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5-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利用的官员,秘密到辽国进行谈判。辽军因为宋军越战越强,而自己又不断 

受到挫折,处境越来越不利,就同意和宋朝议和。 

     一开始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些主和派便放 

出谣言,说寇准想利用军队,为自己夺取权势。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没有办 

法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 

     要议和,就得每年给辽国一些银子和绢。给多少呢?宋真宗对派去议和 

的曹利用说:“如果不得已,即使每年给一百万,也可以答应下来。再多就 

不能答应了。” 

     寇准私下一再嘱咐曹利用说:“虽然皇上许诺给百万银绢,可是,你答 

应的数目不能超过30万。超过这个数目,我就杀你的头!”曹利用也是一位 

有爱国心的官员,他与辽国经过艰难谈判,终于在第二年(公元1005年)年 

初,宋辽双方订立和约,规定北宋每年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为 

这次和约是在澶渊 (即澶州)订立的,所以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和约订立以后,一些人问曹利用每年送给辽国多少银子,曹利用伸出三 

个手指头,宫廷内误传为三百万。宋真宗大吃一惊,说:“太多了!”接着 

又说:“姑且了事,这样也可以。”等到知道确切数字以后,这个一心妥协 

的宋真宗高兴极了,认为这是宋朝谈判的“胜利”,还亲自写了诗表示庆祝, 

根本没想到这是一个屈辱的条约。 

     打这以后,宋朝统治者加紧向人民榨取更多的银绢,付给辽国。百姓的 

负担加重,生活更加痛苦了。 


… Page 29…

     由于寇准和其他一些将领的坚持抗战,北宋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败。宋 

真宗也觉得寇准有功劳,挺敬重他。但是原来主张逃跑的那位王钦若却在宋 

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把皇上当赌注,孤注一掷,如果皇帝被抓 

住了,简直是国家的一个大耻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点后怕, 

就反过来怨恨寇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准的宰相职位撤了。 

     此后,辽国统治者每年获得大量银绢,并不满足。到了宋仁宗庆历二年 

 (1042年),辽兴宗又扬言要发兵南下。宋仁宗连忙又派人去谈判,答应每 

年再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又一次向辽国屈辱求和,辽国这才作罢。北 

宋朝廷软弱无能,在外族入侵时只能退让妥协。 

     从979年,太宗伐辽到1004年辽国萧太后伐宋,前后共25年。这25 

年中,辽宋两朝兵戎相见你来我往,大小数百战。单是重大的战役就有高梁 

河之役、澶州会战,直到澶渊之盟时,算是基本结束,至少两国短期内不会 

再起战争,两国边境上的人民也可以安居乐业,努力发展生产了。第二年正 

月,真宗大赦天下,放河北各地强壮士卒归农,对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 

展确是起了好的作用,同时,双边设置榷场,互通贸易,对民族交流、民族 

融和也起了促进作用。但如果站在北宋的立场上考虑,那么澶渊之盟是弊多 

利少的短浅之见了_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鉴于五代中权臣大将篡位的教训,杯酒释兵 

权,削夺了朝中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诸多大将的兵权。他说:“要想富贵,不 

过是想多积些金钱,满足自己的娱乐,使子孙不再受苦罢了,没有旁的意义。 

我为你们打算,何不抛却兵权,出守边藩,买些良田美宅,为子孙立定个永 

远不动的产业,养些歌童舞女,伴着日夜饮酒欢娱,就借此安安乐乐地终享 

天年。我再和你们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忌,上下相安,世代亲睦, 

这样不是很好吗?”于是这一番话便成了宋朝的基本国策,就是经济上优待 

官吏,在政治权力上却抑制他们的发展。因此,这样造成的后果,一是官吏 

人数愈来愈庞大;二是政府财政为支付官员的俸禄开销也愈来愈大,故而经 

常发生财政困难。现在,每年给辽国30万巨款,外加其他物资,因为有了先 

例,以后与西夏与金国的冲突也都以此方式解决,国库更为空虚,接下来对 

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可以想象的。赋税过重导致农民起义,内忧外患使王安石 

变法出台,以后更直接影响到靖康之变。 


… Page 30…

                              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重大成就,通 

常都把它说成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些光辉成就,直至今天,仍然是 

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这些发明,造纸术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这不仅表 

