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深入敌境,背后有众多敌人城邑之地)、“圮地”(山岳、湖川、沼
泽、森林、险要等难于通行地区),“围地”(进路狭隘、退路曲折,敌人
可以寡击我之众的地方)、“死地”(拼死迅速决战才能生存,否则有败亡
可能的地区)。并就此提出了在这些地形上,军队应如何行动的具体方法。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抢占有利地形,而迫使敌人处于不利的地形,“先夺其所
爱”。然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即顺着敌人的企图,集
中我的力量,乘敌之隙,攻其一点,就可长驱直入,斩将杀敌。
11。《火攻篇》:火攻,在古代战争中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进攻手段。
本篇着重论述了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时机以及内外策应的方法等,除
此之外,又提出了“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这一
至理名言,似乎是全书的总结 (根据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篇题木
犊,《火攻》列在《用间》之后,为第十三篇)。
12。《用间篇》:本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种类及其方法。强
调了侦察了解敌情并给敌造成错觉对作战胜败的重要性。并提出先知敌情“不
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 (类比推断),不可验于度(看天象星辰)。必取
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武强调要使用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等
五种间谍,使敌人“莫知其道”,摸不到我军的规律,无从应付,而我军则
可广泛搜集情报,全面掌握敌情。强调在使用间谍时,必须机智、果敢和精
心筹划,严明纪律,以防被敌人欺骗、利用。
总之,《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可以概括为:在敌我力量对比的
基础上,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避实就虚,机动灵活的歼灭敌人,
保全自己。为此,必须对敌情、地形和我军情况作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做到
“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孙子兵法》成书后,对我国以后的战争实践和军事思想,都起着指导
性的作用。在孙武谋略制胜的兵学思想熏陶下,历代名帅良将皆循着他所揭
示的战争原理原则,统军作战,克敌制胜。
在孙武后世的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群雄争霸,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频
繁的时代。各强国变法图强,富国强兵,采取“礼贤下士”,重用知识分子
的政策,使战国成为“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丰富的战争实践,
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家,他们总结战争的经验与教训,将其上升到理论
的高度,著成了许多兵书。这一时代主要军事著作,流传至今的,已为数不
多,如《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都显示了当
时军事思想的特征,在我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除兵家外,
… Page 39…
诸子百家也都谈兵,各个学派各从其基本观点出发,从一个侧面观察研究军
事,彼此切磋,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战国时代
也是我国军事思想蓬勃发展的时代。这时代的军事著作,对于后人的军事研
究和指导战争实践,都起了重要作用。
而自从战国时代起,《孙子兵法》即广为流传。韩非子《五蠹》篇中说;
“今境内之民皆言兵,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中说:“世俗所称
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孙子兵法》对兵家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西汉时,汉武帝看大将军霍去病不好古籍,于是“尝欲教之吴孙兵法”。
三国时著名军事家曹操最赞赏 《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决策多矣,孙
武所著深矣”,并对此书作了注释,他是第一位为《孙子兵法》做注释的人。
曹操之后,历代都有人研究《孙子兵法》,有的从文学意境注解,有的就语
句内容发挥,有的用以往战争印证,计有200多位注释家撰文著书、注解、
赞赏推崇《孙子兵法》。宋代将《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
习武言兵之人必读必修的“教科书”。明朝著《武备志》的茅元仪高度赞扬
说:“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道出了这部划时
代著作承前启后的辉煌价值。
… Page 4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