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了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到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年。其间,韶州剌史韦璩也常他到城里的开元寺(后更名为大梵寺)讲经。慧能的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行为记录能被称做“经”,而一个宗派祖言行录也被称做“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圆寂于家乡新兴县的国恩寺,享年76岁。次年六祖真身迁回曹溪,供奉在灵照塔中。慧能在生前就深得朝迁的恩宠,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曾为“表朕之精诚”,特地遣中书舍人给慧能赐送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白毡等礼物,其诏书对慧能表达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赵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慧能去世后,更是名位加身。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又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最后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文学大家都先后为慧能撰写过长篇碑文,以记述他的事迹。
慧能创立禅宗是佛教史上一镒空前大改革,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第一,他大胆破除佛祖的权威,不承认有所谓外在的佛,认为佛就在本心中。第二,他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与儒家“人皆可为尧舜”的性善论相通。慧能之后,禅宗更进一步向儒家靠拢,竭力与儒家的以教悌为人之本的伦理学说相调和,写了大量论教的著作,从而促使了佛教的进一步儒学化。第三,他不但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主张不用背诵佛经,不需累世修行,只要认识本心,就能成佛,即所谓“顿悟成佛”,从而不但迎合了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而且也为下层人民信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第四,他在宣传“顿悟成佛”的同时,还提介自由任运的生活方式,促使禅宗生活的平民化、世俗化。慧能的三传弟子怀海禅师,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佛,并将这一宗佛写进了《百丈清规》,从而对后世禅寺的建设及其劳动自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禅宗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广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学受禅宗的影响就很深,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正是禅宗“自心是佛”、“本心生万法”、“明心见性”的翻版。又如绘画,从唐宗到明的画坛,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禅熏陶的痕迹,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深远宁静、超凡脱俗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原来的佛家用语,也了人们的惯用语。本世纪以来,带着东方恬静达观精神的佛禅也走向了西方世界。二次大战以后,禅更在英、德、法、美、等国得到特别的发展。西方接受禅的人,除了宗教团体外,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希望用禅引导人们顺归人性和自然;也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把禅作为调节心理和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之一。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能,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第三部分 隋灭南朝第40节 开元盛世
7l0年,韦皇后毒死中宗,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并谋害相王李旦,李隆基联合姑母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铲除韦氏及其党羽,迫使少帝李重茂颁布诏书,让帝位于叔父相王旦,仍称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宫廷的内部斗争十分激烈,太平公主在协助李隆基政变除掉韦后以后,依仗功大,日益骄奢,不可一世。朝中宰相7人,有5人和太平公主关系密切,姑侄关系特别紧张。延和元年(7l2年)六月,睿宗自称太上皇,把帝位传给了李隆基。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太平公主与其党羽密谋,发动政变,推翻玄宗,自为皇帝。但是这个阴谋很快被唐玄宗发现,他先发制人,杀死太平公主,彻底剪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结束了武则天以来一连串的宫廷政变。唐玄宗统治初期,继承了唐太宗的统治政策,他任用贤相,整顿吏抬,选拔人才,赏罚严明,君臣之间密切配合,唐朝出现了史家称道的“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
我们习惯上将一个美好的时代称为「黄金」时代,皆因黄金是贵重的宝物。这种时代亦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例如汉武帝的盛世,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前期年号叫开元(公元713年-741年),后期称天宝(公元742年-756年)。开元年间,玄宗政绩粲然可观,史称「开元之治」。这是唐朝社会经济和国力发展臻于极盛的时期,它承继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治绩,使唐朝的国势发展到巅。
玄宗执政后,注意任贤纳谏,澄清吏治。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规定内外官吏迁调之制,选部分京官外调为都督、刺史,而地方官吏中表现优异者则提为京官;又令各道采访使巡视地方,整饬吏治,加强中央权力。在经济上,玄宗即位之初自奉甚俭,又令各地不得开采珠玉、制造锦绣,使武后以来后宫奢靡之风有所改变。由于开源节流,国家财政日益丰裕,仓库充实,物价平廉。为了撰拔人才,玄宗还亲自在殿廷复试吏部新放的县令,对儒士甚为优礼,并令臣下访求遗书,得图书近五万卷,使科技文化大放异彩。在军事方面,玄宗改革兵制,招募壮士充当京师宿卫和镇戍边地,又在边镇重地设节度使。
由于玄宗的励精图治,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国库充裕,民生安定,国威远播。唐代盛世至此进入了光芒万丈的时代。
玄宗朝时,农业有较大的发展,主要是:
1、唐朝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改进了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并创造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2、大面积兴修水利。黄河、长江流域等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修旧渠和河堰。
3、开劈大量荒田。劳动人民创造大量财富,唐政府每年向农民征收大量的粮食和布帛。人口大大增加,玄宗时的户数是唐太宗时的近3倍。
