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3》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3-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随着汉字的出现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笔、墨、纸亦相继出现。据记载, 

在公元前3至4世纪时,我们的祖先就用兔毛作笔头,用细竹笔杆制成了毛 

笔,古代的人称它为“战国时代的笔”。在造纸术没发明之前,古人却是用 

兽骨、龟甲、竹片、木板等作为书写材料的。到了西汉时期,古人就以植物 

纤维做材料造成了“霸桥纸”。公元105年,东汉的官员蔡伦在前人制造丝 

质纸、麻质纸的基础上制造出了“蔡侯纸”。这种纸是用树皮、麻头、破布、 

旧渔网等原料制成的,质量较以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是造纸史上的一大进 

步。笔、墨、纸的发明和不断发展,亦为印刷术之发明创造前提条件。 

     由于纸、墨、笔的发明,接着又出现了印章和“拓石”,在石头或木板 

等物上雕成印章,并产生一定的图案和字符。印章和“拓石”的出现,后来 

并被广泛地流传,这一发明对印刷术之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本质上看, 

印章和“拓石”正是印刷术的原始形式和先声。 

     所谓印章,就是我们今天还颇为流行的图章,大约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 

印章上的字皆为反字,有凹下去的“阴文”和凸出的“阳文”之分。早期的 

印章多盖在泥上,字数只有几个,还只是处在原始的初级阶段。到东晋时字 

数多起来,东晋葛洪在其著述《抱朴子》中载有一种刻有120个字的符号, 

这便是后来雕版印刷所用的雕版的原型。 

     找国的石刻文字很早就已出现,早在秦朝就已经出现了,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为歌颂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命人到处刻石立碑,歌功颂德。到目 

前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石刻是秦代的10个石鼓。公元 175年,汉灵帝命蔡 

邕在洛阳将重要的经典文字写在46块高1丈宽6尺的石碑上,然后由刻工雕 

刻,将其立于太学门前,以供校正之用。 

     大约到公元4世纪,“拓石”这种技术开始出现,所谓“拓石”,就是 

把一张浸湿的薄纸贴在凹入的正写阴文的石刻上面,用毡布牢牢地盖在湿纸 

上,来回地移动。一直等到湿纸完全嵌入到石刻文字的凹槽里止。待纸张干 

了以后,再用刷子蘸着墨轻轻地均匀地涂到纸上,然后将纸取出,就出现了 

黑底白字的拓本。 

     印章和拓石的出现,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和条 

件。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出现,后人才在充分地利用和吸取前人的丰富的积 

累和成果的基础上,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早的印刷术,大约出现在我国隋末 

唐初时期,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它用梨木或枣木板作原料,先将梨木或 

枣木板刨成合适的厚度和普通线装书面的大小,然后在木板上用刀刻出凸起 

的阳文反字,把墨涂在刻好的板面上,将纸铺到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地一抹, 

揭下后纸就会出现白底黑字来。 

     雕版印刷术到底起源于何时,是谁发明创造的,现在还无法搞清楚。隋 

唐时候,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逐渐地增多,光靠抄写书本已经不能满足 


… Page 34…

社会的需要了,因此,那时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雕板印刷术在隋末唐初已经发明,唐初和尚玄奘曾用来印刷佛像,但使 

用还很不普遍,文宗大和九年 (公元835年),冯宿的《禁版印时宪书奏》 

里说:“当时的四川及淮南地区均有以版印的日历销售于市。每年管理台历 

的最高机关还请示皇上发放新的台历,民间台历的印历已到处都有卖。”这 

一材料充分说明,那时的雕印的历书,已广泛流传。 

     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是唐太宗皇后长孙皇后的著述《女 

则》。据明代史学家邵经帮在所著《弘简录》46卷中记载中考证, 《女则》 

是用雕板印刷。据历史记载,长孙皇后死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因此, 

我们可以断言,最迟在这个时候或稍后一点,雕板印刷就已经出现了。 

     在雕板印刷术没有发明以前,人们要靠手写转抄来保存文献和传播文 

化,这样化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雕板印 

刷发明以后,这些缺点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克服,雕板印刷术很快在全国传播 

开了。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品,是咸通九年 (公元868年)王玠印造的 

 《金刚经》。它是1800年在我国甘肃敦煌千佛洞里发现的,卷尾标有“咸通 

8年4月15日王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题有 

明确时期记载的雕板印刷品。经卷高约30公分,长约5公尺,由7个印页粘 

结而成,卷首是一幅扉画,后面是《金刚经》正文,画和文字都刻得很精美。 

刀法的纯熟和印刷的清晰,足证当时的刻印技术已经很成熟。这卷刻印品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令人气愤遗憾的 

