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历史小说] 大唐盗帅 作者:盗帅二代(起点vip2012.5.15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86、[历史小说] 大唐盗帅 作者:盗帅二代(起点vip2012.5.15完结)- 第3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杜荷在来的路上,一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见魏征询问,笑吟吟的说道:“魏大人岂不闻夏禹治水,堵不如疏?治标,还不如治本……”

第七章疏比堵更毒

第七章疏比堵更毒

堵不如疏?

治标,还不如治本?

这两个词在政治场上经常出现。

但此刻由杜荷说出却让人重视之余,也无人知道他心中所想。

诸臣与杜荷共事已有一年,深刻的认识到杜荷在政治上的远见,对于他的话也没有任何的怀疑,洗耳恭听。

其实论政治才能,年纪轻轻的杜荷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这类的名臣比起来相去甚远,但他胜在拥有一千五百年的超前知识,在诸多理念上有着一千五百年中国历史上千百位名臣累积的经验心得。在一些同类的历史事件上,自然有着最正确的看法。就比如关于佛教的事情,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日后佛教给大唐带来的危害。

魏征灭佛的建议确实很不错,但他再厉害也是一个人,不是神,算不到事后的答案。

佛学如诸子百家一样,固然有很多地方太过想当然,但也有可取之处,作为一种文化,并不是想要灭绝就灭绝的。治水,关靠堵,只能解决当前问题,并不能解决长远。

李世民不知杜荷拥有超前的知识,只知他政治远见,不亚其父,便说道:“那朕到要听听小杜爱卿是如何治本的……”

杜荷自信一笑道:“据臣所知,佛教在我长安内的街坊中有十二座,长安附近也有十余座,加起来共计二十多座寺庙。陛下不觉得有些多了吗?寺庙一多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故而第一点,臣提议限制寺庙,规定城、镇、县、州里的寺庙数量,如县一镇二城三州四,将和尚聚集在一处,亦好方便管制。多余的寺庙一律收归朝廷。”

“臣复议”最先开口的是萧瑀,他固然恨极了纳言这伪和尚,但对于向佛之心,却始终犹在。纳言的作为已经激怒了李世民,不付出一些代价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杜荷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并没有将事情做绝。在他心中也认为寺庙,有个一座足够了,没有必要弄得遍地都是佛寺。

萧瑀作为信佛一派的代表,他发话了其他人自然没有意见。

魏征并没有开口,显然只是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服他灭佛之心。

杜荷接着道:“此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大唐的,山川河流也是大唐的。可佛家却有一个习惯,占山为王。他们在山上建了一座寺庙,几乎就意味着将这座山占为己有,可以肆意的开采砍伐,挖地耕种。如此行径,无疑在藐视国法,于理不容,此风不可长。”

李世民闻之也收敛了怒容,点头含笑,他是皇帝,这几句话是深得他心。

“还有据我所知,和尚有买田地耕种的习惯。这一点,臣坚决反对,和尚嘛,念经拜佛就好了,种什么田,耕什么地?有这个时间耕地种田,不如多念几卷佛经。若真闲得慌,想要种田,也行,如实纳税。都是爹娘生的,和尚凭什么搞特殊,难道就凭头顶上的几道结疤?”

“言之有理”褚遂良有些松口了,那庄重的脸上浮现了一抹笑意:“和尚礼佛念经是他们的专职,他们插手耕种,没有理由不缴纳田税。”

杜荷缓缓道:“还有佛家收取的是百姓供奉的血汗钱,是百姓的钱,那百姓就有权利知道这些钱的去脉。臣提议在所有寺庙设立善簿、帐簿,以供所有人随时随地的查阅。另外官府,每月可至寺庙详查账册,若支出收入出现异常,严惩不贷。如此避免和尚中饱私囊,以百姓钱,行奢靡事。还有出家人四大皆空,钱财对于他们来说是身外之物。既然是身外之物,那也应该不那么重要才是。可以适量的限制他们花费,免得落人口实。”

古代不同于现代,现代做假账的手段通天,技术人员可以做的天衣无缝。然古代便不成了,没有什么超时代的科技,交通也不便利,钱物的流通,只在附近州县,花费什么只消一查,就能分辨真伪。

他这一法,正是断了所有和尚的财路。

本来当和尚就要有当和尚的自觉,和尚是吃斋念佛的,不是发财的。

“最后……”杜荷顿了一顿,眼中闪着神彩,已然说道最关键之处,望着一双双等待的眼睛,认真道:“微臣在弘福寺游玩时发现,寺中有许许多多的僧人、沙弥都不是诚心向佛的,他们有很多甚至是好吃懒做的地痞流氓,抱着当和尚混饭吃的心态做了和尚。这点必须严肃对待,不如效仿科举,将天下所有的和尚来一个考核,只要不及格的一律还俗,遣散回家。另外日后有人想出家的,必须通过佛学考试,以证明自己能当和尚。”

