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高瞻远瞩地送给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高筑墙;广积粮就是筑好防御工事;多存粮草;暂取守势;不要出击;多保存自己的实力;坐山观虎斗。等到别人实力耗尽;再出来收拾残局。所谓缓称王;是指对付元廷的策略;即不图虚名;暂不称王。许多友军称帝称王;成了元兵打击的目标;太不合算;不如先做缩头乌龟;在别人事招摇之时;深藏不露;设法自保;等到时机成熟;再一鸣惊人。朱元璋认为朱升的话很有道理;心领神会;于是制定了一个在两淮、江南地区积粮训兵;待时而动的行动计划。他还在《菊花诗》这样写道:百花发时我不发;我一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的黄金甲。
  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按照朱升的提示;朱元璋首先抓紧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作战本领;尤其重视军事纪律的训练和整顿;强调惠爱加于民;法度行于军。同时;朱元璋抓农业生产。他设置营田司;任命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并且还抽出一部分将士;在战事之余开荒屯田;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丁壮;一面练武;一面耕种。这样一来;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支援贫苦的百姓;改变了军队历来吃粮靠百姓的习惯;深受农民的欢迎。
  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朱元璋还礼贤下士;广揽人才。刘基、叶琛、宋濂、章溢四名士被应聘至应天;朱元璋称他们为四先生;特筑礼贤馆;给他们居住。
  此外;朱元璋为了避免树招风、过早地暴露自己;以防止在自己力量脆弱的时候被吃掉;他在形式上一直对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的还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还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争的口号也不改变。直到朱元璋改称吴王后;发布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今旨;表示自己仍是明王的臣属。朱元璋经过这十几年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开拓疆土;其所辖的根据地终于巩固地建立起来了;在人们不知不觉拔地崛起一支足以与元军相匹敌的强军事力量。
  朱元璋尽管一直把抗元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却在后方蚕食友军;耐心等待元廷主力的溃败和各路友军实力的耗尽。时机成熟;他才下手;不仅摘了许多桃子;而且坐得民族英雄的美名。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一天比一天强起来;原先的盟友;为了争得利益;也逐渐变成了对头;变成了朱元璋改朝换代的强阻力。于是;朱元璋在同元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同时;不得不对盘据在周围的敌对势力进行清除。四周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部;以陈友谅部的势力最;他也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所遇到的第一个劲敌。
  1360年5月;陈友谅以派人祝贺胜利的名义去江州(今九江)杀死徐寿辉。他估计应天指日可下;野心勃发;就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草草即了皇帝位;改国号为汉。随后盛食厉兵;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
  陈友谅当时的势力相当强;光战舰就有百余艘;且兵众士广;杀气腾腾。驻守应天城的朱元璋的文官武将;风闻陈友谅部已顺江而下;旌旗指向应天;都吓得惊慌失措。一时间;众将领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也有的主张抵抗;各执一词;乱成一团。唯有谋臣刘基成竹在胸;静坐不语。朱元璋问计刘基;刘基答道: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志;只满足于割据一方;没有什么可怕的。陈友谅占据上流;拥有精兵利舰;来势凶猛;是一支不可视的队伍;我们必须集力量打败他们。这样;张士诚便不敢出兵;应天城就没有什么忧患了。我们再北向原;必定可成王业。朱元璋又问他:如何打败陈友谅呢?刘基说:陈友谅自恃人多势众、装备精良;骄傲轻敌。诱敌深入;用伏兵截击;定能取胜。朱元璋觉得刘基的分析非常深刻;入木三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遂决定伏兵智取陈友谅。