是,这件国宝竟被英国人斯坦因于1807年偷盗到伦敦去了。 

     我国现存最早的刻印日历是公元877年的历书,上面除印有节气、月大 

月小和日期外,还间有阴阳、五行、吉凶、禁忌等。此外,还发现了长安东 

市大刀家和成都樊赏家所印的民间日历的残片。但这些珍贵的文物又都被斯 

坦因盗运到英国去了,使这些宝贵的东西在中国失传。 

     唐代民间刻印的医药书籍亦出现了。当时长安东市就有《新集备急灸经》 

刻印本出售,上面注有“京中李家于东市印”。公元  861年,有人根据此 

书印本传抄过该书,并流传了下来。后亦被法国人伯希和窃走,现存于巴黎 

的国家图书馆。 

     除了宗教、科技书籍外,诗集、音韵和教学用书亦有刻印。公元825年, 

诗人元稹在为白居易的诗集《长庆集》作序时也谈到了刻印,特别是江浙一 

带刻印的更为普遍。人们都用这种刊印本交换茶酒喝,由此可见当时印刷此 

类书籍的普遍性。日本名僧宗睿在公元865年从唐朝回国时,曾带了一部5 

卷《唐韵》和一部 30卷《玉篇》。日本至今存有公无770年雕版印刷的《百 

万塔陀罗尼经》,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印刷品,中日学者认定日本的印 

刷技术的故乡在中国。日本经卷的发明,说明中国印刷技术对日本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战火一直不断,但这并没有影响 

到刻印业的发展。这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民间刻印书盛行的同时,政府 

机关亦开始大规模地从事这一行业。当时除开封外,今天的甘肃西部、福建、 

山东东部、南京等均已开始刻书,尤以四川、浙江为甚。 

     宋代刊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书、史书、医书、算书、文集等。宋 

代刻印的数量非常多、质量很高、字体优美、纸墨之精,使宋版书成为难得 

的艺术珍品,为历代藏书家所喜爱。宋代的雕版印刷术传入辽、金和西夏等 


… Page 35…

少数民族后,也受到了人们的喜欢,并开始学会运用刊印。例如,西夏曾用 

西夏文译印了佛经及《贞观政要》等。 

    雕版印刷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彩色套印,就是将同一版面分成几块同 

样大小的印版,各用一色。例如,如果要印红、黄、黑三色,那么就要制成 

三块相同大小的印版,各种颜色的版面上的位置都要精确地计算调配好,然 

后分别将这三块版逐一印在纸上,因此这是一种技术复杂、要求较高的印法。 

北宋初年,四川出现的交子 (我国古代的一种钞票)就是用红黑两色套印成 

的,后来还出现了三色钞票。 

    现存最早的彩色套印刻本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解》,是在距今600多 

年前湖北江陵的资福寺所刻印的,用朱墨两种色彩。 

     16世纪末年,我国的彩色套印兴盛起来,开始出现了五色合印和五色套 

印。明万历年间的闵齐、闪昭明、凌朦初等人在30多年的时间里共刻印了 

100多种套印书籍。 

     到了17世纪20年代,胡正言发明了“版”印刷术,即通过几块版或几 

十块版来显现不同色彩及其深浅浓淡,并用这种方法在 1626年印制了《十 

竹斋画谱》。这幅印品的同一花瓣能分出深红、浅红和阴阳向背,刻工精致, 

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可 

多得的艺术珍品。 

    我国现在一直流传下来的古代论著大部分都是雕版印刷品。虽然后来发 

明了活字印刷术,并且活字印刷术的优点远远超过了雕版印刷术,但是在活 

字印刷术发明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古代印刷术的主要形式仍然 

还是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随着雕版印刷术的进一步 

发展,它的弊病就越来越暴露出来了。它的发明和出现,确实比原来的手工 

抄写大有进步。但是,用这种方法进行刻印时,需要印一页刻一版,而且印 

完之后这块印版就作废了。如果要印一部字数多卷头庞大的书,需要雕刻几 

万乃至几十万块版,花上很长的时间,这样不管是在人力上还是物力上和时 

间上都将造成许多浪费。为了避免这些缺点,提高印刷的技术,在人们继续 

不断探求的劳动实践中,活字印刷术应运而生了。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8年),布衣毕升发明了制造活字的办法, 

