个人能活着进入长江!桓玄很清楚仲堪的话当然不是什么恐吓,他除了放弃消灭佺期的打算之外,确实别无选择。    
    殷仲堪就是这样通过微妙的三角关系,使他的稳固地位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阎锡山,也是一个善搞制衡的高手。在蒋介石、阎锡山与冯玉祥的三角争斗漩涡中,阎锡山本来面临灭顶之灾,但是他却利用危机变成良机,取得了海陆空副总司令的位子。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化危机为良机的。    
    蒋介石为统一天下,打算消灭阎锡山与冯玉祥。首先他选择了占有西北广大地盘的冯玉祥作为首攻的目标。没过多久,冯玉祥战败,被迫宣布下野。这时,阎锡山坐不住了,他知道一旦蒋介石收编冯郭完毕,自己的处境肯定不妙。于是决定不再中立,而是与冯玉祥联手,以阻止蒋介石对西北军的收编,同时利用冯玉祥作筹码与蒋介石讨价还价。    
    这时,冯玉祥的亲信到太原会晤阎锡山,商谈联合反蒋事宜,以便借此重整旗鼓。阎锡山见冯的代表上门来,喜出望外,满口答应愿意与冯玉祥联合,但不明确反蒋。主要是怕不能从老蒋那里捞到好处。临了,他对代表们说:“希望你们回去转告冯总司令,我急切地盼望在太原与他详细地商讨联合事宜,请他速来太原。”    
    但是,冯玉祥听说后并不急于要见阎锡山,他怀疑阎锡山有诈,因此不敢贸然入晋。不久事情又有了变化。蒋介石窥知阎、冯有交往,为了拆散他们刚刚搭起的独木桥,他召开中央常会,做出革除冯玉祥职务及开除党籍的处分,并要求冯玉祥出洋。为了尽快赶冯出走,蒋介石又致电阎锡山请他敦促冯玉祥出洋,并委任阎为北路军总司令,要求山西出兵配合他对西北军发动五路进攻。精明的阎锡山从电报中立刻意识到自己现已占据主动的地位,可以公开打出冯玉祥这张牌了:利用拒蒋来赢得冯玉祥的信任,然后再用冯玉祥来压蒋。    
    第二天阎锡山即回电蒋介石,称不主张内战,提倡和平解决,还表示愿与冯玉祥一起下野出洋,以显示自己倡导和平的诚意。随后还派人到天津订购船票,到日本安排住房,摆出一副决心引退的样子。    
    冯玉祥看到阎锡山的行动如此坚决,心中的疑虑顿时消解,决定入晋与阎商讨大计。    
    见到冯玉祥,阎锡山所谈的都是些闲杂事务,每当冯玉祥提到联合抗蒋之事,他总是有意地回避不谈。会谈不果而散。会谈一结束,阎锡山就抓紧着手实施他的策略。他一边向南京再次发电表示坚决与冯玉祥一起下野出洋,一边又派人四出活动,造成阎冯要一起出洋的假象。蒋介石一看急了,他知道,如果阎、冯果真并肩出洋,无疑会使西北军与晋军联合起来,他的各个击破的目的就难以达到了。于是,他紧急采取措施,极力劝阻阎锡山出洋,同时委任阎锡山为西北宣慰使,全权处理西北善后事宜。但阎锡山认为蒋介石给他的好处还不够多,于是决定继续利用冯玉祥这张王牌向蒋介石要高价。因此,他以强硬的态度再次向蒋介石提出,一定要与冯玉祥同时出洋。如果不批准,他就坚决辞去国府委员的职务。蒋介石急忙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致电阎锡山,表示慰留,还决定亲自赴北平与阎锡山晤谈。阎锡山深为自己身价倍增而暗暗高兴,更决心把“戏”演下去。    
    蒋介石为了彻底地改变阎锡山脚踏两只船的态度,继续孤立冯玉祥,派吴稚晖、赵戴文、孔祥熙三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到太原,再次挽留阎锡山,请他切勿出洋。这三人见了阎锡山之后,第二天又到晋祠见冯玉祥,并面交蒋的信函,请冯玉祥与阎锡山到北平,共同商讨冯玉祥出洋考察实业的问题。    
    但阎锡山并不理会,而是电请中央撤销对冯玉祥的处分,并到晋祠见冯玉祥,佯称到北平见蒋之后即回晋与冯一同出洋。但是,他到北平后却另行一套,用冯玉祥与蒋介石热情地做起交易来了。经过讨价还价后,蒋介石委任阎锡山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这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了。作为交换条件,阎锡山答应协助蒋介石尽快解决西北军。    
    阎锡山凭借自己的圆滑手腕,在蒋、冯、阎三角争斗中巧妙地游移,以冯为筹码来威胁蒋,又以蒋来压迫冯,最后,不仅摆脱了危机,还变坏事为好事,猎获了最大的利益。的确,阎锡山的手腕之高明,不是轻易可以学到的,但是,把危机变良机的可能性却是存在的,这对做局者有很大的启发。


