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开始,敢于参与到这项工程中商人,只有丁有才和他的那些老乡们,可金钱却又是老毛病犯了,他看不上这些既浪费时间,又赚不了几个大钱的官府生意。
结果,丁有才就不说了,他本身就是大宋北方的首富,听蔡道的话,一是为了报恩,而是为了当大宋的卜式。可是,跟着他的一起加入这个行当的老乡们却就此尝到了甜头。
金桥银路,其中的油水非常大,虽然蔡道派来的工部官员监督非常严格,可是,经过几次施工之后,他们发现,每里道路修建完成,他们在付了材料费和工人费之后,居然还能够从中获取两至三成的利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那多出来的一两成利润,其实都是地方上胥吏层层扒走的钱,蔡道就算是再怎么监督的严格,也免不了被人从中得到好处。为此,他也命人手下的御史,甚至是七色领,一直从中安插了不少的密探,暗查各地的贪污情况。
可是,杀了一批贪污情况比较严重的胥吏,过后不久又会重新出来一批,蔡道已经觉得杀不胜杀了。他知道,这种情况,就算是搁在后世的朱元璋这个大杀神身上,即便他采取了扒皮囊草这么极短的做法,可还是无法遏制贪官污吏的出现,就更不要说蔡道。
何况,在大宋朝,蔡道也仅仅只能够杀那些处在底层的胥吏,凡是有品级的文官,他也只能罢了这些贪官的官职而已。
这也是蔡道将这项工程逐步交给民间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因。
有利可图,自然会引起更多的人注意。
于是,很多人甚至是很多家族都参与道其中,蔡道自然是乐见其成的,只要把修建每一里道路的定钱卡死了,在派人在暗中监督质量,对方得点利也是应该的。
不过,其中有一些头脑灵活的小包工头或者民工头目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发现这项工程有利可图,他们有心参与,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这个时候,丁有才得到了蔡道的指示,又主动退出了民间包工队的队伍,由他出面,用自己手中的钱财,低息借给那些愿意承担风险,敢于进入这个行当的人。
这些钱,每一里路筑路费结算的时候,其中一成就算是例钱。即便是这样,那些借钱筑路的人还是有利可图的。
就这样,在征辽大军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蔡道的这个方法,居然已经让河东路和河北两路的境内的道路完全修建好了。
第607 始料未及的情况
三年之后,蔡道只要还在三司使任上的时候,整个大宋境内,除了水利工程以外,工部把其他有关国计民生的工程几乎都包给了这些民间包工队。
让其他人都始料未及的是,蔡道这些举措,居然让徭役中的免费劳役也逐渐消失了。
大宋境内,再也没有了官府强征百姓参与免费的劳役,如此以来,所有在北方生活的老百姓们少了最让他们憎恨的免费劳役消失,那么,他们自然就可以安心的安居乐业了。
这样的结果,却导致另外一个让蔡道都始料的大问题未及的出现了之前,一些因为家乡闹灾荒,从北方逃到南方的老百姓,不知从何时其,突然之间开始又重新大量回流到了北方大地。
当然,那些被迁到荆湖南路的河东路百姓,因为,大家族的地主对他们都不错,因此,他们并未加入这次返回故土的队伍当中。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蔡道并未阻止。
北方虽然土地有限,可是,如今还有在辽国手中的幽云十六州还未收回,那可是辽国的大粮仓,大战之后,蔡道不会将那些土地交给不忠于宋国的辽国汉人,因此,这些从南方突然回流的北方百姓,正当其时。
后来,这种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最先出现问题的当然是淮南两路。身处在南北交界地带,却因为之前反对蔡道的新政,而完全被排除到新政之外。
那些之前失业的盐农和盐商加入到漕帮之后,情况并未得到改善。
因为,海运的兴起,北方又因为蔡道的原因,如今根本就不缺少粮食。因此,北方需要从漕运上运送到北方的或品,如今只剩下瓷器和各种矿石。
瓷器是易碎品,海运的话,海上的风浪会让海船极不稳定,因此,还是淡水漕船比较安全,而且,因为漕运中南方运送到北方的货物减少,漕帮在运送货物的时候,也不敢向以前那样狮子大开口,胡乱要价。他们现在是唯恐丢掉任何一个老主顾和一笔交易。
至于各种矿石,那是因为,没有一家海船愿意运送这种不值钱的货物。何况,那些矿山也多是位于内陆地区,通过小船运来运去的非常麻烦。
海船运输争得就是一个时间,而漕船运输,其优势就是相当稳定安全。
漕帮失去了很多生意,剩下的生意他们又不敢提价,因此,这就导致漕帮里的兄弟收入大减,那些老兄弟都以为是这些盐商和盐农分薄了他们的利润,自然要排挤他们。
而淮南地区的农民,新政中没有一条没有推广到这里的,自然也就惠及不到这里的百姓们。
两税法相对于‘新均田法’,一年之中,地方胥吏和差役两次上门征收赋税,非常扰民。而且,‘新均田法’只有两个明确的税收一亩三升的土地税,和一亩绢一匹或者棉花一斤的实物化丁税。