其办法是:用胶泥刻字,使字画凸出,每字均为独立的一颗,用火烧之使坚 

硬,另外用铁板,上敷 

    238用松脂、蜡和纸灰制成的药品,要印时便把活字镶入铁板,用火烤 

之,待药物熔化,凝固之后,即用以印刷。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曾在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第307条中 

详细记载了这一发明。 

    据 《梦溪笔谈》记载,毕升曾试图用木材做制活字,但因为木头的纹理 

疏密不均匀,沾上水后易伸胀,以致于排出的版高低不平,而且木活字容易 

和药物相粘,清理起来比较麻烦,所以他只好放弃了这一努力,仍改用胶泥 

原料制活字。 

    我们今天流行的铅字排印法和毕升发明的这种方法完全一致。这种方法 

既方便又经济,是人类印刷术史上的一次伟大技术革命。 

     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大约在1241—1251 

年间,姚枢教其学生杨古用泥活字印过朱熹的《小学》、《近思录》和吕祖 


… Page 36…

谦的 《东莱经史论说》。此后关于泥活字的记载就很少。1830年,苏州人李 

瑶用胶泥活字印成了《南疆绎史勘本》和《校补金石例四种》。不久,泥活 

字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翟金生做出了一件令人称道的事情。他是一位穷苦的 

教书匠,安徽泾县人,能写会画,多才多艺。他按照《梦溪笔谈》中关于泥 

活字的记载花了30年时间烧制了10多万的泥活字,这些泥活字都是仿宋体, 

分大、中、小、次小、最小五种型号。1844年,他用这些泥活字印制出了《泥 

板试印初编》。今天的北京图书馆保存有好几种当年用泥活字印制的书。 

     毕升发明的泥活字的印刷虽然没有推广,但此后用其他材料做原料制成 

的活字却不断出现并成为主流。 

     木活字是古代活字印刷史上经常使用一种活字,它的制作成功者首推元 

代农业科学家王桢。1285年,他出任安徽旌德县官。在任期间,他曾花了2 

年的时间请工匠刻制了3万多木活字,并于1288年印制100部他编修的《旌 

德县志》。这部志书6万余字,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而且质量也高。 

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遗憾的是早已失传了。 

     元朝科学家王桢所编的《农书》是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在《农书》的后 

面,附有一篇《造活字印刷法》,详细地介绍了活字的制作和印刷方法。 

     王桢,山东东平人,元朝初年后先做过安徽旌德、江西永丰的县官。在 

他任县官时期,汲汲以农桑为务。有名的 《农桑》就是在这时编成的,他关 

于活字印刷法,也是他对活字印刷术的一个新发展,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印 

刷术知识的专门著述,已被翻译成好几种文字传入国外。 

     王桢所创木活字的制作和印刷方法是,先依据官定韵书选好字数,将字 

按韵在纸上写好,贴在木板上刻出来,待字刻完后,就用细锯把字一个个地 

锯下,用小刀加以整修,使其大小高低一样,排印时将字一行行地排好后, 

用薄竹片夹起来,待字板排满后,用小块塞紧,如果活字有高低不平,就用 

小竹片垫好。字板排好后,就在上面刷黑墨,铺上纸后,用棕刷一刷,即可 

印刷了。 

     在实践中,王桢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这种转盘是用轻质木料做成 

的,直径约7尺,上面铺着圆形竹制的框子,木活字按韵分别放在里面,每 

韵每字皆编好码次。事先要准备两架转盘,两本册子。一架转盘里是选出可 

用的字,一架转盘里是普通常用的字。两本册子分别是两架转盘里木活字的 

编号登记。排版时,一人据册叫号,一人坐于两架转盘之间据号拣字,极为 

方便。 

     我国元代的木活字印本并没有真正地流传下来,但当时的木活字在社会 

上却已广泛流传,在甘肃敦煌千佛洞曾发现过几百个硬木制成的维吾尔文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