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食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阴阳食谱- 第1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着葛令瑶的严肃,我立刻点头道:“你说,我洗耳恭听!”

    葛令瑶颔首,随后告诉我道:“你见识过大鹏琉璃心的神奇,也见识过在它的作用下,妖精变人,人变动物的种种诡异,所以我猜你现在一定对琉璃心的力量感觉非常好奇,但是我劝你一句,别染指那些东西的秘密,因为……”

    葛令瑶话说一半,突然欠身,把脸贴到距离我很近的地方,然后表情严肃的告诉我道:“人驾驭不住那种力量,但凡染指琉璃心的,没有一个会得好报!这不是迷信,而是事实!”

    葛令瑶的话非常严肃,严肃到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口气中的寒冷,同时我也很纳闷,为何他认定我会对那种东西感兴趣呢?

    说实话,从葛令瑶口中知道了琉璃心的大概运用后,我还真的对那种破玩意没了丝毫兴趣。

    原因很简单,我实在想不出能用它来干嘛?像吴妖老一样动不动躲天谴么?还是说像葛富贵一样变成个大乌鸦满世界的飞?又或者像那个什么水仙草一样变个半死不活,还被石头镇压了十几年的活死人?

    这几种所谓的特效,我都感觉都十分扯淡,那一种也不如做正常人活着来的痛快,而且就算是能用那种玩意畸形的延长人的寿命,我也感觉那是一种痛苦而非享受。

    老子这一辈子,一生出来就不跟亲爹的姓,从大学生到小工再到饭店老板,中间还破了一回产,想想也活的足够累了,我又何必再给自己找额外的罪过受呢?

    所以我认为,咱要是把这辈子的事情办个**不离十,在干净利落的一闭眼,就感觉很不错了。

    那样的死亡,至少比半死不活的苟且个几十几百年要好上千万倍。

    因为我的觉悟,所以听完葛令瑶那多虑的话后,我摇头笑了笑,告诉他道:“你放心吧,我对那种劳什子一毛钱的兴趣都没有,要是回头还有机会捡到,我直接送给你,你给我报销个路费就成!”

    葛令瑶听完我的话,点了点头,提前道了一声“谢谢”后,又不忘了提醒我道:“你今天的想法,希望你以后一定记住,切记!”

    “切!切!切!”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收拾掉了我最后的一点儿炒方便面,随后抬起头,又急不可耐的继续问他道:“鸡精!现在你已经回答了我两个半个的问题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你总能告诉我个整的了吧?”

    葛令瑶点了点头,随后开口道:“好说!我们家和你爹霍海龙的事情,我全部告诉你!”

    说话间,葛令瑶压下了一口啤酒,随后开口,从头讲道:“哎!要说霍海龙对我们家的恩情……自然得从我爷爷那一辈子人讲……”

    随着葛令瑶的夸夸而谈,他很快把我拉到了解放前,他爷父辈的那个时代。

    ……葛令瑶告诉我,他爷爷生在旧社会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当年的葛家是中原区汜水附近葛家村的铁杆庄户汉出身,从他爷爷往上数个七八代,也没出过一个懂字的秀才人物,对于所谓的控禽趋雀的本事,也一窍不通。

    因为没文化,所以葛令瑶的爷爷早年并没有正式的名字,在村子里,大家都叫他二蛋,后来的名字,也是建国之后才找人取的。

    就在葛二蛋小时候的某一年,中原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在西自汜水,东自菏泽的广大地区,大夏日里天赤如血,滴雨不下,于黄河为之断流,灾情甚至一度影响了洛阳的庄稼和济宁的漕运。

    那个时期,受灾重的地区赤地千里,庄家绝收,家家饿殍,户户戴孝,死尸枕积,流民便地,某些地方甚至还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干旱的大环境下,汜水的葛家村,同样遭受了灾荒的影响,但比较幸运的是,葛家身在灾区的边缘地带,在加上村子里百十户人家搞起了结寨自保,故而虽然忍饥挨饿,但并没有人因此死亡。

    就这样,在村民最原始的互帮互助下,村里人赶走了一批批的流民,土匪,挨过了旱灾最难的几个月。

    可就在灾情逐渐好转,大家渐渐对生存有了些信心的时候,村子外突然出现了一队兵,打破了村寨里难得的平静。

    这群兵有百十来号人,由一个姓吴的团长带着,一到了葛家村子的外围,便支起了枪炮,扬言要村民打开村门,他们要奉命搜查,拘捕流寇。

    突然出现的士兵可把村子里的人搞晕了,但保护自己的本能,又让这些村民们不敢轻易的相信任何人,就算丫穿着军队的衣服,他们也害怕是流寇或者土匪装扮的。

    于是乎,村子里结寨自保的村民进行了一番商量,最终决定让村长出去先和士兵们打探一下情况,如果只是例行检查,便放进来送点钱财,打发走完事,如果是流寇,则同样放进来,打一个埋伏,来个瓮中捉鳖。

