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历史  》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咖啡的历史  -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席兹基曾在君士坦丁堡尝过用这种烘烤过的小豆煮出来的浓浓的黑饮料,土耳其人把它称为“ahve”,也就是现在的咖啡。作为酬金,这个波兰人获得了在战场上缴获的全部咖啡,开设了维也纳历史上第一家咖啡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咖啡馆宣称自己是波兰人开的第一家咖啡馆,以招徕顾客。
  但在刚开始,维也纳的咖啡馆生意并不好,当地人对这种黑乎乎的液体并不感兴趣,他们还是更喜欢喝茶。后来,这位聪明的波兰人突发奇想,在咖啡里加入牛奶,效果出奇的好,在17世纪8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称之为“Melange”。
  今天,喝咖啡在维也纳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一种悠闲的气氛中,人们只要付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在咖啡馆会友、下棋、看书、写书、读报(通常会提供许多国家的报纸),或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看电视。某些咖啡店有自己的顾客:画家、作家或政治家,大多数咖啡馆里则是各类顾客云集。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便是这样来形容当年的维也纳咖啡文化:“咖啡馆始终是一个接触和接收新闻的最好场所。要了解这一点,人们必须首先明白维也纳的咖啡馆是什么。事实上,维也纳的咖啡馆是一个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文化机构,是一个民主俱乐部,而入场券不过是一杯咖啡的价钱。”在当时,这些名人将咖啡馆当成自己的家。许多著名的篇章在这里成就,许多浪漫的故事也在这里发生。


英国咖啡馆的功劳


  英国是一个传统深厚的国家,英国绅士的优雅、英国文化的严谨、英国城堡的古朴,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做英国人最闪亮的名片。咖啡在英国呈现出更为迷人的风韵,因为你在地地道道的英式咖啡馆里,会感受到最纯正最传统的英国咖啡文化的精髓。
  1650年,黎巴嫩人雅各布在英国的牛津大学附近开了英国第一家咖啡屋,取名为“雅各布咖啡馆”,深受学生的欢迎;两年后伦敦市内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家咖啡馆:“罗杰咖啡馆”,虽产品不精致却挤满了顾客。有鉴于此,脑筋动得快的生意人看好咖啡市场,纷纷仿效“罗杰咖啡馆”,英国的咖啡屋犹如雨后春笋般展开,短短数年之间咖啡店数目已经达到3000多家。
  事情是这样的,商人耶德华兹因缘际会在土耳其与罗杰相识,邀请罗杰做生意上的伙伴一起回英国开店。当罗杰看到耶德华兹每天都沉迷于咖啡的芳香中时,敏锐的他发现了一个商机,罗杰开始对咖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虚心学习有关咖啡的所有知识,待时机成熟后,罗杰对耶德华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耶德华兹听后也意识到这的确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耶德华兹出资让罗杰开咖啡店,并取名为“罗杰咖啡馆”。
  刚开始,两人对如何宣传自己的咖啡馆颇为头痛。在当时,英国人并没有喝咖啡的习惯,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沉浸在酒馆当中。但两人并没有退却,他们将“罗杰咖啡馆”标榜成是健康的源泉,以“咖啡的益处”为标题,四处散发传单给民众。上面写着饮用咖啡的种种益处,诸如可振奋精神,对胃或痛风等都具神奇的效果。此传单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咖啡广告,堪称是近代广告先驱。
  经过罗杰与耶德华兹的宣传,“罗杰咖啡馆”迅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由于“罗杰咖啡馆”当时位于伦敦塔西北边的商业中心、证券交易所附近,具有相同商业利益的人不约而同齐聚特定咖啡馆,进而演变成商业交易中心。此后,伦敦的咖啡屋都依此形态发展。因英国商业活动频繁,利用“罗杰咖啡馆”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在交易所内无法取得的情报可间接在咖啡店内得知,俨然成为伦敦第二交易所。咖啡馆影响英国往后200年的社交形态及商业活动,当然也为政坛掀起不小的风波。
  伦敦的咖啡馆开设之初,就有明显的社交场所的特性,每家咖啡馆都有特定的人群光顾,清教徒、新教徒、天主教徒、文人、商贾、律师,甚至连医生都有专属咖啡馆,有些咖啡馆甚至成了病人求诊的场所。1668年由爱德华·洛伊德在伦敦塔街开设的洛伊德咖啡馆,后来转迁到伦巴特街。这家咖啡馆最早是海事人员的聚集地,从事海运的人员在这里聊天,搜集商船进出港情报,贩卖海运保险。为了给顾客提供方便,爱德华总是准备很多表格登记顾客保险过的船只。
  后来这家咖啡馆就演变成扬名国际的洛伊德保险公司,直到今天,该集团伦敦总部的接待人员仍叫“侍应生”,因循当年咖啡馆服务生的称呼,连服饰也没有变。此外,今天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则是从一家名为约翰逊的咖啡馆发迹而来。
  伦敦的咖啡屋不但是交换经济情报的场所,亦是民众讨论政治、学术最爱的地方,也被称为“pennyuniversity”(便士大学;penny便士是英国货币单位),也就是说只要付一便士就可在咖啡馆里阅读各种报章杂志、交换情报、参加讨论。
  茶是英国人最喜欢的饮品,而且喜欢的程度远胜于咖啡。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将茶叶推介给英国人的是伦敦的咖啡馆。托马斯·加威是第一批在咖啡馆里供应茶的商人之一。他在伦敦交易街开了一家咖啡馆,早在1657年就向人们出售茶水和茶叶。三年后他印制了大幅的茶广告,将茶的售价定为每磅6英镑到10英镑,(这是相当高的价格),并宣扬饮茶的好处在于“活体健身、保健延寿”,而且“耄耋之年、旺壮矍铄”。
  茶在英国的咖啡馆里很快就风行起来。到了1700年,英国伦敦已经有500多家咖啡馆卖茶。而这使得一些餐馆老板们感到非常苦恼,因为茶减少了他们啤酒和杜松子酒的销售。对政府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征收酒税是政府税收的一个稳定来源。到1750年,茶在英国的下层民众中已经是很受欢迎的饮料了。
  尽管英国人喜欢喝茶甚过咖啡,可咖啡馆功不可没。若是没有咖啡馆的推介,英国人喝茶的习惯未必那么普及。