唐玄宗朝的手工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丝织业:定州、益州、扬州都以织造特种花纹的绫锦闻名。品种多样,有一种花鸟纹锦,以五彩大团花为中心,周围绕以飞鸟。散花,绚丽动人,反映了唐朝高超织锦技术。
2、陶瓷业:邢州白瓷象银象雪,越州青瓷象玉象冰。还创造了著名的“唐三彩”,在白地陶胎上,刷上无色釉,再用黄、绿、青三色加以装饰,色彩鲜丽,造型美观。
3、造纸业:宣州、益州的纸,都十分有名。
唐朝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那里,有来自各国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人,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唐朝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那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亲密,唐朝疆域空前广大。唐朝时,北方先后有突厥,回纥民族,东北有秣褐民族。唐朝在北部边境先后建立了都护府和都督府。西南有南诏和吐蕃;南诏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曾接受唐朝云南王的封号;吐蕃为藏族的祖先,与唐几次通婚,保持“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那时,边疆各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唐朝时候,中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唐和亚洲、欧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唐和日本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唐朝和印度半岛有频繁的通使往来,玄奘西游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佳话。唐朝和西亚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关系,中国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西亚的物品也输入到中国。
大唐遗风
唐人的视野比任何一个朝代的中国人都更为广阔,外来文明的火炬比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传播得更远。
值得深思的是,盛唐之所以成为外国人云集聚居的有魅力的地方,不单是它具有开放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明世界的优越性。我们不是简单地在述说过去,而是在启迪未来,激发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和迈向新世纪的信心。
历史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化的记录。在人类进入新的千年之际,回眸历史将给新世纪提供丰富的借鉴和启迪。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人骄傲的就是“盛唐气象”,特别是“唐人”作为民族自豪的称呼,至今频频使用于全世界华人的生活之中,始终承载着不朽的光荣与无比的辉煌。
千年以前,亚欧大陆内形成的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是当时人类社会成就最高级别的文明板块。但拜占庭短暂强盛很快被阿拉伯人入侵所打断,而阿拉伯帝国迟至8世纪后才逐渐形成封建制,印度大戒日王之后次大陆陷入分裂局面,只有中国的唐朝在与周边邻国竞争中呈现出相互推波助澜的崛起趋势。唐帝国辽阔的疆域,使它在战略上必须重视民族关系和国际格局变化,不仅建立防守反击的边界体系,而且以综合国力参与境外角逐,甚至争夺亚洲霸主控制权。作为当时的一个“超级大国”,唐朝非常注意中外交流。除中亚的康国、石国、安国、曹国、米国等保持着独特的国际封贡体制外,新罗使节到唐长安89次,阿拉伯大食使节进入长安41次,林邑24次,日本遣唐使14次,真腊11次,师子国(斯里兰卡)3次。至于史书记载次数不详的朝鲜(高丽、百济)、婆罗门五天竺(印度)、泥婆罗(尼泊尔)、吐火罗(阿富汗)、骠国(缅甸)、波斯、拂菻(东罗马)以及北非、中东诸国等等,都非常普遍与唐交往。唐人的视野比任何一个时期的中国人都更为开阔,外来文明的火炬比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传播得更远。
作为亚欧文明演进的核心国家,唐政府也频繁派出使臣出访,并划拨政府专项费用给予支持。公元643年后四次出使印度的王玄策,公元663年出使东罗马的阿罗憾,公元664年出使日本的郭务悰等等,都是著名唐朝外交家。唐长安还设有外交机构鸿胪寺和四方馆、礼宾院专门接待外国宾客,不仅负责会见礼仪,而且供给入唐后一切资粮费用。如果说中外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那幺亚欧大陆分布的几大古老文明之间有着一定的交流;从而使唐朝成为东亚受益最大的文明枢纽。
世界文明进化不是孤立的。文明是一种有机体,它的构成要素经过相互作用生长出新的动力。唐代之所以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前朝后代的新气象,关键是它与同时代的邻近民族和国家存在着有力的交融。让我们从一系列构成新文明生长动力的要素来看盛唐文明。
纵观一千多年前盛唐所演示的一幅幅世界文明交融图,我们不是简单地在述说过去,而是在启迪未来,激发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和迈向新世纪的信心。对我们今天与各国朋友联系世界各种文明的纽带,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贡献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部分 隋灭南朝第41节 李杜诗篇万古传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李白与杜甫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生于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五负随父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
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后来寓居安陆。以后的十年间,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结识了不少名人,写了不少诗文。据传他到长安时,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顺而载誉京师。天宝元年,顺玉真公主的引见,被召入宫,供奉翰林,受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的礼遇。但翰林不过是个称号而已,而无实权的职位。在李白看来,这仍是和“倡优同畜”,他一向所抱“辅弼天下”的愿望,当然无法实现。在宫时里呆了两年,便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以后,李白便长期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足迹遍及梁宋齐鲁幽冀,他本想隐居庐山,却被永王邀请参加了幕府。至德二年,永王被肃王击败,李白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得还。六十一岁时,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垂暮之年,能为国杀敌,顺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著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李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以豪迈的情怀,奔放的诗句,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奔腾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