说着他阴阴笑了起来。

对于历史上的灭佛事件,杜荷在后世有过了解,但只是一些片面思想。来到大唐之后,他接触了大唐律法,了解了古代的行情,才真正的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古人生活远不如后世,别看华夏地大物博,然这个时候绝大部分都是山岭高地,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唯有关中、中原、巴蜀、荆州、江南等少有的一些地方拥有大片大片的沃土。

面对日渐增长的人数,土地问题是相当吃紧的。

主要是因为古代缺乏后世的先进科技,面对一座座的山岭高地全无办法,不像后世扫平一座高山,跟吃饭一样简单。

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大唐还没有出现,只因隋末动荡,天下锐减三千万人口之故。但可以肯定,只要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会越积越多,能用的土地也会越来越少,危机也就此产生。

佛教是教派中的异类,广收信徒,他们占山为寺,圈地为田。

兼之古人迷信,寺庙不用缴纳任何的税收,也导致了和尚越来越富,田地越来越多,最后动摇国本。

杜荷记得在数十年后,寺院名山占尽、良田占尽;清静无为的和尚们坐拥大量地产,成为大地主,富甲一方。《旧唐书》中形容当时情况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不仅如此,佛门还是特权集中之地。由于佛教组织恶性膨胀、骄奢成风,教徒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种种内乱外患,致使一个本应与世无争、良性运作的宗教组织不断异化,变成了社会肿瘤。

最终致使引发唐武宗灭佛事件。

针对这些问题,杜荷有过深入的考虑。

有一个词语叫做对症下药。

他说得这些都是他对症下药得出的结论。

和尚们在山上立庙,即将名山占为己有,那便不让他们胡乱立庙;和尚占用良田,那么就规定,和尚不许拥有田地。和尚骄奢成风,那就限制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无钱可赚。和尚门徒遍地,那就控制他们入取的条件。

条条框框,无不限制佛教的发展,控制佛家的壮大。

这么一来,当和尚不能吃肉,不能娶老婆,不能免税,不能没文化,不能赚钱,不能奢侈,不能犯戒,不能这个,不能那个……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诚心向佛的,那则意味着对方是弘忍一样的得道高僧。既是真高僧,那自然不会做出有损国家,百姓的事情了。

只要条款能够如期的执行下去,完全可以将世间的所有贼和尚,一网打尽。

魏征终于明白了杜荷“堵不如疏”的真正用意,那是利用法制来管制天下所有的和尚,来限制和尚的一切挥霍的空间。

如此做法,确实比他的更要高明,毕竟他的灭佛并不怎么正大光明。世间的佛家信徒太多,想要禁佛,并不容易。

而杜荷却是利用佛家的道理给和尚下套。你们和尚不是四大皆空嘛?既然四大皆空,那就应该有四大皆空的模样,不能这个,不能那个,以条款光明正大的困死他们。

这几招固然没有他灭佛的毒辣,但那阴狠的效果,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魏征面杜荷一脸的刚正,捋了捋山羊胡须,心道:“这小子不错,有我魏某人的风范……”他上前一步道:“陛下,无规矩,不成方圆。老臣也觉得对于佛家,应该进行合理的管制,以减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小杜大人的提议非常之高明。”

萧瑀也随后站出来复议。他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在他看来高僧就是应该超然脱俗,四大皆空,有些框框条条对于真正的高僧来说有如同无。

他却不知,真正的高僧在这个世上何其之少。

李世民因纳言这个混账和尚,本就不喜佛教,毫不犹豫的便决定下来。

同时还叮嘱大理寺的人认真是审问纳言、辫机这类和尚,将他们的所作所为,尽数审问个明白,给长安所有的百姓一个公道。

就在杜荷商议和尚问题的时候,长乐与高阳已经先一步回到了立政殿。

长乐有些犹豫是不是应该在长孙皇后面前告李承乾一状。

还没等她考虑出结果,多嘴的高阳已经将情况乐呵呵的告诉给了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沉默了半响道:“高阳,你带治儿、小兕子院子里玩玩,母后有话对你长乐姐姐说。”

第八章国之贤后

第八章国之贤后

长孙皇后并不怎么过问政务,但作为李世民最宠爱最敬爱的女人,李世民在政务上从不对她避嫌。在魏征那里受到了委屈,甚至还会气冲冲的来到立政殿,大骂魏征,表是要杀了他这个乡巴佬。