对局之争退避三舍是为了后发制人

    公元前635年,楚军攻打宋国,宋国慌忙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决定攻打刚刚臣服楚国的曹、卫两国,以吸引楚军,解宋国之围。    
    楚成王听说晋国要灭曹、卫两国,心中大惊,忙命大将成子玉迅速撤离宋国。成子玉骄横自负,在停止攻宋之后,转而向晋军进攻。晋文公明令军队退避三舍,到达城濮驻扎。晋军求战心切,见主帅下令后撤,心中大为不平。晋文公重耳面对强大的楚军,胜负难料,因此在指挥上犹豫不决。这时,大臣狐偃让将士们稍安勿躁,先退避三舍。说这样做,一可以实现国君当年的诺言,二可以避开楚军锐气,待其斗志松懈时再与之交战,这样会更有胜利的把握。于是,晋军明白了退军的用意,上下同仇敌忾,决心严阵以待,奋勇杀敌。将士们的高昂斗志也坚定了晋文公取胜的信心。    
    楚将成子玉将楚军和陈、蔡两国军队分为三队,气壮如牛地说:“现在是打败晋军、灭亡晋国的时候了!”两军开始对阵列势。晋军采取先弱后强的战法,先由下军列将胥臣向楚军右翼进攻,因为右翼是由陈、蔡联军组成,战斗力比较弱。果然不出所料,楚军右翼经晋军虎皮战马一冲击,就立即惊慌失措,弃阵而逃。    
    晋军上军主将狐毛假充中军,竖起两面军旗(当时只有中军才有两面旗帜),佯装退兵。晋下军主将栾枝也在战车上拖着树枝,扬起尘土,伪装败逃。楚军以为晋军主帅败退便驱车追杀,被晋中军主将先轸拦腰冲杀。楚左军也被狐毛、狐偃指挥的上军击溃。子玉见势不妙慌忙鸣金收兵。这一仗楚军几乎全军覆灭,子玉后来在退兵途中被迫自杀。    
    退避三舍之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所以,有经验的谋略家,首先算的是政治账和全局账,是不会以初次交手的形势去论高说低的。    
    苏人某,县差也。有烟霞癖,量甚巨。每餐必一二两。邑有老讼师,为大宪所访,奉票屡拘,辄避匿内室,托言他往。官疑差之得贿也,严比之。坐候其家,自朝至暮,终无一面之缘。而烟瘾忽来,四肢疲软,探于怀,出清膏一盒,生吞之,藉以过瘾也。其家人疑为寻死,手忙脚乱,进内通报,遂将计就计,闭其目,噤其口,躺卧地下。顷之,即有人奔出,以手按其胸口,令速觅解药。张目视之,果主人翁也。于是拉其辫,一跃而起曰:“趁我精神抖擞,正好追随大驾。请即行,毋多谈。”    
    退避三舍、后发制人在军事上、政治上是常用的韬略。对敌作战,待敌先发,而己后发,敌之企图就会充分暴露,自己就可避敌所长,乘敌所短;在政治上,和对手角逐,后发制人较容易赢得民心,动员群众,取得同情和援助,在道义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经营者推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用兵原则,力争抢先行动,先变于人,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还有一些企业经营者,持重待机,后人而发,却也克敌制胜,成就非凡。    
    后发的行动要有计划、有目的,胸有成竹,一切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虽发于后,但要想在前,备于先。后发制人应相机而动,不可拘泥于一法。以下试举几种具有实战之效的策略:    
    师于他人,反制他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一条自然的法则。在市场竞争中,后发者往往可以学习和模仿别人,节省自己的研制成本,并回马一枪,反制其人。日本是一个善于借鉴和模仿他人优点的国家,在许多技术和产品方面都是后来居上。    
    以逸待劳,待竭制人    
    古语说得好:“物速成而疾亡,晚就而善终。”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明智的经营者绝不意气用事,争一时之高下。特别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往往不会与其正面交锋,而是注意避其锐气,以待其竭。当对方推出一种新的产品时,并不要急于推出自己的产品,而是等到对方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开始下降之时,再乘其颓势,一鼓作气,占领市场。行销广告也是如此,大可不必针锋相对跟对方叫阵,而是以逸待劳,等到对方的高潮已经过去,再大张旗鼓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则会收到“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要发时都骇煞”的绝佳效果。    
