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中将来开设的课程将会是五花八门。
刚开始,蔡道也不打算太过于离经叛道,只要教授孩子们的就是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
这就是学堂开业之处,教授学生们的主要内容。
而其中的重中之重,是书、御和数。
大部分孩子毕竟只是凡人,老师能力再高,名声再大,教的再好,可是,学生们自己具体能够学到什么东西,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天赋、悟性和毅力。
如果要是有人愿意学习射术的话,蔡道也会请来射术高手来教这些孩子。
但是,大宋国如今的政治生态,当兵的天生就是下等人,没人权。那些老百姓们宁可让孩子们学一门手艺,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当一个没什么出息的大头兵。
因此,蔡道也顺应形势,把‘射’这门课改成了百工课。只要让这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木工、铁匠、种田、养猪羊、医术、厨艺之类的技术工种。
蔡道开设这个学堂的根本目的,主要就是让这些孩子学一些手艺,在离开的时候能有一个谋生的手段罢了。
当然,其中如果有天资聪颖,能够读的进书的孩子,蔡道还是会把他们引进科举之路的。
可是,蔡道都没有想到自己和曾巩居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一下子就来了上万人,而且,看样子,大门口外的人群还有越聚越多的趋势。
看这样子下去,指不定会闹出什么大乱子。
‘蔡氏学堂’师资力量不足,设施也不尽完善。蔡道原本打算第一年只招收二到三千人。可是,看外面的人群,现在就已经聚集了不下五千个孩子。
蔡道当机立断,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apltiapgt
立刻开始招生。
不过,看眼前的局势发展,必须给招生生源增加了限制。
所以,经过考虑之后,蔡道写了一个告示,让人贴到学堂门口两边的围墙上。
派花狻猊和另外一位嗓门极大的兄弟,告知那些焦急等待的父母和孩子们。
只要内容大致也就有三点,
第一、年龄,限定在五到七岁之间;
第二、每户只收一个孩子,而且,特别规定,要招收年纪稍大的那个;
第三、只招收外城的孩子,只招收北城和东城的孩子。
这一条规定古怪了一点,不过,蔡道也是由自己的考量。毕竟,学堂位于外城的东北角,南城和西城离这里实在是太远了。蔡道不可能把这些孩子一直圈起来,节假日,他们还是要回家看完自己的父母的。
保育院已经另择地方安置,蔡道却与它脱离了关系。
那些在汴梁城收养的孩子,以及蔡道在孝慈里时收养的那二十个男童都被留在了新的保育院之中。而那些宗室和世家的子弟基本上也回归了自己的家族。
蔡道身边只剩下花狻猊和他的兄弟们,以及以花兰溪为首的那些蔡道在孝慈里收养的八十一个女孩子们。
小迷糊还在沉睡之中。
幸好有这些年纪不大,却已经识字明理的女孩子们帮衬着,招生这件事才渐渐的平稳下来。
看到告示,有人高兴的欢呼雀跃,有人哀叹连连,甚至有人抓住花狻猊的脚脖子苦苦哀求着什么?
不过,蔡道本身就是在做一件大善事,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诉求。
那些孩子被挑中的家长,满带喜悦地离开了,可学堂门口的人群却并不见减少。
时值中午,蔡道经过点算,此时,学堂已经招收了三千个六到七岁的男孩子。
在招收下去的话,蔡道的这个学堂根本就消化不下去。
所以,蔡道不得不起身,站在登记时用的桌子上,大声地说道:“汴梁城的父老乡亲们,学堂初建,老师都没有凑齐,真得已经收不下学生了。你们还是散了吧!”