    于是,村长带了村民积备的二十块大洋和十斤豆面饼子出去“劳军”了,直到太阳临落山之前才皱着眉头回来。

    而回来之后,那位忧心忡忡的老村长却摇了摇头,告诉所有村民和团练道:“来者不善呐!”(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章:天灾**

    老村长借着劳军的名义,去村寨外的军队里打探了一番消息,而打探的结果,则很令他和村民们失望。

    村长回来便告诉大家,那些在村寨外驻扎叫嚣的军队并不是正规军,而是军阀的……保安团!

    这个消息可一下子愁坏了所有的村民们。

    原来,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国家还没统一,开封汜水地区一直由几个大军阀轮流控制着,那些军阀为了扩大势力,不管谁来,都在盲目的招兵买马,好让自己的羽翼丰满,坐的长久。

    但是,那个时代的国家积贫积弱,纵然是横跨几省的大军阀,也没有能力组织维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正规军,因此他们招收上来充当军队的士兵,往往都面临当兵无响,打仗没枪的尴尬局面。

    如此一来,军阀军队的士气很低,逃散现象十分严重,而这些军阀为了留住自己的军队,又在迫不得已下,想出了一套极端聪明,却又万般无奈的军事体质来笼络自己的军队。

    利用有限的资金装备,军阀往往把军队划分为三六九等,以自己的亲信骨干和精壮士兵为基础,组织正规军和督战队,粮饷资源重点向他们倾斜,把他们作为亲军,作为其统治和维持战斗力的基础。

    而剩下的老弱残兵,军阀自然也不会放他们回去,因此那些军阀往往在正规军之外,还组建有大大小小的保安团,不管人数规模的大小,一律给当头的安插一个团长的头衔,然后把他们能找到的所有残兵败将,投诚土匪,降兵病足之类的人通通安插进去,平时用来放哨巡逻,维持地面,战时则遍练成军,充当炮灰。

    而这样的部队,便是旧社会最臭名昭着,无恶不作的保安团了。

    和正规军不同,地方保安团的军饷极度没有保障,常常拖欠几个月甚至几年,军事装备更是五花八门极度落后,甚至还有用红缨枪大刀片的,至于军纪军规什么的更是无从谈起,以至于被下层人民形象的称之为“兵匪”。

    这样的兵匪,其实和强盗无异,再加上军饷什么的都无从谈起,故而为了维持队伍,团长会纵容手下利用一切机会大肆劫掠,狠发国难财,那些军阀头目也只能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今天,来到葛家村的这一百来号军队,实际上就是这样一只被人们蔑称为兵匪的保安团。

    如此有着种种劣迹的部队出现在葛家村外,自然是没有什么好事情的,他们说是奉命搜查流寇和土匪,但明眼人都看的明白,这就是以权谋私,趁火打劫!

    兵匪打劫敲诈,这在当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换在过去,村民们可能也就服软了,但现在却不能够。

    毕竟,现在是灾年,粮食就是命,如果贸然把兵匪放进来,难保粮食不会全让这些兵匪抢去,那么如此一来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于是乎,村子里的人一致决定让村长再给兵匪送一百块大洋去打发走人,实在不行在加点,但村门是万万不敢开的。

    就这样,在太阳落山之前,村长带着村民们筹集的一百块银钱走了出去,希望那些兵匪们能够好说好散,但最后回来的……却只是保安团从村墙外丢回来的一只耳朵。

    与此同时,保安团的人冲葛家村村民喊话说,半个小时之内务必开门迎接老总,否则他们就攻打进去,葛家村村民,一人割掉一只耳朵。

    这种**裸的威胁,让葛家村村民义愤填膺,这大饥之年,如果放在平时,或许村民会服软,但在这样的灾荒年景,放这些兵痞子进来,就和自杀无异!

    村民们,更根本没有选择。

    面对那一只血淋淋的耳朵,全村一百多户,五百多口人一致决定,要老幼一起上阵,宁可战死,也绝不给兵匪开门,否则就是死,毫无尊严的死。

    战可活,不战就只有死路一条。

    就这样,几百号村民带着土枪大刀以及仅有的两只盒子炮,在村口土墙上和百十号保安团士兵大战一处,直从黄昏打到了北斗正中的午夜,依旧僵持不下。

    那一仗,葛家村村民仗着勇勐的拼搏精神,非但没有被保安团攻破村寨,反而还打死了十几个保安团的士兵,数次把重逢的兵匪们打的满地找牙,丢盔卸甲。

    一群没怎么受过训练,还饿的半死的农民把一只军队打的满地找牙,这听上去十分滑稽,但这的确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要知道,这保安团虽然是带编号的部队,但是也很不受地方军阀待见,所以装备很差,并没有什么大炮飞机一类的技术兵器,就连洋枪也是有限。