  如何诱使陈友谅迅速东下、进入伏击圈呢?这使朱元璋颇费思量。突然;他想起了一个人;这就是他早年攻打集庆时招降的元水军元帅康茂才。康本是陈友谅的好友;但归顺朱元璋后;深得器重和宠信。他早有报答朱元璋之意;只是没有机会。此时;朱元璋将他找来;如此这般地告知了他这次行动的计划;他非常痛快地接受了任务;遵照朱元璋的指令;康茂才派一个亲信将其亲笔信秘密送给老友陈友谅;约陈及早来攻应天;由他作内应;里迎外合;一举拿下应天城。陈友谅见信后;喜;忙问来人:康将军现驻在何处?来人答称在龙江(应天附近)。陈友谅深信不疑;迫不及待地率主力直奔龙江;没有见到康茂才的踪影;方知受骗计;急令舟师转移。但此时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早把陈友谅部团团围住;插翅难逃。只见朱元璋站在高高的卢龙山上擂鼓助战;顿时杀声四起;水陆并进;把个陈友谅苦心经营的精锐部队打得丢盔弃甲;死伤无数;落荒而逃。张士诚见状;果然未敢轻举妄动。接着;朱元璋又挥师攻下安徽;收复江西等许多州县;扩、巩固了胜利成果。
  三年后;陈友谅倾其全力;统兵60万包围洪都(今南昌);以报龙江之仇。朱元璋亲率20万军救援洪都;逼陈友谅退至鄱阳湖。陈军几百艘战舰用铁索联结起来;有十几里长;在兵力上占了显著优势。朱元璋利用敌舰高、联舟布阵所带来的行驶不灵活的弱点;就决定采取火攻的战术。他派出敢死队;用轻舟装满火药和芦苇;乘机点火;借着风势;冲入敌舰阵。霎那间;火借风势;风助火势;火焰冲天;湖水皆赤。陈部官兵围困在转移不得的战舰上;冲不上;逃不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火吞没。眼看这场战斗是无法再继续打下去了;陈友谅只好带兵突围。他刚冲出湖口;不料又遇伏兵拦截;陈友谅被一支飞箭射穿了头颅;而一命归天。
  消灭了势力最强、野心最的陈友谅后;朱元璋又挥师东进;征旗直指雄据东方、自称吴王的张士诚。
  张士诚本是个盐贩子;其手下也多是一些盐贩子、盐丁、地主和部分贫苦农民。他们由于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压迫凌辱;而趁元末乱时聚众起兵;作战也十分勇敢。但其领导集团却非常腐败;自称吴王的张士诚;胸无志;只图保住一块地盘尽情地享乐。他终日不理政事;与一批地主文人谈古论今;舞文弄墨。其属下的将军臣也争相修花园;玩古董;养戏班子;整日寻欢作乐;甚至打仗时还带着舞女作伴解闷;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对于张士诚;朱元璋不急于一下子将他消灭掉;而是分三个阶段对其围攻:首先;攻苏北和淮河下游地区;然后;取湖州、杭州;最后;南北夹击;攻破平江。
  朱元璋在围攻张士诚的同时;派将廖永安去滁州假意迎接明王至应天;从瓜州(今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廖乘机把船弄翻;使明王溺死江。这样;又为以后的登基;扫清了一个绊脚石。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制服了浙江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又乘胜南进攻克了广东、广西。在实现了整个南部国除四川、云南外的统一后;不失时机地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北伐;同元朝政权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元朝政权虽然依靠地主武装;于至正十九年(1359)攻陷了宋政权都城汴梁(今开封);后又拔掉了宋最后一个据点安丰(今安徽);把北方红巾军也镇压下去。但它的统治基础;也在各支起义军;特别是北方红巾军的沉重打击下趋于瓦解。此时;它仅仅依靠几支地主武装支撑残局;且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摇摇欲坠、不堪一击了。
  1367年10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25万军北伐;军出发前;他亲自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先取山东;撤除部的屏障;再回师河南;剪掉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如此一来;天下形势为我所掌握;然后进兵都;元朝势孤援绝;可不战而胜。
  北伐战争按照朱元璋的计划顺利实施了。当年十月;徐达就率军推进到山东;平定了山东全境;继而兵分两路;又胜利进军河南;所向披靡;元朝将领纷纷归附。至第二年三四月间;北伐军包围元都的战略已告完成。
  元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元顺帝眼看援军无望;孤城难守;慌忙带后妃、太子北逃。八月;徐达率领军攻进都;统治近百年的元朝政权宣告被推翻。明朝呼之即出。
  虽然朱元璋从骨子里就想登基做皇帝;但不好由自己提出来;好在有一批贴心的下属早巳看出了他的心思。
  早在七月间;在朱元璋兴致勃勃地与熊鼎等文臣研究庆典雅乐时;李善长便率群臣上表;劝元璋即皇帝位。朱元璋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途尚便;而没有采纳。到了十二月;在战场上南北局已定时;李善长又率文武百官奉表劝进。朱元璋自谦说:自己功德浅薄;自愧弗如;还不足以当此造福万民的皇帝重任;而再一次推辞不就。第二天;李善长再率百官恳请;说道:殿下谦让之德;已经著于四方;感于神明。愿为生民百姓的利益着想;答应群臣的要求。朱元璋终于同意登基做皇帝了。
  经过多日的准备;1368年正月;在北伐胜利攻克山东的凯歌声;40岁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欢呼声于应天城的奉天殿内正式登上皇位;改国号为明;年号为洪武;应天今为南京。至此;一个出身农家、横笛牛背的牧童;经过奋斗;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继刘邦之后的又一位出身布衣的开国君主。