蔡道喊话的时候,面前那些老百姓还是很自觉的闭上了嘴,仔细倾听这位神童的话。可惜的是,他这番话,并不能够打动这些人的心,无法满足这些为人父母们的诉求。
“我,蔡道,在这里承诺。明天的秋收后,只要是来这里报名的,本学堂不再设置限制,一律招收。”其实,蔡道自己也知道刚才的话,并没有任何的说服力。他只是想让大家静下来而已。
承诺一出口,底下的老百姓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位小道长信誉还是很好的,大部分人就打算就这么带着孩子离开。
谁知,这个时候,蔡道有开口了:“当然,不再设限制,并不是没有限制。如果你明年已经年满十七八岁,本学堂还是不会招收的。倒时,贫道可是要到开封府尹大人那里验看户籍的。”
这下子,那些迁延不走的人,一下子全都散了。
蔡氏学堂的事情算是尘埃落定。
可是,为了应对之后朝局的巨变,蔡道所做的不仅仅是这么一点而已。
xbqgxs
第207 事与愿违
可是,为了应对之后朝局的巨变,蔡道所做的不仅仅是这么一点而已。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宋神宗授予蔡道的寄禄官,已经从原来的八品的宣节校尉变成正七品次一等的致果副尉。这次又是连升三级,这就算是酬谢其进献种田和酿酒之法的功劳。
可是,是个人都知道,武官的寄禄官升的再高,顶多也就是每月多一些死的俸禄,地位还不如最低等级的文官从九品将仕郎。
然而,就是在那道奏折的事件之后,蔡道连升了三级的寄禄官,却丢掉了身上唯一的官职——保育院副总管,宋神宗一怒之下却连不在编制内的职司都掳夺掉了。
对此,蔡道在上那道奏折之前,心中早有预料,并没有为了失去和宋神宗以及皇储赵佣亲近的机会,觉得很难过。
最是无情帝王家。
其实每一个深陷朝堂的人都听过这句话,更是有无数的官员深深体会过这样的下场。蔡道的外祖父——拗相公王安石就是这么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如果历史上的宋神宗真是一个念旧的人,就不会连续两次将王安石罢相了。
用之如蜜糖,弃之如敝屐。
最后一次罢相,虽然是因为王安石自己的死了儿子,心灰意冷之下。可这未尝不是王安石深深地体会到了宋神宗赵顼的冷漠和无情。
还是那句话,用之如蜜糖,弃之如敝屐。
每一个宋神宗治下的大臣,对这句话都深有体会,这位皇帝虽有雄心壮志,却是志大才疏,自己本身没有力挽狂澜的霸气和能力,还没有识人用人的眼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也亏这位不要脸的皇帝真是好意思,当初,他居然将自己和王安石比作刘备与诸葛亮。
如鱼得水!
不过是一句笑话罢了。
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刘备和诸葛亮那样的,少之又少,特别还是大一统的王朝里,那更是凤毛麟角了。
如果他和王安石的关系也算是如鱼得水的话,诸葛亮就是活过来,也会哭晕在厕所里吧!
想想也是,蔡道已经无私地将酿酒的技术和种植冬小麦的技术全盘献给了朝廷,没有一丝一毫地保留。
这次事件,宋神宗心中的怨恨、责怪,再加上蔡道上奏折之后,自己选择了沉寂,让这位极为功利的皇帝觉得蔡道已经江郎才尽,变成了另外一个方仲永。
所以,用之如蜜糖,弃之如敝屐。
掳夺职司才仅仅是第一步而已。
蔡道当初的提出过得很多请求也都被宋神宗在暗中将之一个个的终止了。
比如,蔡氏学堂。蔡道本来想要在汴梁城中兴建一座大型的小学,如果能够冠以皇家之名最好。可是,到了最后,还蔡道自己的出了一大笔钱,从建筑的建造到师资力量,宋神宗和官府没有出过一份力。如果,蔡京不是蔡道的伯父的话,征地都不会进行的那么顺利。
到最后,蔡道出得主意,得到的艮岳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apltiapgt
那一整块地,想要在汴梁城外城中交换一块地。结果却就变成了东北角那块缺少河流的贫瘠之地,而且,原本蔡道要求的面积也大幅度缩水。
保育院中唯一一个还算是讲义气的曹虎,还想要和蔡道继续到蔡氏学堂里厮混,可是,却被蔡道赶回了家。曹家百年豪族,自有私塾教导子弟,更不缺少名师教导。可是,蔡道知道,接下来,朝堂内外将要发生的事情,根本就不是曹家这样的武臣世家能够参与的、适合参与的。
宋神宗被自己气得旧疾复发,以他的气性和身体,究竟能活几年,谁也说不清楚。况且,大宋朝的皇帝本身就没有高寿的。官家一旦过世,皇储赵佣年纪太小,不能秉政,后宫中的高太后势必会垂帘听政,任用保守派大臣独揽朝政。而这时,司马光又恰巧著完《资治通鉴》,他就是当朝宰相的不二人选。