咖啡在英国的故事


  在英国,酒馆也好,咖啡馆也好,恰如传统中国的茶馆,都代表着各自的文化,只不过一个热烈奔放,而另一个令人回味无穷。
  咖啡在英国民众之中迅速流行,使得当时的英国医生都认为咖啡可治疗头疼、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是健康饮料,而这更助长了咖啡馆的流行,也抢走传统客栈及小酒馆的生意,眼红业者纷纷发表不利咖啡的言论,并利用妇女力量来抵制咖啡。17世纪,欧洲其他国家的咖啡馆均欢迎女性客人,唯独英国的咖啡馆不准妇女进入。1674年英国妇女发表《妇女抵制咖啡馆请愿书》,严厉地批评咖啡饮料“把男人搞成像是咖啡树成长的沙漠一样贫乏,人类很有可能因此而绝种”,她们还对男人终日泡在咖啡馆言不及义,表达强烈不满。相比之下,那些英国男士则认为咖啡是健康饮料,“对于那些想静下来沉思、不想发酒疯的绅士,咖啡是优雅的非酒精饮料”,以此反驳妇女的指控。
  尽管英国妇女对咖啡馆的规定表现出极大的愤慨,但咖啡馆在英国境内仍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并博得“便士大学”美誉,一个男人只要花一便士就可进入咖啡馆,再多花两便士即可喝杯咖啡或茶,更重要的是能在此倾听博学之士的辩论,汲取新知,英国的民主思想也在咖啡馆孕育。不过,英国查理二世一直认为咖啡馆是“叛乱的温床”,早在1672年就想取缔,1675年他不顾一些官员的反对,命令在1676年1月10日英国境内的所有咖啡馆全部关门,他还引用《妇女抵制咖啡馆请愿书》当借口。然而,这一禁令一直无法顺利执行,最后不了了之。
  17世纪末是英国咖啡馆大鸣大放的黄金时期,然而到了18世纪晚期却开始没落,原因之一是咖啡馆谈生意的特殊团体开始成立办公室或俱乐部,原因之二是英国开始流行喝下午茶,品茶花园很欢迎女性客人,而那些男人仍然喜欢泡在咖啡馆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咖啡在英国境内曾一度衰落,而这使那些小酒馆的老板们欢喜不已。帕克斯曼的《英格兰人》,其中论及英国的酒馆与欧洲大陆的咖啡馆之别,颇为有趣。在探析英国足球流氓所以为盛的缘由时,他发现英国的酒馆似难逃“罪”责。在他看来,欧洲大陆的咖啡馆更多一些温雅之气,无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可以走进去,坐下来,或读书,或看报,或独处,或聚谈,气氛散漫而悠闲。相比之下,英国的酒馆里,多以成年男性为众,所饮者也以啤酒为大宗,气氛热闹而急促。帕克斯曼的观察可谓犀利,只可惜他没能进一步阐明为什么英国流行酒馆,而欧洲大陆则以咖啡馆为盛。
  咖啡文化在英国所经历的一切就像一个革命故事,有争斗、有失败、有胜利……不管怎样,咖啡馆也好、酒馆也罢,它们都是英国人生活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许确如帕克斯曼所言,酒馆与足球流氓的生成有着某种关联,但好在还没人思想超前,提出关闭酒馆,而以温和的咖啡馆取而代之。因为酒馆是酒馆,咖啡馆是咖啡馆,两种文化都呈现着不同的光芒与故事,只不过一个热烈奔放,而另一个令人回味无穷。