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不论男女,一律不征收赋税。至于十八岁以下,至十五岁的孩子虽然没有授田,但是,蔡道会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招入在各地州府城中开办的技校,这些孩子经过培训之后,便可以凭自己的手艺吃饭完税了。
于是,先是淮南两路的自耕农和佃户都纷纷变卖了家业,投奔到北方其他州府县。这也就导致淮南两路不少中小地主因此而破产。
那些家族中没有文官身份的地方乡绅也必须要缴纳赋税。碰到这种情况,他们还在手中把着大量的土地,根本就作死。
在大宋朝,只有考中进士之后的文官,才能够享受到免税的福利。
因此,两淮路官员和有文官护身的家族纷纷勾结起来,将这些土地纳入自家的田契里。至于那些逃跑的佃农,两淮路倒是不缺,那些在漕帮里混不下去的盐农,就是新的一批佃户。这些人对于蔡道的恨意一直未消,故此,他们宁可继续接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也不肯离开两淮路。
两淮路的问题暂时解决了,可长江以南地区却被这个问题整得头痛不已。
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华夏皇朝政治中心虽然一直在向东移动,可是,其经济重心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转到了南方。尤其是京师,每年都需要通过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从南方运送大量的粮食,这样才能保证朝廷手中有足够多的粮食稳定整个皇朝的稳定。
这是因为,在赵煦亲政以前,紧靠着北方的土地,根本就无法养活整个汴梁城中的百姓和维持八十万禁军这个巨大的包袱。
赵煦亲政以后,在蔡道暗中策划下,那些保守派官员手中大量的土地重新变成了公田,百姓们手中有了自己的耕地,而朝廷和地方官府也可以征收更多的赋税。
那么,南方,特别是大运河附近的耕地不得不转产那些获利更加丰厚的经济作物,比如,桑树,茶树。
至于棉花,官府并不禁止南方普及,可是,官府所下的订单大多数给了巴蜀五路,而北方民间也可以自己种植,棉花的缺口却是金钱在南方沿海地区大量种植的棉田补上了。
故此,如今棉花的市场基本已经饱和了。
在听到北方新法的种种好处之后,一些在南方无法生存的土生土长的百姓也纷纷逃到了北方。
当然,南方的耕地能够一年种植两季稻子,因此,真正过不下去的百姓并不是太多。
不过,这些人即便是到了北方,也暂时无法立即得到属于他们的耕地,蔡道便派人把他们聚拢起来,一起带到了洛阳府。
到了那里,他们暂时可以做工匠来养家糊口。
因为,蔡道想在大战之前,就完成迁都这件大事。
这也就导致整个洛阳府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工地,蔡道在这里既要修建新的都城,城墙,各种居民住宅,市集道路等等城市配套设施和建筑,还要修建更加磅礴的皇宫。
第608 天下大治1
其实,单是这些工程,这里所需的人手还是有很大的缺口的。
随着免费劳役的消息,也让工部剩下的差事成了非常热门的用工差事。
每当工部在各地兴修水利的时候,居然只需要在当地的官府外贴上一个告示,当天之内就能够招满所需要的所有劳力。
蔡道命令修建的道路,并不是水泥路,那东西,他也只是在蔡家海外领地夷洲岛开办了一个小型工厂,大宋境内,除了用在沿海的盐田以外,并未向外推广。也不是秦朝修建的驰道,那东东太浪费人力物力。
而是后世所谓的马路,是由十八世纪末期,英国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一种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
碎石头很好制造,如今大宋境内,南北有宽阔河流,以及山体的地区,都在制备利用水利制备这些修筑马路所用的碎石。
漕帮的漕船便成了运输这些不值钱却非常有战略意义物品的主力军。当然,这也是蔡道丢给漕帮的一块鸡肋,他就是要用向北方运输碎石的买卖,勒住这个庞大帮派的咽喉,既让它饿不死,也不会因此而让其得到更大的发展。
这种马路当然比不上水泥公路持久耐用,但胜在修筑方法简单,真正需要使用的重型工具很少。
如此大规模的在宋辽边境修建马路,大辽国朝堂内外,辽国南京府也早就将此事上报给了耶律洪基。
可这位昏君以及大部分文武大臣,却并不为此而担心,这里面包括后世的那个西辽国皇帝耶律大石。
除了那个一直在关注蔡道的辽国探子韩书生以外,其他所有人都认为蔡道、整个大宋朝的人都在犯傻。
众所周知,辽国铁骑的数量众多,进军的速度极快,而大宋国极度缺少战马,最精锐的禁军也是以步兵为主。
如果大宋国真得敢和大辽国开战的话,即便大宋采取偷袭的方式,禁军从汴梁城开赴前线。一旦有了这些平坦的马路,宋军还没有渡过黄河的时候,大辽国的铁骑已经兵临大名府,甚至饮马黄河了。
这不是犯傻,那是在干什么么?