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显示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如蔡伦等人的钻研 

精神,放射出我国古代文明的光辉。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传说在五六千年以前的神农时 

代,人们就知道“结绳记事”。到了黄帝时,史臣仓颉“初造书契”。这些 

传说,虽不可尽信,但是说明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文字,就有了书写文 

字的需要。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陶器上都有原始文字。有了 

文字,就要求有记录文字的工具。商周时代,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羊牛的 

骨头上,或者刻在青铜器上,也有刻在石头上的。今天考古出土的甲骨文、 

青铜器的铭文,就是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作为书写文字的材料保存下来的。 

春秋时候,笔出现了,刀笔并用,把字刻或写在竹简木牍上。最早的笔叫“聿”, 

是蘸了漆写字的。有了笔,很快就有了砚,那是用来调漆的。秦朝守长城的 

大将蒙恬改进了笔,做成了现在我们常见的毛笔。笔改进以后不久,墨出现 

了。用砚磨墨,毛笔蘸了墨写字,就比用漆方便多了。 

     甲骨和金石,数量有限,况且使用时又笨重,书写既不方便又费工。所 

以到了春秋战国和秦汉以后,随着纺织业的发展,人们便用竹简、木简作为 

书写材料了。竹简、木简,书写文字比起甲骨、金石方便多了。我国古代史 

籍中,有许多关于用竹简、木简书写文字的记载。汉武帝末年,在孔子家宅 

的墙壁里发现战国的竹简。《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古书,最早的本 

子就是写在竹简上的简策。以后历代都有古代竹简、木简的发现。最多的是 

1930年在居延地区发现汉代木简一万多枚,就是通常说的《居延汉简》。 

     解放以后,战国至汉代的竹简、木简、帛书出土的更多了。1957年在河 

南信阳长台关古墓中发现战国竹简 

     229枚。 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六号汉墓出土竹木简 

     490枚。至于几枚、几十枚出土的地方就更多了。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4940多 