  凡事冷静;是朱元璋成功的一秘诀。越是打了胜仗;越是办事顺利;他的头脑就越清醒;就越是能从捕捉到可能发生的隐忧隐患。现在衮冕登极;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他自然处在极度的兴奋当;不过他很快就从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即位第二天;他就告诉身边侍臣;说:你们知道;创业之初是怎样的困难;而不知道守成会更加困难。第三天;在奉天殿内外宴群臣时;他又专门讲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说:处天下者;当以天下为忧;处一国者;当以一国为忧;处一家者;当以一家为忧。身担天下国家之重;不可顷刻忘却警畏。
  朱元璋的成功印证了这样的真理:成功决非朝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辛勤劳动的结晶。世上有一个恒定的法则:你付出的越多;上帝给你的馈赠就越多;尤其是对于想获得荣誉和成绩的人来说;更是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只有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学习;不停地付出;才能得到常人得不到的成就。
  伟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它永远属于那些用一生的血汗乃至生命去拼搏的人。人们往往容易过多的乞求成功的辉煌结果而忽视奋斗的艰辛过程;其实;世界上没有白捡的便宜;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正如成龙那首《真心英雄》所唱道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不会自动送上门;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冰心老人有一段关于成功的名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它只属于默默为它辛勤耕耘;努力付出的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需要时间的锤炼;不要期盼自己比别人幸运;也不要指望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或者更勤奋;从智力或机遇上说;自己和别人是差不了多少的。
  开国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和最主要的事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固权。所以;固权乃开国帝王第一义也。开国皇帝何以比其他后继皇帝更需固权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是开国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色人等都有混进开国队伍的可能;如不清理;将来会酿成祸。其二是开国期间有许多人手握重兵而又威望很高;如不诛杀;则功高震主、才压主和权欺主三位一体;将来必成后患。
  在国历史上;为巩固权力而杀人最多的开国皇帝;恐怕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了。他对于一些谋反或是不驯的功臣;决不手软;胡惟庸谋反案和蓝党狱;不仅是明朝的两次狱;也是国历史上著名的狱;这两次狱共杀死了四五万人;不仅开国功臣诛戮殆尽;避免了异姓王的造反;而且朝廷官员几乎为之一空;以至于当时的国成了一个恐怖的世界。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之;武臣立功最著者;当推徐达、常遇春;文臣立功最著者;当推李善长、刘基。刘基是一位奇人;他洞察世事;无有不;因此;他对朱元璋封赏的官职;多次拜辞不受;因为他知道朱元璋生性忮刻;很难容人;跟他共事长久;必不免有杀身之祸。而李善长却官至右丞相;封韩国公;有骄矜之态。朱元璋对他渐感不满;想换掉李善长;让刘基为右相。刘基说:善长是有功的老臣;能够调和各将的人际关系;不宜马上把他换掉。朱元璋很奇怪地问道:善长多次说你的短处;你怎么多次说善长的长处呢?我想让你做右相;不知怎样?刘基顿首说:换相好比换殿的柱子;必得用的木材;若用的木材;不折断也必定仆倒;我就是那种材;怎能当右相呢?朱元璋问:杨宪如何?刘基说:宪有相材;无相器。又问:汪广洋如何?又答:器量偏浅;比宪不如。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急忙摇头道:不可!不可!区区犊;一经重用;必至辕裂犁破;祸且不浅了!
  不久;杨宪因诬陷人而被处死;李善长又被罢去相职;胡惟庸逐渐升为丞相。他听说了刘基对自己的评价;怀恨在心;就诬陷了刘基的儿子;又害了刘基。刘基忧愤成疾;被朱元璋派人护送回青田;不久去世。
  害死了刘基之后;胡惟庸更加得意洋洋;肆无忌惮;他恃权自专;朝生杀陟黜之事;不待奏闻;就自行决断;对于送来的奏章;他也先行拆阅;凡不利于己者;就藏匿不报。朝廷势利之徒;竟走其门;胡家珍宝金帛;积聚无数。魏国公徐达看不顺眼;就给朱元璋上了密本;说胡惟庸奸邪;应加诛除。朱元璋没有相信徐达的话;反给胡惟庸知道了这件事;因此;胡惟庸对徐达怀恨在心。于是;胡惟庸就私下里买通了徐达家里的看门人;让他诬告徐达;谁知弄巧不成;这计谋被自己的守门人报告了徐达;反而遭到了朱元璋的怀疑;每天上朝都提心吊胆;恐怕遭到不测之祸;等了几天;竟然没事;才逐渐放下心来。胡惟庸自此收敛了一阵。
  后来胡觉得自己应当再找个牢靠的靠山;就看上了李善长;李善长虽不当丞相了;但朱元璋还是十分看重他;经常出入宫廷。胡惟庸请人作伐;把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胡惟庸有了李善长这一靠山;不觉又趾高气扬起来。正巧;胡惟庸在定远的老家宅的井里忽然长出了竹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