百无禁忌美式咖啡


  美国人喝咖啡随意而为,无所顾忌,没有欧洲人的情调,没有阿拉伯人的讲究,喝得自由,喝得舒适,喝出自我和超脱。
  美国是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像它自身一样,没有禁锢,不落窠臼,率性而为,美国的咖啡文化也不例外。美国人喝咖啡,像进行一场不需要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百无禁忌。欧洲人冲调咖啡时的种种讲究,美国人是不屑一顾的。美国人喝咖啡喝得自由,咖啡也同时深入他们的生活中难以分离,影响之深甚至达到没有咖啡不算生活的地步。
  据说第一次载人类上月球的阿波罗十三号宇宙飞船,在归航途中曾经发生生死关头的故障,当时地面人员安慰三位航天员的一句话就是:加油!香喷喷的热咖啡正等着你们归来。不论在家里、办公室、公共场合还是路边自动贩卖机,美国人几乎一天24小时都离不开咖啡。在购物中心里,常可见到美国人人手一杯用纸杯盛装的咖啡,随意落座或边走边喝。这是在欧洲绝对见不到的,欧洲人喝咖啡一定用瓷杯盛装,多数是悠闲地坐着喝,少数站在吧台边喝,但绝没有人端着杯子边逛边喝。一般美国餐厅的咖啡,是一个价钱让你喝到够,杯子空了,随时可请服务员为你加满,糖和奶精自然也是无限量供应,在欧洲则不能喝到饱,一杯一个价钱,加一杯再加一份钱。
  美国人不只生活得随意自在,个性上也喜欢创新发展,用同样一种咖啡豆,美国人在烘焙豆子时,就想把各种香料、香精直接烘焙混合在豆子里,使豆子在研磨烹煮后能制作出不同口味的咖啡。这些咖啡的味道见仁见智姑且不谈,能够动脑筋想到这个点子而且上市贩卖为客人们接受,就是件很不简单的事了。欧洲人生性保守,是绝不会尝试以任何香精来抢夺咖啡原味的,咖啡就是咖啡,顶多在里面混一点儿提味香酒。
  不少人说美国的“生命线”是石油,但是没有多少人提到美国人的“生命线”是咖啡。除去石油,咖啡是世界上第二宝贵的产品。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每天喝咖啡,每人平均喝三到四杯,所以总算美国人每天喝3。3亿杯咖啡,喝掉了世界咖啡生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全球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国家。
  鲍伯·汤姆森,在塞拉休斯大学专门教授一门主题为“星巴克咖啡”的美国大众文化时说,咖啡是“美国人的润滑剂”,它不仅“润滑”国内社会形势,也“润滑”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
  “如果咖啡不包括咖啡因,它还会是我们热衷的饮料吗?它还会是我们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饮料吗?回答再简单不过,它不会。你知道地球上所有受大众欢迎的饮料,不管口味各自有多迥异,都不约而同地含有咖啡因,这不会是‘纯属巧合’。”贝内特·温伯格说。他写有两本关于咖啡的书,其中一本叫做《咖啡因优势》,书的中心观点是咖啡因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毒品。温伯格是为咖啡唱赞美歌最响的咖啡专家之一。“我们的确需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努力工作的什么东西,让我们想东西想得更清楚,改进我们的工作表现,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以他的观点,咖啡因正是帮助我们打开自身潜力之门的钥匙。
  不过,咖啡因是否对身体有害的争论从来没断。但是无论如何,咖啡被一项美国民意调查列为,除去空气和水之外,第三个被美国人认为的生活必需品。正如汤姆森所说,如果美国人每天的生活没有咖啡,那么你看到的将是一个极为不同的世界。


日本咖啡: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日本大多数的咖啡馆并非原样移植了欧美咖啡馆的特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日本是国际化潮流的最忠实拥护者,但是日本的咖啡馆却更多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咖啡第一次出现在日本是在江户时代的元禄年间,作为一种新兴而时髦的饮料,咖啡最早出现在长崎出岛的荷兰商馆中。
  日本人最早记载咖啡口味的文字出现在1804年。当时一位名叫大田蜀山的剧作家在一本名为《琼浦又缀》的书中写道:“在红毛船上被请喝叫‘咖啡’的东西,豆炒得黑黑呈粉状,与白糖搅和后饮用,味道焦苦的臭味与苦味无法适应。”1823年到日本驻地出岛的荷兰公馆的西饱尔特,非常喜爱咖啡,并在《江户参府记行》一书中记载着“日本人与我们相处时,喜欢喝咖啡”。
  咖啡在日本真正的普及是从明治时代中期开始。明治时代的日本政府打开国门,开始积极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喝咖啡作为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项内容,也开始为日本人所效仿。公元1883年,开设了一家叫“鹿鸣馆”的高级迎宾馆,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