    而且最致命的是,这些军人军纪极差,在加上干的又都是亡命的买卖,故而普遍吸毒,基本都是些不折不扣的“两枪军”。这真一打起来,往往走上几步就要摸烟枪抽上那么几口,否则连手都抖,更别提冲锋敢死。

    这样的军队,仓促应战,又士气低落,因此打成什么**样子,也并不吃惊,故而三五次冲锋下来,死伤了不少弟兄不说,竟然还有一大片人在阵地上公然举起了烟枪,趴在地上一口口抽着,吞云吐雾。

    仗打成这个样子,要说心里最着急的,就是那个带头的吴团长,丫眼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个烟瘾上头,就要坚持不了多久了,他便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转起了圈圈。

    丫本来想趁着灾荒,夹持上风剿讨流匪的命令发一笔横财,可没想到出师不利,刚一到了汜水便碰了这么大的一个钉子,真是晦气的很。

    而且说起来还挺悲哀,吴团长之所以着急,并不在于死的那些炮灰,甚至他希望能够多死点,因为这样可以少分手下一点赃物,他担心的只是如果保安团连这么个小村子都拿不下来的话,那么传出去,恐怕名声和前途就彻底完了。

    但就在这位吴团长已经黔驴技穷,即将放弃的时候,他身边的一个随军师爷,突然给他出了一条毒计。(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一章:鬼师爷

    吴团长的手下都烂到了极点,而且战斗力奇差,至于死上几个这位保安团长还会窃喜可以少发点烟土钱。

    当然,总死人却打不下葛家村也不是办法,于是这位起初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吴团长渐渐地也着急了起来,到最后甚至感觉这村子成了一块难以啃下的骨头,憋的他胸闷气短。

    也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吴团长身边的一个师爷突然站了出来,拉了拉他上司的衣角。

    那个师爷姓汪,是江浙绍兴人,大约四十岁上下,长着一张猥琐的脸,嘴下留着一捻胡子。

    别看这老师爷长的又奸又滑,可却是名门出身,据他自己说,其祖宗是钱塘的汪景祺,给清朝的大将军年羹尧做过师爷,一时风光无限,后来全家受雍正“朝干夕惕”案牵连,汪景祺给年羹尧陪了葬,还连累的汪家人永辈都不得入仕。

    于是乎,这空有才学的汪姓一支便祖祖辈辈都做起了师爷的买卖,传到汪师爷这里,可谓对这些出坏主意吐黑水的事情轻车熟路,靠着一张嘴和一支笔的本事,竟也颇得吴团长赏识,挂了个排长的头衔,还被吴团长尊称为“老师爷”。

    这位末路师爷在看清楚自己团长的窘境之后,两只眼睛那么滴熘熘的一转,随后探出头,爬在主子的耳朵边上,便嘀咕了一些东西。

    随着汪师爷的娓娓道来,这位吴团长紧缩的眉头渐渐的舒展开了,到最后他更是扬起眉毛,哈哈大笑着冲那汪师爷伸出大拇指道:“师爷高明!我这就去办。”

    按着师爷的指示,在当天晚上,吴团长命令手下停止了进攻,一面架起火把安营扎寨,另一面则派人到葛家村的寨门下喊话。

    喊话的人告诉葛家村民,说老总们不想和村子里的人扩大误会,如果村子里实在没有流寇,那么保安团也就不进去了。

    不过报话人话锋一转,又说刚才的一场冲突,让老总们浪费了不少子弹和体力,葛家村如果想保太平,就得送一百斤粮食,二百斤黑豆和一百块银元出来慰劳,还得让村子里有头有脸的人出面做保不告状才成。

    否则,他保安团决不罢休,不但要长期围困葛家村,还要上书请援,让大帅派开封城里的洋炮队来“平叛”。

    这个谈判要求自然是汪师爷一手策划的,而且他提的很巧,既保存了吴团长的颜面,又很好的揣摩了旧社会农民的那种息事宁人的小农思想。

    而且他汪师爷要的东西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这五百多号人的葛家村还是勉强能够拼凑出来的。胡萝卜加大棒之下,也真可谓是打在了村民的七寸上。

    面对这样的要求,村民们连夜合计了一下,一致认为,虽然说村子里打退了几次保安团的进攻,但自己也有伤亡,而且人家毕竟是有军阀撑腰的地方武装,把关系搞的太僵也并不合适。

    既然有台阶下,葛家村的那些安分农民也并不想死磕到底。

    于是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