大宋国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在得知蔡道修筑这些公路的时候,纷纷就此事上书劝谏两位后宫之主,可是,这些奏折全都被留中不发,再无任何音讯。
这就是太皇太后和孟皇后对蔡道的信任,虽然有些盲目,可以往有过太多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蔡道的远见卓识。
想当初,蔡道力排众议,亲自领着南方一些杂兵出征,攻破了连三十万禁军都没有抵达的大越国国都升龙城,俘获了其主李乾德,还有罪魁祸首李常杰。
当时,就有很多人反对,这里面,也包括了因此而沾了一些功劳的南征军表面上的统帅郭忠孝,他也是最初的反对者。
趁着大理国高氏篡位的时机,一举拿下了三分之一大理国的国土,还让大理国真正成为了大宋国的属国。其所动用的兵力和钱粮甚至不及一直部署在辽国边境上的常备军数量。
当时,又有很多人反对,结果证明,蔡道还是对的。
况且,一直身处在北方的蔡京、张叔夜和宗泽,不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上书反对蔡道的决定,反而下了大力气协助其尽快完成这项工程。
张叔夜和宗泽没有反对,是因为蔡道已经把自己的计划告知了他们两个。
而蔡京却是自己作出的决断。相比于蔡卞,蔡京在军事方面和地方主政方面的经验和政绩就要差了许多。
有了种师中的帮助以后,蔡卞在延路非常成功,后来居上,如今甚至已经超过了西北其他各路的经略使,其战功仅次于章之下。
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侄子下一步的目标肯定是辽国人,是幽云十六州,更为准确的说是幽州。因为,大宋国一旦将燕山和榆关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云州也就是后世的大同,则完全成了孤岛。
况且,有太原府挡在前头,旁边又有精悍的府州折家军虎视眈眈,整个河东路,根本无需派兵,便可以守住。如果云州辽军轻举妄动的话,折家军肯定不会任由其或是就此丢下云州,出兵救援幽州,或者派大军进攻太原府,以缓解来幽州方面的军事压力。
有了这样的判断,蔡京也就熄了暂时返回中枢的心思,他把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了河北两路转运使的官职职责上,大名府的政务,他则完全交给了通判去负责。
挡住西夏国的进攻,拿下横山之后,蔡京已经看出蔡道并没有就此一举消灭西夏国的意思。
因此,一旦大宋国真得收回了幽云十六州,那么,他这个两路转运使的功劳便是铁打的,要远远超出二弟如今所立下的所有功绩。
元符二年半年,天佑两年,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大宋国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实力都迎来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这三个方面在北方表现的非常明显。
也许是当初孙觉、蔡玄、张叔夜和宗泽在长安府,对渭河、泾河和北洛河流域的治理真的有了效果,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北方各地不但风调雨顺,少有自然灾害,而且,一向肆虐整个黄河中下游的洪灾也并未发生。
民生四事,衣食住行。
一直生活在北方大地上的农民也第一次真正在自己家中的仓库里塞进了足够他们吃上三年的粮食。即便如此,北方的粮食价格也并未因此而降低很多,这是因为,蔡道对给地的常平仓管控的非常严厉,北方没有了地主阶级,也就没有了大粮商。
因此,官府已经成为了整个北方最大而且唯一的粮商,蔡道花了不少钱,买下百姓们手中多余的粮食,就是为了迁都和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