     枚,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古代兵 

书,也有《管子》、《晏子春秋》等著作。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 

汉墓出土竹简、木牍600多枚、帛书十余种,其中帛书内容为《易经》、《老 

子》、《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和天文、历法、五行、杂占、数术等 

方面的书籍,还有两幅地图。1972至1974年,在甘肃居延出土汉简近二万 

余枚。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竹简1155枚。 

     这些出土的大量竹简、木牍和帛书,充分说明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 

竹、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 

     所谓的简,就是经过削制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简是通称,具体地说,竹 

片称简,木片称札和牍。人们为了保存和使用,把很多简编缀在一起,称为 

策。“策”和“册”通用,“册”字就是把竹简或木牍用绳联结在一起的形 

状。古代把用竹简或木简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册或策,如 《战国策》,就 

是记录战国时事的书。 

     当时对一般记事就是写在竹简上,对于一些重要文告或著作,就要编缀 


… Page 31…

成册。我们今天把一本书叫做一册,也是由这演变来的。 

     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除了用竹木做书写材料外,同时也用缣帛。缣帛 

是用丝棉织成的织物,把文字写在缣帛上,然后卷起来保存,后来称它为帛 

书。当时把写成的帛书卷在一起的,称为卷,今天把一本书称为一卷,就是 

从这发展来的。 

     传说汉代初期有一种纸叫做幡纸,可以代替竹简来写字。当时许多皇帝 

的诏书都是用这种纸写出来的。这种幡纸的制作材料很精良,是丝质的絮纸, 

而不是后来使用的真正的纸。汉代以后,既然把丝絮做的絮纸叫做纸,以后 

也就把书写文字用的缣帛叫做纸了,时间一长,纸就成为用于书写材料的专 

用名称了。 

     在西汉和东汉时期,还有一种比较昂贵的纸叫“蔽其鼻”纸,这也是一 

种用丝绵制成的纸,这种纸产量少,成本高,只能供皇帝和大臣们使用,老 

百姓根本用不起,还不能成为社会上广泛使用的书写工具。这种絮纸,是从 

漂絮中得来的。古代养蚕抽丝,好的蚕茧,用来抽丝,次茧用作丝绵。在制 

作时,要在水中漂洗,漂洗完把丝绵拿走以后,遗留在曝晒的篾席上的丝绒, 

便形成一层薄薄的丝膜,晒干后就成为絮纸,当时用以写字的絮纸,就是缫 

丝生产的一种副产品。 

     作为书写文字材料的竹木和缣帛,比起甲骨金石来说,是进了一大步, 

但是这种材料,都各有它的局限性。竹简木牍原料多,容易得,价格低廉, 

但是简牍的面积小,写不了多少字。 

     从记载和出土的木简、竹简看,秦汉时期的竹木简长度大约在20厘米到 

70厘米左右之间,宽约l—5厘米。这样一来,装订成册的书籍文件或私人 

信件都非常笨重,体积很大,存放起来要堆成很大一堆,携带和阅读都太繁 

重。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有齐人东方朔,好古传书,他 

每次出门旅行,都要用好几辆大车来装运他的用竹简写成的书,真是太不方 

便了。 

     由于缣帛和絮纸以及竹木简本身的局限性,这些书写材料都无法在社会 

上广泛应用。 

     不过缣帛和絮纸都是用纤维交织而成的,这样便启发人们用数量多、价 

格低廉的植物纤维去造纸。在民间很多人都用大麻的纤维捣碎来做纸,于是 

在西汉宣帝以后,便有了麻纸。 

     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1957年在陕西省西安附近灞桥、1974年在甘 

肃居延、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等地,都发现西汉的麻纸,可知西汉时期, 

人们已经知道用植物纤维造纸了。不过西汉的麻纸,纸质太粗糙了,纸面上 

还有未经粉碎的麻筋、绳头等纤维,纤维交织很不紧,松散不匀而有大小不 

同的透眼,纸面也不平滑,颜色黄白不纯。这种麻纸只能说是最早的纸,根 

本不能用它写字,只可以做包装之用,所以也代替不了竹简木牍,更不能和 

缣帛相比。到了东汉时,蔡伦研究了麻纸制作方法,改进了生产技术,纸才 

真正成为书写文字的材料。 

     蔡伦,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多少年来,都传说他是我国最早 

发明纸的人。据历史书籍的记载,他发明用树皮、麻头、旧布、破鱼网等造 

纸,从这时开始纸便广泛被应用了。虽然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我国许多地区 

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但是实际上,这一历史事实并不能抹煞蔡伦在造纸 

技术上的作用,因为一个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 


… Page 32…

都不能离开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生产者的实践,蔡伦制造的植物纤维纸,就是 

在西汉民间生产麻纸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研究与改进,克服了麻纸质 

地粗厚,纤维组织松散,色泽不纯等不适合于写字的弱点,改造成为用于书 

写文字并能大量生产的真正的纸。蔡伦这一研究成果,使我国纸的制造和应 

用,比西方要早一千多年。直到现代,尽管各种电子产品信息产品出现,纸 

张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纸的广泛应用和大规模生产,不仅为我国古代文化 

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而且为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提供了 

恰当的手段与条件。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蔡伦的贡献是巨大的。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今湖南省耒阳县)人。大约生于东 

汉光武帝中元末或永平初年。是东汉和帝时期到安帝时期的一位有权势的宦 

官。他在宫廷当差的时候,曾参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他为人正直, 

敢于向皇帝提意见,很得皇帝和太后的信任。 

     蔡伦的家乡耒阳县城东南都紧邻着耒水,北面有肥水,在肥水西北,就 

是蔡伦出生和幼年生长的地方。他很小就熟悉水乡风土人情,生活在水乡渔 

村中的蔡伦,对社会生活和生产情况一直非常关注,他注意学习劳动者的知 

识与智慧,这一点在以后对造纸术的改进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水乡生活的蔡伦,每当桑蚕成熟季节,他观察了妇女们在溪水中漂絮 

的情况,便产生了改进造纸技术,采取利用废旧物资作原料,扩大原料来源, 

降低造纸成本,使纸张普及的想法。用什么纤维来代替丝絮呢?蔡伦每天都 

在思考这个问题。蔡伦家临湖塘,绳头、麻屑和破鱼网到处都是,他便想到 

如何把这些东西捣成细微的纤维作为造纸的纤维。一方面可以把这些废旧物 

变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