    窥测方向,乘隙制人    
    当今市场无限广阔,并且不断变化发展,永无止境。因此,先变者绝难窥市场之尽,后发者则可静观变化,详加预测,抓住潜在需求,瞄准市场的空隙,乘虚而入,后来居上。    
    观人成败,窥短制人    
    先发先变,没有前车可鉴。后人而发,则可以从别人的成败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取人之长,避人之短,后发先至。美国的汽车长期在世界上领先,但一味求大求阔,生产耗油量大的豪华车,导致许多低收入的消费者不敢问津,特别是石油危机的出现,使更多人垂青小型省油车。日本汽车业抓住这个机会,针对美国汽车的弱点,迅速推出自己的小型省油车,一举而打败美国车。    
    “先发”制人,“后发”也未必制于人;先下手为强,但后下手未必遭殃。“后发制人”和“先发制人”是相对的。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事物处在辩证地发展之中。强与弱,好与劣等矛盾双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也在不断地相互转化。千里马的力量用尽了,劣马也可能超过它;勇士疲惫不堪了,小孩子也能胜过他。这并不是劣马的筋骨、小孩子的气力本身比千里马和勇士还强,而是先机已失。所以兵家也看重后发制人,主张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强调以我之久持,对敌人之速决,避免不利情况下进行战略决战,以便争取时间,创造条件,自保而全胜。退却不是被对手赶着跑,而是牵着敌人走,放弃不是永久的丧失,而是为了更多的取得,避战不是畏敌怯战,而是待机应战。


对局之争趁火打劫速战速决

    趁火打劫,是乘人之危的同义语。“劫”,抢劫,它的字面意义是,趁人家失火忙于营救,无力旁顾的时候,或抢掠东西,或劫持生灵,大发危难之财,属于落井下石的不义之举。但在敌对双方处于势不两立的战争状态,趁火打劫,无疑是克敌制胜的难得机遇。敌人处于危难之中,柔弱不能自拔,选择这种时机乱中克敌,必能稳操胜券。    
    明朝末年,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山海关打得难分难解,多尔衮率清兵从侧翼协助吴三桂,两相夹击,李自成力不能支,很快溃败。从此清兵长驱直入关内。    
    我们从多尔衮致史可法的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多尔衮的动机,他在信中说,“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这就是典型的趁火打劫。    
    《孙子兵法》说:“兵贵胜,不贵久。”意思是打仗要速战速决,避免拖入持久战。在打击对手的时候要牢记,不出手则已,出则必击要害。正如打蛇要打七寸。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富可敌国,可他的崩溃也极其迅速。原因就在于,他的对手盛宣怀采用直击要害的手段,使他短时间内力不能支,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财富大厦轰然倒塌。    
    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的后台是左宗棠,盛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与李有极深的矛盾。这就是胡与盛斗争的缘由。    
    胡雪岩每年都要囤积大量生丝,这生意越做越大,垄断了生丝市场,控制了生丝价格。盛宣怀抓住这一时机,通过电报掌握胡雪岩生丝买卖的情况,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