李世民作为皇帝,而且是城府极深的帝王,假若他真的对魏征动了杀心,哪会做出这种小孩子的举动?他这分明是在向长孙皇后诉苦,寻求安慰来着。

也只有在长孙皇后这里,李世民才会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受此殊荣,长孙皇后便是无心过问政事,也知道许许多多的林林总总。

其中让她最关心的莫过于太子一事,长孙皇后是过来人,当年李建成与李世民闹得最厉害的时候,她就是其中最难受的一个。

李世民作为天策府的主心骨,常年在外征战,他立下的功劳越大,朝中受到的压力也就越大。

皇帝李渊是偏向李建成的,齐王李元吉也是偏向李建成的,满朝的文臣绝大部分都是偏向李建成的。李世民身在战场,自然落得轻松,但天策府的压力却都落在了在长安的长孙皇后的身上。

古代缺乏交通极不便利,消息传递也异常缓慢,真假不一。

在长安有一阵子三天两头传来李世民手持重兵造反的消息,消息仿真,真假难辨,很多时候,李渊都不得不信。因为知子莫若父,李渊知道李世民雄才大略且具有坐天下的野心,但是太子是李建成,大唐未来交给的是李建成。李世民是不能做天下的,他战功赫赫,深得军心,且领兵外在,便是振臂一呼,造反也不觉得意外。双方最紧张的时候,李渊甚至已经暗自准备,打算与自己那“造反”的儿子干一架了。

情况是如此的恶劣,当时身在长安的秦王妃长孙皇后自然受到了莫大的压力,独立支撑着天策府这个几可与东宫相提并论的机构。

那时的长孙皇后不但要照顾几位孩子,还要安抚天策府的军心,还要入宫稳住李渊,应对李建成、李元吉这些人对于李世民的攻势。最后她坚持下来了,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常人是万万想象不到的。

长孙皇后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隐隐有些后怕,连她自己都不敢想象当年是如何撑过来了。她自己受尽了夺嫡之苦,也深知手足相残的无奈,今时今日又怎忍心见自己的孩子踏上这条不归路?

长孙皇后全心全意的支持李承乾,正是借鉴了当年的前车之鉴。当年,李建成的功绩比不上李世民,太子之位不稳固,这才给了李世民的机会。为了避免此事发生,她觉得只要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固若金汤,无人撼动,那自然不会有人以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了。

然而事事并不如人意料。

李承乾本来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当初让他监国政务也处理的井井有条,让李世民、长孙皇后好是欣慰。可是两人怎么也没有想到,尝试过权力滋味的李承乾经受不住权力的诱惑,行为处事越来越霸道,目中无人,甚至不容他人忤逆自己。面对一个个刚直不阿的老师,李承乾以高姿态跟他们唱起了反调:让回我学习,我偏要玩;让我体态端正,我偏要放浪形骸;让我远小人,近直臣;我偏要远直臣,近小人。

这是少年的叛逆期,根据数据统计,十之八九的少年罪犯都是因为叛逆期引起的犯罪心里。

李承乾是太子,他的叛逆较为一般人,更加严重。由善转恶易,由恶改善难。

李承乾在叛逆期中堕落,已经不再是那个聪明乖巧的太子了。他的行为越来越乖张,越来越让人无法接受。有一次甚至高喊“我作天子,当随心所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谁敢再劝?”

他还未成为皇帝就有如此心态,假若真成了皇帝,那还了得,恐怕历史上又会多一个暴君了。

李世民早已动了废太子的心思,之所以迟迟不动,只因未有适合的人选,空着太子之位,只会让更多的人惦记着,还不如让李承乾先兜着。

长孙皇后隐隐察觉了丈夫的意思,心中暗自不满,不知李承乾究竟坏在了哪里。她身在皇宫,自然不知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偶尔听说也是得到一些含糊其词的答案,毕竟没有几个人会在一个母亲面前说她儿子如何如何差劲的,更何况这个母亲是皇后,儿子是当朝的太子。

在长孙皇后眼中,李承乾最多就是顽皮了一点,还是有的教的。

这也是母亲的天性,没有一个母亲不会不原谅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一个母亲会放弃自己的孩子。

但今日长孙皇后听到高阳说长乐与李承乾起了正面冲突,这让她的心凉了一大半。

长乐是她一手带大,长乐的性格她再了解不过了,是那种贤惠至极的女人,虽贵为嫡长公主,却不与人争,事事细心,在皇宫就属她人缘最好。这回连她都正面与李承乾起了冲突,这让长孙皇后首次察觉到不安。

“长乐,你老实将如今的事情告诉母后听,尤其是关于你大哥的。母后深居宫中,所听所见,都是真中有假,实在不知你大哥今时今日,究竟如何……”

如长孙皇后一样。李承乾毕竟是长乐的大哥,每当涉及李承乾,杜荷、武媚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