变法派的大臣肯定还会像历史上那样,全都被贬谪到烟瘴之地的岭南。
所以说,以如今的状况,谁跟蔡道再牵扯在一起,谁就会跟着倒霉。蔡道身份太过于特殊,不但惹怒了皇储赵佣,还是变法派大佬王安石的外孙,干将蔡卞和蔡京的子侄。
因此,在秋收之前,蔡道就让花狻猊那些当初为他拼过命的人,将他们的家人全都遣散出京。目的地,已经在稳固建设中的夷洲岛。而那些受雇于蔡道的农夫,只要还愿意跟着他干的人,也全都离开了汴梁城,他们的目的地却是河东路最南部的中条山地区。
中条山对统治它的国家意味着两种重要意义:金库与兵器库。
而对于大宋,还有另外一种更为重要的意义——防御屏障。
大宋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坚若磐石的太|原城也被拆成了零件,整个山|西几乎毫无屏障可言。
宋太祖赵匡胤本来想要迁都洛|阳,而中条山就是西京洛|阳的一道天然屏障。
宋神宗死后,蔡道必然会被贬出汴梁城。而整个大宋的江山之中,他不管到了哪里都会混得非常好。除了河东路。
因为后世的山|西,除了煤矿之外,土地贫瘠,水源又少,而且也是遍布山地。可用来耕种的土地极小。而且,这里地处内陆地区,无海可依,发挥不出蔡家海上的优势。
蔡道那点农业知识在河东路根本就反不起太大的浪花。
蔡道大胆猜测,恨他的那些人肯定不会让他安生的过日子。
河东路无疑就是一个能够让他的名声大损的绝地。所以,蔡道才未雨绸缪地将人派往了中条山地区。
提早实施蔡道制定的一个计划,为自己未来的河东路执行提前铺路。
其实,蔡道早就上那道奏折之后,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
他这么做,也并不是无谋之举,根本原因,还是蔡道自己不愿意继续呆在汴梁城中了。
可是,谁知道,事情的结果却事与愿违。宋神宗大怒之下,实升暗贬了蔡道,却一直都不肯答应蔡道提出离京的请求。
xbqgxs
第208 大宋文官惯用的手段
可是,谁知道,事情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宋神宗大怒之下,实升暗贬了蔡道,却一直都不肯答应蔡道提出离京的请求。
幸好,蔡道暗中操纵的藏富于民计划并没有被废止,不论是变法派或是保守派的大臣,俱都认为和大辽国换取耕牛是有利可图的。
收购粮食、制成美酒、贩卖到辽国换取耕牛和极少量的战马,这些蔡道都已经插不上手了。而且,那些耕牛最终只有极少的数量能够流入贫民百姓手中。可是,不管是谁在主持这件事,仓库中的粮食的的确确地在减少,而大宋国北方耕牛的保有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之中。
所以,即便蔡道从这件事中被剥离了出去,计划却仍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元丰六年,畿内大旱,河北诸路又一次遭遇蝗灾。
可是,有了去年中原大熟打底,各地官府又在监察御史的监察下,补足了常平仓。
所以,即便按照蔡道种田的方法,畿内的土地在大旱之年也无法获得增产,大部分普通百姓还是在家里储备下了充足的粮食应付灾年,其手中也有了不少钱财。所以,畿内的土地即便减产较为严重,汴梁城内外也并没有出现往年那样的大规模的流民。
想当初,蔡道进京之后,曾经拜访过蔡确,并向这位八闽的前辈提供自己的意见,就是专门把分属于不同派系的低级官员,划片派往容易出乱子的地区,属于保守派系的全都派往了河北诸路,属于中间派系的派往西北地区,而属于变法派系的全都派往了更容易出乱子的河东路和齐鲁地区。
当时,蔡确和章敦还不理解蔡道这样建议的真正意义何在,不过,之后,蔡确在安排官员的时候,还是下意识的按照蔡道的建议就这么做了。
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只过了一年的时间,效果便显现了出来。
天下最容易出问题,也就是最容易出政绩的四个地区,西北地区,中间派系的官员在孙觉和苏轼的率领下,做得是风生水起。
河东路和齐鲁地区本是较为贫瘠的地区,相对于河北地区,那是山多地少,可是,在这一年之内,除了极个别州县以外,俱是风调雨顺,再加上变法派的低级官员都对推广蔡道的种植技术极为感兴趣,所以,这两个地方也都如同西北地区一样,取得了丰收。
相反,连续两年遭遇蝗灾,河北诸路百姓的情况可谓是雪上加霜。
宋神宗亲自指派郑侠从汴梁城调拨一批粮食通过水路运往大名府,救济因蝗灾而流离失所的饥民。
郑侠就这样,再一次被派到了河北诸路抗击蝗灾的第一线,最终的结果却是差强人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